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分析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分析

一、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史慧玲,田慧,宋丹萍,李涛[1](2021)在《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典型特征分析——基于我国2009—2018年上市公司被ST年度至撤销ST年度的数据》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基于深市2009—2018年上市公司被ST年度以及撤销ST年度的数据,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构成及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贡献率两个视角,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其信息披露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典型特征。研究发现,主板和中小板"摘帽"年度披露利得的ST公司比"戴帽"年度多;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和其他营业外收入与支出分别是"戴帽"年度和"摘帽"年度披露次数最多的项目;"戴帽"年度对亏损影响最大的项目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摘帽"年度对盈利影响最大的项目是债务重组损益;"戴帽"年度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不大,但"摘帽"年度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具有决定性影响;大部分ST公司在"戴帽"年度盈余管理动机不强,但"摘帽"年度呈现出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

夏霁[2](2021)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在经济整体发展和上市公司成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股票投资者逐渐变得理性,基本面分析方法重要性也逐渐显现。若上市进行盈余管理掩盖真实经营状况,将带来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剧,投资者、监管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便难以判断真正的好公司。这将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探究,将对提高会计信息的投资者使用价值、提高监管效率和提升企业真实经营能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利于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本文围绕盈余管理、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企业价值等本文重点研究内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并提出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结合基础理论,探究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并提出本文研究假设。本文选取证监会明确“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后,即2009-2020年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企业价值的模型,将托宾Q作为因变量,将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程度、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具体的操纵项目作为自变量,并引入其他控制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看,股票市场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进行负向定价。(2)区分动机看,避免亏损动机会对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价值的削弱作用起到正向调节,而平滑利润动机没有显着调节作用。(3)区分不同的操作方式看,股票市场可以识别出政府补助项目盈余管理行为,而不能识别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政府补助项目金额与企业价值负相关,而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与企业价值没有显着的相关性。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建议,提醒上市公司应完善其内部管理体系,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经济活动的关注及加强投资者教育,以更好地识别非经常性盈余管理操作。

秦倩青[3](2020)在《*ST公司风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以*ST厦工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开始采用盈余管理这一手段对其盈余信息进行调整,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企业的盈余按日常经营分类为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其中非经常性损益并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相关制度还未健全,上市公司向外界披露会计信息等诸多方面还存在漏洞。这些因素导致现今资本市场中,不少“僵而不死”的公司会选用较为隐蔽性的手段调节利润以避免退市,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正是这些公司惯用的手段之一。因此,本文将盈余管理和非经常性损益相结合,针对*ST厦工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于2018年成功保壳摘帽这一情况进行案例研究。本文首先通过统计分析*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进而引出*ST厦工公司具体情况;其次,文章分析了*ST厦工2010年至2018年主要经营情况,发现2015年、2016年以及2018年公司净利润都为负值,仅2017年为正值,并对其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经验识别和总体应计利润法的模型检验;最后,根据上述内容,阐明*ST厦工的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动机、手段及后果影响,分析其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成因情况。文章通过对*ST厦工公司的研究可以得知:该公司虽然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手段达到了保壳的目的,但这些手段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对以后的企业发展并没有带来积极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类似*ST厦工的公司提出几点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公司自身治理、完善证券退市机制、健全会计准则披露以及提高外界监督能力等方面的建议。

夏梨红[4](2020)在《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以力帆股份为例》文中指出1999年我国证监会首次提出非经常性损益这一概念,其披露制度在不断的完善,至今共经历5次修订,但其具有偶发性、一次性等特点,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管理时仍然偏向于利用非经常性项目优化公司财务业绩、粉饰公司的财务报告等。从而导致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无法客观真实的反映。在此条件下,能够真正体现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指标应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由于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强,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操纵盈余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但盈余管理的手段更为谨慎和隐蔽。因此,为了更加真实的反映公司的盈余业绩,研究上市公司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的意义至关重要。为避免不同市场的不同影响因素本文仅研究沪市上市公司年报资料。