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尚书论文_王砚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今文尚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今文,尚书,方言,史记,颂诗,异文,使令。

今文尚书论文文献综述

王砚文[1](2018)在《今文《尚书》和《史记》异文同义替换词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引用今文《尚书》诸多篇目,并对其中某些字词进行了改换,其中有一种词与词之间的替换,两词之间是同义的关系。本文以《史记》引用今文《尚书》形成的几组异文同义替换词"作—为""祗、钦、寅—敬""绩—功、继"为例,检索原词和替换词在部分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献中的用法,分析它们的更替演变过程。异文同义替换词研究可为探索词彚历时演变、确立古书版本年代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汉语史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郑继娥[2](2019)在《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在"字词组与谓语中心语动词的相对位置,《今文尚书》、甲骨文、金文中介词"在"表方所的辞例,可分"在+宾+VP""VP+在+宾""在+宾+NP"叁类进行定量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在"字的宾语、所修饰和补充的谓语中心语成分以及定语中心语成分可知,"在"字方所结构的语法功能、位置是相同的,但"在"字的宾语在甲骨文中最具体;句中谓语中心动词语义各有特点,据此可以看出上古汉语"在"表方所结构的传承和发展变化。(本文来源于《汉字汉语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翟明女,钱宗武[3](2019)在《今文《尚书》方言古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今文《尚书》是汉民族最早的元典之一,多为可靠的商、周文献,其口语化书面语的语言特点,使其成为研究上古方言词发展演变的重要语料。通过全面对比研究今文《尚书》与《方言》两书形同义同或义近的方言古词,能够发现自先秦至西汉汉语词汇的某些雅俗流变:今文《尚书》方言古词具有较强的历史稳定性,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方言古词在《方言》时代仍然是方言词;在《方言》指明流行区域的今文《尚书》方言古词中,又有近百分之八十的词条主要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方言词,这与今文《尚书》记载的历史史实可以形成互证。对今文《尚书》方言古词的研究可以为汉语词汇史、学术史以及上古文献的考证提供弥足珍贵的语料和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2期)

杨金龙,高楠[4](2018)在《浅析《周颂》、《商颂》与今文《尚书》五言句体式的通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时期的诗歌的代表是《诗经》。《诗经》中《商颂》与《周颂》中的一些作品虽然被当作诗歌录入,但形式上与散文有很大相似性。本文通过将《周颂》、《商颂》与今文《尚书》中的五言句体式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相似性。进而得出,此时的创作者尚没有明确的文体分类意识,诗歌与散文在当时的界限并不明晰,五言句在此时有很强的通用性,在创作上摆脱不了散文的影响,因此未能在此时进化为五言诗句。(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8年35期)

葛厚伟[5](2018)在《今文《尚书》成语语义衍化及认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尚书》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典籍,为"七经之冠冕"。今文《尚书》成语语言简明形象,意蕴丰富。从语义历时衍化角度来看,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经过一定的融合过程而生成统一整体意义。在成语动态演变发展和定型定义过程中,除了部分成语语位义直接承袭语源义以及表达方式之外,有的成语语位义则发生顺向转移或逆向变异而产生新的语义,而部分成语语位义发生了引申和类比。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今文《尚书》成语的意义建构认知机制,有助于理解今文《尚书》所保存的历史信息、体现的政治思想和蕴藏的哲学观念。(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准[6](2018)在《《今文尚书》“德”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尚书》中,“德”是比较重要的政治内涵。除了伪《古文尚书》外,“德”字在《古文尚书》中出现过114次。从《尚书》开篇《尧典》中的“克明俊德”,到《尚书》篇末《文侯之命》中的“克慎明德”,可以说“德”观念一直是贯穿于《尚书》全篇的始终。在《尚书》,可以确定“德”观念有两个义蕴:“有德者”与“统治方法”。从《皋陶谟》“九德”中得出“德”观念是对一个人处事方式的肯定,以“或刚”、“或柔”、或“正直”处事合宜的人都可以称为“有德者”。从《洪范》“叁德”中得出“德”观念的另一个义蕴是君主的“统治方法”,具体来说,君主以“柔德”治理风俗醇美的社会,用“刚德”治理暴乱的社会,用“正直之德”治理介于风俗醇美与暴乱之间的社会。君主能否任用“有德者”对政治具有决定性影响。从周公对成王的告诫中,得出桀、纣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在授予官职时没有任用“有德者”,选用一些行为暴虐的人为官,这些暴虐的人做出危害民众的事情。唐宋时期对“克明俊德”的注解充满争议,通过考证,“克明俊德”指的是尧在危难之时任命“贤德之士”舜。上古时期,天子对地方诸侯进行考核,考核叁次制定黜陟结果。方伯受赐弓矢、斧钺后可以维持政治秩序,这对殷、周兴起起着决定性影响。二十世纪的学术大师如王国维先生、郭沫若先生、侯外庐先生等从不同角度,都认为周代以前没有“德”的观念。通过对叁位先生的观点进行考证,得出“德”观念创始于周代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在《今文尚书》中,“德”观念在叁代时期是一以贯之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0)

