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体划分论文_张小青,许才军,王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块体划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块体,力场,回路,地区,玉树,最小,难题。

块体划分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青,许才军,王帅[1](2019)在《基于聚类分析的川滇地区块体划分与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川滇地区块体划分与区域地壳应变.首先,对川滇地区GPS水平速度场采用K-medoids聚类法直接聚类;然后,基于改进的K-medoids方法,利用GPS站点地理位置与水平速度场对初步聚类结果联合约束进行第2次聚类分析,并结合F统计检验法确定各块体边界;最后,运用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计算各块体的应变参数,分析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与区域构造变形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GPS聚类分析结果与地质学提出的板块划分结果相吻合,为块体划分提供另一种方式;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计算的应变结果显示川滇菱形块体表现为最大剪应变和面应变率梯度高值区,表明该区域积累了一定的弹性应变能,具有发生地震的危险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姚生海,程佳,姚琪,张加庆[2](2018)在《利用GPS资料和块体模型对巴颜喀拉块体划分合理性的初步探究和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PS速度场资料和块体模型分别建立巴颜喀拉块体的两种块体模型并反演其滑动速率,模型Ⅰ中巴颜喀拉块体包括东昆仑断裂带西段地区,模型Ⅱ中则不包括该地区。GPS反演结果显示,模型Ⅱ较模型Ⅰ合理,这一合理性包括了模型Ⅱ中阿尔金断裂带西南尾端较大的拉张速率与较小的走滑速率;模型Ⅱ中东昆仑断裂带中段滑动速率约为8~9mm/a,与10mm/a的研究结果更为接近;模型Ⅰ中东昆仑断裂带西段具有较大的走滑速率与挤压速率,也与现今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相矛盾;但模型Ⅱ中巴颜喀拉块体在玛尔盖茶卡断裂带滑动速率较大,认为可能与风火山断裂带处的滑动速率较小有关,因此进一步舍去该断裂带,建立新的模型Ⅲ,所得结果与各断裂研究结果较为近似。巴颜喀拉块体南边界风火山断裂带目前活动较弱,下地壳软弱物质可能已经进入巴颜喀拉块体部分地区;风火山断裂带向东经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在下地壳流动与重力滑塌作用下左旋速率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敏思,黄润秋,王述红,杨勇[3](2016)在《基于网格划分的全空间块体识别方法及其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复杂几何边界条件下有限结构面的全空间块体识别问题,提出有向面单元的几何建模概念,并将网格划分思想引入块体理论中。首先利用空间正交网格将岩体离散为若干个小单元块体,然后依次添加结构面,对单元进行接触性判断及切割,最后去除网格合并单元,形成独立的空间块体。针对块体的切割,给出了平面对任意形态块体的切割方法。针对单元块体的合并,提出了以有向边合并为基础的块体合并方法,将同向面、异向面合并方法统一。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可动态添加有限结构面、建立复杂几何模型、识别块体的形态数量不受限制、编程简单等优点。结合辽宁某隧道工程实例,利用本研究成果识别出全空间内所有独立块体,并进一步提供围岩周围关键块体的基本信息,证明了其应用于复杂岩石块体识别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为确保岩体工程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陈长云,任金卫,孟国杰,杨攀新,熊仁伟[4](2013)在《巴颜喀拉块体东部活动块体的划分、形变特征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活动块体的基本概念,综合对研究区内活动断裂带空间展布、地震活动性等资料的分析将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及邻区划分为巴颜喀拉块体(I)、华南块体(II)、川滇块体(III)和西秦岭块体(IV)等4个一级块体.利用GPS形变场、地球物理场等资料结合F检验法,将巴颜喀拉块体划分为阿坝(I1)、马尔康(I2)和龙门山(I3)3个次级块体,将西秦岭块体划分为岷县(IV1)和礼县(IV2)2个次级块体.利用分布在各个块体内部的GPS测站,计算各活动块体及块体边界断裂带的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各活动块体的整体运动包括平移和旋转运动;东昆仑断裂带、甘孜—玉树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明显高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巴颜喀拉块体东部走向北西或北西西的边界断裂表现出左旋拉张的特性;走向北东的边界断裂带,除成县—太白断裂带外,均表现出右旋走滑兼挤压的活动特征.