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毛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无毛,甜瓜,转录,小鼠,表皮,黄瓜。
无毛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章学东,王欢欢,葛莹,楼立峰,宋丹丹[1](2018)在《无毛肉鸡和无毛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8月中旬,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邀请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卡汉纳教授来杭进行学术交流。卡汉纳教授是国际上较早并主要研究无毛鸡的专家之一,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他育成了在高温环境下具有生长和肉质性能更佳的无毛商品肉鸡,适应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养殖。根据双方交流,结合文献资料,下面就无毛鸡和无毛基因的有关研究作一概述。1无毛肉鸡的由来世界上有据可查的无毛鸡报道首见于1903年10月10日发行的《纽约时报》,当地居民养育了一(本文来源于《杭州农业与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刘孟端[2](2018)在《Hr基因功能及豫医无毛小鼠皮肤差异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无毛基因(Hr)是Jumonji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定位于14号染色体上的D_2区,在染色体上跨越14 kb,包含20个外显子和18个内含子,主要编码1182个氨基酸,基因长度为19486 bp,其表达产物为约127 kDa的无毛蛋白(hairless protein,HR)。HR功能的缺失可引起毛囊解体,外根鞘细胞凋亡数目显着增多,导致大部分外根鞘结构被破坏,扰乱毛发的正常生长周期,使新毛发的形成受阻。目前对Hr基因的相关研究较少,我们不能断定它的确切功能,但是Hr基因突变能够导致昆明小鼠毛发脱落并保持终身无毛状态,因此豫医无毛小鼠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毛发生长调控机制的模型。目的:探索Hr基因的基因功能。研究Hr基因突变对昆明小鼠皮肤中分子机制的影响,探究豫医无毛小鼠表型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方法:(1)构建Hr基因过表达载体,将构建成功的过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式转染进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中,利用Western Blot研究转染后细胞内HR蛋白的过表达效果,通过流式细胞术研究转染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2)RNA干扰实验:体外合成siRNA,将siRNA转染进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利用Western Blot研究转染后细胞内HR蛋白的表达效果,通过流式细胞术研究RNA干扰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3)差异蛋白质组学:通过双向电泳及生物质谱技术筛选2月龄和6月龄野生昆明小鼠和豫医无毛小鼠皮肤中差异表达的蛋白,并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GO和KEGG分析,利用Western Blot对蛋白组学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pEGFP-Hr-M和pEGFP-Hr-N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经脂质体转染进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后,HR蛋白表达量显着提高,但是对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显着影响。(2)将四组特异的siRNA导入细胞后,HR蛋白表达量均降低,其中第二组siRNA靶点效果最好,但是对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显着影响。(3)通过凝胶双向电泳检测得到的电泳图谱,找到其中存在差异表达的蛋白点有850个,选出其中差异较大的部分蛋白点做质谱鉴定,鉴定成功的蛋白点有26个。(4)对鉴定出来的26个点进行GO分析,对这些蛋白质的生物学进程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主要参与细胞进程:15%;单一的生物过程:14%;应激:12%;代谢过程:12%;细胞组分:9%;多细胞的生物过程:8%;发展过程:8%。从细胞组分来分析,有24%的差异蛋白被定位于细胞内,22%被定位于细胞器中,19%被定位于细胞外,11%被定位于大分子复合物中,其它还有少部分被定位于膜上、膜蛋白等处。根据分子功能分类,这些蛋白有50%具有结合作用,22%具有催化活性,10%具有结构分子活性,剩下的部分分别具有分子功能调节作用、抗氧化活性、分子转导活性和电子载体活性。