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刷镀涂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刷,镀层,涂层,磨损,纳米,摩擦,陶瓷。
电刷镀涂层论文文献综述
时礼平,吴玉国,吴胜,陈彬,张沪东[1](2014)在《电刷镀Al_2O_3-13%TiO_2复合陶瓷涂层厚度的灰关联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刷镀制作Al2O3-13%TiO2复合陶瓷(AT13)涂层制作过程中工艺参数的控制,应用灰关联度法分析电刷镀工艺参数对涂层厚度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生成各工艺参数的处理数据系列,建立涂层厚度关于各个参数的绝对灰关联矩阵,利用优势分析原则确定各工艺参数对涂层厚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镀头运动速度、电流、电压的关联度均大于0.5,其中镀头运动速度关联度较大(ε13=0.9637),是主要影响因素。灰关联度分析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可以作为优化电刷镀制备复合陶瓷涂层参数的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周新芳[2](2013)在《电刷镀纳米MoS_2/Cu基复合涂层导电与真空摩擦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粒度为40nm和80nm的两种纳米粉体作为复合电刷镀试验中的第二相添加颗粒,基体选用2A12铝合金,制备了纳米MoS_2/Cu复合涂层。选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实验分析方法对复合涂层的显微结构、相组成、成分进行表征。采用划痕试验、纳米压痕试验对涂层的结合强度、硬度性能进行分析。运用ApplentAT510方形直流电阻测试仪和GTM-3E型真空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涂层的导电和摩擦磨损行为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采用电刷镀技术成功制得了纳米MoS_2/Cu复合涂层,所得涂层厚度均匀,气孔率在1%左右,纳米MoS_2在涂层中均匀分布。涂层优化工艺参数为刷镀电压为8V,镀液中纳米MoS_2含量为10g/L。40nm MoS_2复合涂层的结合力为13N,80nm MoS_2复合涂层的结合力为14N,与纯Cu涂层相比,加入纳米MoS_2后,复合涂层的结合强度分别提高了30%和40%。40nm MoS_2复合涂层的硬度值为1.63GPa,80nm MoS_2复合涂层的硬度为1.50GPa。纳米MoS_2/Cu复合涂层导电性研究表明:复合涂层导电性能较好,纳米MoS_2含量为10g/L,颗粒粒度为40nm时,复合涂层的导电率在34~45%IACS范围内;MoS_2颗粒粒度为80nm时,复合涂层的导电率在40~49%IACS范围内。涂层真空热处理后纳米MoS_2复合涂层的导电率有了明显提高,当MoS_2颗粒粒度为40nm,退火温度为500℃时,导电率提高了65%左右,最大值为50%IACS。MoS_2颗粒粒度为80nm,退火温度为400℃时,复合涂层导电率提高了25%左右,导电率最高达到59%IACS。纳米MoS_2含量为15g/L时,纳米MoS_2复合涂层的导电率明显要高于5μmMoS_2的,且80nmMoS_2复合涂层的导电率最高为46%IACS。添加纳米MoS_2的复合涂层摩擦性能明显改善。纳米MoS_2含量为15g/L时,两种纳米MoS_2复合涂层的摩擦系数小于微米复合涂层的,且80nmMoS_2复合涂层的摩擦系数最小为0.06。由于80nmMoS_2颗粒的层状结构发育较好,因而其减摩性能高于40nm的和5μmMoS_2的。纳米MoS_2转移膜的形成是导致摩擦系数变小的主要原因。磨损机理研究表明:磨损形式主要有颗粒磨损和粘着磨损。(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3-12-01)
时礼平,吴玉国,张金超,张沪东[3](2012)在《Al_2O_3-13%TiO_2复合陶瓷涂层厚度的电刷镀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刷镀技术在油墨刮刀刀口制备Al2O3-13%TiO2复合陶瓷(AT13)涂层,借助系统分析中的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建立无量纲形式的敏感度函数,计算敏感度因子,对影响涂层厚度的工艺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找出影响厚度的最大敏感因素,并与中心组合设计实验的方差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镀头运动速度对涂层厚度影响最大(敏感因子SV*=4.352 8),电流次之(S I*=0.289 3),电压的影响程度最小(SV*=0.249 2)。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可以作为优化电刷镀制备复合陶瓷涂层参数的1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2年06期)