首先,本文介绍了非经常性损益概念、国内外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以及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内容的界定,对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其次,对我国沪市上市公司2016年—2018年的年报中的财务数据进行分类,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以非经常性损益率绝对值为50%以上的样本数据为基础,统计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所占净利润比重以及出现频率最多的五个项目,并结合案例分析操纵盈余的方式。同时还分析了 T族和微利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的情况以及非经常性损益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最后选取力帆股份作为案例,力帆股份近三年均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本文将对力帆股份的盈余管理动机、手段作深入研究,以及盈余管理的结果等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沪市上市公司近三年度业绩质量并未因存在非经常性损益而下降,但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T族、微利公司存在较强的扭亏动机。本文通过对力帆股份的分析发现,公司使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在短时间内会给公司带来利益,缓解困境。从长远角度看,公司过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盈余并不会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时公司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也会随之下降。通过论文研究,期望能提醒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理性的分析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质量,同时给相关政策制定者关于未来进一步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规范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邵彤[5](2020)在《*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以*ST沈机为例》文中提出ST制度(Special treatment)是我国针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采取不同处理形式的一种特有制度。由于我国目前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划分和披露还存在较大的主观操纵空间,且能为当期净利润的增加做贡献,催生了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由于这部分损益不是由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无法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因此对于投资者等直接使用报表的相关第三方来说,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使他们承担更大的风险。基于盈余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ST沈机2017年的摘帽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从财务预警与动机层面揭示了公司为了摘帽采用的具体盈余管理手段。发现*ST沈机在2017年的盈余管理行为为当期净利润的增加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助其完成当年度扭亏保市的任务。但在结合*ST沈机所处的行业现状对其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ST沈机累积多年的经营不善的爆发是公司在2017年面临退市风险的主要原因,当年采取的盈余管理手段不过是一种解除暂时危机的短期行为,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毫无助益,反而因不注重解决问题根源而日渐恶化。最后,结合案例研究的结果从公司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等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希望通过外部市场协助与公司内部治理的共同努力,有效避免*ST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推进市场稳定发展的有序进行。

张宇微[6](2020)在《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H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T制度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独有的制度,是指证券交易所对存在财务异常状况或其他异常状况的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进行特殊标志。当上市公司,尤其是ST公司在其主营业务能力表现不佳时,会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人为地增加一些项目金额来粉饰报表,以达到避免退市、吸引更多投资者或者高管为了高额报酬等目的。非经常性损益是公司不常发生的收益和损失,对于公司而言,其特性决定了它无法真实反映一家企业真正的内在价值,对于市场而言,它也不能被真实有效的监督。所以在上市公司企图用盈余管理对报表进行一定美化时,常常会优先选择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但是非经常性损益本质不能为公司带来长久的利益,所以当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金额太大时,会导致公司财务信息失真,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判断,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虽然我国通过一系列手段来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由于相关准则和监管的不完善,导致采用非经常性损益实施盈余管理的案例只增不减。本文先整理了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和非经常性损益的相关文献,从理论上介绍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基于理论上的分析,选择H公司作为案例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其财务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H公司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然后,从H公司的相关动机入手,分析出了实施盈余管理利用的具体手段。再从H公司2018年的年报数据以及后续继续被ST的情况着手,证明该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只能使报表一时扭亏为盈,无法改变公司经营困难的处境。最后,本文从企业会计准则、外部监管、内部治理角度综合了H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所反映的问题,提出针对H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问题的治理建议,希望能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柳家兴[7](2020)在《*ST夏利公司“摘帽”研究 ——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当前非经常性损益的概述与披露制度没有完善,2018年修订的沪深交易所上市规则以及退市制度对于*ST公司摘帽条件的规定大为放宽。只要满足净利润是正值就可以完成摘帽,也就是说未对非经常性损益指标提出限制要求;如果存在*ST公司摘帽失败了而被要求暂停上市的情况,那么其恢复上市就必须满足诸多要求,比如近一个会计年度被审计的净利润以及扣非净利润都是正数。由于前后规定不同,以及非经常性损益容易被操作,所以非经常性损益是*ST公司盈余管理的第一选择。*ST公司操作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这不仅仅会导致投资者对报表产生不准确的理解、做出不恰当的投资决策,从长期来看,更会导致资本市场的不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了我国的ST制度背景,并诠释了和非经常性损益以及盈余管理有关的理论等。接下来将*ST夏利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ST夏利公司和行业背景,并对该公司借助非经常性损益实施盈余管理以完成摘帽的方式与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制度背景、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第三部分是沪深两市ST公司“摘帽”情况分析;第四部分是*ST夏利摘帽案例分析;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和建议。由本文分析发现,若想保证ST公司摘帽行为规范化,则需使有关准则与制度更为完善,如使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和披露更为完善、增强政府补助性质认定和规范以及科学规划ST公司退市制度等;另一方面,还需施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唯有二者兼具,方能处理ST公司屡次操作非经常性损益实施盈余管理进而摘帽的问题,并使得我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健康地发展起来。

