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建立诚信社会的一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1](2021)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带动,互联网保险作为对传统保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高速增长。在互联网技术及保险科技的赋能下,已逐渐成为未来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互联网保险相较于传统保险,具有效率性、便利性、经济性、交互性及创新性的优势。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互联网保险的各方参与主体都深刻认识到发展互联网保险势在必行,保险机构均在积极加速推进互联网保险的布局与发展。但从历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数据来看我国互联网保险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态势,互联网保险渗透率最高仍未突破10%,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下,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的需求、偏好和感受,通过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保险向纵深发展,这已成为当下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因此,为了促进互联网保险能够更好地被消费者接受,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本研究围绕“消费者怎么能更好的接受互联网保险”这一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力图去揭示此中作用机制的“黑盒”。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逐步探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互联网保险情境下,除了原有的技术接受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外,是否还存在新的未知因素影响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的接受?(2)是否存在新的中介变量,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使用行为存在影响?(3)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如何构建形成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内在作用机制是怎样的?为了解决以上研究问题,本文在对互联网保险和技术接受理论等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互联网保险接受进行探索性研究,提炼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中的关键因素,初步形成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理论框架。(2)探讨关键因素定义及相互之间影响关系,在UTAUT模型基础上,构建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3)针对研究变量明确测量方法,开发调查问卷,展开大规模调研,收集数据进行分析。(4)实证检验互联网保险各关键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验证了感知风险、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以及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在信任与使用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而揭示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作用机制。(5)根据上述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关键业务科技赋能;关注消费者需求,价值主张持续创新;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关系优化提升;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的研究启示。经过以上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发现及结论:(1)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关键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消费者创新性、信任均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努力期望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的影响不显着。促成因素、信任和行为意图都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使用行为。信任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感知风险负向影响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和使用行为。(2)感知风险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基于互联网保险研究情境,拓展了UTAUT模型在消费者视角下的技术接受研究,分析和揭示了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的关键组成因素,构建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厘清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的“黑盒”。(2)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影响因素分析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并引入互联网保险情境下新的影响因素:消费者创新性、信任和感知风险,拓展了UTAUT模型的影响因素。(3)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中,引入感知风险作为新的中介,通过实证检验了其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拓展了UTAUT模型的中介作用关系。(4)提出并验证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探讨了感知风险、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关系,进一步对UTAUT模型做了有益拓展。
潘从义[2](2020)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利己主义驱使下,不少国家把自己的利益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不顾及他国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当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出有损于他国乃至全人类的行为。当代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核武器威胁、恐怖主义、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导致民族利己主义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但人类在许多事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尚未形成价值共识,没有形成人类共同价值观,世界各国在价值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对立,这其中有其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根源。伴随着全球化的演进,人类逐渐形成了一些价值共识,但它们基本上是零散的,尚未成为完整系统的人类共同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人类事实上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顺时应势地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一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写入了联合国决议。这一切都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相当广泛的认同,也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有作为其内核和灵魂的人类共同价值观作为基础和支撑。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实际上已经根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提出了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任务。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许多探讨和讨论,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关于将人类共同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完整系统研究。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尝试在对历史上中西方共同人类价值思想进行初步挖掘和梳理并利用现有价值思想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今天人类构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并着重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应有的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理念、基本价值原则三个层次阐述其理论架构,最后也对它现实构建的原则和路径提出初步设想。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阐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思想理论渊源。中西方历史上关于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与实践是今天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第一章主要对中西方思想史上人类共同价值思想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和归纳。西方思想家以探讨和构建“好社会”(理想社会)为中心,提出把幸福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把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正等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这对于当前人类构建共同价值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价值观蕴涵着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理念,近现代的三民主义的理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以及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等当代主张等,都是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在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中西方的思想资源,通过梳理历史上各具特色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归纳出其中的合理因素。