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高分子微球论文_贾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磁性高分子微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磁性,高分子,复合物,多孔,离子交换,印迹,抗生素。

磁性高分子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贾博[1](2019)在《离子交换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离子交换剂解决了离子交换剂难分离、难再生、重复使用次数少的问题,而且具有易于功能化、可接枝多种功能基团、粒径可控的优点。因此,本文采用溶胀-渗透法分别发展了阳离子交换磁性高分子微球和两性离子交换磁性高分子微球合成方法,以及采用相转化法合成了磁性壳聚糖微球,再通过表面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在磁性壳聚糖微球表面形成阳离子交换高分子层,获得了磁性壳聚糖复合微球;详细考察了影响磁性微球合成的因素,研究了磁性微球对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化合物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吸附作用机理,并将其应用于血样中蛋白质、牛奶中叁聚氰胺、鸡蛋清中溶菌酶的分离检测。第一章:本文概述了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简述了离子交换剂的定义、分类及应用;综述了磁性离子交换微球的研究进展。第二章:通过溶胀-渗透法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单分散磁性阳离子交换微球(MPMs),用于蛋白质的吸附特性研究。首先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与交联剂聚合成高分子微球,然后通过磺化反应将磺酸基接枝到微球表面,最后通过渗透沉积法将Fe_3O_4粒子成功制备在阳离子交换介质中,得到磁性阳离子交换微球。磁性微球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吸附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饱和吸附量是289.1 mg g~(-1),研究了各种因素对BSA吸附性能的影响,包括吸附剂用量、pH值、离子强度、蛋白质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还系统地研究了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MPMs进一步应用于从人全血中选择性分离血清白蛋白,并且将磁性微球用于从牛奶样品中分离检测叁聚氰胺。第叁章:通过溶胀-渗透法制备了两性离子交换磁性微球(ZIEMMs),并用于吸附头孢类抗生素。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与二乙烯基苯(DVB)交联成高分子微球,与Na_2SO_3反应在微球表面接枝磺酸基团,再与乙二胺反应接枝氨基,最后通过共沉淀反应将Fe_3O_4粒子嵌入微球内部,得到两性离子交换磁性微球。研究了溶液pH值、离子强度、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抗生素吸附量的影响,还研究了头孢唑啉钠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ZIEMMs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唑啉钠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3.46 mg g~(-1)、83.14 mg g~(-1)和111.5 mg g~(-1)。第四章:首先通过相转化法合成磁性壳聚糖微球,然后将2-溴异丁酰溴接枝到微球表面,再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最后经亚硫酸钠与环氧基反应,形成磺酸基团的磁性微球,即阳离子交换磁性壳聚糖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表征,结果表明:微球尺寸单一,粒径为160μm,饱和磁化强度为31.70 emu g~(-1)。研究了溶液pH、离子强度等因素对溶菌酶(LZM)吸附量的影响,饱和吸附量为129.0 mg g~(-1)。磁性微球对LZM的吸附是单层吸附,并且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方程。将磁性微球用于从鸡蛋清中有效分离纯化溶菌酶。(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沈启慧,蔡汝文,刘岩[2](2018)在《单分散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合肼还原法制备粒度分布较窄的Fe3O4为磁性载体,苯乙烯为单体、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超顺磁性的聚苯乙烯磁性微球,并对微球进行相貌、结构和超顺磁性的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制备粒径为~1μm的单分散磁性高分子微球,能够进行高效能的磁性靶向捕捉.(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王照贺[3](2018)在《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和及对Cd~(2+)吸附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不锈钢反应釜作为反应器,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多孔聚苯乙烯微球、磁性聚苯乙烯微球和磁性环氧基聚合微球。并采用磺化或水解的方法使磁性微球带有功能基团,探究了磁性微球对Cd2+的吸附性能。