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规律论文_韩韡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异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养分,江口,土壤,边材,分区,文冠果,心材。

变异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韩韡[1](2019)在《汾河流域蒸发演变规律及变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发一直是水文气象学中研究的重点,流域尺度的蒸发规律研究对于深刻理解流域气候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汾河流域及周边13个气象站的月值气象数据和Penman-Monteith公式为基础,应用Mann-Kendall法、累计距平等方法分析汾河流域的蒸发年际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汾河流域上游蒸发呈不显着增加趋势,中游、下游及全流域蒸发呈显着下降趋势,流域平均蒸发量每年以0.6 mm递减。汾河流域各部分蒸发序列均出现了变异情况,变异年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汾河流域的蒸发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出现了"蒸发悖论"现象。(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9年06期)

汪佑宏,张菲菲,薛夏,季必超,李担[2](2019)在《高地钩叶藤节间与节部导管及维管束形态特征径向变异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了解棕榈藤材的性能、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培育和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选用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该藤2m处的节间和节部的导管分子及维管束形态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节间与节部大导管分子长度、直径、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981.363和2666.883μm、198.235和202.402μm、3.611和3.784个·mm~(-2);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23.466和534.794μm、373.624和379.823μm、3.078和3.202个·mm~(-2)。经F检验,仅节间与节部的导管分子长度差异极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毅,敖妍,刘觉非,赵磊磊,张永明[3](2019)在《文冠果种实性状变异规律及优良单株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文冠果种实性状变异规律,以5个种源的文冠果植株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进行种实采集并测定相关性状。运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对13个种实性状进行分析,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以及多维空间坐标向量综合评定值累加法进行优良单株选择。结果显示:参试单株产量性状变异较大,单位投影面积种子产量变异系数最大,种子含油率变异系数较小。13个种实性状构成5个主因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高产型、高油型、高产高油型优良单株,得到的现实增益均较高;说明选出的不同类型优良单株具有显着的优异性,可在生产中推广;利用3种方法选择复合型优良单株,总体结果较接近。(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崔晓琦,范大整,陈元兵,朱洪,马世友[4](2019)在《泡桐丛枝病发病的地理变异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了3种泡桐在不同纬度上的感病率和感病指数,以及郑州市内及周边11年以下树龄泡桐的感病规律。结果表明,泡桐丛枝病的发病状况明显与纬度高低相关,在24°N~28°N和38°N~40°N丛枝病发病较轻;白花泡桐、毛泡桐和兰考泡桐对丛枝病的抗病性不同,其中毛泡桐具有较高的抗病性;泡桐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与树龄呈正相关,树龄越大发病率和感病指数越高;幼年树因发病级别不同死亡率也不同,发病程度越重死亡率越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9年04期)

邓丽萍,任素红,吕建雄,王玉荣,任海青[5](2019)在《楸树心材与边材的生长特征及变异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了解珍贵阔叶树楸树心材与边材的生长特征及边心材转化规律,采用树木年轮分析仪对5株楸树不同树高处的圆盘进行年轮数、宽度等生长特征测定,建立心材与树木各生长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楸树年轮宽度在10~15年达到峰值,可持续10年左右;心材起始树龄为5.26a,心材形成速率为0.90轮/a;属于生长收获周期短、心材形成时期较早且形成速率较快的树种。(本文来源于《木材工业》期刊2019年04期)