吴志刚[7](2018)在《今文《尚书》誓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今文《尚书》誓体的生成历程、文体形态及其文体学意义作了综合探讨与深刻把握。除绪论与结语外,各章节旨要如次。第一章《论今文<尚书>誓体的生成》围绕性质、体例与功能叁个方面,对誓体的生成过程进行了考索。首先,确认了“誓”自其初便体现出的鲜明的“政教性”特质,并明晰了“誓”在祭祀活动与军礼仪式之间的特殊身份,深化了对早期社会“祭政合一”形态的认识。其次,辨析了“史体”与“文体”之别及其与史官“记言”“记事”职掌之间的紧密关联,确认“誓体”为“誓辞”部分;其主体体例由揭露敌方的罪行、申说已方的合法性、下达行军的纪律和奖惩要求叁部分构成,且具有稳定性。复次,揭示了誓体功能演化的叁阶段,其原初功能为“整设师旅,进退师徒”;随后誓体功能发生分化,但可统合为“顺书以造士”;在《尚书》完成编纂之后,其功能凸显为“书体”功能,誓体成为敷显仁义的义府。第二章《论今文<尚书>誓体的文体形态》以语言体式、结构体式与功能演化之关系为中心,对稳定之文体形态及其变迁之文体形态作了考察。就稳定之文体形态而言,其一,为了实现誓体原初提振士气之功能,誓体具有节奏感充沛的句式特征,尤以四言为主导句式。其二,为实现誓体原初说服之功能,誓体凸显了以逻辑关系为主的内结构,遵循“何为—为何—如何”这一进路。就变迁之文体形态而言,一是作为言语教育的模版,瞽以口传方式记忆与教学,对其语言体式施加了影响,主要表现为韵律的强化。二是作为历史教育之知识载体,其伴随着史官职能的完善而实现了文本化。叁是为实现历史教育之功能,外结构部分的完善与历史意识的生长相伴随。四是为实现书体功能,对论理部分进行了集合束式的处理并加以义理阐释。第叁章《论今文<尚书>誓体的文体学意义》围绕辨体与定体的视角对誓体的文体学意义进行了发覆。首先,誓体体例的文体学意义。其一,“誓”之体例所具有的丰富的层次性,乃是其与“诰”“命”等连言的内在原因。其二,《胤征》所代表之“征”体可归之于“誓”体,不过其未列“正体”而归为“摄体”,原因不仅在于无其名,还在于其主体体例与誓体稍有区别。其次,誓体句式特征的文体学意义。其一,从句式特征角度对《泰誓》的真伪进行了判定,并辅以用韵特征侧面论证《泰誓》只能出于后世模拟而非前代遗留。其二,对以《诗经》《尚书》为代表的早期诗文之关系进行了重探,表明就四言句式而言,早期诗文概念的分野很可能是因为现实功用的不同而发生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01)