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向运动存在自西向东的速度衰减,衰减主要被龙日坝断裂带和岷江断裂带分解吸收,其中龙日坝断裂带的水平右旋分解非常明显,约为~4.8±1.6mm/a,岷江断裂带的水平分解较弱.龙门山断裂带被马尔康、龙门山和岷县等次级块体分成南、中、北叁段,龙门山断裂带中段上的主压应变率要明显小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上的应变率,其北西侧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表明其在震前已经积累了较高的应变能,有利于发生破裂滑动.汶川地震后,地表破裂带和余震分布揭示的断裂带运动性质自南西向北东由以逆冲运动为主,逐渐转为逆冲兼走滑的特征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所受主压应力方向自南西向北东的变化有关.马尔康、龙门山和岷县3个次级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较低的相对运动速度以及龙门山断裂带低应变率、强闭锁的特征都决定了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低滑动速率的运动特征.(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骆佳骥,崔效锋,胡幸平,朱敏杰[5](2012)在《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30多年来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主要研究认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初步讨论。对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的划分,不同学者给出的宏观格局基本一致,但对其中一些次级块体的划分和边界断裂存在不同的认识。学者们对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整体特征的认识较为一致,但对应力场的具体划分存在不同看法。川滇地区活动块体的划分格局基本确定了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区,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开展这两方面的深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川滇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刁桂苓,王晓山,高国英,聂晓红,冯向东[6](2010)在《以震源机制类型划分汶川、玉树地震构造块体归属》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7.8级地震、2008年3月21日于田7.1级和5月12日的汶川7.9级地震,全部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构成新的地震活动组.昆仑山口和汶川地震分别位于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北部和东部边界,于田地震发生在该地块的西端.GPS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该块体整体向东运动.发生在块体不同部位的昆仑山口、于田和汶川3次大地震震源机制类型体现了巴颜喀拉块体活动力学的一致性.汶川主震和强余震发生之前,出现于田序列余震的强度和频度显着增高,进一步证实同一活动地块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6.9级地震,连同1996年11月19日的喀喇昆仑山口6.9级地震和1997年11月18日玛尼7.5级地震,都发生在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南部边界上,震源机制表现为一致的左旋走向滑动,证实它们属于羌塘块体向东运动的结果.事实表明活动块体具有整体运动的性质,而整体运动也是两组各自3次大地震成组活动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王秀闽,刘洪,孟小红,李桃[7](2008)在《用于块体划分的最小回路法及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块体模型在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地质信息进行油气储层或其它地质体预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的块体建模技术,包括基于Delaunay剖分和多边形填充、种子填充、边填充等,有的实现速度较慢,有的难以适应地质上的复杂情况,为此,对块体建模技术的算法进行了改进,即将断层(包括工区边界)轨迹抽象为无向图,将断块自动剖分和封闭问题转化为最小回路问题。这是一传统的NP问题,为了把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降低到计算机可以承受的范围,在传统有向图寻找回路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无向图按区域进行深度优先遍历,在遍历的过程中记录走过的路径,从而在遍历的同时找到回路,再在所得的回路中过滤出全部最小回路的算法。以某油田的开发模型数据的断层和地层数据为例对方法进行了实用性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大降低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在单个微机上就可实现块体模型的建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期刊2008-01-01)