(5)对这些差异点进行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分布在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抗原的处理与表达、内质网蛋白的加工和程序性坏死通路。(6)对其中的两个与皮肤和毛发相关的差异蛋白:角蛋白17(KRT17)和Ⅲ型胶原蛋白(COL3A1)进行验证,结果与双向电泳结果一致。豫医无毛小鼠2月龄和6月龄皮肤中的KRT17表达量确实高于野生昆明小鼠2月龄和6月龄的皮肤。豫医无毛小鼠2月龄的皮肤中COL3A1高于同时期的野生昆明小鼠,但是其6月龄小鼠皮肤中COL3A1低于同时期的野生昆明小鼠。结论:(1)Hr基因过表达和敲低均不会影响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的增殖和凋亡。(2)双向电泳检测出的差异蛋白有850个,然后选取部分点经过生物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出了26个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抗原的处理与表达、内质网蛋白的加工和程序性坏死相关通路,Hr基因的突变影响了小鼠体内的相关通路。(3)Hr基因突变上调了KRT17的表达量,KRT17表达量的增加导致了无毛小鼠的皮肤状态发生变化。Hr基因的突变也影响了胶原蛋白的表达,使得COL3A1在2月龄豫医无毛小鼠皮肤中的表达量升高,但是其在6月龄豫医无毛小鼠皮肤中的表达量降低,导致皮肤衰老等一系列变化。(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4-01)
朱华玉,孙小粉,宋芃垚,胡建斌,杨路明[3](2017)在《甜瓜无毛基因gl的图位克隆与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关于甜瓜无毛性状的研究仅停留在其遗传规律分析和生理特性,尚未进行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子机制的研究。本研究中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在甜瓜上分离到1个控制无毛性状的候选基因gl,它编码一个HD-ZIPⅣ转录因子。结果不仅对甜瓜性状改良和育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对多细胞类型表皮毛形成分子机制的认识。选用甜瓜正常材料M465,植株茎蔓及叶片表面有刚毛和短茸毛,用手触摸较粗糙有扎手感;无毛材料M68茎蔓表面、叶柄、叶片及子房上均无刚毛和茸毛,用手触摸非常光滑。通过构建F2群体,利用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在初步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对亲本的重测序在候选区段开发SSR、SNP和InDel等标记,进一步利用F_2群体对gl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然后对候选区段的基因预测和序列比较,最终克隆到控制甜瓜无毛性状的候选基因gl。此外,采取了BSR-seq(Bulked Segregate RNA-seq)的方法进行转录组分析,对无毛基因的定位结果进行验证及揭示甜瓜控制表皮毛形成的的调控网络。利用M465和M68两个材料作为亲本,构建了1个含有1 536株的F_2群体,遗传分析表明甜瓜无毛性状是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并将其命名为gl,然后选用480对SSR标记利用BSA法对两个亲本和混池进行筛选,将gl基因初步定位在8号染色体上,并选择256个F_2单株作为初步作图群体进行了初步定位。在此基础上,对亲本M465和M68进行重测序,在候选区域开发6个InDel标记,并利用1 536株的F_2群体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gl基因定位在InDel2和InDel5之间1 1.58 kb的范围内,对该区段进行ORF预测发现只有一候选基因,该基因DNA全长5 367 bp,CDS全长2 166bp,编码1个含有721个氨基酸的蛋白,经BLAST比对显示它与黄瓜上已经克隆的无毛基因Csa6M514870同源性高达99%,均编码HD-ZIPⅣ蛋白。与正常材料序列相比,该基因在无毛材料中发生10个SNP位点突变,其中有4个位于外显子上,6个位于内含子上,且位于第4个外显子上发生SNP导致gl基因在突变体中转录翻译提前终止。根据其中1个外显子的SNP开发成dCAPS标记,在甜瓜573份种质材料中进行了基因型分析,结果与表型调查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HD-ZIPⅣ就是控制甜瓜表皮毛的候选基因。此外,根据两个BSR-seq混池之间的SNP差异进行的ED关联结果显示,该候选基因的定位区域位于1.98到3.72 Mb范围内,而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将gl基因定位于甜瓜8号染色体上2.45 Mb左右的位置,两种定位方法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9)
