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沙尘气溶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溶胶,沙尘,敦煌,粒子,光学,大气,质谱仪。
沙尘气溶胶论文文献综述
纪芳,吴中华[1](2019)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襄阳市沙尘污染过程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分析了襄阳市环境空气中的整体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通过对2019年3月21日出现的沙尘污染过程的在线颗粒物化学成分和来源解析,初步探讨了这次污染过程的主要来源和成因。研究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中扬尘源明显升高,主要是受北方沙尘传输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唐凯[2](2019)在《中国北方沙尘传输路径上的生物气溶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研究表明,生物气溶胶可伴随沙尘进入大气。这些生物气溶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的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力,甚至影响气候。但是,目前亚洲沙尘传输路径上的生物气溶胶相关调查研究较少,特别是在有大面积区域和大量人口受沙尘影响的中国。鉴于此,本文主要关注中国北方沙尘传输路径上的生物气溶胶,分别在外蒙古达兰扎德嘎德至乌兰巴托的公路沿线、内蒙古二连、河北张北县等叁个站点开展了联合采样观测,采用荧光显微镜分析生物气溶胶的形貌和浓度,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气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获得了沙尘过程中生物气溶胶的量和类群,为进一步研究生物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沙尘中携带了大量微生物。非沙尘样品中细菌浓度在10~4至10~5 m~(-3),而在沙尘样品中则为10~5至10~6 m~(-3);沙尘期间,细菌浓度升高1~2个量级,有机物浓度升高2~3个量级;沙尘中包含大量微生物团聚体,其中微生物可能存在代谢甚至繁殖现象,因此大气生物气溶胶浓度可能存在低估。(2)沙尘过程中,细菌浓度的增加,既有沙尘颗粒物增多的贡献,又有远距离传输沙尘中携带的大量外源微生物的贡献。细菌粒子与有机物粒子的浓度比值从非沙尘样品中的5.1%±6.3%增加到沙尘样品中的9.8%±6.3%,表明相比非沙尘样品,沙尘样品中单位有机物中包含更多的细菌。(3)沙尘中携带了种类丰富的细菌。就二连而言,沙尘样品中细菌的物种数、香浓指数、辛普森指数普遍高于非沙尘样品;而真菌的α多样性在沙尘与非沙尘样品中的差异不明显。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样品中的原核生物种类丰富,包括34个门、94个纲、166个目和243个科;同时,样品中的真菌有3个门、19个纲、62个目和149个科;样品中普遍存在的细菌门有酸杆菌、放线菌、拟杆菌、绿弯菌、厚壁菌、芽单胞菌和变形菌,其中最主要的是放线菌、拟杆菌、变形菌;也检测到部分古菌,如泉古菌和广古菌,但其相对丰度远远低于主要的细菌;样品中主要的真菌门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还有极少量壶菌门,在纲水平上,伞菌纲、座囊菌纲和粪壳菌纲是主要的,且沙尘样品包含更丰富的真菌纲。(4)沙尘与非沙尘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沙尘过程会显着改变当地大气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在门水平上,就二连而言,与非沙尘样品相比,酸杆菌和绿弯菌的相对丰度在沙尘样品中明显上升,其次是泉古菌,厚壁菌和变形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沙尘样品中略高于非沙尘样品,其中α变形菌占主要贡献,而γ变形菌则相反。二连的沙尘样品与外蒙古的样品存在一定同源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贾瑞,刘玉芝,吴楚樵,祝清哲,汪兵[3](2019)在《2007—2017年中国沙尘气溶胶的叁维分布特征及输送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最新发布的CALIPSO产品,构建了2007—2017年中国沙尘气溶胶的叁维分布,并结合HYSPLIT-4模式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沙尘的叁维输送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的沙尘排放源区主要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尘气溶胶出现频率分别为60%和35%。塔克拉玛干沙漠排放的沙尘主要(50%~70%)停留在源地0~6 000 m高度,少部分向东输送至甘肃和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排放的沙尘则主要向东输送。中国沙尘排放量在春季最大,向东输送最强;夏季,东亚夏季风限制了沙尘向东输送;秋季,沙尘排放减弱,输送强度和夏季相当;沙尘排放量在冬季最小,输送最弱。夏季,沙尘在输送过程中可被抬升至高度5 000 m以上,春季次之,秋、冬季的沙尘主要在低层大气输送。沙尘在向东输送的过程中被抬升并和当地人为污染物混合变为污染性沙尘,华北地区污染性沙尘出现频率高达30%;输送到海洋的沙尘也会与洋面上(0~3 000 m高度)的海盐气溶胶混合,出现频率约为10%。