在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过程中,考察了分散剂、交联剂、制孔剂用量及比例对微球粒径分布和孔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散剂PVA/PVP质量比为1:1,交联剂DVB/TAIC质量比为2:1,致孔剂甲苯/正庚烷体积比为1:1时,获得的微球分散性较好。在一定范围内,交联剂增多会使微球孔径变小,比表面积变大,致孔剂甲苯比例越大,孔径和比表面积越小。将油酸改性的Fe_3O_4粒子分散于苯乙烯聚合反应中制备了磁性聚苯乙烯离子交换树脂MCER,考察了磁性微球对Cd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聚苯乙烯磁性微球饱和磁化为12.07 emu/g。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303 K,Cd2+浓度为100 mg/L时MCER对Cd2+的平衡吸附量达到43.19 mg/g,对Cd2+的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用MMA和GMA为功能单体制备了含环氧基的磁性微球,进一步通过碱性水解和酸性水解制得MPMDG1和MPMDG2弱酸性磁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微球。研究结果表明,MPMDG1和MPMDG2的饱和磁化分别为17.26 emu/g和6.29emu/g。MPMDG2比MPMDGi的平衡吸附量更高,温度为303K,Cd2+浓度100mg/L时,MPMDG2平衡吸附量达到44.66mg/g,对Cd2+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春进[4](2017)在《磁性高分子微球负载纳米金、纳米金钯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高分子微球既可以实现简单快速的磁分离,又具有丰富的的表面官能团,是一种优良的催化剂载体。通过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表面功能化改变了载体对纳米金的作用力和吸附能力,进而调控纳米金的催化活性。以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为模型反应,设计制备一类表面改性的磁性高分子微球,提升了微球对硝基苯酚的吸附能力,促使固载纳米金的催化活性显着提高。本文主要围绕磁性微球的制备和表面改性、及其负载纳米金、金钯的催化性能展开:(1)制备微米级的磁性PMMA微球,修饰上氨基,负载上预先制备的粒径均一的纳米金,研究载体对反应物的吸附、纳米金粒径和负载密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以及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2)在大尺寸的磁性PMMA微球的基础上,制备更小粒径,比表面积更大、对反应物吸附能力更强的纳米级的磁性PS微球,修饰上氨基,负载上粒径均一的纳米金,研究载体对反应物的吸附、纳米金粒径和负载密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以及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3)在磁性PS微球负载金的基础上,将纳米金换成活性更高的纳米金钯复合物,探究微球与纳米金钯的相互作用,探究载体和金钯比例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同时研究该负载纳米金钯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制备了平均粒径为7.8μm的磁性PMMA微球来负载纳米金,研究了负载密度和粒径对其催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PMMA微球负载10 nm纳米金催化剂SAu-10-2(催化剂中金的负载密度为4292μg/g)表现出了最高催化活性。通过控制负载密度和粒径,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接近了未负载的准均相的纳米金催化剂。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达到23次。(2)以平均粒径为110 nm的磁性PS微球负载了纳米金,研究了负载密度和粒径对其催化行为的影响。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相比未负载的纳米金,以PS微球负载3.8 nm纳米金,所制备的固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提升了6.65倍。负载密度对PS微球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也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当负载密度为2211μg/g时,SA-3.8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分别对七种底物进行催化反应,SA-3.8均表现出良好的底物适应性。与文献报道的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相比,本章制备的SA-3.8的催化活性也是最高的。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达到45次。(3)制备了五种不同覆盖率的纳米金钯,并探究了覆盖率和负载对于催化活性的影响。与纳米金和纳米钯相比,纳米金钯的催化活性有了较大的提升。其中调控金钯比例,纳米金钯的表观动力学速率常数(k值)最高可达2.39 min-1。将金钯比例为1:1.13的纳米金钯用所制备磁性PS微球负载后,催化活性提升了近叁倍,其TOF值高达65000 h-1。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达到30次。因此,本文拓展了纳米金在载体的表面负载的有效方法,并通过载体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了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活性,为纳米金类催化剂的拓展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7-05-18)

