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循环液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合制冷剂,液化天然气,单级循环,节能降耗
循环液化论文文献综述
沈晓谋,马维新[1](2019)在《关于混合制冷剂循环液化天然气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清洁能源应用得到各界重视,但国内关于清洁能源技术工艺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实现自主研发。基于此,针对混合制冷剂循环液化天然气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在简单了解现有工艺技术后,从流程优化、配比优化两个阶段入手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具体优化方式,希望能够为相关专业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李群花,高山松,叶萌,姜元博,舒歌平[2](2019)在《固相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表征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的氢化芳烃》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固相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SPE-GC×GC-TOF MS)分析表征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的氢化芳烃的分析方法。固相萃取小柱将循环溶剂分离为饱和烃部分和芳烃部分,芳烃部分用GC×GC-TOF MS分析。结果表明:固相萃取方法可以有效的将循环溶剂中的饱和烃和芳烃分离,减少饱和烃组分对氢化芳烃定性的干扰; GC×GC-TOF MS法相比于传统的一维气相色谱-质谱具有较高的分离度,能提供数倍的峰容量。通过定性分析,共鉴定出417种氢化芳烃。该方法为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氢化芳烃的分析表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8期)
刘梅梅,张引弟,薛鹏,邱伊婕[3](2019)在《LNG冷能用于朗肯循环和CO_2液化新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CO_2排放过量的问题,提出了两种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进行朗肯循环发电和液化CO_2的新工艺流程。流程1在常规朗肯循环的基础上增加了再热循环和回热循环;流程2在保证预冷和液化CO_2所需冷能不变的情况下,在流程1的基础上集成了氮气液化系统,目的是降低蒸发器内冷热物流的品位差,提高蒸发器的火用效率。分析了烟气温度、循环工质压力和流量对流程比功和火用效率的影响。模拟计算得到,流程1、流程2的火用效率分别可达到49.70%和49.80%,对应比功分别为237.70 kJ/kg LNG和235.20 kJ/kg LNG,CO_2的液化率为0.60 kg/kg LNG。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计算,证明新流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陈泽华[4](2019)在《混合制冷剂循环液化天然气工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对比了目前国内外运营的经典混合制冷剂液化天然气(LNG)工艺技术,探究介绍了一种改进的混合制冷剂单循环多流道液化工艺及其控制方法,经20万Nm~3/d LNG装置改造试验,其技术、经济、安全等指标均比改造前有所提高或优化,可为今后在LNG生产技术开发工作上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低温与特气》期刊2019年03期)
符玲莉,刘振祥,郭瑞,郭成成[5](2019)在《液化空气储能循环整体热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热力学原理,构建出完整的液化空气储能热力系统循环图,建立了热力计算分析模型,研究了循环的具体组成、状态点的确定及热力性能评价指标,分析了影响循环性能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循环中压缩及吸热过程是影响循环整体热力性能的关键;系统可利用处于环境温度附近的低品质热能,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随着多变系数的增大,循环效率增大,但循环最高温度也在增大,在确定参数时应综合考虑循环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高旭[6](2019)在《双循环混合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的模拟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制冷剂液化天然气流程因其液化效率高和低能耗的优点,已被广泛采用于大型LNG液化装置。在众多种类的混合制冷剂流程中,双循环混合制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DMR)比SMR、C_3MR、AP-X等流程更适合应用于大型的天然气液化装置。因此本文对DMR流程进行研究。根据DMR液化流程混合制冷剂循环节流级数的不同,选择叁种流程进行优化模拟:二级节流DMR液化流程、叁级节流DMR液化流程和四级节流DMR液化流程。在HYSYS软件中建立叁种DMR流程优化模拟计算模型。以流程最小能耗为目标函数,利用HYSYS内的优化器对叁种DMR流程内的流程参数和混合冷剂配比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和混合制冷剂配比,以及板翅式换热器内的冷热物流的负荷分布曲线。根据优化模拟得到的流程功耗,计算了流程的比功耗和?效率。保持预冷循环和深冷循环中压力条件不变,研究了叁种DMR流程对天然气压力和组分变化的适应性。二级节流DMR液化流程比功耗的变化范围为268.2kw/t~331.5kw/t,?效率的变化范围为42.01%~43.83%;叁级节流DMR液化流程比功耗的变化范围为263.7kw/t~317.3kw/t,?效率的变化范围为44.16%~45.51%;四级节流DMR液化流程比功耗的变化范围为250.6kw/t~303.5kw/t,?效率的变化范围为46.63%~47.57%。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同一天然气进气条件下的叁种DMR流程,随着混合制冷剂循环节流级数的增加,板翅式换热器内的平均换热温差减小,因此换热过程中的?损失减小,提高了流程的?效率,降低了流程的总能耗和比功耗。当叁种DMR流程在天然气组分不变,随天然气压力的上升,流程总功耗和比功耗都下降,?效率变化不大。当叁种DMR流程在天然气压力不变,随天然气中CH_4含量的上升,流程总功耗下降,比功耗上升,?效率上升。综上,通过调节预冷混合制冷剂循环量及配比和深冷混合制冷剂循环量及配比,能保证叁种DMR流程在很高液化率下低能耗运行。因此DMR流程拥有良好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5-29)