(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HABIB,Ammara,CHEN,Bin,SHI,Guangyu,IWASAKA,Yasunobu,NATH,Debashis[4](2019)在《基于静稳天气下气球探空实验的中国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亚洲沙尘气溶胶的重要源地。为探讨塔克拉玛干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性与时空变化,研究其环境与气候效应,本文分析了四个季节在中国敦煌(塔克拉玛干沙漠内)取得的探空气球观测数据,包括气溶胶的数浓度、粒径分布、质量浓度及在西风主导下的水平输送通量。气溶胶数浓度的垂直廓线显示,来自沙漠地区的矿物粒子对局地环境与气候有重要影响,且所有季节都存在长距离输送。粒子谱分布显示局地有大量粗粒子输入。结果说明,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气溶胶的背景输送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需进一步研究其对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环境与气候的影响。(本文来源于《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期刊2019年01期)
张盼想,张鹏,陈林,王维和,车慧正[5](2018)在《沙尘和霾气溶胶的物理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子尺度谱和复折射率指数是描述大气气溶胶的基本物理参数,也是遥感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基本假定量,决定了光学厚度遥感的准确程度。本文分析了中国气溶胶遥感网反演的北京周边的沙尘和霾天气下大气气溶胶的体积谱和复折射指数,结果表明:沙尘和霾天气下气溶胶的体积谱均呈现双峰对数正态分布,霾气溶胶粒子体积谱在细模态(0.1~1μm)和粗模态(1~10μm)的占比大体相当,沙尘气溶胶粒子体积谱中粗模态占比远远高于细模态,以粗粒子为主;将实际测量的复折射率同HITRAN 2008数据库中各种类型的气溶胶复折射率光谱数据相比,类沙尘粒子的复折射指数同沙尘气溶胶最为接近,水溶性粒子同霾气溶胶最为接近,在大气气溶胶遥感中如果缺少复折射率的光谱数据,可考虑将类沙尘粒子和水溶性粒子的复折射率光谱数据(0.2~40μm)外推近似代替沙尘和霾气溶胶用于紫外和红外遥感。本研究可为利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定量遥感沙尘和霾气溶胶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金同俊,祁建华,郗梓延,林学辉[6](2019)在《一次沙尘事件对沿海及海洋大气气溶胶中金属粒径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6年3~4月在青岛、东海及西北太平洋连续采集了气溶胶分级样品,测定了样品中Al、Na、Fe、Mg、K、Cu、Pb、Cd等金属元素的浓度,分析了沙尘事件下气溶胶中金属元素的粒径分布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气溶胶中金属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此次沙尘事件影响青岛近岸样品中Al、Fe、K、Na、Cu、Pb的浓度增加了85%~1 400%,而金属Cd浓度降低8%;海洋样品中Al、Fe、K、Cu、Pb、Cd浓度增加了163%~4 580%,而Na浓度降低62%.沙尘对气溶胶中金属元素的粒径分布影响显着,青岛近岸和海洋气溶胶中K由双模态分布变为粗模态分布; Pb、Cd由细模态分布变为双模态分布;Cu仍呈双模态分布,但粗颗粒上的占比增加; Al、Fe、Mg、Na则保持粗模态分布.沙尘事件对近岸与海洋样品的影响不同,青岛近岸沙尘气溶胶中Al、Fe、Mg、Na、K的峰值粒径位于2. 1~3. 3μm,而海洋样品的峰值向粗粒径移动至3. 3~4. 7μm;沙尘影响下近岸气溶胶中Al、Fe、Mg、Na、K、Pb、Cd在粗颗粒上的占比下降了1%~35%,而东海样品中这些金属的粗粒子占比上升了4%~33%,可能与吸湿增长以及沙尘的传输路径和高度有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高玮,屈文军[7](2018)在《非洲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变化及亚速尔高压对沙尘越大西洋传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非洲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时空变化及沙尘气溶胶越大西洋海区的传输。结果表明:1)源于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及其随赤道东风向西输送使得沙尘气溶胶成为非洲沙漠地区和紧邻的大西洋海区的主要气溶胶组分; AOD高值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在1—7月随赤道辐合带北移同步向北移动,而在8—12月则向南回撤。2)刚果盆地大气气溶胶主要为热带雨林和稀树草原排放的有机碳(OC)和黑碳(BC)气溶胶;其中与生物质燃烧源排放有关的OC、BC高值主要集中在干季(6—9月)的后半段(8—9月);而生物源OC排放全年连续,其排放峰值出现于雨季开始时;生物质燃烧排放高值期与生物源排放高值期前后相继,形成干季(尤其是后半段)时期的OC、BC光学厚度高值。