王秀闽,刘洪,孟小红,李桃[8](2007)在《用于块体划分的最小回路法及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块体模型在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地质信息进行油气储层或其它地质体预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的块体建模技术,包括基于Delaunay剖分和多边形填充、种子填充、边填充等,有的实现速度较慢,有的难以适应地质上的复杂情况。为此,对块体建模技术的算法进行了改进,即将断层(包括工区边界)轨迹抽象为无向图,将断块自动剖分和封闭问题转化为最小回路问题。这是一传统的NP问题,为了把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降低到计算机可以承受的范围,在传统有向图寻找回路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无向图按区域进行深度优先遍历,在遍历的过程中记录走过的路径,从而在遍历的同时找到回路,再在所得的回路中过滤出全部最小回路的算法。以某油田的开发模型数据的断层和地层数据为例对方法进行了实用性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大降低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在单个微机上就可实现块体模型的建立。(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07年03期)

张晓亮,江在森,陈兵,王琪,张希[9](2005)在《现今区域活动块体划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的将拟准检定法与DDA正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区域活动块体的划分,改善了观测资料缺乏区域的活动块体划分结果,为完整地研究区域活动块体运动变形提供了一种思路。另外,以川滇地区为实例,对该方法的具体实施作了简单的介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05年04期)

石耀霖,朱守彪[10](2004)在《利用GPS观测资料划分现今地壳活动块体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是目前地学中的热点。利用GPS观测的速率 (或位移 )计算网格点附近小区域的应变张量和转动的欧拉极 ,再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计算的欧拉极进行分类 ,由此划分出地壳活动的次级块体。最后以中国大陆GPS观测结果为例 ,将中国大陆划分为 9个活动块体 ,通过比较发现 ,所得结果与目前其他方法给出的结果大体一致(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04年02期)

块体划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GPS速度场资料和块体模型分别建立巴颜喀拉块体的两种块体模型并反演其滑动速率,模型Ⅰ中巴颜喀拉块体包括东昆仑断裂带西段地区,模型Ⅱ中则不包括该地区。GPS反演结果显示,模型Ⅱ较模型Ⅰ合理,这一合理性包括了模型Ⅱ中阿尔金断裂带西南尾端较大的拉张速率与较小的走滑速率;模型Ⅱ中东昆仑断裂带中段滑动速率约为8~9mm/a,与10mm/a的研究结果更为接近;模型Ⅰ中东昆仑断裂带西段具有较大的走滑速率与挤压速率,也与现今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相矛盾;但模型Ⅱ中巴颜喀拉块体在玛尔盖茶卡断裂带滑动速率较大,认为可能与风火山断裂带处的滑动速率较小有关,因此进一步舍去该断裂带,建立新的模型Ⅲ,所得结果与各断裂研究结果较为近似。巴颜喀拉块体南边界风火山断裂带目前活动较弱,下地壳软弱物质可能已经进入巴颜喀拉块体部分地区;风火山断裂带向东经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在下地壳流动与重力滑塌作用下左旋速率逐渐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块体划分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小青,许才军,王帅.基于聚类分析的川滇地区块体划分与应变研究[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姚生海,程佳,姚琪,张加庆.利用GPS资料和块体模型对巴颜喀拉块体划分合理性的初步探究和构造意义[J].地震工程学报.2018

[3].张敏思,黄润秋,王述红,杨勇.基于网格划分的全空间块体识别方法及其工程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16

[4].陈长云,任金卫,孟国杰,杨攀新,熊仁伟.巴颜喀拉块体东部活动块体的划分、形变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3

[5].骆佳骥,崔效锋,胡幸平,朱敏杰.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研究综述[J].地震研究.2012

[6].刁桂苓,王晓山,高国英,聂晓红,冯向东.以震源机制类型划分汶川、玉树地震构造块体归属[J].地球物理学报.2010

[7].王秀闽,刘洪,孟小红,李桃.用于块体划分的最小回路法及模型试验[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2008

[8].王秀闽,刘洪,孟小红,李桃.用于块体划分的最小回路法及模型试验[J].石油物探.2007

[9].张晓亮,江在森,陈兵,王琪,张希.现今区域活动块体划分方法研究[J].中国地震.2005

[10].石耀霖,朱守彪.利用GPS观测资料划分现今地壳活动块体的方法[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

论文知识图

青藏高原东运相对稳定欧亚板块的GP...河西走廊及邻区lJ.星影像及构造形态解...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示意图块体划分及跨断层速度剖面研究区最终块体划分模型川滇地区各级块体划分及DDA模拟主...

标签:;  ;  ;  ;  ;  ;  ;  

块体划分论文_张小青,许才军,王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