孙小粉[4](2017)在《甜瓜无毛基因gl的图位克隆与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甜瓜(Cucumis melo L.)为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蔓生作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表型多样性。我国甜瓜栽培面积是世界上最大且产量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栽培甜瓜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表皮毛是由表皮细胞分化而来的表皮衍生结构,表皮细胞是研究植物细胞分化最好的模型,因此研究甜瓜表皮毛形成机制可以使植物细胞分化理论更加丰富。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不断交叉和深入发展,极大地加快了重要性状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研究进程。本文构建了厚皮甜瓜无毛材料M68和正常有毛材料M465的F2群体,利用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初步定位了控制无毛性状的基因,并在亲本重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细定位,然后对候选区段的基因预测和序列比较,最终克隆到控制甜瓜无毛性状的候选基因gl。同时通过RNA-seq转录组测序研究该基因的调控网络,为更进一步的研究gl基因的功能与作用机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构建了1536单株M68×M465的F2群体,对苗期表皮毛的表型调查显示,有毛单株1156株,无毛单株380株,卡方检验后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分离比例(3:1)(χ2=0.5556<χ20.05=3.84),说明甜瓜无毛性状是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将其命名为gl。2、在F2群体中选择有毛植株和无毛植株各10株构建基因混池,然后选用480对SSR标记利用BSA法对两个亲本和混池进行筛选,共得到8个具有多态性的标记,并进一步选择256个F2单株作为初步作图群体,将基因初步定位在第8号染色体上,位于标记Cm SSR19480与Cm SSR19495之间,分别与gl基因相距0.93 c M和0.01 c M。3、对亲本M465和M68重测序,通过比较两亲本在候选区段的序列差异,寻找差异位点并开发了6个Indel标记和1个d CAPS标记,其中4个Indel标记在两个亲本和混池中具有多态性。随机选择438株F2单株,将gl基因定位在Indel1和Indel6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与其相距0.3 c M与0.1 c M。我们进一步扩大F2群体至1536株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gl基因定位在Indel2和Indel5之间11.58kb的范围内,对该区段进行ORF预测发现只有一候选基因,该基因DNA全长5367bp,CDS全长2166bp,编码一个含有721个氨基酸的蛋白,经BLAST比对显示它与黄瓜上已经克隆的无毛基因Csa6M514870同源性高达99%,均编码HD-ZIPⅣ蛋白。4、根据两个亲本的重测序在候选基因的序列对比显示,与正常材料序列相比,该基因在无毛材料中发生10个SNP位点突变,其中有4个位于外显子上,6个位于内含子上,且位于第4个外显子上发生SNP导致gl基因在突变体中转录翻译提前终止。5、根据20个F2有毛单株幼叶的混池(T01)和20个F2无毛单株幼叶的混池(T02)RNA-seq测序结果显示,共找到差异表达基因2368个,上调基因1195个,下调基因1173个。对发现的DGE进行GO、KEGG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共富集8个通路,其中涉及新陈代谢通路中苯基丙氨酸,芳香族酪氨酸和色氨酸的数量最多,富集因子最高。GO功能分析,生物过程功能得到312个功能注释,比例最高,占63.3%。其中,相关新陈代谢过程注释基因数最多。6、根据两个BSR-seq混池之间的SNP差异进行的ED关联结果显示,该候选基因的定位区域位于1.98 Mb到3.72 Mb范围内,而我们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将gl基因定位于甜瓜第8染色体上2.45Mb左右的位置,两种定位方法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刘永月[5](2016)在《黄瓜无毛(gl)基因数量与抗蚜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2x=14)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是世界性蔬菜作物之一,在人们日常蔬菜消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黄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蚜虫是危害黄瓜的主要生物类群,严重降低黄瓜的品质和产量。使用化学物质防治蚜虫的方法污染环境,易造成蚜虫抗药性增强,抗性背景变复杂,毒杀蚜虫天敌,破坏生态平衡。