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区,与其他省份相比,属中国人口大省,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具有明显的“农业—粮食生产”特色。河南省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的重点开发区,未来几十年将承担人口和产业聚集的重大任务。不论在城市化建设还是农业生产方面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资源承载能力基础之上,河南省水土资源矛盾较为突出,以水土关系为基础探讨河南省水土资源承载力,有利于剖析河南省各地区的水土资源承载状况,以及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时空耦合状况,为统筹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鉴于此,从以下内容开展研究:本文在研读国内外关于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及水、土资源耦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河南省水、土资源现状及问题,以明确水、土资源的现实矛盾;以河南省17个地级市为单元,运用生态足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分别对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时空分析;采用协调度模型研究了河南省水、土资源承载力的耦合状况。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生态足迹法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发现(2005年—2015年):(1)河南省人均综合用水生态足迹小幅上升,呈现北部>南部>中部的特征;(2)在生态足迹内部结构中,人均农业用水生态足迹小幅下降,人均工业用水生态足迹小幅上升,人均生活用水生态足迹上升明显,人均水污染生态足迹先增后减。(3)河南省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空间上持续呈现南高北低状态。(4)河南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小幅增加;空间上持续呈现北高南低的差异;其中,信阳市和驻马店市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出现负值(水资源生态盈余)。(2)通过生态足迹法计算,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发现:人均土地资源生态足迹(2005年—2015年):(1)河南省土地资源综合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呈现东部>北部、南部>西部的特征。(2)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明显增加,空间上呈现西部>东部的特征。(3)人均草地生态足迹和人均林地生态足迹都有所增加。(4)人均水域生态足迹2006年下降,之后逐年增长,最高值出现在南部。(5)人均化石能源生态足迹和人均建设用地生态足迹逐渐增长,空间上均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人均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2005年—2015年):(1)河南省人均土地资源综合生态承载力小幅上升,空间上南部高,中部和北部低。(2)河南省绝大多数市域单元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草地生态承载力(无草地分布的除外)小幅下降。(3)人均林地生态承载力(无林地分布的除外)先增加后减少。(4)人均水域生态承载力(无水域分布的除外)平稳中稍有下降。(5)人均建设用地生态承载力先降低后提高,高值地区分布于河南省中西部。人均土地资源生态赤字(2005年—2015年):(1)河南省人均土地资源综合生态赤字先减少后增加,空间上西部低东部高。(2)人均耕地生态赤字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局部地区下降,耕地生态可持续性下降,空间上西低东高。(3)人均草地生态赤字逐年扩大,并按由高到低自中心至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西部低东部高,驻马店市最高。(4)人均林地生态赤字较为稳定,其中,信阳市、鹤壁市和焦作市林地系统处于生态盈余,空间上自中间至四周按由低到高呈放射状分布。(5)水域系统处于生态盈余,最低值持续分布于河南省中部和南部;(6)建设用地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有所减弱。(3)在生态足迹法的基础上采用协调度模型计算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二者的耦合状况(2005年-2015年),发现:(1)河南省人均水土资源生态足迹耦合状态较好,其耦合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极度耦合状态的市域单元集中在河南省北部。(2)人均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整体低于人均水土资源生态足迹的耦合状况,处于中度失调和低度失调的市域单元占绝大多数,且其数量逐渐增加,其中郑州市耦合度一直偏低,信阳市耦合度较高,河南省南部地区最高,中部最低。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丽媛
导师: 李江苏
关键词: 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耦合分析
来源: 河南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资源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水利水电工程
单位: 河南大学
分类号: TV213.4;X24
总页数: 103
文件大小: 2993K
下载量: 492
相关论文文献
- [1].红寺堡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发展研究[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9(12)
- [2].协调促进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01)
- [3].中国海洋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01)
- [4].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省思[J]. 职业技术教育 2018(12)
- [5].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J]. 时代金融 2016(36)
- [6].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7(06)
- [7].伊犁河谷县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6(02)
- [8].黑龙江省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J]. 节水灌溉 2016(04)
- [9].老河口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市场 2016(38)
- [10].2000~2010年山西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分析[J]. 科学之友 2013(12)
- [11].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改进模型的新疆各地州承载力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5)
- [12].太原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S2)
- [13].郑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18)
- [1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四川省水土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分析[J]. 灌溉排水学报 2018(05)
- [15].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构建及其实证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17(02)
- [16].基于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分析[J]. 大众投资指南 2017(10)
- [17].上海市2003~2012年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8].新疆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2)
- [19].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河南省经济发展研究[J]. 现代商业 2014(21)
- [20].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3(01)
- [21].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资源与产业 2013(03)
- [22].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中国沙漠 2013(05)
- [23].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实证分析——以新疆为例[J]. 经济视角(下旬刊) 2013(08)
- [24].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改进及其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02)
- [25].贵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12(12)
- [26].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分析[J]. 中国林业经济 2011(01)
- [27].乌鲁木齐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01)
- [28].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区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4)
- [29].甘肃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与区域差异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07)
- [30].青岛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J]. 北方经贸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