这些合理因素可以为当代人类共同价值构建提供思想滋养和宝贵启示。第二,阐述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第二章通过分析人类还未建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以及人类价值冲突和面临严重危机的现状,提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从人类具有谋求生活得更好的共同本性、人类整体意识不断增强、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价值共识几个方面分析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可能性;最后对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现实条件作了阐述,这些条件包括现代科技信息化和文化交流、国际组织、会议、赛事,联合国文书和国际法、区域共同体和合作组织等。第三,从理论上尝试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提出初步的架构。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价值系统,存在着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和要素,而且它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第三章主要从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理念、基本价值原则三个层次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整体架构进行了初步的勾画,并阐述框架内各层次确立的必要性、意义、内涵及其依据。本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表达了本文的最主要观点。本文认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终极价值目标包括底线目标(世界永久和平)和最高目标(人类普遍幸福),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以及合作、共赢、和谐,而应把人类利益至上、维护基本人权、恪守和平底线和协商解决冲突作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最基本原则。第四,阐述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原则和路径。理论的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或人类共同价值观必须转化为现实,转化为世界性的制度和文化,才能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引领世界和人类朝着永久和平和普遍幸福的方向加速前进。要实现这种转化,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必须选择合适的路径。第四章在借鉴和吸取历史上国家价值体系构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要坚持四条主要原则,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原则、各国平等原则和尊重各国国情原则。这一章还把广泛达成人类价值共识、激励各国积极参与、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建立世界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作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主要路径。
王娜[3](202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Q市M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也是历久弥新的话题。它随社会及教育事业中的主流价值及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其中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也是学校教育中应该大力培育与弘扬的价值理念。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依据来进行师生关系的研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理想小学师生关系的图景。我们以理想的小学师生关系图景为参考,审视小学中师生关系的真实形态,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与认识小学师生关系,从而提出更好地优化小学师生关系的建议。希望自己所提的优化小学的师生关系的建议能够帮助小学师生优化自身的师生关系,进而也会提高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笔者在梳理师生关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关键词中选取六个关键词,分别是:民主、平等、友善、法治(规范)、诚信、文明,作为本次调查依据与调查维度,并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及访谈法对M小学的部分老师与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以此来了解及掌握师生关系的真实现状。笔者结合该小学师生关系情况,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小学师生关系的理想图景进行分析,发现小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管理方式不够民主,师生之间地位不平等,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少,师生的规范意识不强,师生之间的诚信不足。针对该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价值观念、学校教育、教师及学生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得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师生关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程度不深,受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的制约,学生的自我个性与品格特征的影响。笔者结合该小学师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思考后而提出四条优化小学师生关系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构师生关系理念和行为准则;二是教师要更新师生关系理念,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三是教师要以规范、平等、民主为核心构建平等对话的班级文化;四是家长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性格,具备优秀品质。
王鲁艺[4](2020)在《基于团体辅导的职业道德教育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尝试一种更加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职业道德是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精神文明相对滞后的现象也逐渐凸显,加强道德文明建设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在政策方面高度重视道德教育,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院校受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影响,重技能轻文化道德教育已是常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不断呼吁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但在实践层面收效甚微。目前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足。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心理辅导形式,由于团体活动形式的交互作用,团体辅导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学生素养品质等具有一定作用。基于此,本文尝试将团体辅导方法引入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行动研究法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如何通过团体辅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团体辅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本研究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由此发现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研究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也缺乏成效。第二部分,研究设计。具体介绍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情况、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本研究对某五年制高职院校16名自愿参与的学生进行了多次团体辅导活动,采用自然螺旋模式的行动研究方法,通过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实物分析法收集数据。第三部分,行动研究实施。包括团体辅导主题的选择、二轮团体辅导方案的策划、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活动评价与反馈、观察分析以及问题反省。最终通过使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分析基于团体辅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第四部分,结论与反思建议。一方面探讨了行动研究法对本研究主题的价值,并提出策略建议。通过三轮行动研究实践表明,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来说,行动研究是教育研究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是指导实践的必由之路,同时有助于促进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提升。在行动研究中要注意以问题导向选择研究方法,围绕研究问题实施行动和观察,客观记录研究问题、事件以及注重理论的提升。另一方面,讨论基于团体辅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优势与边界:与传统是课堂教学法相比,团体辅导由于其内容上的启发性、方法的实践性和师生关系的交互性,使得学生参与度更高,更感兴趣,同时产生更深刻的体会;但作为一种模拟的实践活动,团体辅导形式受到场域限制,存在交互被动性、效果滞后性以及道德形成因素的复杂性和价值多元化的困境;基于此,本研究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策划、团体动力的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因材施教等方面提出策略,并进一步建议道德教育应基于人性论思考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王晋丽[5](2020)在《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任何商业辉煌都离不开商业伦理,不同文化孕育了不同商业伦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强调个人修养、重视团结合作,强调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诚信经营、正确的义利观等观点使中国商人深受影响,形成了为世人称道的商业精神,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即是典型代表。