张烘维[6](2019)在《山楂杂交后代果皮颜色变异规律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果皮颜色是山楂重要的性状之一。为了研究山楂杂交后代果皮颜色的变异规律,本文对‘山东大绵球’(橙色果皮)ב大黄面楂’(黄色果皮)的27株杂交后代果皮颜色的变异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液质联用的方法确定山楂果皮中花青素类物质的主要成分,其主要结果如下:1.在‘山东大绵球’(橙色果皮)ב大黄面楂’(黄色果皮)的27株杂交后代植株中,通过观测发现,杂交后代的果皮颜色出现了广泛分离,杂交后代的果皮颜色出现了除母本‘山东大绵球’(橙色果皮)和父本‘大黄面楂’(黄色果皮)之外的红色;利用色彩色差计的方法,对决定果皮红黄颜色的色调角h°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是父本‘大黄面楂’(黄色果皮)的色调角是72.10°,母本‘山东大绵球’(橙色果皮)的色调角是40.25°,果皮表现红色的色调角范围是31.80°-47.02°,果皮表现橙色的色调角范围是49.63°-57.61°,果皮表现黄色的色调角范围是63.04°-78.44°;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27株杂交后代果皮花青素的相对含量,得出的结果是母本‘山东大绵球’(橙色果皮)果皮花青素的相对含量是18单位/g,父本‘大黄面楂’(黄色果皮)果皮花青素的相对含量是1.3单位/g,果皮表现红色的花青素相对含量范围是27.00单位/g-12.30单位/g,果皮表现橙色的花青素相对含量范围是12.10单位/g-7.90单位/g,果皮表现黄色的花青素相对含量范围是3.20单位/g-1.00单位/g。2.对杂交后代1号植株(红色果皮)、6号植株(果皮黄色)和12号植株(果皮橙色)果皮颜色和果皮花青素相对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1号红色果皮花青素的相对含量从8月21日开始,花青素的相对含量都呈上升趋势;12号植株果皮颜色变化和花青素相对含量的显着增加是从9月21号开始,一直持续到果实成熟;6号植株果皮颜色变化和果皮花青素相对含量变化不是特别明显。3.通过液质联用技术确定了果皮花青素的主要成分是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且1号红色果皮植株中的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含量是12号橙色果皮植株含量的3.1倍,6号黄色果皮植株没有检测到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的存在。本研究对山楂杂交育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期刊2019-06-01)