3)亚马逊河入海口地区主要气溶胶组分为海盐气溶胶,9—11月该区风力输送增强,风向由东南风转变为东风,海盐进入亚马逊河入海口处,形成AOD和海盐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4)撒哈拉沙漠沙尘气溶胶向大西洋传输的偏北月份为7—9月、偏南月份为1—3月; 2000—2016年海区沙尘气溶胶的传输路径存在向南移动的变化趋势,与同期亚速尔高压的增强和沙尘传输路径以北北风分量的增强以及赤道辐合带的移动一致。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利用大气气溶胶时空变化特征反映区域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海洋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华雯丽,韩颖,乔瀚洋,王天河,黄忠伟[8](2018)在《敦煌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垂直特征个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在敦煌地区的沙尘气溶胶加强观测试验,选取2012年春季自然和污染沙尘两种典型天气个例,利用激光雷达退偏观测的优势分离粗(沙尘)、细(背景气溶胶)粒子,反演并对比分析了沙尘气溶胶消光系数及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以4月26日为代表的自然沙尘,粒子退偏比垂直廓线均大于30%,质量浓度呈现单峰结构,1.5 km出现最大值(1 070μg·m~(-3));以4月6日为代表的污染沙尘,有明显的气溶胶分层现象,粒子退偏比介于5%~20%,沙尘质量浓度介于2~45μg·m-3;由于局地污染的影响,污染沙尘的质量消光系数(0.79m~2·g~(-1))明显大于自然沙尘(0. 48 m~2·g~(-1))。因此,为了准确评估沙尘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对沙尘天气进行分类,并利用粒子退偏比有效分离沙尘气溶胶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5期)
李锐,董雪,郭静超,傅云飞,赵纯[9](2018)在《沙尘气溶胶作为冰核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云顶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尘气溶胶,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源的大气冰核(icenuclei,简称IN),它可以在较暖的温度、较低的过饱和度时,通过异质核化过程(heterogeneousicenucleation)促进冰云生成,影响冰云的微物理特征、宏观特征,进而影响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过程。干洁大气中的液态云粒子,如果通过同质核化过程转化为冰粒子,需要温度低于-38°C;但是受到沙尘气溶胶污染时,这类云很可能在较暖的温度通过异质核化过程冻结。同时,异质核化的发(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期刊2018-10-24)
韩颖,王天河,陈怡璇[10](2018)在《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辐射加热率的个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尘气溶胶通过改变能量收支平衡、云特性、降水发生率等影响区域气候,并且沙尘气溶胶的长距离传输也会引起全球水循环、碳循环及气候的变化。而东亚地区沙尘的跨太平洋传输是地球上尺度最大的沙尘传播过程,对大气环境、生态系统健康、陆地—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各种深远影响。因此,深入理解东亚沙尘的时空分布、光学特性以及其产生的辐射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我们利用Hayasaka等人提出的沙尘分离方法,基于CALIPSO卫星观测到的粒子退偏比,统计分析了东亚地区沙尘和非沙尘粒子退偏比的区域及季节特征,定义了东亚地区大气柱沙尘混合比,即沙尘占粒子总后向散射的比值,计算分析了沙尘气溶胶的后向散射系数廓线,进而评价了东亚地区大气柱沙尘混合比的区域及季节特征;进一步基于分离得到的沙尘消光系数廓线,结合CERES、MODIS等卫星遥感资料线,利用SBDART辐射传输模式,评估东亚地区沙尘对大气辐射加热率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个例分析,验证了基于沙尘粒子退偏比进行沙尘气溶胶后向散射系数及大气柱混合比估算的准确性,并计算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的直接辐射强迫效应及对大气的垂直加热率。我们选取2014年5月8日和2014年4月25日两次发生在东亚地区的典型沙尘天气过程,利用该研究方法对沙尘气溶胶进行了识别分离,估算了大气柱沙尘混合比。对5月8号个例分析发现,沿轨道沙尘混合比变化较小,基本在0.8以上,表明沙尘在大气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计算得到的垂直加热率可以看出沙尘对于在短波波段对大气有明显的加热作用,加热率峰值的出现与沙尘消光系数最大值相对应,峰值在2.5公里左右,达到6k/day;同样的对4月25号个例进行分析,沿轨道由北向南,沙尘混合比逐渐减小,表明沙尘逐渐与其它气溶胶发生混合;由计算得到的垂直加热率可以看出沙尘短波辐射加热率峰值与消光系数最大值相对应,并且在沙尘集中分布区域及多类型气溶胶混合区,沙尘的短波辐射加热率最大值可以分别达到5k/day和3k/day。上述个例分析均表明:根据粒子退偏比的阈值有效分离沙尘气溶胶后向散射系数的方法对东亚地区的沙尘分离较为准确;另外沙尘对于短波辐射加热率有显着作用,且短波辐射加热率峰值出现与沙尘消光系数的最大值相对应,说明沙尘粒子对于短波的消光中,吸收作用使其主要作用。由此利用这种沙尘分离方法,基于多种遥感资料,结合辐射传输模式,我们可以计算整个东亚地区沙尘的辐射强迫和对大气的加热作用,进一步评估东亚沙尘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期刊2018-10-24)
