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甲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突变,方程,不饱和,抗氧化,培养基,等离子体,极性。
隐甲藻论文文献综述
贾文斌,辛富刚,孙玉霞,姚川,丁汉凤[1](2019)在《隐甲藻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DHA)是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而人体自身无法合成的一类多不饱和脂肪酸,而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是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理想原料之一。为了将来开展隐甲藻规模化生产DHA研究,综合分析了隐甲藻种质、DHA生物合成途径、培养条件对DHA积累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包括:(1)组成隐甲藻的同胞体DHA产量不同,可利用诱变的方式筛选突变体获得新的优良品系;(2)隐甲藻DHA的生物合成与其他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不同,对其合成途径进行了推测,可能为PKS途径;(3)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光照、pH值、溶氧量、接种量、消泡处理等,以及培养基组成,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等培养条件均会影响藻体中DHA的含量。最后提出了对隐甲藻生产DHA的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0期)
于金慧,尤升波,边斐,张燕,陈高[2](2018)在《隐甲藻藻渣醇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及总还原力等抗氧化指标评价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藻渣醇水提取物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隐甲藻渣不同极性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乙酸乙酯相和石油醚相总抗氧化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较高,水相和正丁醇相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较高,且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存在量效关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总多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显着正相关,而总黄酮仅与总抗氧化能力和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提示除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抗氧化成分。本研究表明隐甲藻藻渣具有较好地抗氧化活性,有待合理开发利用,其可能存在的其他抗氧化活性成分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刘晶[3](2017)在《利用稀禾定筛选高生长高油脂的寇氏隐甲藻突变株及转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是一种异养海洋微藻,其体内DHA含量占油脂含量的30-50%,而体内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油脂含量的比例都达不到1%。由于这些优势,近些年来寇氏隐甲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DHA的工业化生产中。但是,到目前为止,寇氏隐甲藻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序还没有被完成,限制了基因工程在寇氏隐甲藻中应用,人们无法通过基因改造的方式获得性状更为优良的寇氏隐甲藻突变株。因此,诱变育种仍然是获得高产寇氏隐甲藻突变株的主要方式。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一定浓度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抑制剂稀禾定能够显着抑制寇氏隐甲藻的生长。因此,我们提出选用稀禾定作为一种突变株筛选剂,用于筛选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增强同时生长和油脂含量有所提高的突变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与基于稀禾定的突变株筛选方法相结合,并成功应用于寇氏隐甲藻中,经过两轮诱变筛选,成功获得了高产的寇氏隐甲藻突变株。我们得到的寇氏隐甲藻突变株M-1-2,与野生株WT相比,其干重和油脂分别提高了24.32%和7.05%,证明了基于稀禾定的筛选方法的有效性。与上述结果相一致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突变株M-1-2体内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提高了16.15%;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突变株M-1-2体内的编码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基因表达量上调了1.53-3.12倍。此外,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与寇氏隐甲藻野生株WT相比,突变株M-1-2体内的与油脂合成、能量代谢、中心碳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相关的转录本的表达量也上调。通过转录组学分析获得的信息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寇氏隐甲藻的代谢机制,而且有助于实现未来高产寇氏隐甲藻藻株的工程改造。(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Jin-hui,YU,Yu,WANG,Jie,SUN,Fei,BIAN,Gao,CHEN[4](2017)在《隐甲藻和裂殖壶藻醇水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隐甲藻和裂殖壶藻醇水提物的石油醚萃取相、乙酸乙酯萃取相、正丁醇萃取相和水相的抗氧化活性水平,为综合利用两种微藻提供理论依据。创新点:隐甲藻和裂殖壶藻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重要原料,然而提取DHA后剩余的藻渣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首次对两种微藻的极性提取物的不同极性部位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并初步确定多酚类化合物是其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成分,为综合利用两种微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用70%乙醇浸提隐甲藻和裂殖壶藻藻粉,所得粗提物分别使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萃取,得到不同极性组分萃取物。采用总抗氧化能力、2,2-二苯基-1-叁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及总还原力等方法对不同极性组分的萃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采用Folin-Ciocalteu方法测定样品中总多酚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黄酮含量。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隐甲藻和裂殖壶藻醇水提物的不同极性组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图2~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萃取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与其抗氧化水平显着相关(表2和表3),因此,我们推测多酚类化合物是两种微藻的主要抗氧化成分。综上所述,隐甲藻和裂殖壶藻具有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可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7年09期)