无毛黄瓜突变体(glgl)具有抗蚜特性,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为加深对黄瓜无毛性状的研究,并初步探究控制黄瓜无毛性状的gl基因与其抗蚜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染色体倍性操作技术创制了与gl基因有关的不同倍性材料,并对不同材料进行抗蚜性鉴定,对其接种蚜虫前后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规律进行动态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不同浓度(0.2%,0.4%,0.8%)秋水仙碱和2%二甲基亚砜(DMSO)混合溶液浸渍无毛黄瓜(glgl)和普通有毛黄瓜(GlGl)萌动种子4.5 h(20℃),发现0.4%秋水仙碱与2%DMSO混合溶液获得对应同源四倍体的效果最好,在此浓度下,无毛黄瓜诱导率为14%,有毛黄瓜诱导率为20%。通过形态学与染色体计数结合的鉴定方法成功获得了同源四倍体新种质。通过杂交或自交的方式共获得以下10种基因型材料:glgl、Glgl、GlGl、glglgl、Glglgl、Gl Glgl、GlGlGl、glglglgl、GlGlglgl、GlGlGlGl。2.对不同黄瓜材料进行抗蚜性鉴定,并采用蚜量比值法对不同材料进行抗蚜分级可知:基因型glglglgl为高抗蚜(HR)材料;基因型glglgl和glgl材料为抗蚜(R)材料;基因型Gl Glglgl为中抗蚜(MR)材料,基因型Glglgl、Gl Glgl和GlGlGl为感蚜(S)材料;基因型GlGl Gl Gl、Glgl、GlGl为高感蚜(HS)材料,本研究再次验证了无毛突变体黄瓜(glgl)的抗蚜性。黄瓜gl基因数量与其抗蚜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同倍性黄瓜材料,gl基因数量越多,抗蚜性也相对越强。不同倍性无毛黄瓜材料,倍性越高抗蚜性越强。3.不同黄瓜材料对蚜虫侵害的反应程度与其本身抗蚜性密切相关,受蚜虫侵害后,抗性较强的材料其总酚、黄酮、单宁、木质素等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和次生代谢相关酶PAL和PPO的活性不同程度的上升,且变化幅度基本与其抗性成正相关,但与其抗性等级不完全一致;此外,不同黄瓜材料本身的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其抗性成负相关,蚜虫侵害后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增加幅度与其抗性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其抗性等级不完全一致。相同倍性各材料之间以及不同倍性无毛黄瓜各材料之间,gl基因数目越多,接种蚜虫后叶片次生代谢物含量及相关酶活性、营养物质(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幅度越大,表现抗蚜能力越强。4.黄瓜gl基因数量越多,抗蚜性越强,表明抗蚜性为数量性状,gl基因为数量性状基因;gl基因又可控制茎叶表面刺毛性状,无毛性状为1对隐性基因控制(glgl),因此gl基因又是质量性状基因。由此可以断定gl基因即可控制数量性状,又可控制质量性状,因此gl基因为主基因。(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10)
张明昊,章金涛[6](2016)在《豫医卷毛大鼠无毛基因cDNA序列的比较生物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豫医卷毛大鼠的无毛(Hr)基因进行比较生物学分析。方法:采用PCR方法对豫医卷毛大鼠Hr基因的c DNA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与BN大鼠、小家鼠、野猪、家牛、普通猕猴、人、黑腹果蝇和桔小实蝇的Hr基因c DNA序列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遗传学分析。结果:获得了豫医卷毛大鼠Hr基因全长5 232 bp的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KR109217)。豫医卷毛大鼠Hr c DNA与BN大鼠、小家鼠、野猪、家牛、普通猕猴、人、黑腹果蝇和桔小实蝇的同源性分别为99.8%、87.3%、67.3%、70.2%、80.8%、79.8%、29.8%和24.9%,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100.0%、92.9%、75.4%、74.8%、76.0%、77.8%、7.4%和11.7%。结论:Hr基因在哺乳动物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昆虫等非哺乳类动物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汪盛,杨元[7](2014)在《先天性无毛症1例HR基因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4岁。出生时毛发分布正常,但出生后3个月,胎毛脱落后没有新的毛发长出。患者足月顺产,出汗正常。父母否认近亲结婚,家族中未见类似患者。体检:身体及智力发育正常,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全身无体毛,未见丘疹样损害(图1)。无皮肤干燥及掌跖角化,牙齿、指(趾)甲均正常。