罗敏强[7](2019)在《枣树压砂地土壤肥力评价及肥力指标空间变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效的肥力评价可为压砂地的肥力管理及施肥决策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野外大田试验,选取种植了5年枣树的区域内的土壤为研究样品,选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盐分、土壤pH这8项指标作为肥力评价指标,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借助肥力评价方法揭示我国西北特有的压砂地土壤的肥力状况以及其空间变异特征。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经典统计学对压砂地0-10cm土层各项肥力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分布范围为4.25-5.75g/kg,全氮分布在0.17-0.23g/kg之间,参照第二次国家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二者隶属于贫瘠的水平,全磷和速效磷归属于较差水平,速效钾和盐分属于较高水平。p H的分布范围在8.12-9.67之间,表明土壤呈碱性。IFI1的数值变幅是0.23-0.35,IFI2的数值分布范围是0.66-0.84,P_S的数值分布范围是0.63-0.81。其中有机质、全氮、全钾、pH、速效钾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04、5.69、6.41、4.05、6.08%,均属于弱变异;其余的肥力指标的变异系数处于17.38%-38.7%之间,为中等变异。综合肥力指数IFI1、IFI2和P_S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为弱变异。(2)借助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0-10cm土层土壤的肥力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最优评价法。结果表明:在雷达图中,隶属度均值表现为速效钾>盐分>全钾>速效磷>全磷>pH>有机质>全氮,分肥力指数均值为速效钾>盐分>全钾>速效磷>pH>全磷>有机质>全氮,排列顺序大致相同。在综合肥力指数IFI1、IFI2和P_S的空间分布图中,压砂地土壤肥力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斑块状,绘制的叁个综合肥力指数的空间分布图相似。利用等距法划分土壤肥力等级,在IFI1、IFI2和P_S分布图中,土壤肥力基本由Ⅱ、Ⅲ、Ⅳ等占据。其中Ⅲ等肥力等级分布最广,分别占整个区域面积的53%、57%、54%。Ⅲ等及以下所占面积最多,分别为64%、69%、67%,可知压砂地整体肥力水平偏低。比较叁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发现其结果表现出不一致,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土壤肥力的评价结果准确率较高,达到87.50%。(3)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和最优评价法准确评价研究区域的土壤肥力状况,并对各肥力指标的空间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氮、全磷和盐分均符合球状模型,其他肥力指标符合指数模型。有机质、全磷和pH的C_0/(C_0+C)分别为0.139、0.021、0.114,均小于0.25,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各项肥力指标的C_0/(C_0+C)值在0.418-0.50之间,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各项肥力指标在研究区域尺度上空间分布复杂、规律不明显。压砂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2去除一阶趋势后的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为球状模型。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2的分布范围为0.66-0.84,在分布图中土壤肥力等级Ⅲ等以下所占的面积为69%,可见砂田的总体肥力水平处于中等偏贫瘠状态。且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布受有机质和全氮分布的影响较大。(4)以有机质为例,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法,设置32m×32m、28m×28m、24m×24m、20m×20m和16m×16m 5种采样尺度和4m、8m、12m叁种采样间距研究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采样尺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竖直空间上的分布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有机质的含量范围为2.41-5.75g/kg;其变异系数介于3.90%-11.89%之间,变异强度表现为弱变异性。有机质的C_0/(C_0+C)大部分都小于0.25,表现出了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各个土层有机质Moran’s I系数的变化趋势在0-21.33m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总的变化范围在-0.548-0.548之间,表明土壤有机质的空间相关性较强。当采样间距增加时,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块金值C_0不断增大,而变异系数CV不受影响。在空间分布图上各土层均出现“凸起”和“凹陷”现象,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逐渐减少,“凹凸”程度大致相同,随着采样尺度的减少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布更均匀,8m为较合理的采样间距。通过比较两种插值方法,土壤有机质的Kriging插值精度最高。(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吴雪[8](2019)在《江口萝卜猪UCP和STAT3基因变异与组织表达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口萝卜猪是贵州省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具有肉质细嫩,鲜香浓郁的特点。因此,筛选有效的分子标记,对于江口萝卜猪的选种选育有着重要意义。STAT3是JAK-STAT通路中重要的转录激活因子,对于脂质代谢有重要的调控作用,UCP2、UCP3作为解耦联蛋白家族成员,对动物机体的能量代谢模式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它们均是作为改善畜禽生产性能和肉质性能的重要候选基因。本试验以江口萝卜猪为试验材料采用混合DNA池直接测序法筛选SNPs位点,并做生物信息学分析、群体遗传参数分析以及连锁不平衡分析;对SNPs位点采用直接测序法分型各个体基因型并对各基因型与肉质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同时采用qPCR方法检测各基因不同组织、不同月龄的表达量。另外分析了这叁个基因在背最长肌表达量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STAT3基因中筛查出1个SNP位点(STAT3-C56621T),位于16外显子,为同义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突变位点对mRNA二级结构的构象造成较大的影响,最小自由能增大,使结构稳定性降低。在样本群体中STAT3基因C56621T位点只发现突变型TT和杂合型TC,其中T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7430。基因型与肉质关联性分析发现TT型的江口萝卜猪大理石纹和熟肉率显着高于TC型,TT型剪切力和失水率显着低于TC型猪,总体来看TT型猪肉质好于TC型猪。对不同组织、不同月龄江口萝卜猪STAT3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不同组织之间比较,肺、十二指肠、脾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组织。江口萝卜猪背最长肌STAT3基因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纹评分、熟肉率呈正相关,与剪切力呈负相关,突变型TT个体背最长肌中STAT3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杂合型CT。不同月龄中,在肾、胃、肝脏和心4个组织中,其表达量与月龄无关,背最长肌、腰大肌、肺以及十二指肠中STAT3基因的表达量随月龄的增长而增长;2、在UCP2基因上筛查到6个SNPs位点,其中3个位于启动子,另外3个位于3’UTR区,江口萝卜猪UCP2基因启动子序列与Genbank参考序列对比发现了一段长17 bp的插入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3个位于启动子上的多态位点和17bp插入序列可能导致UCP2基因转录因子结合效率增高。3个位于3’UTR区的多态位点会不同程度的影响mRNA二级结构稳定性。在样本群体中UCP2基因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Promoter-T-366A、Promoter-G-161C、UCP2-T5728G、UCP2-T5774G、UCP2-C5878T这5个位点中除Promoter-T-366A位点与UCP2-C5878T位点之外,其余两两位点之间为强连锁不平衡。基因型与肉质相关性分析发现Promoter-T-366A位点TA型,Promoter-G-161C位点GC型、UCP2-C5878T位点CT型,剪切力差异均显着高于其它基因型。UCP2-T5728G和UCP2-T5774G位点完全连锁,均为TT型大理石纹显着高于TG型。对不同组织、不同月龄江口萝卜猪UCP2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不同组织相比,肺、肝、脾中UCP2基因表达量较高,肾和心中的表达量处于中等水平,背最长肌、腰大肌、十二指肠和胃中UCP2基因的表达量较低。不同月龄相比十二指肠与胃差异不显着,其余组织呈现随着月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在江口萝卜猪背最长肌UCP2基因表达量与肉质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UCP2基因表达量与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剪切力呈极显着正相关。UCP2基因Promoter-T-366A位点杂合型TA表达量显着高于野生型TT,Promoter-G-161C位点杂合型GC表达量显着高于突变型CC和野生型GG。UCP2-T5728G、UCP2-T5774G、UCP2-C5878T 3个位点均为杂合型个体表达量极显着高于突变型和野生型个体。3、UCP3基因上筛查到6个SNPs位点3个位于5’UTR区,3个位于3’UTR区。UCP3-A3127G、UCP3-C10439T位点不影响mRNA二级结构稳定性,UCP3-C10441A和UCP3-A10479G/T位点A>T型突变会降低mRNA二级结构结构稳定性。UCP3-T3205C和UCP3-A10479G/T位点A>G型突变会增强mRNA二级结构结构稳定性。其中UCP3-A10479G/T位点,存在两种突变类型:A>G型的转换和A>T型的颠换,共检测到4种基因型,包括野生型AA,突变型GG和TT,以及杂合型AG,其余位点则表现为3种基因型。UCP3基因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UCP3-A3127G和UCP3-T3205C位点、UCP3-C10439T和UCP3-G10466A位点为完全连锁不平衡。基因型与肉质相关性分析表明UCP3-A10479G/T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大理石纹评分差异显着,大理石纹评分及肌内脂肪含量突变型明显高于野生型以及杂合型。其余位点基因型与肉质指标差异不显着。对不同组织、不同月龄江口萝卜猪UCP3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江口萝卜猪UCP3基因在背最长肌和腰大肌中表达量较高,心次之,十二指肠、肺、肝、脾、肾、胃中表达量极低。在不同月龄江口萝卜猪中,在背最长肌和腰大肌中表达量随着月龄的增长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且差异显着;十二指肠、肺、肝、脾、肾、胃中表达量在各月龄中均表达量较低。UCP3基因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剪切力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大理石纹评分呈较强正相关,在对大理石纹评分有显着影响的UCP3-A10479G/T位点中则为突变型GG和TT表达量极显着高于杂合型和野生型。(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沈鑫,卢刚,柳新红,陈雅静,邹宜含[9](2019)在《樱花红色系品种苗期生长特性及变异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3种红色系樱花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观测其在杭州地区的嫁接成活率、物候和生长情况,分析各品种物候因子、生长因子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探究红色系樱花品种在杭州地区的物候、生长特性及变异规律,为今后引种驯化、栽培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3种红色系品种中26种樱花的嫁接成活率达85%以上;22种樱花为高抗型品种,"旭山"樱、"花笠"樱、"河津"樱等品种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各品种间物候存在丰富的变异,叶芽萌动期在品种间变异系数最大,为11.69%;落叶始期极差最大,达96 d;叶片持绿期变异系数为11.10%。物候因子、生长因子及二因子之间均具有相关性;生长因子与萌动期、展叶期呈负相关,与叶变色期、落叶期呈正相关。根据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5个物候因子和2个生长量因子综合为3个主成分,根据主成分值将33个红色系品种分为4类,分别为短生长期型、长生长期型、早物候型和中间型。(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07期)