厉向杰[5](2016)在《表面蛋白印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可控制备及识别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在微观即分子层面对生物现象研究的逐步深入,极大地推进了蛋白结构解析,蛋白质药物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与此同时也对上游蛋白质产品提出了高纯度、高产率、低成本的要求,诸多先进材料和技术被开发并应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印迹聚合物因具有稳定性高、低成本、易制备、特异识别性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其中磁性分子印迹材料由于易分离、简化操作而成为研究热点。但迄今关于蛋白等生物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进展依然缓慢,印迹识别机理尚不成熟。另外,蛋白印迹聚合物洗脱再生困难,载体表面性质对印迹位点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印迹聚合物表面非特异性吸附致使识别能力降低等科学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基于此背景,本论文提出以磁性颗粒表面包被聚合物层作为印迹载体,针对蛋白分离富集开展磁性印迹识别材料的构筑、调控与识别性能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并制备出兼具高吸附量、高选择性、强再生能力的表面蛋白印迹磁性微球材料。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蛋白印迹聚合物洗脱再生困难的问题,本文有效结合表面印迹和温敏材料的智能响应性,制得了温敏型表面BSA印迹磁性微球Fe_3O_4@SiO_2@BSA-MIP,并建立了印迹位点捕获模板蛋白吸附模型,同时阐明了识别机理。研究发现:Fe_3O_4@SiO_2@BSA-MIP微球具有良好的温度响应性,可通过外界温度的变化来调控印迹微球对BSA的吸附与解吸。微球对模板蛋白的吸附能力和印迹因子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显着减小,21℃时,印迹微球的单次解吸率高达90.81%。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的研究显示,Fe_3O_4@SiO_2@BSA-MIP微球对BSA的吸附识别过程分为:BSA向印迹微球表面的接近附着、BSA在印迹层中渗透、印迹位点捕获BSA,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印迹识别机理方面,形状记忆效应、尺寸效应和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之间的多重非共价相互作用是影响印迹效果和模板识别能力的重要因素。温敏型聚合物作为印迹层有效改善了材料的洗脱再生性能,但温敏单体的引入会降低聚合物基体的强度进而影响模板分子的选择性识别能力,因此,我们通过调控印迹层厚度及交联度,对温敏蛋白印迹层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印迹壳层太薄或太厚均不利于印迹效果,太薄,印迹位点不能完整地记录模板蛋白信息,太厚,印迹位点的有效利用率下降。过高或过低的交联度也均不利于印迹效果,通过优化发现壳层厚度为17 nm,交联度为20%时,温敏型表面BSA印迹磁性微球的印迹因子可达3.41,单次洗脱后的洗脱率为78.60%。该策略同样适用于另一种模板蛋白Lyz,这说明在保证良好温度响应性的前提下,印迹层交联度的控制可以为提高温敏印迹聚合物的识别能力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为了探究表面印迹技术中载体表面官能团对印迹位点的作用,本文选取马来酸酐表面改性的丙烯酸羟乙酯壳层包覆Fe_3O_4粒子,设计制备了核壳界面羧基密度可控的表面蛋白印迹磁性微球Fe_3O_4@HEA@protein-MIP,系统研究了核壳界面羧基密度对不同模板蛋白印迹效果的影响及与吸附动力学之间的构效关系,并明确了临界印迹层厚度与模板蛋白尺寸的关系。结果表明,核壳界面羧基密度的增加可以提高印迹位点的特异性吸附速率,同时,还可以提高吸附量及印迹位点的选择性识别能力,且这种增幅对具有高等电点的模板蛋白来说更为明显。最后,核壳界面羧基对印迹效果有影响的必要条件是印迹层厚度小于某一临界值,而该临界值与模板蛋白的尺寸成正比。为了降低印迹聚合物表面非特异性吸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选择性识别能力,本文设计制备了印迹层中含有“惰性组分”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MPC)的表面BSA印迹磁性微球,并系统研究了“惰性组分”存在下磁性印迹微球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及选择性。研究结果显示:MPC的引入可以显着抑制印迹聚合物表面对BSA的非特异性吸附,MPC含量为10 mol%时,印迹微球对BSA的印迹因子最高,为8.32,远高于未引入MPC时的1.90,但吸附量仅为21.79 mg/g,较引入MPC前的32.11 mg/g有明显下降。同时,吸附平衡时间的明显增长,表明MPC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模板蛋白与印迹位点的结合。即便MPC的引入会导致上述不良现象的产生,但它可使印迹微球的选择性大幅提高。此外,该策略对于Lyz模板蛋白有着相同的效果,表明了所提策略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为兼顾选择性与吸附量,本文采用AGET-ATRP法替代共聚法,在印迹壳层的表面接枝“惰性组分”MPC,制备了抗蛋白非特异性吸附的表面BSA印迹磁性微球Fe_3O_4@SiO_2@Pdop-MIPs@PMPC。系统研究了MPC链段长度对印迹效果、非特异性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MPC/Fe_3O_4@SiO_2@Pdop-MIPs-Br的质量比太小时,MPC链段长度太短,抗蛋白吸附能力太弱,不能很好的降低印迹聚合物对竞争蛋白的吸附;太大时,MPC链段长度太长,抗蛋白吸附能力太强,会阻碍印迹位点捕获模板蛋白;当质量比为12/1时,印迹聚合物表面的抗蛋白吸附能力最适宜。所得印迹微球的印迹因子为5.74,吸附量为8.26 mg/g,相较于引入MPC前的8.87 mg/g,仅下降了6.88%,远小于共聚引入方式所下降的32.14%,表明AGET-ATRP法引入“惰性组分”对材料使用性能提升方面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9-01)