董世运,宋占永,靳鹏,徐滨士[4](2012)在《电刷镀电磁屏蔽涂层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刷镀方法在环氧树脂表面制备镍铜层状电磁屏蔽复合镀层。分析了工作电压对复合镀层表面形貌、沉积速率、复合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的影响,最后对不同工艺参数下层状复合电磁屏蔽镀层的电磁屏蔽效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电刷镀铜的最佳刷镀电压是5V,电刷镀镍的最佳电压是4V,镀笔运动最佳速度为6m/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复合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可达20.44N,电磁屏蔽效能达到74dB以上。(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2年S2期)
李乡亮[5](2011)在《SiC/Cu导电耐磨电刷镀复合涂层的沉积机理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刷镀复合涂层技术作为表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械零件修复和强化的有效手段。在修复零件尺寸,提高零件表面的耐磨性和减摩性、改善零件的表面性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设备轻便、工艺灵活、沉积速度快、镀层种类多、结合强度高、适用范围广、对环境污染小等一系列优点。在焊接领域中,导电嘴是熔化极气体保护弧焊设备中的一种重要的导电连接件,其磨损性能较差一直是一个较大的问题,特别是机械化和自动化焊接时,其使用寿命直接关系到设备的经济可行性。通过电刷镀技术,在导电嘴上复合一层具有高耐磨性,并维持良好导电性的复合涂层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采用不同的电刷镀工艺,制备了SiC/Cu复合镀层,分析了电流密度、刷镀速度等参数对SiC沉积的影响。得出在刷镀时间为20min,电流密度为3A/dm2,电压为8V,SiC含量达到20g/L时,刷镀沉积速度达到最大,镀层晶粒细化,镀层形貌均匀致密。设计了磨损实验,模拟导电嘴与焊丝的磨损状态,对不同的工艺条件下获得镀层的耐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出在0.5kg载荷下,SiC/Cu复合镀层的磨损量比纯铜层的磨损量低了约27%。并根据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研究了SiC共沉积的机理。提出了不同SiC尺寸与不同结构的镀层结合时,存在不同的沉积模式,即硬质颗粒可能沉积在铜晶粒内、晶界、或者沉积在镀层表面孔隙中。最后,针对实际情况,在导电嘴内孔上制备了SiC/Cu复合镀层。进行了磨损性能和焊接性能实验对比。从中得出,从焊缝成形上看,内孔刷镀导电嘴和纯铜导电嘴没有明显差异,但耐磨性能相比,复合镀层导电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1-12-01)
董世运,张晓东,王志坚,徐滨士,李庆芬[6](2011)在《铸铁表面电刷镀/激光熔覆复合涂层制备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铸铁零件激光熔覆易出现裂纹的问题,采用电刷镀与激光熔覆技术复合方法对铸铁零件进行再制造。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和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组织、测试了涂层的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电刷镀/激光熔覆复合处理所制备的涂层组织致密、无裂纹、气孔等缺陷,涂层主要由Fe和Ni3Si两相组成,涂层显微硬度达422~436 HV0.3,复合处理显着改善了铸铁在干摩擦条件下的耐磨性能。(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1年07期)
李华一,李国禄,王海斗,徐滨士[7](2011)在《纳米压痕法表征复合电刷镀n-Al_2O_3/Ni涂层的应力—应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复合电刷镀技术在45号钢表面制备了n-Al_2O_3/Ni涂层,使用纳米压痕技术结合S.Suresh等人提出的理论计算了刷镀层在不同压痕深度处的应力—应变关系,使用Abaqus软件结合计算所得的涂层的本构关系,模拟了固定压痕深度为100nm时,涂层内部的应力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随着压痕深度的增加,复合刷镀层的屈服强度逐渐减小;同时,加工硬化指数亦随着压痕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模拟的结果表明,压痕过程中,压头附近材料的变形量最大,应力最为集中;完全卸载后应力集中现象则主要存在于压头尖端接触部位以及压痕边缘位置。(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4-22)
马国政,徐滨士,王海斗[8](2011)在《环境压强对电刷镀In/Ni固体润滑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软金属铟在真空环境中的润滑性能,用电刷镀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In/Ni复合固体润滑涂层,并对比研究了该复合镀层在大气环境、低真空环境和高真空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和磨损机制。结果表明,In/Ni镀层具有良好的减摩和抗磨性能,随着环境压强的降低,In/Ni镀层的摩擦学性能明显提高,镀层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分析认为,不同环境压强下镀层摩擦学性能的差异,主要与镀层的氧化和软化有关。(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胡树兵[9](2010)在《纳米复合电刷镀涂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刷镀因其沉积速度快,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在现场不解体的修复和装备再制造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更因为其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的生产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期刊2010年01期)