黄燕[8](2020)在《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研究 ——以*ST中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屡见不鲜。自从1998年我国退市制度开始实行后,资本市场上产生了一系列*ST类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继而在2012年,我国退市制度中取消了对*ST类企业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限制条件,资本市场上又出现了众多*ST类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现如今,制度上和监管上的缺陷已经导致了很多*ST类企业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不惜以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进行不当的或者过度的盈余管理,而对*ST类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监管机构改进监管措施,也可以帮助投资者与债权人识别企业的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以维护自身利益。本文以*ST中富为例,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首先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所处行业以及所处制度背景,然后分析了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做了初步识别,而后运用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对*ST中富的盈余管理行为做了精准识别,进而剖析了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内外因以及经济后果,最后提出了遏制*ST类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由于盈余管理是—种合乎会计准则的行为,*ST类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可能无法被消除,但可以通过有力的措施被遏制,比如改善会计准则与市场制度、增强监管力度、提高外部审计有效性等。

邓锦东[9](2020)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研究 ——以*ST河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ST制度是证券交易所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规范管理而发布的制度之一,其目的是将经营上出现财务问题或其他经营问题的公司与正常经营状况的公司加以区别,从而向投资者说明该上市公司存在较大投资风险。非经常性损益是公司性质特殊,频率偶发的收益和损失,根据证监会公布的解释公告,非经常性损益有21项具体项目。当ST公司为了保壳时,往往选择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进行盈余管理,但是当净利润中非经常性损益占据的份额太大时,就会致使公司财务信息失真,损害投资者利益。近几年我国国内化肥市场持续低迷,尿素价格不断下跌,*ST河化作为广西重点化肥骨千企业和河池市目前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化肥收入,受到市场因素影响,公司近几年经营亏损持续存在。*ST河化在过去10年有三次被ST的经历,且较为明显地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扭亏为盈。本文首先通过对2014-2018年摘帽的*ST公司进行统计,发现非经常性损益在*ST公司扭亏中应用广泛,且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债务重组损益”、“政府补助”、“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等项目较为常用且影响较大。其次,通过梳理*ST河化的三次扭亏过程及其所使用的手段发现,安排真实的交易和业务活动、操控营业外活动、利用了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的隐蔽空间以及依赖当地政府是其盈余管理的主要特征。此外,通过对*ST河化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后果分析,发现其财务信息质量较低,盈利不具有可持续性,经营业绩在保壳后并无改善,且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带来了负面市场反应。最后针对过度盈余管理的现象提出了优化退市制度、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界定与披露标准、加强审计机构审计力度以及加强监管部门处罚力度的建议,希望我国证券市场能够进一步的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王颖[10](2020)在《*ST因美“摘帽”中滥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经常性损益是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的确认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由于非经常损益项目的发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很多*ST公司粉饰账面避免退市的重要途径,严重危害证券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资本市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会议提出,要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资本市场环境。因此,准确理解非经常性损益的实际含义,合理确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根据此背景,对2018年沪、深两市37家成功摘帽的*ST公司进行数据搜集与分析,结果表明*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摘帽的现象已然十分普遍。因此,选取2018年成功摘帽的*ST公司中非经常性贡献率较高的*ST因美作为研究对象,识别其使用的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方法。通过对*ST因美在2016年-2017年净利润为负面临退市危机的困境下,借助非经常性损益实施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其摘帽背后的具体操作手段及经济后果,揭示公司得以实行相关操作的会计准则缺陷及市场漏洞,并从制定有关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规范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计量、强化审计中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防范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对策。全文旨在强调*ST在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之后进行的一系列非经常性盈余管理行为并不能真正达到改善业绩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不能对经营状况产生持续积极的影响。希望*ST公司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并致力于提高公司真实的经营业绩而不是依靠盈余管理实现扭亏为盈。另外,经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我国存在几方面问题:退市程序存在漏洞、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不完善以及外部审计监督不够严格等等。因此本文最后提出了需要完善我国目前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明确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与性质以及加强外部审计监督质量的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吐故纳新”健康发展。

二、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典型特征分析——基于我国2009—2018年上市公司被ST年度至撤销ST年度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样本选择及总体分析