王超[7](2019)在《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及煤液化残渣热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及煤炭相关资源为主要能源结构的国家之一,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耗的模式使得我国无论是国民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将煤炭清洁化、高效化地利用是各种煤炭利用技术所面临的巨大考验,发展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现代煤化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煤快速热解和煤加氢液化工艺作为煤制油过程在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与安全、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尖锐敏感问题上提供了有力的解决途径。但现有煤快速热解制油工艺仍面临小粒径粉煤利用率低、含油热解煤气夹带粉尘导致焦油质量差等瓶颈问题,而煤加氢液化工艺末端产出的液化残渣的再加工利用成为难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固体热载体法的双循环固体燃料热解制油工艺,设计构建了新型固体燃料热解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期为解决制约煤热解工艺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以及为煤液化残渣高效连续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实现双组分颗粒快速分级颗粒分级器为纽带,有序地连接其他反应单元构成两个独立的循环回路,将热解工艺过程中的热解、过滤、燃烧从空间上完全独立开来,为固体燃料的热化学转化提供了独立可控的优选工艺参数。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开展了煤及煤液化残渣的热解实验,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构建的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主要单元结构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与冷态调试。颗粒分级器中进料气与分级气形成两路互不干扰的流动线路,基于双组分颗粒终端速度的差异,在合适的分级气速下可实现双组分颗粒高效快速地分级;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中具有文丘里效应的颗粒提升文丘里管、文丘里进料器以及文丘里洗涤器实现了固体热载体颗粒的循环、原料颗粒的快速进料以及废烟气快速冷却,还保证了固体热载体输送管路的料封性能,为DLRS双循环系统提供了相对独立并互不窜气的反应空间;采用径向移动颗粒层过滤器用于热解产物的除尘,其同心的双百叶窗结构具有优先排出堆积于内流道细颗粒的特点,为热解器采用流化床操作提供了较为宽泛的操作缓冲空间,循环滤料的连续排出与补入使得其具有操作压降小、过滤效率高等优点。(2)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了神木煤(SM)和榆阳煤(YY)的热解,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热解温度、流化气速、溢流比、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煤热解焦油产率均随热解温度升高先增加而后降低,均在热解温度为515℃时达极值,产率分别为3.5%和11.9%,分别为铝甑实验值的89.7%和108.2%,热解加热速率的差异对于有着更高挥发分的YY煤的影响更为有利;提高流化气速有利于热解油的产出;在较高床料溢流比操作时,尤其在高流化气速下对热解不利;提高过滤器的操作温度对于热解油的获得是不利的。热解油分析表明:热解油中粉尘含量只有0.2%左右,在较高的流化气速下仍有较好的过滤效果;热解油萃取分析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两种煤热解焦油的正己烷可溶物(HS)均有所降低;轻质组分HS随流化气速和过滤器温度升高而降低。热解油的GC/MS分析表明:两种煤的热解油中稠环芳烃类物质的含量最高且相差不大,SM煤热解油中的轻芳烃与脂肪烃含量高于YY煤热解油中的含量,相反地SM煤热解油中的酚类与杂环类含量小于YY煤热解油中的含量。(3)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了煤液化残渣的热解,探索通过固体热载体法热解方式提取残渣中重质有机质资源的方法,探究了降低残渣粘结性和残渣连续进料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热解温度、流化气速、溢流比、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残渣中含有的芳香烃等高分子量有机物使其具有加热易软化熔融以及强粘结性,热解极易结焦。通过向残渣中掺混一定比例的掺混物料,可降低残渣的粘结性,在相同掺混体积比条件下石英砂的破粘效果最佳,当掺混体积比高于3及以上时,残渣的粘结性基本消除。采用螺旋进料器与文丘里进料器组合进料,并配合双层导管水冷却的方式可以避免残渣提前软化、实现以粉体状态快速连续地进料。热解实验结果表明:热解油产率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后趋于平缓,在热解温度550℃左右,热解油产率可达20%,明显高于慢速加热的铝甑热解油产率;流化操作气速比U/Umf由1.2升高至2.8时,热解油产率由20%增加至23%,提高流化气速有利于热解油的产出;残渣热解油产率并不随残渣粒径变小而单调增加。热解油产率随过滤器温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热解气产率随过滤器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提高过滤器的操作温度对于通过热解方式来获得热解油的过程是不利的。热解油分析表明:残渣热解油中粉尘含量仅为0.2%~0.5%左右,在较高流化气速下过滤效果仍然较好;热解过程中残渣中大部分的液化重质油正己烷可溶物(HS)得到回收转移进入了热解油中,而大部分的沥青烯A和前沥青烯PA则在热解过程经历缩聚等反应形成了热解半焦等重质产物;热解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残渣中沥青烯A转变为HS;过滤器温度的升高会降低热解油的品质。热解油HS组分的GC/MS以及热解油的红外分析表明,残渣萃取组分与热解油的组成在热解前后没有发生较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6)