杨歆歆[10](2019)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实施精准农业,更好地管理土壤养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本文选取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的27个地市、185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利用GS+软件的地统计学分析法、ArcGIS的克里格插值等方法,研究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硫、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钼和有效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规律。利用SPSS软件的ANOVA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气候因素、海拔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因素4大类影响因素,积温、降水、高程、土壤类型、表层质地、灌排条件、施肥水平和产量水平细化的8小类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规律的影响。利用Python语言编写代码构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判断各因素对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氮磷钾总和的影响程度。利用MODIS遥感影像的NDVI数据,得到小麦和玉米的长势状况,分析研究区小麦和玉米的长势变异与土壤主要养分的关系,并利用点位数据中的产量水平,分析判断小麦玉米产量与土壤主要养分之间的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有机质、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叁大指标构建土壤养分综合指数,并利用FuzME软件的模糊C-均值聚类的方法,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进行养分管理分区,并基于养分管理分区,将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相结合,进行了施肥配方分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土壤养分的总体特征。从变异系数看,pH属于弱变异程度,有机质及大中量元素为中等变异程度,大部分微量元素属于强变异;在空间自相关程度上,pH、全氮、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和有效钼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机质、有效磷、有效硫、有效铁和有效锰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养分空间分布上,土壤pH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均一性特点,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比较复杂,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分布较为相似,呈现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有效硫的分布呈现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且南北差异不大的特征,有效锌和有效铜在空间上整体含量水平较高,且分布特征相似且较为复杂,有效硼、有效铁、有效钼和有效铁在空间上整体含量水平较为偏低,总体呈现北部地区含量普遍偏低,南部地区含量局部较高的特征;在养分动态变化上,pH整体维持在弱碱性的水平,酸性、弱酸性和碱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也呈现增加的趋势。(2)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不同的土壤养分在不同气候因素、海拔因素、土壤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级或分类下的含量均值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随着积温的升高,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均值呈现先缓慢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降水的增加,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不同的土壤类型中,潮土、褐土和砂姜黑土的各养分含量的均值总体呈现较高的水平;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壤质地中的的变化趋势最为一致,各养分含量在砂土、壤土和黏土中呈现增加趋势;对人为因素而言,灌排条件较好以及施肥水平较高的地区,土壤养分水平总体较高。(3)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得出灌溉能力和耕层质地对土壤大量元素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最为显着,积温和降水均不是影响土壤主要养分的重要因素。各影响因素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溉能力>耕层质地>高程>植被覆盖指数>降水量>积温,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覆盖指数>高程>灌溉能力>耕层质地>降水量>积温,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层质地>灌溉能力>高程>植被覆盖指数>积温>降水量。土壤氮磷钾总量的影响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层质地>灌溉能力>高程>降水量>植被覆盖指数>积温。(4)分析了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通过构建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NDVI年际变化曲线,反映出玉米的长势比小麦好。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内,小麦的整体长势呈现南部高中北部低的趋势,玉米的长势呈现北部高中南低的趋势。随着小麦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也是增加的,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先减少后有所增加;随着玉米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内的小麦的平均产量为6927.90 kg/hm~2,玉米的平均产量为7787.40 kg/hm~2。小麦玉米总产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减少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小麦玉米的长势与产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在0.01水平(双侧)上,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86和0.425。(5)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在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状况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养分综合指数,其中有机质、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权重分别为0.3690、0.4767和0.1543。利用模糊C-聚类的方法,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9个养分管理区域。结果表明,养分综合指数在60分以上的区域面积为899.57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8.87%。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状况整体呈现较好的状态,研究区的中部养分水平较高,面积为209.37万hm~2,约占总面积的20%;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地区养分水平较低,面积为136.95万hm~2,约占总面积的10%。经验证,分区内叁指标的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说明分区内养分趋向均一化,具有合理性。(6)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基于养分管理分区,利用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研究区的需肥量及其配方图。小麦玉米需肥量的氮磷钾配比在1:0.31~0.47:-0.11~0.45之间。全区氮磷钾肥主要缺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轮作区的中部,面积为150.86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3.23%;需施两种肥料的面积为132.13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1.58%;需施一种肥料的面积为200.69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7.60%。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需肥量相对中部地区较少,其面积为657.02万hm~2,占比为57.59%;其中全区不需要施钾肥的区域面积为41.18万hm~2,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3.61%。对整个研究区的施肥配比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本文系统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状况,利用定性及定量化分析手段,摸清了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养分管理及施肥分区,研究结果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高效利用及施肥管理有积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变异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更好地了解棕榈藤材的性能、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培育和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选用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该藤2m处的节间和节部的导管分子及维管束形态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节间与节部大导管分子长度、直径、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981.363和2666.883μm、198.235和202.402μm、3.611和3.784个·mm~(-2);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23.466和534.794μm、373.624和379.823μm、3.078和3.202个·mm~(-2)。经F检验,仅节间与节部的导管分子长度差异极显着(P<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异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韩韡.汾河流域蒸发演变规律及变异特征研究[J].地下水.2019