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分析
    (一)“戴帽”年度非经常性损益确认的典型特征分析
    (二)“摘帽”年度非经常性损益确认的典型特征分析
四、“摘帽”和“戴帽”年度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重要性分析
五、结论及建议

(2)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证研究法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文献回顾
    2.1 盈余管理文献回顾
        2.1.1 盈余管理界定
        2.1.2 盈余管理动机
        2.1.3 盈余管理方式
    2.2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文献回顾
        2.2.1 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与制度背景
        2.2.2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操纵手段
    2.3 企业价值衡量文献回顾
        2.3.1 企业价值衡量方法
        2.3.2 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相关性
    2.4 文献述评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相关研究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3 有效市场假说
        3.1.4 理论分析小结
    3.2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影响企业价值的机制分析
    3.3 研究假设提出
        3.3.1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
        3.3.2 不同动机下的价值相关性
        3.3.3 不同操纵方式的价值相关性
4 实证研究与分析
    4.1 样本选择与研究数据
    4.2 变量设计与模型建立
        4.2.1 变量设计
        4.2.2 模型建立
    4.3 描述性统计
    4.4 相关性分析
    4.5 回归分析与检验
        4.5.1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回归分析与检验
        4.5.2 不同动机下的价值相关性回归分析与检验
        4.5.3 不同操纵方式的价值相关性回归分析与检验
    4.6 稳健性检验
        4.6.1 替换因变量的检验
        4.6.2 替换自变量的检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5.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3)*ST公司风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以*ST厦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盈余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1.4.2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研究综述
        1.4.3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1.4.4 文献评述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ST制度的介绍
    2.2 盈余管理概念及相关理论
        2.2.1 盈余管理概念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盈余持续性理论
    2.3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概念
        2.3.1 我国对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的界定
        2.3.2 常见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T厦工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介绍
    3.1 *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现状
        3.1.1 *ST公司摘帽数量统计分析
        3.1.2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
    3.2 *ST厦工案例基本情况
        3.2.1 *ST厦工公司简介
        3.2.2 行业背景分析
        3.2.3 *ST厦工公司两次“戴帽”过程
    3.3 *ST厦工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3.3.1 财务状况分析
        3.3.2 经营成果分析
        3.3.3 现金流分析
    3.4 *ST厦工盈余管理识别与检验
        3.4.1 经验识别法
        3.4.2 模型检验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T厦工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4.1 *ST厦工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4.1.1 保市动机
        4.1.2 融资动机
        4.1.3 薪酬动机
        4.1.4 政治动机
    4.2 *ST厦工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
        4.2.1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
        4.2.2 政府补助收益
        4.2.3 资产减值准备转回
        4.2.4 投资收益
    4.3 *ST厦工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后果分析
        4.3.1 暂退危机,但盈利能力仍未改善
        4.3.2 经营受困,再次出售非流动资产
        4.3.3 增加债权人风险,公司进入破产重整
    4.4 *ST厦工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成因分析
        4.4.1 证券市场退市机制的“漏洞”
        4.4.2 非经常性损益界定和会计准则披露的不完善
        4.4.3 *ST厦工公司治理存在缺陷
        4.4.4 外界监督管控不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ST公司自身治理水平
        5.1.1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与监管机制
        5.1.2 加强公司主营业务,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5.1.3 优化公司资产结构,强化资金流控制
    5.2 强化证券市场管控机制
        5.2.1 完善ST退市制度
        5.2.2 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
    5.3 健全相关会计准则制度
        5.3.1 制定相关非经常性损益的会计准则
        5.3.2 明确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与披露
    5.4 完善外部审计监督
        5.4.1 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5.4.2 加大独立审计的过失成本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以力帆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非经常性损益的相关基础理论
        2.1.1 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的界定
        2.1.2 国外准则制定机构对非经常性损益内容的界定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
        2.2.1 盈余管理的界定及比较
        2.2.2 盈余管理动机
        2.2.3 理论基础
3 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3.1 非经常性损益的基本情况
        3.1.1 非经常性损益描述性统计分析
        3.1.2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出现频率及比重的统计分析
    3.2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
    3.3 不同类型沪市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情况