晋商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执商界之牛耳”,在明清商业文明史上独放异彩,完全可以与世界着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徽商与晋商齐名,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曾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外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晋商与徽商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并享誉海外,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晋商与徽商在中国历史上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其伦理方面的建树及对后世的影响更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特别是其中渗透的儒商精神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企业家精神不谋而合,显示出国人的大智慧。本文拟梳理两者在商业领域所表现出的伦理异同,通过深刻阐释晋商与徽商的管理伦理、义利观、诚信观及教育伦理观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儒商精神,以期揭示我国现代商业发展的伦理规范机制和道德价值体系。本文内容由绪论、七章主体部分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晋商与徽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进一步明晰了研究思路与方法,指出本文研究难点与创新。第一章论述了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形成基础。主要从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社会背景集中体现----“开中折色制”分析了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揭示了晋商与徽商贾儒互动的价值取向;从地域环境相同点---地少人多分析了晋商与徽商自强不息的共同伦理基础,而地处边境使晋商从一开始就具备精明朴实的伦理特征,徽商四面环山,相对闭塞造就了其保守灵动的伦理底色;传统儒家文化是晋商与徽商的伦理基石,而“关公文化”是晋商伦理“义”的基础,“程朱理学”则是徽商伦理“儒”的根基;晋商个性特征表现出的外向明事使晋商伦理具有开拓进取的表征,徽商内敛明理的个性特征塑就了其自守向儒的伦理特点,而中华民族特有的重群体的精神使晋商与徽商伦理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第二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的贾儒观异同。贾儒互动是晋商与徽商官商关系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晋商与徽商各有特色。晋商一心以商为职业,奉行“优则商”的贾儒观,徽商虽然是商人,但这是其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商只是其“齐家”的手段,实质上还是奉行“优则仕”信条。两者在官商关系选择上的异同,对现今企业有很大的启示。作为商人和政府,怎样处理好官商关系,关系着商业是否能长久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亲清”和谐政商关系完美诠释了政商间应有的格局。贾儒相通,政商良性互动,商人应具备独立人格,健全制度,政商“亲清”,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商畸形发展现象。第三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管理伦理的异同。总体上两者都奉行“情义结合”团结商帮的伦理规范,在人才选拔、商业激励及具体管理实践中践行仁爱信达、重德公正、情义并重的伦理表征,体现了管理中的人文气息。受传统影响,晋商以“地缘义”团结商帮,其人才激励机制中体现了同心同德,晋商独创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践行了其“信和合一”伦理,创新意识强。而徽商则以“血缘情”聚集同宗同族进行商业活动,宗族管理体制也移植到商业管理,自然宗族伦理特征在徽商商业管理中比较浓厚。徽商管理中突出体现了责任意识及向仁重礼的特征。晋商与徽商重视人才、管理中激励机制体现的人才价值观及重视人文关怀等伦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深层次发展有借鉴意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而在现代企业如何处理好管理中人的能动性等,势必需要伦理道德规范参与其间,发挥作用。晋商与徽商不囿于传统,实事求是,特别是晋商伦理中体现的创新意识值得现代企业借鉴,晋商与徽商在管理过程中的人才激励、凝聚向上等伦理内核是企业发展的宝贵经验。第四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义利观的异同。见义思利是晋商与徽商在义利观上共同的态度。介于两者在义利重心及求义追利态度方式上的不同,晋商与徽商秉持了不同的义利观。晋商遵循“利以义制”,“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利而不污”贯穿于整个晋商义利实践;而徽商则是“义中取利”,“义利相通,以义取利,利而通德”是徽商义利实践的集中体现。毋庸置疑,商业发展不追求利,商业无法存续,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晋商与徽商在追利的道路上采取不同方式,其中渗透的伦理内涵使两者在商界造成不同印象,对现代商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归根结底,以义通利才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双赢之路,在商业发展道路上如何平衡义与利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商业发展成败与企业声誉。晋商与徽商特别是晋商将“义”作为获利必须遵循的原则,符合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也是现代企业获利过程中必须考量的道德准则之一。第五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诚信观的异同。诚信是商业发展中的无形资本,晋商与徽商把诚实守信作为了双方共同恪守的道德准则,徽商的诚信较晋商更是一种自律理性和道德精神。遵循信誉第一,以信立足,以诚取胜,晋商把诚信作为了信用卡来获取商业利益,诚实不虚是晋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而诚实不欺则是徽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信实等价,诚恳不欺,至诚无私,徽商真正把诚信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应然之诚是现代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是商业发展还是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基于自律理性的诚信观是当前和谐社会追求的道德实践。第六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的教育伦理。晋商与徽商虽然不是教育家,但晋商与徽商中一些有识之士特别注重教育,有的直接办教育,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家庭成员的教育,折射出教育伦理。受传统文化影响,尊师重道、务实求真是晋商与徽商教育活动中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但晋商教育遵循注重实用的工具导向,与“学而优则商”具有高度一致性,徽商教育中秉持本真向儒的价值导向,同样与“学而优则仕”一致。晋商与徽商教育伦理中遵循本真发展,同样不失为当前教育典范。第七章承接晋商与徽商伦理异同,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论述了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当代启示。晋商与徽商伦理贾儒观印证了亲清和谐政商关系的正确合理性;晋商与徽商管理伦理中的重“人”规“制”仍是现代商业发展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晋商与徽商伦理中义利通德价值导向是现代商业长久发展的法宝;而晋商与徽商伦理中蕴含的“德性-契约”诚信伦理是现代商业生存发展之根基;晋商与徽商教育伦理中体现的本真发展使人为人,不失为现代社会教育之价值追求。结语部分进一步概括了晋商与徽商伦理异同之缘由,凝练其伦理精华,揭示其局限性,特别对其殊途同归---最终都未能逃脱商业衰败的原因进行再反思,以期为现代商业发展所借鉴。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市井画卷中浓墨重彩书华章。贾儒观异同成为其管理伦理、义利观、诚信观及教育伦理异同的底色,形成了各自具有鲜亮文化特色的商业伦理,成为明清时期商界最有历史意义的主流力量。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几乎同起同落的经商历程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除了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外,其伦理虽各有千秋,但最终殊途同归,这也许是晋商与徽商兴衰的深层次原因,对当代商业发展有深刻的启示。
赵琪豪[6](2020)在《濮阳市华龙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互联网+”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推动着经济模式演变进化,催生了网络外卖这种新型餐饮模式的诞生,随着越来越多的餐饮商家纷纷推出网络订餐业务,网络外卖产业的发展前景持续向好,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网络外卖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的隐患,由于网络经济具有虚拟性、跨地域性等特点,网络外卖和传统餐饮模式相比,涉及的经营主体更多元、流程更复杂、交易更隐蔽。而当前政府部门还停留在传统线下监管模式,向“互联网+”转型不充分不彻底,因监管模式落后造成的网络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是保障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的核心,本文以濮阳市华龙区政府监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华龙区的监管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政府部门应如何针对网络外卖的特点改进监管模式。本文以政府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出发点,着力介绍政府应通过加强自身监管体系建设以及引导构建社会协同治理体系发挥主导作用,最终实现提升政府对网络外卖食品治理水平的目的。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与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二部分:对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等概念进行阐述,并介绍网络外卖特点以及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介绍相关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研究华龙区当前的监管现状,并介绍华龙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职能以及在食品监管中开展的各项措施。第四部分:总结华龙区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律法规、监管模式、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加强政府监管的对策和建议,从完善法律法规、改进监管模式、构建协同治理、推进线上监管等方面详细进行阐述。