肖荣鸽,高旭,靳文博,姚培芬,陈雨辞[8](2019)在《双循环混合制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的优化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天然气液化工厂中液化单元双循环混合制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DMR)的功耗,文中采用化工过程模拟软件HYSYS建立了优化计算模型,该模型以系统最小功耗为目标函数,以混合制冷剂压力和配比为决策变量,选取了一种典型的天然气组分对DMR液化流程进行了优化模拟,得到了流程中各点的状态参数、最优操作参数和最优混合制冷剂配比。在优化过程中发现,优化的实质是:在满足各换热器最小温差情况下,通过对混合冷剂配比和流程参数的优化使各换热器内的平均换热温差尽可能减小。此外,在保证99.6%的高天然气液化率的情况下,文中得到流程的单位质量天然气的液化功耗为271 kW/t,液化■效率为45.4%,与国内现行的DMR流程功耗相比,能耗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邹德海,杨雪,水恒福,王晓玲,潘春秀[9](2019)在《次烟煤与木质素共热溶物的液化及其Ni-Mo-S/Al_2O_3催化剂循环利用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神府次烟煤与木质素共热溶得到的四种具有不同热溶产率的热溶物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等表征,对四种热溶物和神府原煤的加氢液化性能进行比较,并进行了催化剂在热溶物液化过程的循环利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神府煤热溶物较同一温度得到的神府煤与木质素共热溶物具有更多的芳香组分和四环及其以上的多环芳烃。热溶物较神府原煤在液化时具有更高的转化率和油收率。在催化剂Ni-Mo-S/Al2O3作用下,热溶物在液化过程中几乎全部转化,并具有很高的油收率,且神府煤与木质素共热溶物较神府煤热溶物具有更高的油收率。在神府煤与木质素共热溶物的液化过程中,催化剂Ni-Mo-S/Al2O3表现出优异的可循环利用性能,经过四次循环利用后没有观察到催化剂表面的炭沉积现象。(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马维嘉,陈国兴,李磊,吴琪,刘景儒[10](2019)在《循环荷载下饱和南沙珊瑚砂的液化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饱和南沙岛礁珊瑚砂,开展了一系列不排水循环加载试验,研究了相对密度D_r和初始围压■对饱和珊瑚砂的超孔隙水压力、应变发展、有效应力路径及动强度特性的影响,并比较了珊瑚砂与福建砂的液化特性差异。试验表明,珊瑚砂的超静孔压Δu的发展模式与石英砂的有较大区别,可用修正后的Seed模型进行表征。珊瑚砂液化时的累积能量耗散远比福建砂的大。珊瑚砂的轴向应变ε_(DA)随着循环振次增加而逐渐变大,不会发生急剧增大的现象。在有效应力路径接触相转换线后,珊瑚砂会发生剪胀和剪缩交替出现的现象,仍然会存在有效应力。较之福建砂Δu的波动特征,珊瑚砂Δu的波动更大,且当Δu接近■时波动明显增大,产生"瞬时液化"现象。珊瑚砂的动强度随着D_r以及■的增大而增大。珊瑚砂的动强度大于石英砂的动强度。(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循环液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固相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SPE-GC×GC-TOF MS)分析表征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的氢化芳烃的分析方法。固相萃取小柱将循环溶剂分离为饱和烃部分和芳烃部分,芳烃部分用GC×GC-TOF MS分析。结果表明:固相萃取方法可以有效的将循环溶剂中的饱和烃和芳烃分离,减少饱和烃组分对氢化芳烃定性的干扰; GC×GC-TOF MS法相比于传统的一维气相色谱-质谱具有较高的分离度,能提供数倍的峰容量。通过定性分析,共鉴定出417种氢化芳烃。该方法为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氢化芳烃的分析表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循环液化论文参考文献
[1].沈晓谋,马维新.关于混合制冷剂循环液化天然气工艺的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
[2].李群花,高山松,叶萌,姜元博,舒歌平.固相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表征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的氢化芳烃[J].分析试验室.2019
[3].刘梅梅,张引弟,薛鹏,邱伊婕.LNG冷能用于朗肯循环和CO_2液化新工艺[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9
[4].陈泽华.混合制冷剂循环液化天然气工艺探究[J].低温与特气.2019
[5].符玲莉,刘振祥,郭瑞,郭成成.液化空气储能循环整体热力性能研究[J].低温工程.2019
[6].高旭.双循环混合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的模拟与优化[D].西安石油大学.2019
[7].王超.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及煤液化残渣热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8].肖荣鸽,高旭,靳文博,姚培芬,陈雨辞.双循环混合制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的优化模拟[J].化学工程.2019
[9].邹德海,杨雪,水恒福,王晓玲,潘春秀.次烟煤与木质素共热溶物的液化及其Ni-Mo-S/Al_2O_3催化剂循环利用性能(英文)[J].燃料化学学报.2019
[10].马维嘉,陈国兴,李磊,吴琪,刘景儒.循环荷载下饱和南沙珊瑚砂的液化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