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往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理论,马斯,穆勒,社交,社会交往,视域,执政党。
交往理论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韩剑锋,苗春莹[1](2019)在《论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与重大意义——基于《穆勒评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穆勒评注》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交往异化现象的重要文献,其中提到货币的出现与使用、信用业的产生与发展、私有制基础上的物化的交往、资本逻辑下带有功利性和被迫性的消费,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交往异化现象。从劳动异化到交往异化,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主体、研究范围、研究内容都有了丰富和发展,也开启了马克思研究异化问题的新视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亮洁[2](2019)在《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我国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乡村治理和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依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发现了当前我国乡村治理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交往主体的异化;乡村归属感降低导致交往意愿的淡化;基层官僚作风导致交往环境的异化;乡村文化堕距导致交往媒介的异化;利益执法倾向导致交往原则的异化。探讨了相关问题的出路:贯彻共建共享理念,推动主体平等互动;推进事务协同治理,激发乡村居民归属感;肃清基层官僚作风,建构清新交往环境;推动精神文化建设,缓解乡村文化堕距;完善乡村执法机制,坚定正确交往原则。(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方若霖,潘齐周[3](2019)在《新时代警察公共关系的“枫桥经验”略探——基于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的思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完善多元社会治理格局,需构建新型警察公共关系。运用交往行为理论解析"枫桥经验"和警察公共关系的内在联系,衍生出新时代赋予警察公共关系的新内涵。围绕社会治理中当代警民交往中的不匹配、不同步、不协调问题,划分出警察主导、中间态、警民共治叁个层次,厘清层级关系,并最终转化为"应发展警察公共关系的‘枫桥经验’,广泛发动社会成员,激发出强大社会参与和警民共治力量"的现代化警务擘画之道。(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牛子晗[4](2019)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独立董事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开始重视公司治理规范,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定就是要求公司董事会中必须具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的设立可以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对公司的良好运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现有的独立董事制度可能导致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之间目的行为的差异,这种目的行为的差异,就会损害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之间的信任关系,不利于董事会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维持董事之间的交往行为对于确保董事会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相较目的行为,交往行为更容易帮助董事会达成共识。引入与公司管理层有社会关系的独立董事,有利于促进董事之间的交往行为并提高董事之间的信任度。(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晓方,黎懿萱[5](2019)在《高校青年学生执政党认同教育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国际上一些势力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等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地消解高校青年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执政环境亦发生很大变化,高校青年学生执政党认同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引导高校青年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通过对执政党认同教育传统模式的反思,探索高校青年学生和执政党"主体间性"范式,构建高校青年学生(主体)—执政党(主体)自主、平等的交往关系,确立高校青年学生和执政党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合理交往范式,可使高校青年学生成为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力量。(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9年11期)
刘勇,吴佳华[6](2019)在《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研究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价值日益凸显。近年来学界主要从世界交往的空间、主体、属性、结构、形式等方面出发,对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世界交往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时代,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条件。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为我们准确辨识全球化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和方法论启示。(本文来源于《长白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汪雅倩,杨莉明[7](2019)在《短视频平台准社会交往影响因素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视频社交赋予了用户全新的交流体验,理解用户的互动模式及交往动机对于新技术的把控和优化至关重要。基于准社会交往理论,本文以视频分享平台B站为例,研究了用户产生准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8名B站用户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结合扎根理论,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进行了编码分析,从而构建出短视频社交平台用户准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相似性吸引、可接近性、有用性、情感诉求及平等感知这五大因素共同影响用户的准社会交往。除了国外学者强调的前叁个因素,本文发现,后两个因素,即情感诉求和平等感知对用户产生准社会交往的影响尤为重要。结合中国社交媒体语境及用户属性,本研究对影响因素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入解读,最终建立了从交往基础到互动模式,到情感连接,再到行为模仿的准社会交往路径,为探讨中国视频社交平台的互动交往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新闻记者》期刊2019年11期)
唐佳丽[8](2019)在《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作为移动社交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面对面与人交往和进行网络交往时存在何种差异,这种差异又是如何表现出来且反过来如何影响自身?与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相比,移动社交网络这种新型交往方式的出现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更是对其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发掘移动社交网络与大学生交往方式变化的内在联系作为主线,从扎根理论出发,构建出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影响的"主体-觉知-输出"模型,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以及选择性编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访谈对比分析传统交往方式和移动社交网络交往方式下大学生的外部行为及交往表现变化,以此来探讨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机制,这不仅对深入了解及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及人际交往心理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交往有着突出贡献。移动社交网络交往方式下,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强弱关系,群体同质性和异质性,品味与眼界,主动性和可能性,情绪,社会适应以及社交成本结构等方面。未来的研究中,还应致力于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增加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种变量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从而深入探讨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宋成,冯小宁[9](2019)在《出版行业直播营销的模式创新与方向探索——基于“准社会交往”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G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将进一步推动人类进入"图像化"生存的"景观社会"。本文从准社会交往的理论视角,探究直播时代知识呈现的新形态及出版社如何通过直播来实现知识创新扩散的新业态。基于理论与实践分析,本文重在以小窥大,透视出版行业直播营销发展方向,提出值得探索的路径,包括:构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下的多元化产品形态;创造技术与人才相融合的新内容生产力和传播力;建设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出版智库等。(本文来源于《出版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孙蓉娟[10](2019)在《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工作开展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开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以及校园文明学习风气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在实践教学中关于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针对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30期)
交往理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乡村治理和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依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发现了当前我国乡村治理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交往主体的异化;乡村归属感降低导致交往意愿的淡化;基层官僚作风导致交往环境的异化;乡村文化堕距导致交往媒介的异化;利益执法倾向导致交往原则的异化。探讨了相关问题的出路:贯彻共建共享理念,推动主体平等互动;推进事务协同治理,激发乡村居民归属感;肃清基层官僚作风,建构清新交往环境;推动精神文化建设,缓解乡村文化堕距;完善乡村执法机制,坚定正确交往原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往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韩剑锋,苗春莹.论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与重大意义——基于《穆勒评注》的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孙亮洁.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我国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出路[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3].方若霖,潘齐周.新时代警察公共关系的“枫桥经验”略探——基于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的思考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9
[4].牛子晗.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独立董事制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王晓方,黎懿萱.高校青年学生执政党认同教育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J].理论导刊.2019
[6].刘勇,吴佳华.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研究述论[J].长白学刊.2019
[7].汪雅倩,杨莉明.短视频平台准社会交往影响因素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发现[J].新闻记者.2019
[8].唐佳丽.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9].宋成,冯小宁.出版行业直播营销的模式创新与方向探索——基于“准社会交往”理论视角[J].出版科学.2019
[10].孙蓉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