第六部分: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作总体概括,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张思齐[7](2020)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执行难”问题,我国建立了一定的执行威慑机制来惩戒失信被执行人,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即是其中之一。虽然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制度设计上对名单退出机制和退出后的信用修复仍不够重视。为了落实政策目的、保护失信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文章特从构建科学合理的退出程序和具体可行的修复手段两方面着手,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机制的完善路径进行研究。从实体和程序双重角度来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机制还有诸多的问题。就现有实体标准而言,还存在着退出条件过于严苛、退出情形的分类不够细化、失信信息保存期限不科学等问题。当失信被执行人权利受损时,责任认定的不明确也严重影响着失信被执行人的权利。在程序运行中,对审查主体和裁决形式的规定不明确,对整个程序也缺乏有力的监管,同时有待提高相关主体的协助力度。对失信被执行人退出名单的结果公告因为信息平台技术不完善且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加上执行人员数量不够,公告程度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在实体标准上需要合理放宽退出条件、细化退出的分类、按不同等级标准确定失信信息保存的时间,最高人民法院也应当明确救济与赔偿措施。在程序上应确定由合议庭评议退出名单的相关事项并以决定的形式作出,同时加大监管的力度,将协助执行的号召落实到司法实践中。在人员上扩大执行人员队伍,提高执行人员整体素质。在技术上提高水平完善平台系统,想尽一切办法打破信息壁垒,确保信息共联共通。此外,文章创造性地将信用修复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机制中,作为名单退出的延伸。关于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修复问题,现有的措施还较为薄弱,专门针对信用修复的权威立法暂且空位。应该要建立健全信用修复的基础设施,还提出要同步完善配套设施。以期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信用修复手段,激发失信被执行人的守信行为,消除失信信息对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林敬平[8](2020)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如火如荼,也涌现了一些可资推广的经验做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总体还存在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不够顺畅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知行背离现象还比较严重。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实现“知行相须,知行合一”的教育宗旨,既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本文的研究旨趣所在。研究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离不开时代境遇和时代要求。同时认为高校在政策制定与教育实践中应注意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提高培育践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法,总结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不够张扬、生活德育实践模式尚未深入人心、内外驱动力关系认识不够到位、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和形式主义治理影响尚未根除,这些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运用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从内外化机制、情理融通和躬行践履维度,详细梳理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经验镜鉴,得出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构建“四个需要”的历史启示:需要强化协同联动意识;需要贯穿“生活德育”理念;需要借鉴主体自我修养方式和需要“敬义夹持”进路的疏通润滑。基于实证调查研究和历史文献梳理的坚实基础上,文章运用抽象分析的思维方法,从静态结构和动态过程两方面阐述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在机理。静态结构由认知图式的心智系统、情志因素的调控系统、践行能力的保障系统构成;而需求满足构成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内化坚守铸就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信念定力、创设优化形成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助力,三者共同构成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动态过程。随后,文章还总结出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即以转化过程中主体性的介入融合度为分析视角,将价值观知行转化表征为“自在——自为——自觉”的内在转化层次;以知情意行的阶段特征为考察维度,将价值观知行转化表征为“感动——触动——行动”的外在转化阶段。从动静两方面内外转化效度,对知行转化效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解读,为价值观知行转化评价机制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文章最后从利益机制、导引机制、体验机制、实践机制、协同机制和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的构建理路和具体对策。
范凯[9](2020)在《内部环境缺陷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 ——以雅百特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会计信息是维持市场经济体制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是利益相关方进行市场交易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但因为会计信息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和企业会计处理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等有着直接关系。而内部控制作为一种企业治理机制,对保证公司正常运转、财产安全、经营效益等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好坏。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应有的效用,内部环境是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它也直接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的氛围,也是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环。本文的研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内部环境要素,以雅百特公司财务造假一案为案例研究对象,结合内部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可能造成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意见和改进措施。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论述,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意义;接着,梳理和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会计信息失真等相关的理论文献;然后论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内部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接着,在有关理论基础上,结合雅百特公司财务造假一案,对内部环境要素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如何进行影响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最后,本文就企业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给出了营造企业文化、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健全内审制度、强化公司新战略监管等具体措施。本文创新点主要有:目前相关文献对于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整体,对于某一具体要素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着重于内部环境的角度,研究其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此外,目前针对内部环境要素,主要认为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等五个部分,本文认为内部环境也受到公司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所以本文将这两个要素也归纳进内部环境要素中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贾莹[10](2020)在《论好学生 ——基于觉醒的立场》文中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与教育密切相关。研究学生对教育而言意义重大,故本文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来解读当代好学生的标准。本文通过对小学在校教师和普通民众的访谈,了解了校内外人士对好学生的认知,还剖析了小学语文教科书和儿童电影中的学生形象,认识到教育领域的好学生的形象都是虚化的,浮于表面的,不是真实存在的,真正的好学生是觉醒的学生,是明智、理性、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这类学生是真正的学生,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他们是自由快乐之人,他们自然地享受着生命本原的美好。因此,笔者研究好学生的标准的目的就在于呼吁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真正的好学生,把处于愚昧状态中的学生唤醒,促使他们觉醒,让他们在清醒的境况下生活。本研究总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从古代和现代对比分析了学生觉醒的重要性;第二章介绍了本文所运用的儿童觉醒的理论;第三章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确立了好学生的“觉醒”标准;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从家长与学生的视角、教师的视角、教科书视角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来考察了解他们眼中的好学生的标准;第七章上升到文化层面以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为时间点对中国电影中的好学生形象展看解读,与好学生的觉醒标准进行对照;最后一章进行总结概括,对比分析上述各个层面对好学生的认识与好学生标准的异同,批判总结出好学生的生成路径即儿童觉醒的途径。本论文以尼采与叔本华的觉醒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好学生的标准的研究得出现行的教育体系下的好学生并非真正的好学生,现代学生具有盲目顺从、中规中矩、懒惰怯懦等弊病,不是真正的好学生,真正的好学生应当是觉醒的学生,为了教育的发展与儿童的成长,我们必须促使儿童觉醒,使儿童能够以人的角色、自己的角色、学生的角色独立存在,能够真正为自己而活着。