    3.4 非经常性损益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4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分析—以力帆股份为例
    4.1 力帆股份基本情况
        4.1.1 力帆股份公司简介
        4.1.2 力帆股份财务状况
    4.2 力帆股份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动机
    4.3 力帆股份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手段
    4.4 力帆股份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不足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政策建议
        5.3.1 对公司的建议
        5.3.2 对第三方审计的建议
        5.3.3 对证券监管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以*ST沈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的概念
        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1.2 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会计盈余信息质量
第三章 ST制度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手段
    3.1 特别处理制度概述
        3.1.1 我国特别处理制度及其发展过程
        3.1.2 我国退市警示风险的撤销条件
    3.2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
        3.2.1 保市动机
        3.2.2 融资动机
        3.2.3 激励动机
    3.3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3.3.1 通过处置资产进行盈余管理
        3.3.2 利用债务重组损益
        3.3.3 利用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
        3.3.4 利用其他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
第四章 *ST沈机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4.1 *ST沈机的背景分析
        4.1.1 公司简介
        4.1.2 行业状况
        4.1.3 *ST沈机的主要财务状况分析
    4.2 ST沈机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4.2.1 保市融资动机
        4.2.2 高管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4.2.3 谋求产业升级发展核心产品
    4.3 *ST沈机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
        4.3.1 盈余管理检验模型的选择
        4.3.2 应计利润总额模型的构建
        4.3.3 *ST沈机盈余管理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4.4 *ST沈机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
        4.4.1 向关联方出售长期股权投资
        4.4.2 利用债务重组获得收益
        4.4.3 利用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
        4.4.4 冲销资产减值准备
    4.5 *ST沈机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结果分析
        4.5.1 非经常性损益对摘帽当年净利润的影响
        4.5.2 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日后经营的影响
        4.5.3 *ST沈机摘帽后盈利可持续性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案例研究的结论
        5.1.1 美化真实业绩,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5.1.2 帮助企业摆脱短期危机,不利于长远发展
    5.2 针对ST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建议
        5.2.1 规范相关准则的制定与披露
        5.2.2 加强*ST公司的内部治理,设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
        5.2.3 完善ST公司证券市场监管制度
        5.2.4 提高ST公司外部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H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盈余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1.2.2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ST制度介绍
        2.1.2 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
        2.1.3 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
    2.2 基本理论介绍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会计利润持续性理论
    2.3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实现方法
        2.3.1 政府补助
        2.3.2 资产重组
        2.3.3 投资收益项目
        2.3.4 其他营业外收支项目
第三章 H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案例介绍
    3.1 H公司总体基本情况
        3.1.1 H公司公司简介
        3.1.2 行业背景分析
        3.1.3 公司案例背景分析
    3.2 H公司2015-2017年财务分析
        3.2.1 利润表分析
        3.2.2 现金流量表分析
        3.2.3 每股指标分析
        3.2.4 非经常性损益与净利润比例分析
    3.3 H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3.3.1 实现公司保壳
        3.3.2 高管报酬激励
        3.3.3 直接融资动机
    3.4 H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手段
        3.4.1 获取政府经营性补贴增加营业利润
        3.4.2 利用债务豁免弥补亏损
        3.4.3 取得投资收益增加营业利润
        3.4.4 利用其它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增加收入
第四章 H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结果及原因
    4.1 H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结果分析
        4.1.1 成功实现“脱帽摘星”
        4.1.2 公司盈余没有持续性
        4.1.3 经营状况没有得到改善
    4.2 H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4.2.1 相关会计准则存在缺陷
        4.2.2 现行退市制度不完善
        4.2.3 外部审计监督不严
        4.2.4 公司内部治理不完善
第五章 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治理建议
    5.1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5.1.1 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界定
        5.1.2 完善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
        5.1.3 分期确认非经常性损益
    5.2 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督
        5.2.1 完善退市制度
        5.2.2 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监管力度
        5.2.3 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5.3 提高公司内部治理能力
        5.3.1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5.3.2 完善对管理者的激励和监管机制
