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江油621709
摘要:中职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进入职场的特殊群体,其心理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对不同年级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阐释了各年级班主任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的重点,将极大地促进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生班主任心理疏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更新加快,对处于身心发展转折期的中职学生来说,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困扰着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中职学校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而这项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从班主任做起。班主任应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经由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选择和竞争,他们多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学习成就感,因此多数学生都存有自卑感,个别学生甚至对未来的学习心存恐惧,他们害怕自己跟不上、学不好。班主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失落心态,委婉教育,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过去,帮助他们克服低人一等的心理,走出“上职高没出息”的阴影。同时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学校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平时对学生多进行言语和行为上的鼓励,帮助学生重树自尊与自信。
此外,由于刚刚进入陌生的校园,对周围环境不熟悉,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许和亲热,但又不知道怎样表现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加上他们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经验和阅历不足,自我约束能力差,做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消除他们彼此的陌生感。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切实加强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牢记个人言行直接关系到集体的形象;带领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如果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则大力鼓励,让学生既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中职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开始意识到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把自己内心的秘密隐藏起来,只对“知心朋友”倾吐,不愿意同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进行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关注和理解,但青春期的矛盾促使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而年轻的血性又让他们考虑问题容易偏激,如果家长或者老师不注意因势利导,很容易在他们的心理产生阴影。解决这一现象要求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想法,并对学生的异常行为表示理解,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孤独和无奈中解脱出来。此外,班主任要积极做好家长的沟通与指导工作,引导家长正确处理学生的偏激行为。
三、中职三、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八、九岁,依然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行为上或多或少延续了中职二年级时期的一些特点。
在家庭中,亲子关系逐渐松懈,父母的约束也多失效,开始与父辈产生代沟。他们渴望独立,有时为了谋求独立自主,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与人交往时,他们开始选择加入一些兴趣相投的团队。同时,对同性朋友能互诉衷肠、毫不保留,对于异性交往也产生了兴趣。女生开始特别注意自己的外貌与形态,常表现温柔、懦弱、胆怯,变得特别女性化;男生则呈现男性化,常表现他们的勇敢、有力与刚毅。男女生双方开始设法去追求异性朋友,并憧憬未来的家庭生活。这一时期,班主任重点要对学生中的早恋现象进行正确引导。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避免采取过激的方式。学生在这个时期普遍对异性存有幻想和好奇心,如果这个时候只是一味地劝阻,只会使其产生厌烦心理。最好的方法是与早恋的男女同学分别交流,不批评不指责,引导他们敞开心扉;通过沟通,指导他们将这份情感化为学习上的互相激励、生活上的互帮互助。
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即将到来的面试、就业等人生选择缺乏自信与勇气,茫然不知所措,毕业前期心理更是处于极大的动荡和不安之中。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择业就业指导。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现状,了解就业难这一社会特点,使学生对面试、就业将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接着,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总之,中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是很成熟,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与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昆《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M].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
[2]章亦华《班主任工作指导》[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3]何先有《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