[2].汪佑宏,张菲菲,薛夏,季必超,李担.高地钩叶藤节间与节部导管及维管束形态特征径向变异规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张毅,敖妍,刘觉非,赵磊磊,张永明.文冠果种实性状变异规律及优良单株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4].崔晓琦,范大整,陈元兵,朱洪,马世友.泡桐丛枝病发病的地理变异规律[J].植物检疫.2019

[5].邓丽萍,任素红,吕建雄,王玉荣,任海青.楸树心材与边材的生长特征及变异规律[J].木材工业.2019

[6].张烘维.山楂杂交后代果皮颜色变异规律初步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7].罗敏强.枣树压砂地土壤肥力评价及肥力指标空间变异规律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8].吴雪.江口萝卜猪UCP和STAT3基因变异与组织表达规律研究[D].贵州大学.2019

[9].沈鑫,卢刚,柳新红,陈雅静,邹宜含.樱花红色系品种苗期生长特性及变异规律分析[J].北方园艺.2019

[10].杨歆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D].山东农业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园则沟小流域主要地形因子分布特征1种源球果高地理变异规律趋势图3种源球果高径比地理变异规律趋势...内、外层维管束的面积变异规律(4...毛竹维管束及其组成单元的面积变异规观光木纤维形态纵向变异规律图

标签:;  ;  ;  ;  ;  ;  ;  

变异规律论文_韩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