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捻转补泻手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针刺,手法,高血压,缺血性,自发性,氧化氮,羟色胺。
捻转补泻手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赛男,王欣君,张建斌,顾媛媛[1](2019)在《捻转补泻手法要素源流梳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梳理古籍中有关捻转补泻手法的要素,整理捻转补泻手法左右转针、性别、受针者左右、受针者身前身后、经络循行方向等要素发展的源流,分析了古代医家对诸多要素的认识。认为转针左右、性别、受针者左右、受针者身前身后等要素不是捻转补泻的技术核心部分。对于现在研究所关注的幅度、频率、时间3个刺激变量,唯有单次捻转完成时间(频率)被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所重视,可视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对于依据针刺刺激强度区分补泻,则需增加受针者的感受强度这一因素,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王洪德[2](2019)在《采取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取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朝阳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针刺方法进行的治疗,试验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捻转补泻手法进行治疗,采用PULSES评定量对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PULSES评定量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使用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可以明显提高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值得在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17期)
郭秋蕾,刘清国,贾文睿,纪智,战河[3](2018)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下丘脑RAS的影响及其中枢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下丘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调控轴各组分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调控血压的中枢机制。方法:56只雄性SHR随机等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和捻转泻法组。14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各针刺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手法干预太冲穴,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针刺处理。实验第14天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和RT-qPCR技术检测下丘脑RAS调控轴各组分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捻转补法组和捻转泻法组均能明显降低SHR血压(P<0.01),各针刺组RAS升压轴各组分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RAS降压轴各组分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且捻转泻法组降低血压和良性调控RAS效果较捻转补法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可通过良性调节SHR下丘脑RAS各组分表达,发挥其降压作用以及对下丘脑神经元的保护效应,这可能是捻转补泻手法降压的中枢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杨芳媛,刘清国[4](2018)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海马Ach、M1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海马区乙酰胆碱(Ach)、毒蕈碱型受体1(M1)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血压变化的关系,探讨其血压调控机制。方法 10只9周龄WKY大鼠作为空白组对照;40只9周龄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针刺处理27 d后,取大鼠海马组织,应用ELISA和RT-PCR法检测海马区Ach和M1的含量。结果捻转泻法组血压下降最明显(P<0.05),Ach含量空白组与模型组、针刺组、补法组、泻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针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泻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补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含量空白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补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补法组、针刺组、模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捻转泻法可促进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海马组织内降压神经递质的生成,通过升高自发性高血压大鼠Ach、M1、的含量,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钙离子水平降低,导致血管紧张性降低,达到降压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8年07期)
欧阳俊杰[5](2018)在《不同组别志愿者针刺捻转补泻手法速率与频率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操作的客观规律,定量评估针刺捻转手法的速率与频率,为阐明针刺捻转补泻手法或强弱刺激的操作异同,提供可重复的实验数据。方法:将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初学组、研究生组、医师组,每组10名。分别在中医针刺教学仪上,操作捻转补法或泻法各3min,采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捻转手法的电信号。记录的捻转信号都选取同一时间段内的30秒钟的波形图,采用电子标尺测量30s内所有波形图,计算出波峰至波谷的时间差以及波峰高度、波谷高度,根据峰谷的高度及达到峰谷所需的时间,用以推算捻转手法左转与右转的力度(g/次)与左转速率、右转速率(mm/s)。以及根据峰谷单位时间内出现次数,推算捻转手法的频率(次/分)。结果:1.在针刺捻转补法中,叁组间左转速率、右转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研究生组的捻转左转速率(14.94±0.46mm/s)大于初学组(13.75±0.67mm/s);医师组(16.80±0.42mm/s)较初学组、研究生组的左转速率大,而右转速率的比较,初学组(12.36±0.90mm/s)>研究生组(10.63±0.75mm/s)>医师组(9.09±0.79mm/s);叁组间在左转力度峰值、右转力度峰值比较中,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内左转力度峰值、右转力度峰值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左转力度峰值大于右转力度峰值;2.补法时,叁组间频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间,初学者捻转补法频率最快,研究生组次之;医师组频率最慢;3.针刺捻转泻法中,叁组间左转速率、右转速率的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左转速率比较:医师组(13.79±0.80mm/s)>研究生组(12.03±1.30mm/s)>初学组(13.79±0.80mm/s),右转速率比较:医师组(23.25±0.56mm/s)>研究生组(21.12±0.81mm/s)>初学组(19.14±1.11mm/s);在力度的比较中,叁组间无论是左转力度、右转力度的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左转力度峰值、右转力度峰值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右转力度峰值大于左转力度峰值;4.在针刺捻转泻法中,叁组间频率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叁组间,初学者捻转泻法的频率最慢;研究生组次之;医师组频率最快。结论:通过对叁组志愿者捻转手法的客观参数分析,可以认为:1.叁组间,医师组针刺捻转补泻手法操作最为娴熟,表现在补法左转快右转慢,频率慢;泻法右转快左转慢、频率快;2.与医师组比较,研究生组、初学组在捻转速率、频率等方面存在不足,捻转速率与频率可以作为学生训练与考评的参考指标;3.不同层次操作者实施同一手法时,力度没有明显区别;操作捻转补法时,叁组间总体上符合左转力量重,右转力量轻;操作捻转泻法时,叁组间总体上能做到右转力量重,左转力量轻;4.中医针刺教学仪与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结合,可直观实时的记录分析针刺捻转手法,学生可以此参照带教老师的手法,对照练习,增加手法的熟练程度。(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战河,王赫,杨芳媛,郭秋蕾,洪性勋[6](2018)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顶叶皮质NO、5HT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顶叶皮质一氧化氮(NO),5-羟色胺(5-HT)的影响,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调控的中枢作用机制,为捻转补泻效应差异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40只SHR随机等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每组各10只。WKY大鼠10只作为空白组对照。除空白组、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用不同的手法针刺"太冲穴";用无创血压仪测各组大鼠尾压,于针刺前1 d测量1次,针刺第3、8、13、18、23、27日测量。针刺28 d后取顶叶皮质,采用微板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中NO,5-HT的含量,比较各组间指标有无差异。结果捻转泻法组血压明显降低,与模型组及其余各治疗组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顶叶皮质NO,5-HT含量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捻转泻法组顶叶皮质NO,5-HT含量较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和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HR顶叶皮质中5-HT含量与NO含量的降低可能是其高血压形成的中枢机制之一,对"太冲穴"施以针刺捻转泻法可以使顶叶皮质中降低的5-HT、NO含量得到升高,有效降低血压水平,中枢5-HT、NO参与了针刺捻转手法对SHR的血压调节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8年03期)