二、对建立诚信社会的一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建立诚信社会的一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
1.3.5 论文框架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互联网保险 |
2.1.1 互联网保险内涵 |
2.1.2 保险科技研究 |
2.1.3 互联网保险研究 |
2.2 技术接受理论 |
2.2.1 技术接受理论发展 |
2.2.2 个体接受与组织接受理论 |
2.2.3 个体经典理论模型 |
2.3 互联网保险与技术接受研究现状 |
2.4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保险接受扎根研究 |
3.1 扎根方法的选择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
3.1.2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2 扎根理论资料收集 |
3.2.1 研究对象选取 |
3.2.2 研究资料收集 |
3.3 扎根理论资料分析 |
3.3.1 开放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编码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 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框架构建与关键因素分析 |
3.4.1 理论框架提出 |
3.4.2 关键因素析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理论模型构建 |
4.2 核心变量定义 |
4.2.1 绩效期望 |
4.2.2 努力期望 |
4.2.3 社会影响 |
4.2.4 促成因素 |
4.2.5 消费者创新性 |
4.2.6 信任 |
4.2.7 感知风险 |
4.2.8 行为意图 |
4.2.9 使用行为 |
4.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3.1 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影响因素 |
4.3.2 感知风险、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 |
4.3.3 基于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的链式中介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5.1 研究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思路 |
5.1.2 问卷设计过程 |
5.1.3 问卷框架结构 |
5.1.4 问卷偏差控制 |
5.2 变量的测量 |
5.2.1 绩效期望的测量 |
5.2.2 努力期望的测量 |
5.2.3 社会影响的测量 |
5.2.4 促成因素的测量 |
5.2.5 消费者创新性的测量 |
5.2.6 信任的测量 |
5.2.7 感知风险的测量 |
5.2.8 行为意图的测量 |
5.2.9 使用行为的测量 |
5.3 预调研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4 数据收集 |
5.4.1 问卷发放原则 |
5.4.2 正式调研数据收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型验证与数据分析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1.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2.1 信度分析 |
6.2.2 效度分析 |
6.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6.3 相关性分析 |
6.4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6.5 中介效应检验 |
6.6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7.2 研究理论贡献 |
7.3 管理实践的启示 |
7.3.1 提升消费者体验,关键业务科技赋能 |
7.3.2 关注消费者需求,价值主张持续创新 |
7.3.3 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关系优化提升 |
7.3.4 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原始资料 |
附录三 调查问卷初稿 |
附录四 调查问卷正式稿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二、本研究的意义 |
(一)学术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三、本研究的主要任务 |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
(二)研究的内容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 |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一章 人类共同价值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西方思想家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探索 |
(一)西方古代价值观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
(二)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
二、中国价值观所体现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人类价值思想 |
(二)中国近现代价值观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
(三)中国当代价值观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
三、历史上人类共同价值思想的重要启示 |
(一)追求人的幸福生活 |
(二)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 |
(三)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理想社会 |
(四)追求公平正义、持久和平和普遍幸福的美好世界 |
第二章 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 |
一、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得到国际认同 |
(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世界的主旋律 |
(三)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基调 |
二、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
(一)人类尚未建立起应有的价值体系 |
(二)现代价值的弊端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严重生存危机 |
(三)西方推行霸权主义给世界安全和国际秩序带来挑战 |
(四)价值相对主义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带来障碍 |
三、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可能性 |
(一)人类具有谋求生活得更好的共同本性 |
(二)人类的整体意识不断增强 |
(三)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价值共识 |
四、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现实性 |
(一)现代科技信息化和文化交流的推动 |
(二)国际组织、会议、赛事的推动作用 |
(三)联合国文书和国际法提供的共识 |
(四)区域共同体和合作组织提供的经验 |
第三章 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理论架构 |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架构 |
(一)价值、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 |
(二)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 |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总体框架 |
(四)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应具备的特征 |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终极目标 |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终极价值目标的确立 |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终极价值目标的基本内涵 |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终极价值目标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 |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 |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核心价值理念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
四、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原则 |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原则的确立 |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原则的基本内涵 |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原则的贯彻和落实 |
第四章 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原则与路径 |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主要任务及障碍 |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主要任务 |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主要障碍 |
二、中西近现代价值体系构建的经验教训 |
(一)中西近现代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异同 |
(二)中西近现代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启示 |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原则 |
(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原则 |
(二)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
(三)各国平等原则 |
(四)尊重各国国情原则 |
四、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路径 |
(一)广泛达成人类价值共识 |
(二)激励各国积极参与 |
(三)发挥国际组织作用 |
(四)建立世界管理机构 |
(五)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
2.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问题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生关系改革的时代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1.为师生关系研究提供新视角 |
2.丰富对新时代师生关系的理论认识 |
3.优化师生关系实践提供参考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
2.国内师生关系的研究 |
3.国外师生关系的研究 |