李兴锐[5](2017)在《利用代谢组学研究隐甲藻葡萄糖耐受及DHA生物合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寇氏隐甲藻是海洋微藻生产DHA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因其油脂及DHA含量高,且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百分含量不超过1%。然而在隐甲藻生产DHA过程中葡萄糖抑制作用明显,因此选育耐受葡萄糖的隐甲藻对于改善DHA发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次通过定向驯化获得了一株高耐受葡萄糖的隐甲藻驯化株。驯化过程经历650天,驯化株在葡萄糖耐受性及油脂积累方面显着提高。在45 g/L葡萄糖浓度条件下,比生长速率提高了2.8倍,平均倍增时间缩短了31.9%,葡萄糖消耗速率提高了2.6倍,油脂含量提高了15.5%。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驯化株相对于出发株,21个代谢物明显上调,甘油、谷氨酸、丙二酸及琥珀酸作为核心化合物和驯化株耐受性提高有关联。研究从全局水平理解并探索适应性机制,可为隐甲藻的育种提供重要的依据。另一方面,从代谢角度研究隐甲藻生长及DHA生物合成特性,对隐甲藻发酵生产DHA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建立了隐甲藻间歇补料培养体系,所收获的生物量、DHA产量及DHA产率都分别达到42.9 g/L,5.7 g/L及47.5mg/L/h。从48 h到72 h油脂积累显着,提高了27.5%,从72 h到96 h DHA积累显着,DHA在总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提高了17.8%。继而利用热图分析代谢组数据,结果显示G6P、GAP、AKG、OXA、DHAP可能和隐甲藻不同生长时期的表型相关。此外,氧气供应在工业微生物发酵中起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研究氧气供应对隐甲藻DHA生产的影响,本文考察了不同溶氧条件下隐甲藻DHA生产能力的变化。隐甲藻生长初期30%溶氧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及葡萄糖比消耗速率都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条件,最高的生物量及油脂产量是在20%溶氧条件下获得,分别是49.5 g/L、24.6 g/L。隐甲藻稳定期30%溶氧条件下的DHA含量最高,提高溶氧水平有利于隐甲藻积累DHA。火山图分析发现生长及油脂合成的碳骨架及能量主要来自糖酵解途径及TCA循环;谷氨酸、肌醇等可能与隐甲藻对抗低氧胁迫相关;隐甲藻可能通过短链脂肪酸作为前体化合物合成脂肪酸;核糖-5-磷酸可能在隐甲藻DHA积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察不同溶氧水平下隐甲藻在代谢水平的变化,建立溶氧与隐甲藻代谢物之间的联系,可以为今后隐甲藻大规模生产DHA提供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4-01)
王澍,曹维,付杰,田华,陈涛[6](2016)在《寇氏隐甲藻发酵产DHA藻油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对寇氏隐甲藻发酵产DHA藻油动力学进行研究。通过测定寇氏隐甲藻在50 L发酵罐中生物量、油脂产量、DHA产量、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建立了菌体生长、产物形成和基质消耗的动力学模型,同时对试验值与模拟值进行了比较,平均相对误差大部分小于10%。通过对发酵过程的曲线拟合以及模型参数的计算,模型相关指数分别为:0.993、0.996和0.978,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能较好地吻合,说明所建立的发酵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寇氏隐甲藻的发酵过程,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王澍,尹佳,曹维,田华,陈涛[7](2016)在《寇氏隐甲藻突变株发酵罐补糖发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不同补糖时间及不同补糖量下,菌种生物量、油脂产量、DHA产量和DHA含量,探索不同补糖时间和不同补糖量对寇氏隐甲藻突变株产DHA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的补糖时间为54 h,此时一次性补加3%的葡萄糖,其油脂产量和DHA产量可分别达到29.76 g/L和11.94 g/L。在最适的补糖条件下进行50 t发酵罐的扩大化生产,其生物量平均为2.59 t,油脂产量平均为1.00t,DHA产量平均为419.2 kg。(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6年01期)
王澍,赵树林,张静雯,田华,佘隽[8](2015)在《响应面法优化寇氏隐甲藻突变株的发酵培养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寇氏隐甲藻突变株产DHA的发酵培养基进行响应面优化。首先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影响显着的3个因素,再利用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培养基进行优化并建立二次多元回归模型,最后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在50 L发酵罐上进行放大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培养基葡萄糖121.41 g/L,谷氨酸钠11.54 g/L,硫酸镁7.25 g/L时,DHA的产量为5.65 g/L发酵液,比优化前提高了10.35%。在50 L发酵罐上发酵培养,DHA产量为9.50 g/L发酵液,为摇瓶培养时的1.68倍。(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王澍[9](2015)在《寇氏隐甲藻突变株高产DHA的集约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属ω-3系列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脑等多种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DHA分子结构中含有6个不饱和双键的,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传统上DHA主要来源于深海鱼油,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利用产脂微生物发酵生产DHA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以寇式隐甲藻突变株(Crypthecodium cohnii突变株2.4K-2A2-5)为出发藻,首先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发酵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探讨,然后在最优条件下进行50L、50T发酵罐放大实验。获得如下研究成果:1.