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导热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稳态,动力学,石墨,包层,声速,各向异性,分子。
导热率论文文献综述
周璐,马红和[1](2019)在《纳米流体中固-液作用影响界面热阻及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流体中固-液界面处由于声子散射形成界面热阻,给纳米流体内热量传递带来阻力。为研究界面热阻对纳米流体导热率的影响,以Cu-Ar纳米流体为基础模型,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与界面热阻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随着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增大,界面热阻显着降低,其机制在于流体分子的吸附作用增强了纳米粒子表面原子的振动强度,从而促进了纳米粒子与流体之间的热传递。增大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可显着提高纳米流体导热率,且界面热阻对纳米流体导热率的影响程度随纳米粒子尺寸减小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宫薛菲,杨启容,姚尔人,李灿[2](2019)在《高温下季戊四醇结构和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季戊四醇材料在储存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优势,本文以季戊四醇为研究对象,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对季戊四醇进行建模和结构优化,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季戊四醇分子结构和导热率的影响,分析了分子键长键角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C—C键长影响最大,对C—O—H键角影响最大,固-固相变发生时,C—O键长和O—C—H键角发生急剧变化,说明温度对季戊四醇分子部分键长键角的变化具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固-固相变温度附近变化幅度更加明显;当温度在430~480K时,季戊四醇导热率在0.67 W/(m·K)左右,说明导热率在模拟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固-固相变对导热率的变化影响不大。该研究对季戊四醇作为储能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山[3](2019)在《非均相材料的导热率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现阶段非均相材料导热率测量方法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对非均相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保温材料与混凝土的导热率测量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稳态方法、非稳态方法的研究情况。(本文来源于《2019供热工程建设与高效运行研讨会论文集(下)》期刊2019-04-21)
张薷方,罗锦,陈映秀,吴建雪,李月[4](2019)在《基于有限元法的IGBT模块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率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柔性直流输电飞速发展驱使下,IGBT模块日益小型化,其内部发热问题愈加严重,因此,对IGBT模块内部散热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实际的价值。针对现有材料导热率研究的计算均有相应的局限性问题,采取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ANSYS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率计算的方法,对比Maxwell-Eucken方程、文献中的试验数据以及所提方法的计算结果,说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利用所提方法,得出了考虑填料的形状、大小、体积分数、填料颗粒导热率、填料颗粒团聚等因素对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率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四川电力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马雁翔,李秋书,王旭东[5](2018)在《定向凝固速度对Mg-Ag-Zn合金导热率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铸态Mg-1Ag-Zn,Mg-3Ag-Zn和Mg-5Ag-Zn合金试样,并计算其导热率。随着Ag含量的增加,铸态合金试样的导热率减小。再将其铸态合金的试样以3种不同的定向凝固速率(V=25μm/s,V=50μm/s,V=75μm/s)制备成定向凝固试样,计算其定向凝固试样的导热率。结果显示:随着定向凝固速率的增加,合金的导热率降低。合金中溶质元素的含量与定向凝固速率是影响导热率的重要因素,这2个因素可以增强电子和声子的散射过程,减少自由行程,最终降低合金的导热率。(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6](2018)在《石墨烯组装膜显示出比石墨膜更高的导热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和中国同济大学及上海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石墨烯组装膜,其导热率比石墨膜高60%以上。石墨烯薄膜作为电子器件和其他高功率驱动系统的新型散热材料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目前,石墨烯研究界的科学家们认为石墨烯组装膜不能具有(本文来源于《新能源经贸观察》期刊2018年06期)
周冰,冯勇进,王晓宇,武兴华[7](2018)在《硅酸锂球床等效导热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结合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中实际使用的设计参数,对硅酸锂球床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流固耦合传热分析,给出了多种工况下的热工水力结果。同时将用CFD得到的球床区域等效导热系数与相关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2018年01期)
殷腾,蒋炳炎,苏哲安,黄启忠[8](2018)在《各向异性导热率对前缘结构热防护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高马赫数飞行时,前缘结构要经历严酷的气动加热。炭/炭复合材料是用于前缘结构的理想材料,由于炭/炭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和高导热率,因此本文研究了材料热导率和各向异性结构,以及涂层的热导率对驻点温度的影响。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基体材料沿热传导方向的热导率对驻点温度有显着的影响,其它方向的热导率对驻点温度影响不大。在基体材料热导率较低的情况下,涂层对驻点温度的影响明显,当基体材料的热导率较高时,涂层对驻点温度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彦庆,张丽燕,周莉,徐新宇[9](2018)在《相变微胶囊导热率及功能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相变微胶囊工艺条件、制备方法和壳芯材等方面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多,并且大多以高分子材料为壳材。但是这些高分子壳材导热系数低,使得相变储能微胶囊存在导热性能差、热存储与释放效率低、功能单一、易破裂的问题,这一点直接影响相变储能微胶囊对环境温度的调控能力及其应用范围。因此,改善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导热率、制备多功能微胶囊及以无机材料为壳材的微胶囊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8年01期)
赵懿臻,张航,鲁中良,李涤尘[10](2017)在《粉末导热率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粉末的有效导热系数是基础的物理化学数据,在冶金、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工业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打破传统的导热率测量思路,突破测量条件的限制,以球形铝粉作为实验用粉,基于有限差分(FD),建立了粉末导热系数计算模型,自主开发计算软件,将计算机模拟技术与测试实际条件相结合,运用数值方法预测粉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导热率。开展了粉末导热系数的实验测定,结果表明,模拟预测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该模型可以对不同材料不同间隙介质的粉末体系,在大范围温度下的导热系数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7-11-17)
导热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季戊四醇材料在储存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优势,本文以季戊四醇为研究对象,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对季戊四醇进行建模和结构优化,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季戊四醇分子结构和导热率的影响,分析了分子键长键角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C—C键长影响最大,对C—O—H键角影响最大,固-固相变发生时,C—O键长和O—C—H键角发生急剧变化,说明温度对季戊四醇分子部分键长键角的变化具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固-固相变温度附近变化幅度更加明显;当温度在430~480K时,季戊四醇导热率在0.67 W/(m·K)左右,说明导热率在模拟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固-固相变对导热率的变化影响不大。该研究对季戊四醇作为储能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热率论文参考文献
[1].周璐,马红和.纳米流体中固-液作用影响界面热阻及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宫薛菲,杨启容,姚尔人,李灿.高温下季戊四醇结构和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9
[3].张山.非均相材料的导热率测量[C].2019供热工程建设与高效运行研讨会论文集(下).2019
[4].张薷方,罗锦,陈映秀,吴建雪,李月.基于有限元法的IGBT模块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率计算研究[J].四川电力技术.2019
[5].马雁翔,李秋书,王旭东.定向凝固速度对Mg-Ag-Zn合金导热率的影响(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
[6]..石墨烯组装膜显示出比石墨膜更高的导热率[J].新能源经贸观察.2018
[7].周冰,冯勇进,王晓宇,武兴华.硅酸锂球床等效导热率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8
[8].殷腾,蒋炳炎,苏哲安,黄启忠.各向异性导热率对前缘结构热防护性能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9].李彦庆,张丽燕,周莉,徐新宇.相变微胶囊导热率及功能化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8
[10].赵懿臻,张航,鲁中良,李涤尘.粉末导热率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及研究[C].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