4.简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界定及理想特征 |
(一)概念界定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师生关系 |
(二)核心价值观下师生关系的理想特征 |
1.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
2.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的关系 |
3.师生关系是一种诚信的关系 |
4.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善的关系 |
5.师生关系是一种文明的关系 |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观 |
(二)交往行为理论 |
(三)改造主义教育观 |
三、山东省Q市M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Q市M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设计依据 |
2.调查设计 |
3.调查工具 |
4.调查过程 |
5.调查数据的统计和整理 |
(二)Q市M小学师生关系现状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1.师生关系调查问卷的整体分析 |
2.师生关系调查问卷的维度分析 |
(三)Q市M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的观察及访谈结果分析 |
1.观察与访谈结果的整体分析 |
2.观察与访谈结果的维度分析 |
(四)调查小结 |
四、小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管理方式不够民主 |
(二)师生之间地位不平等 |
(三)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少 |
(四)师生的规范意识不强 |
(五)师生之间的诚信不足 |
(六)师生的言行不够文明 |
五、小学师生关系的问题析因 |
(一)我国传统文化和师生关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程度不深 |
(三)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的制约 |
1.教师的师生关系理念落后 |
2.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
(四)学生的自我个性与品格特征的影响 |
1.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
2.学生的责任意识薄弱 |
六、改善小学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构师生关系理念和行为准则 |
1.学校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落实 |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构学校师生关系理念 |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构建师生关系行为准则 |
(二)更新教师的师生关系理念,提高教师的人格素养 |
1.更新教师的师生关系理念 |
2.教师提升自身素养与人格魅力 |
(三)以规范、平等、民主为核心构建平等对话的班级文化 |
1.改进教育方式,构建良好的管理文化 |
2.改进教学方式,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 |
3.鼓励学生参与,培育积极的学习文化 |
(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性格,具备优秀品质 |
1.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2.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优秀品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团体辅导的职业道德教育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现实需求 |
(二) 政策促进 |
(三) 时代需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国外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
(二) 国内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
(三) 国内外关于团体辅导的研究 |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
(二) 团体辅导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三) 团体动力理论 |
(四)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二、研究对象情况 |
三、研究者情况 |
四、研究方法 |
第三章 行动研究实施 |
一、主题的选择 |
(一) 诚信 |
(二) 珍惜时间 |
(三) 有序与高效 |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
(一) 第一次团体辅导主题:诚信 |
1、活动的准备 |
2、活动的策划方案 |
3、团体辅导的实施 |
4、活动评价和反馈 |
5、观察分析和问题反省 |
(二) 第二次团体辅导主题:珍惜时间 |
1、活动的准备 |
2、活动策划方案 |
3、团体辅导的实施 |
4、活动评价和反馈 |
5、观察分析和问题反省 |
(三) 第三次团体辅导主题:有序与高效 |
1、活动的准备 |
2、活动策划方案 |
3、团体辅导的实施 |
4、活动评价和反馈 |
5、观察分析和问题反省 |
(四) 结果评估 |
1、团体辅导形式受到学生的支持和喜爱 |
2、职业道德方面的收获和反思 |
3、团体中的自我表现和建议 |
4、追踪访谈 |
第四章 结论、反思与建议 |
一、行动研究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策略建议 |
(一) 行动研究的价值 |
1、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 |
2、指导实践的必由之路 |
3、促进教学实践反思和理论提升 |
(二) 行动研究的建议 |
1、以问题为导向选择研究方法 |
2、围绕研究问题实施行动和观察 |
3、客观记录研究问题和事件 |
4、注重理论提升 |
二、团体辅导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边界与建议 |
(一) 团体辅导方法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 |
1、团体辅导具有启发性 |
2、团体辅导具有实践性 |
3、团体辅导具有交互性 |
(二) 基于团体辅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界与刚境 |
1、刚体辅导开展场域的限制性 |
2、团体辅导中交流互动的被动性 |
3、团体辅导效果的滞后性 |
4、道德形成因素的复杂性 |
5、“道德判断”遇上“价值多元” |
(三) 职业道德团体辅导的策略建议 |
1、重视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策划 |
2、促进团体动力的形成 |
3、完善教师的成长机制 |
4、善于扬长避短和因材施教 |
5、基于人性论思考道德教育方法 |
6、运用多种途径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评析 |
三、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三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形成基础 |
1.1 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 |
1.2 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地域环境 |
1.2.1 自强不息:晋商与徽商地少人多孕育的伦理实质 |
1.2.2 进取果敢:晋商地处边境在边贸中折射出的伦理特征 |
1.2.3 保守向儒:徽商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沉淀出的伦理特色 |
1.3 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文化根基 |
1.3.1 儒家传统文化: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基石 |
1.3.2 关公文化:晋商伦理中“义勇”的基石 |
1.3.3 朱子之理:徽商伦理“儒礼”特色之根基 |
第二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贾儒观 |
2.1 贾儒互动:晋商与徽商共同的价值指向 |
2.1.1 向儒通仕:贾儒互动的利益轴心 |
2.1.2 向儒用仕:贾儒互动的利益实现 |
2.1.3 向儒依仕:贾儒互动的利益保障 |
2.2 优则商:晋商的价值诉求 |
2.2.1 重义向仁:晋商官商结合主要方式 |
2.2.2 贾儒分明:晋商官商关系中“清”的萌芽 |
2.2.3 “优则商”:晋商官商关系折射的价值观 |
2.3 优则仕:徽商的价值诉求 |
2.3.1 诚恳向儒:徽商官商结合主要方式 |
2.3.2 贾儒互济:徽商官商互动主要特点 |
2.3.3 “优则仕”:徽商官商关系折射的价值观 |
第三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管理伦理 |
3.1 情义股:晋商与徽商管理机制的软实力 |
3.1.1 仁爱信达:晋商与徽商人才选拔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伦理实质 |
3.1.2 重徳公正:晋商与徽商管理中商业激励伦理的主要特征 |
3.1.3 情义并重:晋商与徽商管理实践中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 |
3.2 地缘“义”:晋商经营管理的道德架构 |
3.2.1 地缘关公“义”:历史大迁徙促成的晋商管理伦理特色 |
3.2.2 同心同德:晋商管理中选人、用人、交人的伦理原则 |
3.2.3 信和合一:晋商管理制度伦理内生出的创新激励源头 |
3.3 血缘“情”:徽商经营管理的道德框约 |
3.3.1 血缘同宗情:相对封闭的徽商管理伦理特色 |
3.3.2 向仁重礼:徽商传统宗族制中管理伦理的集中体现 |
3.3.3 责任意识:隐性契约制在徽商宗族管理中的伦理体现 |
第四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义利观 |
4.1 见利思义:晋商与徽商在义利观上的共同特质 |
4.1.1 义缘利取:明清时期有关义利观的思想引领 |
4.1.2 见利思义:晋商与徽商义利观的一致态度 |
4.1.3 义利并举:晋商与徽商共同的社会道德认同 |
4.2 “利以义制”:晋商的义利观 |
4.2.1 义以为上:晋商义利价值导向 |
4.2.2 以义制利:晋商践行义利的行为理念 |
4.2.3 利而不污:晋商之于义利的修养信条 |
4.3 “义中取利”:徽商的义利观 |
4.3.1 义利相通:徽商义利价值导向 |
4.3.2 以义取利:徽商践行义利的行为理念 |
4.3.3 利而通德:徽商之于义利的修养信条 |
第五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诚信观 |
5.1 诚实守信:晋商与徽商共同恪守的道德准则 |
5.1.1 诚信传统:晋商与徽商诚实守信之根基 |
5.1.2 诚信为本:晋商与徽商安身立命之道德本源 |
5.1.3 道法则:晋商与徽商诚实守信的三境界 |
5.2 诚信如介石:晋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 |
5.2.1 信誉第一:晋商诚信之客商关系 |
5.2.2 诚信立足:晋商诚信之同行关系 |
5.2.3 诚实不虚:晋商诚信之自我剖析 |
5.3 诚实戒欺:徽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 |
5.3.1 信实等价:徽商诚信之客商关系 |
5.3.2 诚恳合作:徽商诚信之同行关系 |
5.3.3 至诚无私:徽商诚信之社会关系 |
第六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教育伦理 |
6.1 尊师重道:晋商与徽商教育活动中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 |
6.1.1 以教促长:通过教育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
6.1.2 尊师重教:重教育、报社会之价值取向义举 |
6.1.3 德智并重:传承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