陈树[8](2018)在《论今文《尚书》使令动词“伻”的来源及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今文《尚书》"伻"应是由甲、金文使令动词"乎"讹变而来。大约从东周开始"乎"主要功能偏向于句尾语气词和介词,加之"乎"与"平"形体相近,《尚书》中的使令动词"乎"便产生讹误。讹字"平"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受使令动词"使"、"俾"字形影响,增加意符写作"伻"。在传世典籍中讹字"平"又误读为"采",使"辩"具有使令的假借义,"平"又通假为"拼"、"荓"等字表使役义。(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沈刚[9](2018)在《《商君书》与今文《尚书》所见农业思想之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商君书》是商鞅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农业思想在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文《尚书》亦包含了许多上古农业思想,为历代帝王所借鉴资取。农业思想在《商君书》与今文《尚书》中皆占有重要位置,且二书中农业思想互有异同。相同方面:二者皆突出农业生产的社会保障作用,强调农业生产的政治稳定功能。不同方面:前者的农业观立足于秦国,后者则着眼于天下;前者突出重农措施,后者重视农业指导;前者同"农"与"战"密切相关,后者与告诫警示紧密关联。(本文来源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吴志刚[10](2017)在《论今文《尚书》誓体的句式特征及其成因与定体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今文《尚书》誓体篇章句式呈现出"整散兼行而整句突出,整句之中四言主导"的整体性特征,其中四言句式是其句式特征的核心所在。而誓体篇章记言部分的四言句式则具有节奏感充沛这一表层特征,以及意义单元与节奏单元不相一致但却向节奏单元靠拢这一深层特征。而意义单元借重语言特有的节奏单元以获得充沛节奏感是形成四言句式主导这一核心特征的内因;在誓体形态的生成过程中,巫瞽口传与史官书写等早期文体载体形态的变迁对句式特征的制约是其外因,表现为口传方式所造成的用韵强化与规则化,以及笔书方式所带来的文本化与风格趋同。誓体句式特征的定体价值则体现为二:一则是于自身而言的体制规约,一则是于他者而言的辨伪功效。(本文来源于《斯文》期刊2017年02期)

今文尚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在"字词组与谓语中心语动词的相对位置,《今文尚书》、甲骨文、金文中介词"在"表方所的辞例,可分"在+宾+VP""VP+在+宾""在+宾+NP"叁类进行定量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在"字的宾语、所修饰和补充的谓语中心语成分以及定语中心语成分可知,"在"字方所结构的语法功能、位置是相同的,但"在"字的宾语在甲骨文中最具体;句中谓语中心动词语义各有特点,据此可以看出上古汉语"在"表方所结构的传承和发展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今文尚书论文参考文献

[1].王砚文.今文《尚书》和《史记》异文同义替换词举隅[J].汉语史学报.2018

[2].郑继娥.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J].汉字汉语研究.2019

[3].翟明女,钱宗武.今文《尚书》方言古词研究[J].学术交流.2019

[4].杨金龙,高楠.浅析《周颂》、《商颂》与今文《尚书》五言句体式的通用性[J].才智.2018

[5].葛厚伟.今文《尚书》成语语义衍化及认知机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李准.《今文尚书》“德”观念研究[D].湖南大学.2018

[7].吴志刚.今文《尚书》誓体研究[D].浙江大学.2018

[8].陈树.论今文《尚书》使令动词“伻”的来源及相关问题[J].语言研究.2018

[9].沈刚.《商君书》与今文《尚书》所见农业思想之异同[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10].吴志刚.论今文《尚书》誓体的句式特征及其成因与定体价值[J].斯文.2017

论文知识图

尚书正义-《尚书正义》书影伏生-伏生伏生授经图-五七 伏生授经图伏生授经图-一七六 伏生授经图伏生授经图-伏生授经图(部分)伏生授经图-伏生授经图(部分)

标签:;  ;  ;  ;  ;  ;  ;  

今文尚书论文_王砚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