汪勇,张伟,刘存龙,王红美[10](2006)在《电刷镀碳纳米管/镍基复合涂层结构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电刷镀技术在45钢表面分别制备了碳纳米管/镍基复合涂层和普通镍基镀层,研究了碳纳米管颗粒对镀层的组织、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机理。结果表明, 碳纳米管的加入,复合涂层的组织变得均匀、致密、无孔洞,涂层晶粒大小降低了40%,硬度提高幅度达25%-34%,摩擦系数降低了36%。(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06-08-01)
电刷镀涂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粒度为40nm和80nm的两种纳米粉体作为复合电刷镀试验中的第二相添加颗粒,基体选用2A12铝合金,制备了纳米MoS_2/Cu复合涂层。选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实验分析方法对复合涂层的显微结构、相组成、成分进行表征。采用划痕试验、纳米压痕试验对涂层的结合强度、硬度性能进行分析。运用ApplentAT510方形直流电阻测试仪和GTM-3E型真空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涂层的导电和摩擦磨损行为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采用电刷镀技术成功制得了纳米MoS_2/Cu复合涂层,所得涂层厚度均匀,气孔率在1%左右,纳米MoS_2在涂层中均匀分布。涂层优化工艺参数为刷镀电压为8V,镀液中纳米MoS_2含量为10g/L。40nm MoS_2复合涂层的结合力为13N,80nm MoS_2复合涂层的结合力为14N,与纯Cu涂层相比,加入纳米MoS_2后,复合涂层的结合强度分别提高了30%和40%。40nm MoS_2复合涂层的硬度值为1.63GPa,80nm MoS_2复合涂层的硬度为1.50GPa。纳米MoS_2/Cu复合涂层导电性研究表明:复合涂层导电性能较好,纳米MoS_2含量为10g/L,颗粒粒度为40nm时,复合涂层的导电率在34~45%IACS范围内;MoS_2颗粒粒度为80nm时,复合涂层的导电率在40~49%IACS范围内。涂层真空热处理后纳米MoS_2复合涂层的导电率有了明显提高,当MoS_2颗粒粒度为40nm,退火温度为500℃时,导电率提高了65%左右,最大值为50%IACS。MoS_2颗粒粒度为80nm,退火温度为400℃时,复合涂层导电率提高了25%左右,导电率最高达到59%IACS。纳米MoS_2含量为15g/L时,纳米MoS_2复合涂层的导电率明显要高于5μmMoS_2的,且80nmMoS_2复合涂层的导电率最高为46%IACS。添加纳米MoS_2的复合涂层摩擦性能明显改善。纳米MoS_2含量为15g/L时,两种纳米MoS_2复合涂层的摩擦系数小于微米复合涂层的,且80nmMoS_2复合涂层的摩擦系数最小为0.06。由于80nmMoS_2颗粒的层状结构发育较好,因而其减摩性能高于40nm的和5μmMoS_2的。纳米MoS_2转移膜的形成是导致摩擦系数变小的主要原因。磨损机理研究表明:磨损形式主要有颗粒磨损和粘着磨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刷镀涂层论文参考文献
[1].时礼平,吴玉国,吴胜,陈彬,张沪东.电刷镀Al_2O_3-13%TiO_2复合陶瓷涂层厚度的灰关联度分析[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4
[2].周新芳.电刷镀纳米MoS_2/Cu基复合涂层导电与真空摩擦磨损性能[D].燕山大学.2013
[3].时礼平,吴玉国,张金超,张沪东.Al_2O_3-13%TiO_2复合陶瓷涂层厚度的电刷镀参数敏感性分析[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
[4].董世运,宋占永,靳鹏,徐滨士.电刷镀电磁屏蔽涂层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2
[5].李乡亮.SiC/Cu导电耐磨电刷镀复合涂层的沉积机理研究及其应用[D].天津大学.2011
[6].董世运,张晓东,王志坚,徐滨士,李庆芬.铸铁表面电刷镀/激光熔覆复合涂层制备与性能评价[J].材料工程.2011
[7].李华一,李国禄,王海斗,徐滨士.纳米压痕法表征复合电刷镀n-Al_2O_3/Ni涂层的应力—应变关系[C].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8].马国政,徐滨士,王海斗.环境压强对电刷镀In/Ni固体润滑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
[9].胡树兵.纳米复合电刷镀涂层的研究进展[J].航空制造技术.2010
[10].汪勇,张伟,刘存龙,王红美.电刷镀碳纳米管/镍基复合涂层结构及性能[C].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