        5.3.3 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企业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ST夏利公司“摘帽”研究 ——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研究
        1.2.2 关于ST公司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局限性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局限性
第2章 制度背景、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制度背景
    2.2 概念界定
        2.2.1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2.2.2 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
    2.3 理论分析
        2.3.1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存在的会计基础
        2.3.2 *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条件
第3章 深沪股市ST公司摘帽情况分析
    3.1 ST公司摘帽数量统计
    3.2 ST公司摘帽手段分析
第4章 *ST夏利摘帽案例分析
    4.1 *ST夏利案例背景介绍
        4.1.1 公司情况简介
        4.1.2 行业背景介绍
        4.1.3 公司扭亏过程
    4.2 *ST夏利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
        4.2.1 处置非流动性资产
        4.2.2 取得政府补助收入
        4.2.3 转回应收款项减值准备
    4.3 *ST夏利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4.3.1 退市程序的漏洞
        4.3.2 非经常性损益界定和披露的不足
        4.3.3 信号传递与信息不对称的选择
    4.4 案例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2.2 完善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和披露
        5.2.3 加强政府补助性质认定和规范
        5.2.4 科学规划ST公司退市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研究 ——以*ST中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非经常性损益的相关研究
        1.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1.2.3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理论概述
    2.1 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论概述
        2.1.1 国外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及披露
        2.1.2 国内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及披露
        2.1.3 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2.2 盈余管理的理论概述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2 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
        2.2.3 盈余管理的动机
        2.2.4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2.3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方式
        2.3.1 资产处置
        2.3.2 债务重组
        2.3.3 政府补助
    2.4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2.4.1 对企业的影响
        2.4.2 对投资者的影响
        2.4.3 对债权人的影响
第3章 *ST中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案例背景及过程分析
    3.1 *ST中富公司背景介绍
        3.1.1 *ST中富公司简介
        3.1.2 *ST中富行业背景介绍
        3.1.3 *ST中富所处的制度背景介绍
    3.2 *ST中富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3.2.1 *ST中富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3.2.2 *ST中富非经常性损益分析
    3.3 *ST中富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
        3.3.1 全部应计利润模型介绍
        3.3.2 基于全部应计利润模型的分析
    3.4 *ST中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3.4.1 处置非流动资产
        3.4.2 在亏损年度大量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3.4.3 利用政府补助
        3.4.4 将巨额停工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第4章 *ST中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原因及经济后果
    4.1 *ST中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
        4.1.1 摘星摘帽,避免暂停上市
        4.1.2 实现债务展期
        4.1.3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4.2 *ST中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外部条件
        4.2.1 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模糊和披露制度不完善
        4.2.2 外部审计质量不佳
        4.2.3 我国公司上市及退市制度存在缺陷
        4.2.4 证券市场监管制度不严格
    4.3 *ST中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4.3.1 短期危机解决,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3.2 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4.3.3 影响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第5章 案例研究的结论及建议
    5.1 案例研究的结论
        5.1.1 处置非流动资产在企业本次盈余管理中是最明显的手段
        5.1.2 会计准则不健全导致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5.1.3 保住上市资格是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动机
        5.1.4 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
    5.2 遏制*ST类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建议
        5.2.1 完善会计准则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制度
        5.2.2 提高外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5.2.3 改进我国公司上市及退市制度
        5.2.4 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力度
致谢
参考文献

(9)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研究 ——以*ST河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
    2.2 非经常性损益与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
    2.3 非经常性损益与ST公司扭亏
    2.4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2.4.1 操控资产交易
        2.4.2 安排资金运用
        2.4.3 获取政府补贴
        2.4.4 利用其他业务
    2.5 非经常性损益的特征
        2.5.1 业务针对营业外活动
        2.5.2 利润表中存在隐蔽空间
        2.5.3 盈余管理具体手段多样
    2.6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后果
        2.6.1 盈利不具有可持续性