优化了寇式隐甲藻突变株的发酵培养基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找出影响DHA产量的显着性因素,通过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再进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21.41 g/L,谷氨酸钠11.54 g/L,硫酸镁7.25 g/L等,验证试验得到的生物量平均值为52.00 g/L,DHA产量平均值为5.65 g/L,与预测值相近,优化后DHA的产量提高了10.35%。2.优化了寇氏隐甲藻突变株的培养条件首先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筛选出接种量,装液量,初始p H值3个主要影响因素;再进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营养条件为接种量为9.2%,初始p H为6.9,装液量为65 ml/500ml时,DHA产量最大为5.81 g/L,验证试验得到的DHA产量为5.80 g/L,与预测值相近,优化后DHA的产量提高了13.28%。3.通过变温培养提高了寇氏隐甲藻突变株的产脂量和DHA产量通过对不同温度培养结果的分析,建立了一种变温培养的发酵调控策略,通过四种不同发酵方案的研究可知,菌种在27℃下培养48 h后,再将发酵温度降到21℃时,其油脂产量可达14.44 g/L,DHA产量可达5.77 g/L,DHA产量相比单一温度27℃、21℃时培养分别提高了10%和23%。4.建立起了寇氏隐甲藻发酵产DHA藻油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菌体生物量、油脂产量和葡萄糖浓度的测定,用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起寇氏隐甲藻发酵过程中的动力学模型,运用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出模型参数,模型相关指数分别为:0.993、0.996和0.978,通过验证试验,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大部分都小于10%,说明所构建的模型与菌种实际发酵情况吻合度较好。5.对寇氏隐甲藻突变株进行补糖发酵研究并实现了中试生产探讨了50 L发酵罐中寇氏隐甲藻突变株的补糖工艺,通过对不同补糖时间和不同补糖浓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菌种培养至第54 h时,一次性补加3%的葡萄糖,其油脂产量和DHA产量可达到29.76 g/L和11.94 g/L。在此补糖条件下进行50 T罐的扩大化生产,其生物量平均为2.59 T,油量平均为0.98 T,DHA产量平均为409.0 kg。(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5-06-01)
隋晓[10](2015)在《化学诱导剂对寇氏隐甲藻油脂积累提高的代谢调控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ntured fatty acid,PUFAs)作为人体必需脂肪酸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ω-3 PUFAs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更是成为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的高营养价值的脂肪酸。除了深海鱼油外,DHA也可以从微藻中提取。本文选取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ATCC 30772这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的海洋微藻作为生产藻株。利用多种外源化合物(丁基羟基茴香醚、没食子酸丙脂、生物素、苹果酸钠、洛伐他汀)添加实验的方法诱导促进藻细胞的油脂积累。通过诱导实验,除了没食子酸丙脂使总脂肪酸的含量减少之外,其它的外源化合物均使隐甲藻的总脂含量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丁基羟基茴香醚(BHA)8.8%、生物素2.8%、苹果酸钠6.43%、洛伐他汀4.16%。为了探究总脂肪酸含量提高在细胞代谢水平上产生的变化,我们选取使总脂肪酸提高比例最高的丁基羟基茴香醚添加实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进行了代谢组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获得与油脂积累相关的某些重要代谢物的含量变化,包括二磷酸腺苷(ADP)、NADPH、5-磷酸核糖(R5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等重要化合物;通过热图展示了24种中心代谢物的含量变化;通过加权关联网络分析(WGCNA)分析获得8个与BHA添加相关模块以及9个关键代谢物(异麦芽糖、腺苷、对苯二酚、3-hydroxypropanoic-acid、L-异亮氨酸、L-脯氨酸、十四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丙二酸),通过这些分析结果揭示了与脂肪酸积累可能相关的代谢调控机理。(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隐甲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采用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及总还原力等抗氧化指标评价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藻渣醇水提取物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隐甲藻渣不同极性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乙酸乙酯相和石油醚相总抗氧化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较高,水相和正丁醇相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较高,且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存在量效关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总多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显着正相关,而总黄酮仅与总抗氧化能力和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提示除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抗氧化成分。本研究表明隐甲藻藻渣具有较好地抗氧化活性,有待合理开发利用,其可能存在的其他抗氧化活性成分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甲藻论文参考文献
[1].贾文斌,辛富刚,孙玉霞,姚川,丁汉凤.隐甲藻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于金慧,尤升波,边斐,张燕,陈高.隐甲藻藻渣醇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海洋学报.2018
[3].刘晶.利用稀禾定筛选高生长高油脂的寇氏隐甲藻突变株及转录分析[D].天津大学.2017
[4].Jin-hui,YU,Yu,WANG,Jie,SUN,Fei,BIAN,Gao,CHEN.隐甲藻和裂殖壶藻醇水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7
[5].李兴锐.利用代谢组学研究隐甲藻葡萄糖耐受及DHA生物合成机制[D].天津大学.2017
[6].王澍,曹维,付杰,田华,陈涛.寇氏隐甲藻发酵产DHA藻油的动力学模型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6
[7].王澍,尹佳,曹维,田华,陈涛.寇氏隐甲藻突变株发酵罐补糖发酵的研究[J].中国油脂.2016
[8].王澍,赵树林,张静雯,田华,佘隽.响应面法优化寇氏隐甲藻突变株的发酵培养基[J].中国粮油学报.2015
[9].王澍.寇氏隐甲藻突变株高产DHA的集约化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
[10].隋晓.化学诱导剂对寇氏隐甲藻油脂积累提高的代谢调控机理[D].天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