刘磊磊,张佳惠,李德健,陈志明[6](2016)在《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高分子微球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一般是由无机磁性物质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复合而成,同时兼备无机物质的磁学性质和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质,在生物医药、分离工程、环境治理、隐身材料、催化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2]。目前,制备磁性聚合物粒子方法主要是乳液聚合法,即将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分散到含有单体的乳状液中,再在Fe_3O_4纳米粒子表面聚合单体形成磁性高分子微球~[3]。这种方法制备的磁性高分子微球表面残留大量表面活性剂,制约了磁性高分子微球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因此,研究非乳液法制备磁性高分子微球,并探讨调控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大小、形貌和磁学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采用热聚法在Fe_3O_4纳米粒子表面聚合苯乙烯单体制备出磁性Fe_3O_4@PS微球,研究研究了聚合温度、苯乙烯单体用量、反应介质对Fe_3O_4@PS微球的形貌和尺寸影响,并测试了复合纳米材料的磁学性质。图1a为Fe_3O_4@PS高分子微球的SEM照片图,其粒径为70-100 nm,水接触角测试表明Fe_3O_4@PS微球为疏水性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六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期刊2016-07-01)

王珍[7](2016)在《磁性纳米复合高分子微球的制备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研究近年来获得大量的关注,由于其兼具无机和有机材料的特性,磁性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具有广泛的用途。本文对两种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有:单分散交联氨基化PS-DVB-GMA磁性微球的制备与应用和油酰肌氨酸包覆Fe_3O_4接枝PGMA微球的制备。(1)采用种子溶胀聚合的方法,制备出单分散的PS-DVB-GMA交联微球,再通过乙二胺对微球表面进行功能化,然后在表面原位共沉淀制备出壳核型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通过各种形貌分析、化学组分的研究、磁性能研究,磁性高分子微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表面具有氨基功能团,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达到吸附平衡后,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以将磁性微球从水中迅速分离,从而达到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作用。(2)采用分散聚合的方法制备出核桃状的PGMA微球,再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出表面包覆油酰肌氨酸的Fe_3O_4磁流体,在高温下,使用乙二胺将磁性颗粒接枝在微球表面,形成磁性颗粒壳层,与(1)中所制备磁性微球相比,采用这种方法所制备的PGMA微球表面具有褶皱,大大增加其比表面积,在改性过程中可以使磁性微球表面包覆的磁性颗粒更多,磁含量更高且通过乙二胺的双氨基使微球GMA上的环氧基团与油酰肌氨酸的羧基发生化学反应,使磁性颗粒连接更牢,磁性颗粒不容易脱落,连接更为牢固,使其能被更好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杨阳,钱方,孙洋,牟光庆,姜淑娟[8](2014)在《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高分子微球是一种新型功能微球,由磁性颗粒和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近年来,磁性高分子微球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两方面的应用最为突出。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实例,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4年04期)

