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包括若干支架层和若干药物缓释层,支架层和药物缓释层从上至下交替排布,支架层包括若干平行的支架凸棱,药物缓释层包括若干平行的药物缓释凸棱,相邻的支架层和药物缓释层中支架凸棱与药物缓释凸棱交叉。所述修复装置包括若干支架层和若干药物缓释层,所述支架层和所述药物缓释层从上至下交替排布,具有利于骨长入的孔径与良好的连通性,其中所述药物缓释层作为修复装置中的骨架并且与所述支架层共同组成该装置,更利于促进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修复。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支架层(1)和若干药物缓释层(2),所述支架层(1)和所述药物缓释层(2)从上至下交替排布,所述支架层(1)包括若干平行的支架凸棱(11),所述药物缓释层(2)包括若干平行的药物缓释凸棱(21),相邻的支架层(1)和药物缓释层(2)中支架凸棱(11)与药物缓释凸棱(21)交叉。
设计方案
1.一种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支架层(1)和若干药物缓释层(2),所述支架层(1)和所述药物缓释层(2)从上至下交替排布,所述支架层(1)包括若干平行的支架凸棱(11),所述药物缓释层(2)包括若干平行的药物缓释凸棱(21),相邻的支架层(1)和药物缓释层(2)中支架凸棱(11)与药物缓释凸棱(21)交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相隔药物缓释层(2)的两层支架层中的支架凸棱(11)平行排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相隔药物缓释层(2)的两层支架层中的支架凸棱(11)平行错位排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相隔支架层(1)的两层药物缓释层(2)中的药物缓释凸棱(21)平行排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相隔支架层(1)的两层药物缓释层(2)中的药物缓释凸棱(21)平行错位排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支架层(1)和药物缓释层(2)中支架凸棱(11)与药物缓释凸棱(21)交叉的角度α为45~9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骨缺损的修复装置的孔隙率为50~8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装置以骨缺损区形态为外轮廓。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骨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骨缺损的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病变,其病理特征为骨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危害是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以粉碎性骨折多见,骨折复位后多存在骨缺损,固定后骨折区稳定性差,易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固定钢板拔出等,导致内固定的完全失败,最终引发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死亡率。目前,临床上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是自体骨移植,除了手术时间延长、二次手术、供区感染、疼痛、数量有限等常见问题外,骨质疏松患者还存在供区骨质量低和受区骨环境差等因素,难以广泛应用。因此,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修复仍是一个棘手的临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缺损的修复装置,所述修复装置包括若干支架层和若干药物缓释层,支架层和药物缓释层从上至下交替排布,支架层包括若干平行的支架凸棱,药物缓释层包括若干平行的药物缓释凸棱,相邻的支架层和药物缓释层中支架凸棱与药物缓释凸棱交叉。所述修复装置包括若干支架层和若干药物缓释层,所述支架层和所述药物缓释层从上至下交替排布,具有利于骨长入的孔径与良好的连通性,其中所述药物缓释层作为修复装置中的骨架并且与所述支架层共同组成该装置,更利于促进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修复。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包括若干支架层和若干药物缓释层,所述支架层和所述药物缓释层从上至下交替排布,所述支架层包括若干平行的支架凸棱,所述药物缓释层包括若干平行的药物缓释凸棱,相邻的支架层和药物缓释层中支架凸棱与药物缓释凸棱交叉。
优选地,每相隔药物缓释层的两层支架层中的支架凸棱平行排布;所述支架凸棱可以平行交错排布,也可以平行重合或部分重合排布。
更优选地,每相隔药物缓释层的两层支架层中的支架凸棱平行错位排布。
优选地,每相隔支架层的两层药物缓释层中的药物缓释凸棱平行排布;所述药物缓释凸棱可以平行交错排布,也可以平行重合或部分重合排布。
更优选地,每相隔支架层的两层药物缓释层中的药物缓释凸棱平行错位排布。
优选地,相邻的支架层和药物缓释层中支架凸棱与药物缓释凸棱交叉的角度α为45~90°,如45~60°或60~90°。
优选地,骨缺损的修复装置的孔隙率为50~80%。所述孔隙率指骨缺损的修复装置中孔隙体积与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在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比。