沙尘气溶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研究表明,生物气溶胶可伴随沙尘进入大气。这些生物气溶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的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力,甚至影响气候。但是,目前亚洲沙尘传输路径上的生物气溶胶相关调查研究较少,特别是在有大面积区域和大量人口受沙尘影响的中国。鉴于此,本文主要关注中国北方沙尘传输路径上的生物气溶胶,分别在外蒙古达兰扎德嘎德至乌兰巴托的公路沿线、内蒙古二连、河北张北县等叁个站点开展了联合采样观测,采用荧光显微镜分析生物气溶胶的形貌和浓度,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气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获得了沙尘过程中生物气溶胶的量和类群,为进一步研究生物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沙尘中携带了大量微生物。非沙尘样品中细菌浓度在10~4至10~5 m~(-3),而在沙尘样品中则为10~5至10~6 m~(-3);沙尘期间,细菌浓度升高1~2个量级,有机物浓度升高2~3个量级;沙尘中包含大量微生物团聚体,其中微生物可能存在代谢甚至繁殖现象,因此大气生物气溶胶浓度可能存在低估。(2)沙尘过程中,细菌浓度的增加,既有沙尘颗粒物增多的贡献,又有远距离传输沙尘中携带的大量外源微生物的贡献。细菌粒子与有机物粒子的浓度比值从非沙尘样品中的5.1%±6.3%增加到沙尘样品中的9.8%±6.3%,表明相比非沙尘样品,沙尘样品中单位有机物中包含更多的细菌。(3)沙尘中携带了种类丰富的细菌。就二连而言,沙尘样品中细菌的物种数、香浓指数、辛普森指数普遍高于非沙尘样品;而真菌的α多样性在沙尘与非沙尘样品中的差异不明显。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样品中的原核生物种类丰富,包括34个门、94个纲、166个目和243个科;同时,样品中的真菌有3个门、19个纲、62个目和149个科;样品中普遍存在的细菌门有酸杆菌、放线菌、拟杆菌、绿弯菌、厚壁菌、芽单胞菌和变形菌,其中最主要的是放线菌、拟杆菌、变形菌;也检测到部分古菌,如泉古菌和广古菌,但其相对丰度远远低于主要的细菌;样品中主要的真菌门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还有极少量壶菌门,在纲水平上,伞菌纲、座囊菌纲和粪壳菌纲是主要的,且沙尘样品包含更丰富的真菌纲。(4)沙尘与非沙尘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沙尘过程会显着改变当地大气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在门水平上,就二连而言,与非沙尘样品相比,酸杆菌和绿弯菌的相对丰度在沙尘样品中明显上升,其次是泉古菌,厚壁菌和变形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沙尘样品中略高于非沙尘样品,其中α变形菌占主要贡献,而γ变形菌则相反。二连的沙尘样品与外蒙古的样品存在一定同源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尘气溶胶论文参考文献
[1].纪芳,吴中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襄阳市沙尘污染过程分析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9
[2].唐凯.中国北方沙尘传输路径上的生物气溶胶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贾瑞,刘玉芝,吴楚樵,祝清哲,汪兵.2007—2017年中国沙尘气溶胶的叁维分布特征及输送过程[J].中国沙漠.2019
[4].HABIB,Ammara,CHEN,Bin,SHI,Guangyu,IWASAKA,Yasunobu,NATH,Debashis.基于静稳天气下气球探空实验的中国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英文)[J].AtmosphericandOceanicScienceLetters.2019
[5].张盼想,张鹏,陈林,王维和,车慧正.沙尘和霾气溶胶的物理特征比较[J].气象科技.2018
[6].金同俊,祁建华,郗梓延,林学辉.一次沙尘事件对沿海及海洋大气气溶胶中金属粒径分布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7].高玮,屈文军.非洲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变化及亚速尔高压对沙尘越大西洋传输的影响[J].海洋气象学报.2018
[8].华雯丽,韩颖,乔瀚洋,王天河,黄忠伟.敦煌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垂直特征个例分析[J].高原气象.2018
[9].李锐,董雪,郭静超,傅云飞,赵纯.沙尘气溶胶作为冰核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云顶温度的影响[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18
[10].韩颖,王天河,陈怡璇.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辐射加热率的个例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