孟彦[7](2017)在《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将开封市中医院集英社区卫生服务站针灸科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0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4例给予捻转泻法治疗,观察组55例给予捻转补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针刺后肢体肌力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肢体活动能力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2.73%高于对照组79.6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ULSES评分(6.28±0.91)分优于对照组的(8.04±1.02)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捻转补法能够通过疏通经络,使瘀阻的经络通畅,改善患者的肢体肌力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杜瑶玉[8](2017)在《捻转补泻手法治疗肾虚血瘀型耳鸣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针刺配合补泻手法治疗肾虚血瘀型耳鸣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四个组: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配合补泻手法组、常规针刺配合电针组和常规针刺配合补泻手法及电针组四组,每组20例,治疗两个疗程后(一个疗程10天),观察四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疗效与体征,并给耳鸣予严重程度评分以评价其综合疗效的差异。结果:四组患者在治疗后,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四组患者经两两比较显示:常规针刺配合补泻手法组、常规针刺配合补泻手法及电针组可明显使患者的耳鸣症状、严重程度评分降低,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其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配合补泻手法组与常规针刺配合电针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观察中四组治疗方法治疗本病均可减缓患者的耳鸣症状,评分改善,尤以常规针刺配合补泻手法组和常规针刺配合补泻手法及电针组的疗效较常规针刺组疗效显着,提示使用常规针刺配合补泻手法治疗肾虚血瘀型耳鸣患者与单纯针刺比较具有一定优势。(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杜小正,王金海,鲍春龄,焦志华,东贵荣[9](2016)在《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即刻影响: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即刻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每组42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捻转补法组施以捻转补法,捻转泻法组施以捻转泻法,平补平泻组施以平补平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min。针刺结束后即刻评定偏瘫肢体肌力。结果:1上肢肌力:针刺后3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远端肌力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均P<0.05),针刺后3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均显着优于上肢远端肌力的改善(均P<0.05),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捻转补法组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均P<0.05),上肢远端肌力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下肢肌力:针刺后3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远端肌力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均P<0.05);捻转补法组和平补平泻组下肢近端肌力改善优于下肢远端肌力(均P<0.05)。结论:头穴捻转补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改善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且肢体近端肌力改善优于远端肌力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6年01期)
孙静文,田艳鹏,金娜美,郭妍,王朝阳[10](2015)在《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组织NO、NOS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肾组织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对SHR大鼠肾损害的保护机制。方法:60只12周龄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5组,即捻转补法(A)组、捻转泻法(B)组、平补平泻(C)组、针刺留针(D)组和模型对照(E)组,12只12周龄雄性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F)组。28d后取肾上腺及肾脏,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NO,化学比色法测NOS。结果:针刺处理后,A、C、D、E组肾组织中NOS含量与F组有显着差异(P<0.05),B组的含量明显高于A、C、D、E组(P<0.05)。结论:捻转泻法有效升高SHR大鼠NO、NOS含量,最终降低血压,捻转补法和泻法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捻转补泻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采取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朝阳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针刺方法进行的治疗,试验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捻转补泻手法进行治疗,采用PULSES评定量对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PULSES评定量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使用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可以明显提高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值得在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捻转补泻手法论文参考文献
[1].张赛男,王欣君,张建斌,顾媛媛.捻转补泻手法要素源流梳理与分析[J].针刺研究.2019
[2].王洪德.采取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
[3].郭秋蕾,刘清国,贾文睿,纪智,战河.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下丘脑RAS的影响及其中枢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4].杨芳媛,刘清国.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海马Ach、M1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8
[5].欧阳俊杰.不同组别志愿者针刺捻转补泻手法速率与频率的比较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6].战河,王赫,杨芳媛,郭秋蕾,洪性勋.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顶叶皮质NO、5HT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8
[7].孟彦.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8].杜瑶玉.捻转补泻手法治疗肾虚血瘀型耳鸣的临床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7
[9].杜小正,王金海,鲍春龄,焦志华,东贵荣.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即刻影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
[10].孙静文,田艳鹏,金娜美,郭妍,王朝阳.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组织NO、NOS含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