优选地,所述修复装置以骨缺损区形态为外轮廓。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包括若干支架层和若干药物缓释层,支架层和药物缓释层从上至下交替排布,支架层包括若干平行的支架凸棱,药物缓释层包括若干平行的药物缓释凸棱,相邻的支架层和药物缓释层中支架凸棱与药物缓释凸棱交叉。所述修复装置包括若干支架层和若干药物缓释层,所述支架层和所述药物缓释层从上至下交替排布,具有利于骨长入的孔径与良好的连通性,其中所述药物缓释层作为修复装置中的骨架并且与所述支架层共同组成该装置,更利于促进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修复。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骨缺损的修复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骨缺损的修复装置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 支架层
11 支架凸棱
2 药物缓释层
21 药物缓释凸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一种骨缺损的修复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若干支架层1和若干药物缓释层2,所述支架层1和所述药物缓释层2从上至下交替排布,所述支架层1包括若干平行的支架凸棱11,所述药物缓释层2包括若干平行的药物缓释凸棱21,相邻的支架层1和药物缓释层2中支架凸棱11与药物缓释凸棱21交叉。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相隔药物缓释层2的两层支架层中的支架凸棱11平行排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相隔药物缓释层2的两层支架层中的支架凸棱11平行错位排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相隔支架层1的两层药物缓释层2中的药物缓释凸棱21平行排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相隔支架层1的两层药物缓释层2中的药物缓释凸棱21平行错位排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的支架层1和药物缓释层2中支架凸棱11与药物缓释凸棱21交叉的角度α为45~90°。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骨缺损的修复装置的孔隙率为50~80%。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修复装置以骨缺损区形态为外轮廓。
所述修复装置包括若干支架层和若干药物缓释层,所述支架层和所述药物缓释层从上至下交替排布,具有利于骨长入的孔径与良好的连通性,其中所述药物缓释层作为修复装置中的骨架并且与所述支架层共同组成该装置,更利于促进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修复。
上述药物缓释层包括以下原料:磷酸三钙、水和成型剂,或者,磷酸三钙、唑来磷酸、水和成型剂。磷酸三钙的主要成分为钙、磷,与骨基质的无机成分相似,是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唑来磷酸具有双向调控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功能,利用唑来磷酸双向调节功能,改善骨缺损区微环境,促进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修复。磷酸三钙降低唑来磷酸释放速度,防止药物快速释放。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缺损区破骨细胞功能异常活跃,影响缺损区修复,用唑来磷酸调控破骨细胞功能,促进缺损区修复。例如包括以下原料及质量百分比:
磷酸三钙 5~30%;
唑来磷酸 0~30%;
水 62~94.5%;
成型剂 0.5~8%。
所述成型剂选自单油酸甘油酯、三油酸甘油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支架层包括以下原料: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和羟基磷灰石。所述羟基磷灰石能提高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力学性能与生物活性,降低其降解速度,支架层的生物学、力学性能与骨质疏松性骨缺损修复需求相匹配。例如包括以下原料及质量百分比: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 60~100%;
羟基磷灰石 0~40%。
所述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选自聚己内酯、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至少一种。
上述骨缺损的修复装置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通过CT扫描获得骨缺损区形态;
2)修复装置建模以获得修复装置模型,所述修复装置模型以步骤1)得到的骨缺损区形态为外轮廓;
3)依据修复装置模型进行3D打印。
3D打印时可使用2个喷头,一个喷头用于打印支架层,另一个喷头用于打印药物缓释层。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2043.6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645143U
授权时间:20191119
主分类号:A61F 2/28
专利分类号:A61F2/28;A61L27/54;B33Y10/00;B33Y80/00
范畴分类:16E;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第一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申请人地址:200011 上海市黄浦区制造局路639号
发明人:谢凯;郝永强;王磊;姜闻博;郭煜;赵双
第一发明人:谢凯
当前权利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代理人:金彦;许亦琳
代理机构:31219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药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