杨楠[9](2014)在《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高分子微球(MMS)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磁性材料和化学、生物等高分子材料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直径在纳米至微米级且具有磁响应性的高分子复合型微球。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偶联的生物分子容量大,且能分散在体系中不易沉降,因此,他们被广泛应用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工程方面,比如细胞分离,免疫酶,蛋白分离,靶向药物和生物化学分析等。本文采用反相聚合包埋技术制备以Fe3O4为磁核,琼脂糖为壳层的琼脂糖磁性微球(AMM),依次用环氧氯丙烷、谷氨酸和精氨酸对其进行表面化学修饰后制得环氧基化磁性微球(EMM)、羧基化磁性微球(CMM)和氨基化磁性微球(AR-CMM)。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振动样品磁力测定等方法表征磁性微球的结构和性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不同磁性微球对乙肝表面抗原的固定能力。结果表明,琼脂糖磁性微球、环氧基化磁性微球、羧基化磁性微球和氨基化磁性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0.6、30.3、31.4和33.6μm;磁含量分别为35.33%、50.53%、45.7%和38.9%;环氧基含量为140.19μmol·g1,羧基含量为253.0μmol·g1,氨基含量为59.1μmol·g1;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超顺磁性和生物兼容性;经化学改性后磁性微球对乙肝表面抗原的固定能力均有所增加,其中羧基化磁性微球固定能力最强,其次为环氧基化磁性微球和氨基化磁性微球。另外,我们在羧基化磁性微球的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新方法:一种方法是磁性微球免疫PCR方法(magnetic microsphere Immuno PCR,MMS-Im-PCR),该方法以羧基化磁性微球作为载体,固定上乙肝表面抗原后加入一抗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用单链DNA信号分子偶联抗体形成抗原抗体-DNA复合物,经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PCR)扩增后,将抗原信号传递并放大为核酸信号和电信号,建立了一种利用磁性微球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免疫PCR技术体系。另一种方法是核酸信标配基PCR方法(NBA-PCR)。该方法在羧基化磁性微球表面偶联上链霉亲和素,利用生物素和链霉亲和素的高亲和力将生物素修饰的乙肝表面抗原特异性核酸适配体连接在链霉亲和素磁性微球上,代替乙肝表面抗原作为信标配基检测分子,与一抗结合形成信标配基-抗体复合物,再利用信标配基-抗体复合物与DNA信号分子结合形成信标配基-抗体-DNA复合物,经过实时定量PCR扩增将特异性核酸适配体DNA配基信号经抗体传递到DNA信号分子,实现了信标配基信号和抗体信号,核酸信号之间的双向传递并建立了一种利用核酸适配体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信标配基PCR技术体系。本实验为磁性微球应用于某种疾病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和缩短临床检测窗口期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蓝平,封余贤,何日梅,乔磊磊,廖安平[10](2014)在《磁性高分子微球制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高分子微球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具有强磁响应性、易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无毒、可通过其他手段进行友好改性等特性。介绍了近年来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对各种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性能的磁性高分子微球。最后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4年03期)

磁性高分子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水合肼还原法制备粒度分布较窄的Fe3O4为磁性载体,苯乙烯为单体、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超顺磁性的聚苯乙烯磁性微球,并对微球进行相貌、结构和超顺磁性的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制备粒径为~1μm的单分散磁性高分子微球,能够进行高效能的磁性靶向捕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性高分子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1].贾博.离子交换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19

[2].沈启慧,蔡汝文,刘岩.单分散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与表征[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

[3].王照贺.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和及对Cd~(2+)吸附性能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8

[4].李春进.磁性高分子微球负载纳米金、纳米金钯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华侨大学.2017

[5].厉向杰.表面蛋白印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可控制备及识别机理[D].西北工业大学.2016

[6].刘磊磊,张佳惠,李德健,陈志明.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六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2016

[7].王珍.磁性纳米复合高分子微球的制备与应用[D].苏州大学.2016

[8].杨阳,钱方,孙洋,牟光庆,姜淑娟.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4

[9].杨楠.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蓝平,封余贤,何日梅,乔磊磊,廖安平.磁性高分子微球制备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4

论文知识图

一l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分类一核壳型乳胶粒子的制备纳米颗粒在无磁场(a)和有磁场...多孔磁性高分子微球的SEM照片磁性高分子微球的SEM照片磁性高分子微球的TEM照片

标签:;  ;  ;  ;  ;  ;  ;  

磁性高分子微球论文_贾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