(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史崇敏,杜春燕,王君敏,朱奎成[8](2013)在《无毛突变基因对无毛小鼠免疫器官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无毛突变基因的作用,对无毛小鼠、有毛小鼠的免疫器官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比较无毛小鼠和有毛小鼠主要免疫器官组织学变化,以及血清白介素-2受体、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增殖等方面的差别。结果发现无毛小鼠和有毛小鼠免疫器官结构及功能均有一定的差异。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无毛突变基因不仅影响被毛结构,对免疫器官及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该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也有一定的作用,表明该突变基因具有一定的共显性。(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杨双娟,苗晗,张圣平,程周超,周健[9](2011)在《黄瓜无毛基因gl-2的遗传分析和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有毛类型‘9110Gt’(P1)和无毛突变体‘NCG-042’(P2)为试材,对无毛基因gl-2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黄瓜的有毛、无毛性状由一对核基因控制,有毛对无毛为显性。结合分离群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以F2为作图群体,筛选得到18对与黄瓜无毛基因gl-2相关的SSR引物,构建了gl-2基因的SSR连锁群,并将该基因定位在黄瓜第2染色体上,两侧最近的连锁标记为SSR10522和SSR13275,遗传距离分别为0.6cM和3.8cM。经过回交群体验证,SSR10522和SSR13275的正确率分别为94.4%和91.6%。(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李爱学,孙兆增,尚世臣,王鹏,姚晓兰[10](2011)在《Uncv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Uncv无毛小鼠的无毛性状与无毛基因(hairless gene,hr)的相关性。方法参照Gen-Bank上公布的小鼠的hr序列,设计5对引物,用RT-PCR方法对本单位培育的Uncv无毛小鼠hr的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克隆与分析。结果获得了Uncv无毛小鼠及野生型hr的全部编码区序列(3546 bp)。Uncv无毛小鼠hr基因与野生型小鼠hr基因的长度及序列完全一致,同源性为100%。与GenBank上发表的国外小鼠hr基因序列(Z32675)相比,同源性为99.7%,共10个碱基发生了突变,其中2个碱基突变导致了相应的氨基酸突变;和昆明小鼠的hr(AY547391)相比,同源性为99.6%,共12个碱基发生了突变,其中3个碱基突变导致了相应的氨基酸突变;但这些突变是由种属差异造成的。结论 Uncv无毛小鼠的无毛性状产生与hr基因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动物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无毛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无毛基因(Hr)是Jumonji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定位于14号染色体上的D_2区,在染色体上跨越14 kb,包含20个外显子和18个内含子,主要编码1182个氨基酸,基因长度为19486 bp,其表达产物为约127 kDa的无毛蛋白(hairless protein,HR)。HR功能的缺失可引起毛囊解体,外根鞘细胞凋亡数目显着增多,导致大部分外根鞘结构被破坏,扰乱毛发的正常生长周期,使新毛发的形成受阻。目前对Hr基因的相关研究较少,我们不能断定它的确切功能,但是Hr基因突变能够导致昆明小鼠毛发脱落并保持终身无毛状态,因此豫医无毛小鼠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毛发生长调控机制的模型。目的:探索Hr基因的基因功能。研究Hr基因突变对昆明小鼠皮肤中分子机制的影响,探究豫医无毛小鼠表型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方法:(1)构建Hr基因过表达载体,将构建成功的过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式转染进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中,利用Western Blot研究转染后细胞内HR蛋白的过表达效果,通过流式细胞术研究转染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2)RNA干扰实验:体外合成siRNA,将siRNA转染进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利用Western