6.2 崇实拙华:晋商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 |
6.2.1 重实用:提倡实用之学,为商所用 |
6.2.2 学而优则商:晋商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突破 |
6.2.3 器与不器:晋商对传统人才观的颠覆 |
6.3 内圣外王:徽商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 |
6.3.1 圣贤之学:徽商教育重儒学经典,为入仕做铺垫 |
6.3.2 学而优则仕:徽商教育价值观归宿 |
6.3.3 内圣外王:徽商教育人才观的集中体现 |
第七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当代启示 |
7.1 亲清和谐:政商关系的当代启示 |
7.1.1 健全制度,摒弃官商不分之土壤 |
7.1.2 崇尚企业家精神,独立人格,开拓创新 |
7.1.3 贾儒互通,政商“亲清”,良性互动 |
7.2 重“人”规“制”:商业管理的当代启示 |
7.2.1 立足实际:商业经营管理的关键 |
7.2.2 创新发展:商业发展的核心 |
7.2.3 以人为本:现代管理的催化剂 |
7.3 大义通利:商业发展义利观的当代启示 |
7.3.1 义利统一:正确价值导向促进商业发展 |
7.3.2 义利相济:商业健康有序运行的道德规约 |
7.3.3 义利通德:商业长久发展的法宝 |
7.4 德性-契约:商业社会诚信的当代启示 |
7.4.1 诚保发展:商业生存之根基 |
7.4.2 契约信用:商业何以诚信之思考 |
7.4.3 应然之诚:商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
7.5 本真发展:社会教育的当代启示 |
7.5.1 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功能观 |
7.5.2 德能并重:现代企业教育人才观 |
7.5.3 使人为人:现代企业教育价值观之追求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濮阳市华龙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1、信息不对称理论 |
2、委托代理理论 |
3、新公共管理理论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创新点 |
二、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内容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网络外卖 |
2、食品安全 |
3、食品安全监管 |
4、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监管 |
(二)网络外卖的特点 |
1、快捷性 |
2、马太效应性 |
3、边际效益递增性 |
4、营销精准性 |
(三)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 |
1、复杂性 |
2、延展性 |
3、高技术依赖性 |
4、精细化 |
三、濮阳市华龙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现状 |
(一)华龙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机构及职能介绍 |
1、华龙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机构 |
2、政府监管部门担负的监管职能 |
(二)华龙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关措施 |
1、依托溯源平台,推进“智慧监管” |
2、加强餐饮行业整治,统计外卖商家信息 |
3、建立食品安全协管员制度,推进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 |
4、加强应急事件处置,完善投诉举报体系 |
四、华龙区在网络外卖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华龙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1、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 |
2、执法监管队伍薄弱 |
3、配送环节存在监管空白 |
4、普法宣传体系不完善 |
(二)华龙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2、政府监管模式落后 |
3、外卖订餐环节多,政府监管难度大 |
4、政府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 |
五、加强政府对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
(一)完善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地方性法规和食品标准体系 |
1、出台符合濮阳市实际的网络外卖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 |
2、建立统一的网络外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二)加强政府自身监管体系建设 |
1、成立专业网络食品监管职能股室 |
2、完善外卖商家入网经营许可审批机制 |
3、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宣传体系建设 |
4、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
5、加强对配送单位的监督 |
6、推进落实“匿名抽检”制度 |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协同治理体系建设 |
1、引导优化网络外卖市场环境 |
2、监督引导第三方平台发挥协同治理作用 |
3、引导动员其他社会监管力量发挥作用 |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监管 |
1、深入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项目建设 |
2、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监管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网络外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主体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3 文献综述 |
0.4 研究方法 |
0.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章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机制的概念及其意义 |
1.1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含义 |
1.1.1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制度由来 |
1.1.2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概念辨析 |
1.2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机制的含义 |
1.2.1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的制度由来 |
1.2.2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机制的含义 |
1.3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机制的意义 |
1.3.1 落实政策目的 |
1.3.2 保护失信被执行人合法权益 |
1.3.3 增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合理性 |
第2章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的实体标准及其完善 |
2.1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的现有实体标准 |
2.1.1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的实体情形 |
2.1.2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的时间标准 |
2.2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现有实体标准的局限性 |
2.2.1 现有规定的局限性 |
2.2.2 司法实践中的局限性 |
2.3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实体标准的完善 |
2.3.1 对现有规定的完善 |
2.3.2 对实践中问题的完善 |
第3章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的程序及其完善 |
3.1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的现有程序 |
3.1.1 名单退出的启动方式 |
3.1.2 名单退出的受理和裁决 |
3.2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现有程序的局限性 |
3.2.1 程序启动的局限性 |
3.2.2 审理程序的局限性 |
3.2.3 对名单退出与否的结果公告的局限性 |
3.2.4 名单退出机制缺乏救济程序 |
3.3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程序的完善 |
3.3.1 对程序启动的完善 |
3.3.2 对审理程序的完善 |
3.3.3 对名单退出与否的结果公告的完善 |
3.3.4 构建名单退出机制的救济程序 |
第4章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后信用修复措施的完善 |
4.1 信用修复的现状和意义 |
4.1.1 信用修复的现有规定 |
4.1.2 构建信用修复措施的意义 |
4.2 现有信用修复的局限性 |
4.2.1 现有信用修复规定的局限性 |
4.2.2 现有信用修复措施的局限性 |
4.3 信用修复措施的完善 |
4.3.1 完善信用修复措施的基础 |
4.3.2 信用修复配套设施的建立健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支撑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时代境遇 |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利益多元化境遇 |
一、利益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正面影响 |
二、利益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负面影响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信息网络化境遇 |
一、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正面影响 |
二、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负面影响 |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时代要求 |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战略意义 |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供需理路 |
第四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基本经验 |
一、党委意识形态责任制的确立和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交相辉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与样本情况分析 |
一、问卷调查抽样方案设计 |
二、问卷设计思路与访谈提纲 |
三、样本基本信息呈现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状况与分析 |
一、部分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较为片面 |
二、部分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被动性现象 |
三、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内化程度较低 |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状况与分析 |