        2.6.2 产生负面市场反应
        2.6.3 降低财务信息质量
    2.7 文献评述
第3章 *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描述统计分析
    3.1 样本选择
    3.2 *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性质分析
    3.3 *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分析
    3.4 *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明细项目构成分析
第4章 *ST河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4.1 *ST河化案例背景
        4.1.1 公司概况
        4.1.2 行业背景
    4.2 *ST河化扭亏过程
        4.2.1 2010年第一次摘帽
        4.2.2 2013年第二次摘帽
        4.2.3 2017年第三次摘帽
    4.3 *ST河化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4.3.1 达成债务重组协议
        4.3.2 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4.3.3 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
        4.3.4 获取政府补助
        4.3.5 拍卖应收账款
    4.4 *ST河化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特征
        4.4.1 盈余管理方式属于真实盈余管理
        4.4.2 操控营业外活动
        4.4.3 利用利润表的隐蔽空间
        4.4.4 依赖当地政府
    4.5 *ST河化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后果分析
        4.5.1 盈利可持续性分析
        4.5.2 市场效应分析
        4.5.3 财务信息质量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ST公司过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5.1.2 退市制度不完善是盈余管理实现的根本原因
        5.1.3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5.2 相关建议
        5.2.1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5.2.2 优化非经常性损益界定和披露标准
        5.2.3 加强审计机构的审计力度
        5.2.4 加强监管部门的处罚力度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ST因美“摘帽”中滥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盈余管理相关研究
        2.1.1 盈余管理概念研究
        2.1.2 盈余管理动因研究
        2.1.3 盈余管理手段研究
        2.1.4 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研究
    2.2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研究
        2.2.1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概念识别
        2.2.2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手段
    2.3 文献述评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3 会计利润持续性
        2.4.4 会计盈余质量
第3章 2018年A股*ST公司摘星摘帽状况分析
    3.1 2018年*ST公司摘星摘帽情况简介
    3.2 2018年摘星摘帽*ST公司扣非净利润状况
    3.3 2018年*ST公司“摘星摘帽”手段分析
        3.3.1 *ST公司滥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现象普遍
        3.3.2 关联交易、政府补助成为第一选择
        3.3.3 资产处置为常用手段
    3.4 2018年摘星摘帽*ST公司2019年财务状况
    3.5 小结
第4章 *ST因美滥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4.1 *ST因美案例背景
        4.1.1 公司简介
        4.1.2 婴幼儿奶粉行业发展现状
    4.2 *ST因美摘帽前后财务数据分析
        4.2.1 *ST因美上市后净利润分析
        4.2.2 特别处理期间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4.2.3 摘帽年度非经常性损益具体表现
    4.3 *ST因美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4.3.1 利用政府补助收益
        4.3.2 利用资产处置收益
        4.3.3 利用其他符合经常性损益定义的项目
    4.4 *ST因美滥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分析
        4.4.1 股票价格持续低迷
        4.4.2 业绩重回亏损状态
        4.4.3 海外大股东持续减持
    4.5 *ST因美滥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风险分析
        4.5.1 企业价值下降
        4.5.2 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
        4.5.3 资本市场发展受阻
    4.6 *ST因美滥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条件分析
        4.6.1 非经常性损益界定与披露不完善
        4.6.2 资本市场退出机制缺陷
        4.6.3 外部审计监督不严格
第5章 *ST公司滥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针对相关会计准则的建议
        5.1.1 制定原则与列举相结合的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规则
        5.1.2 采表内披露和附注说明相结合的披露方式
        5.1.3 特别明确关于政府补助性质的界定
    5.2 针对外部监督机制
        5.2.1 健全资本市场退出机制
        5.2.2 健全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会计标准和执行机制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典型特征分析——基于我国2009—2018年上市公司被ST年度至撤销ST年度的数据[J]. 史慧玲,田慧,宋丹萍,李涛. 商业会计, 2021(22)
  • [2]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D]. 夏霁. 浙江大学, 2021(09)
  • [3]*ST公司风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以*ST厦工为例[D]. 秦倩青.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7)
  • [4]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以力帆股份为例[D]. 夏梨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5]*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以*ST沈机为例[D]. 邵彤. 广西大学, 2020(07)
  • [6]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H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 张宇微.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ST夏利公司“摘帽”研究 ——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视角的分析[D]. 柳家兴.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8]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研究 ——以*ST中富为例[D]. 黄燕. 南昌大学, 2020(01)
  • [9]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研究 ——以*ST河化为例[D]. 邓锦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10]*ST因美“摘帽”中滥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 王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