Blot研究转染后细胞内HR蛋白的表达效果,通过流式细胞术研究RNA干扰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3)差异蛋白质组学:通过双向电泳及生物质谱技术筛选2月龄和6月龄野生昆明小鼠和豫医无毛小鼠皮肤中差异表达的蛋白,并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GO和KEGG分析,利用Western Blot对蛋白组学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pEGFP-Hr-M和pEGFP-Hr-N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经脂质体转染进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后,HR蛋白表达量显着提高,但是对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显着影响。(2)将四组特异的siRNA导入细胞后,HR蛋白表达量均降低,其中第二组siRNA靶点效果最好,但是对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显着影响。(3)通过凝胶双向电泳检测得到的电泳图谱,找到其中存在差异表达的蛋白点有850个,选出其中差异较大的部分蛋白点做质谱鉴定,鉴定成功的蛋白点有26个。(4)对鉴定出来的26个点进行GO分析,对这些蛋白质的生物学进程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主要参与细胞进程:15%;单一的生物过程:14%;应激:12%;代谢过程:12%;细胞组分:9%;多细胞的生物过程:8%;发展过程:8%。从细胞组分来分析,有24%的差异蛋白被定位于细胞内,22%被定位于细胞器中,19%被定位于细胞外,11%被定位于大分子复合物中,其它还有少部分被定位于膜上、膜蛋白等处。根据分子功能分类,这些蛋白有50%具有结合作用,22%具有催化活性,10%具有结构分子活性,剩下的部分分别具有分子功能调节作用、抗氧化活性、分子转导活性和电子载体活性。(5)对这些差异点进行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分布在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抗原的处理与表达、内质网蛋白的加工和程序性坏死通路。(6)对其中的两个与皮肤和毛发相关的差异蛋白:角蛋白17(KRT17)和Ⅲ型胶原蛋白(COL3A1)进行验证,结果与双向电泳结果一致。豫医无毛小鼠2月龄和6月龄皮肤中的KRT17表达量确实高于野生昆明小鼠2月龄和6月龄的皮肤。豫医无毛小鼠2月龄的皮肤中COL3A1高于同时期的野生昆明小鼠,但是其6月龄小鼠皮肤中COL3A1低于同时期的野生昆明小鼠。结论:(1)Hr基因过表达和敲低均不会影响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的增殖和凋亡。(2)双向电泳检测出的差异蛋白有850个,然后选取部分点经过生物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出了26个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抗原的处理与表达、内质网蛋白的加工和程序性坏死相关通路,Hr基因的突变影响了小鼠体内的相关通路。(3)Hr基因突变上调了KRT17的表达量,KRT17表达量的增加导致了无毛小鼠的皮肤状态发生变化。Hr基因的突变也影响了胶原蛋白的表达,使得COL3A1在2月龄豫医无毛小鼠皮肤中的表达量升高,但是其在6月龄豫医无毛小鼠皮肤中的表达量降低,导致皮肤衰老等一系列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毛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章学东,王欢欢,葛莹,楼立峰,宋丹丹.无毛肉鸡和无毛基因研究[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8
[2].刘孟端.Hr基因功能及豫医无毛小鼠皮肤差异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8
[3].朱华玉,孙小粉,宋芃垚,胡建斌,杨路明.甜瓜无毛基因gl的图位克隆与转录组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2017
[4].孙小粉.甜瓜无毛基因gl的图位克隆与转录组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7
[5].刘永月.黄瓜无毛(gl)基因数量与抗蚜的关系[D].山东农业大学.2016
[6].张明昊,章金涛.豫医卷毛大鼠无毛基因cDNA序列的比较生物学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
[7].汪盛,杨元.先天性无毛症1例HR基因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
[8].史崇敏,杜春燕,王君敏,朱奎成.无毛突变基因对无毛小鼠免疫器官结构及功能的影响[J].实验动物科学.2013
[9].杨双娟,苗晗,张圣平,程周超,周健.黄瓜无毛基因gl-2的遗传分析和定位[J].园艺学报.2011
[10].李爱学,孙兆增,尚世臣,王鹏,姚晓兰.Uncv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