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无利不行现象 |
二、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知而不行现象 |
三、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不能持守现象 |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四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概况与分析 |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导机制的有效性不足 |
二、高校对情感认同在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中介作用重视不够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活机制不够完善 |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激励约束政策不够精准 |
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知行转化及其当代镜鉴 |
第一节 教化机制: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推力 |
一、官学教化:外化之正统 |
二、家训家规:教化之本源 |
第二节 内化机制: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原生动力 |
一、立志养志:内在教化的首要工夫 |
二、内省克己:内在教化的修身利器 |
三、敬以直内:内在教化的正心之本 |
第三节 情理融通: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关键环节 |
一、情性统一论是情理融通育德模式的理论预设 |
二、情理融通育德模式的展开方式 |
第四节 躬行践履: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实现方式 |
一、“践履育德”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
二、人伦日用:“践履育德”思想的生活化解决方案 |
三、义以方外:“践履育德”思想的日常工夫 |
第五节 传承借鉴: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当代启示 |
一、需要强化协同联动意识 |
二、需要贯穿“生活德育”理念 |
三、需要借鉴主体自我修养方式 |
四、需要“敬义夹持”进路的疏通润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微 |
第一节 大学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静态结构 |
一、认知图式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心智系统 |
二、情志因素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调控系统 |
三、践行能力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保障系统 |
第二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动态过程 |
一、需求与满足: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 |
二、内化与坚守: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信念定力 |
三、创设与优化: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助力 |
第三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层次与阶段 |
一、“自在——自为——自觉”的层次对比 |
二、“感动——触动——行动”的阶段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的构建理路 |
第一节 利益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 |
一、大学生利益的分类与价值定位 |
二、知行转化利益机制的维护与引导 |
第二节 导引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力辅助 |
一、知行转化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构原则 |
二、正向引力:知行转化激励机制建构 |
三、反向推力:知行转化约束机制建构 |
第三节 体验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媒介中枢 |
一、体验式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二、体验式价值观教育模式运行建构 |
第四节 实践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实现平台 |
一、实践机制在知行转化中的价值与定位 |
二、实践机制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三、知行转化实践机制的整合与优化 |
第五节 协同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统合保障 |
一、明晰“四个课堂”的协同关系 |
二、完善“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第六节 评价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检测督导 |
一、评价机制的基本功能:明确作用发挥的问题 |
二、评价机制的构建原则:凸显评价理念的问题 |
三、评价机制的主体内容: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 |
四、评价机制的手段途径: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 |
五、评价机制的评定反馈:解决结果效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调查表 |
附录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内部环境缺陷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 ——以雅百特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内部环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界定 |
2.2 内部环境与会计信息失真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内部环境角度下会计信息失真现状概述和影响因素分析 |
3.1 内部环境角度下会计信息失真现状概述 |
3.2 内部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失真影响理论分析 |
4 案例研究——以雅百特公司为例 |
4.1 雅百特公司简介 |
4.2 雅百特财务造假案介绍 |
4.3 雅百特会计信息失真案的财务角度分析 |
4.4 内部环境角度下雅百特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
5 内部环境角度下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
5.1 完善和健全企业治理架构 |
5.2 构建合理的内部机构和权责分配体系 |
5.3 培育企业文化 |
5.4 改进人力资源政策 |
5.5 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
5.6 强化公司海外战略的保障与监管 |
5.7 强化社会责任感建设 |
6 结论 |
6.1 论文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 |
6.4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论好学生 ——基于觉醒的立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当代儿童教育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好学生的价值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学生 |
二、儿童 |
三、好学生 |
四、觉醒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学生概念的相关研究 |
二、好学生定义的相关研究 |
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相关研究 |
四、儿童觉醒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内容分析法 |
第一章 沉睡中儿童的觉醒 |
第一节 不完整的儿童 |
第二节 如何实现学生的觉醒 |
第二章 儿童觉醒理论 |
第一节 作为独立个体而活 |
第二节 回归简单和诚实 |
第三节 勇于批判与质疑 |
第四节 叔本华型的人 |
第三章 好学生的觉醒标准 |
第一节 德育方面的觉醒 |
第二节 智育方面的觉醒 |
第三节 体育方面的觉醒 |
第四节 美育方面的觉醒 |
第五节 劳育方面的觉醒 |
第四章 民众眼中的好学生是否觉醒 |
第一节 生命意识的觉醒 |
第二节 好学生作为人的觉醒 |
第三节 好学生灵魂的觉醒 |
第四节 好学生文化层面的觉醒 |
第五节 评价与总结 |
第五章 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否觉醒 |
第一节 道德——养育学生善的行为 |
第二节 知识——把学生从无知状态中引导出来 |
第三节 伦理——追求幸福完整的人生 |
第四节 学生自我的觉醒 |
第六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好学生形象 |
第一节 积极正面的学生形象 |
第二节 负面消极的学生形象 |
第七章 中国电影中的好学生形象分析 |
第一节 电影《苗苗》中的学生形象解读 |
第二节 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学生形象解读 |
第三节 电影《花儿朵朵》中的学生形象解读 |
第四节 电影《四个小伙伴》中的学生形象解读 |
第五节 电影《朝霞》中的学生形象解读 |
第六节 评价与总结 |
第八章 好学生的生成路径——儿童的觉醒 |
第一节 未觉醒学生的特征 |
第二节 教育启蒙与精神唤醒 |
第三节 儿童觉醒的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发表论文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四、对建立诚信社会的一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D]. 杨华. 西北大学, 2021(12)
- [2]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研究[D]. 潘从义. 湖北大学, 2020(02)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Q市M小学为例[D]. 王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基于团体辅导的职业道德教育行动研究[D]. 王鲁艺. 苏州大学, 2020(03)
- [5]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D]. 王晋丽. 山西大学, 2020(12)
- [6]濮阳市华龙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研究[D]. 赵琪豪. 郑州大学, 2020(02)
- [7]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机制研究[D]. 张思齐. 湘潭大学, 2020(02)
- [8]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D]. 林敬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内部环境缺陷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 ——以雅百特公司为例[D]. 范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论好学生 ——基于觉醒的立场[D]. 贾莹. 福建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