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论文-本报记者,景璐,通讯员,张磊,王宁博

地震监测论文-本报记者,景璐,通讯员,张磊,王宁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地震监测,微地震,技术创新,检波器,工程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新疆油田公司,油气藏动态,裂缝走向,现场试验

地震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景璐,通讯员,张磊,王宁博[1](2020)在《自主攻关打破垄断,技术创新填补空白》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背景我国的微地震监测技术起步较晚,直到前几年,国外公司仍控制着其中的核心仪器和设备,这使得包括新疆油田公司在内的国内企业不得不在微地震监测处理解释关键环节上受制于国外公司。技术研发研发初期,科研人员经过详细技术调研和认真方案对(本文来源于《克拉玛依日报》期刊2020-01-08)

张华美,陈祥开,刘阳,叶向顶[2](2019)在《热带气旋“鲸鱼”影响海南地震监测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岛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常年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海南监测台站通过平时晴朗天气与热带气旋2种天气状态,比较其频谱,分析热带气旋影响海南地震监测特征,结果表明,热带气旋主要影响低频信号,受影响的振幅是平时10倍左右。之后,分别采用双二阶滤波(Direct Form II)和零相位数字滤波(Zero Phase IIR)方式剔除热带气旋的干扰频段,比较干扰前后地震定位、震级测定结果,表明热带气旋会影响地震定位及震级测定。(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9年04期)

陈阳,李波,李万金,沙小保,白世达[3](2019)在《个旧地震台CTS-1E数字地震仪地震监测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个旧地震台地脉动干扰数据、1 930个地震的单台地震记录以及上述地震震相的识别分析结果,在分别设定纵波(P)、横波(S)、面波(Rm)最大幅度与地脉动干扰比值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了该台CTS-1 E速度型甚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仿真不同仪器的监测能力。(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9年04期)

柳建乔[4](2019)在《美国开展海底光缆监测地震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近日利用蒙特雷湾一段长约20km的海底光缆,通过向光缆发射激光脉冲并检测反射光,分析光缆形变并进一步推断地震情况。在为期4d的试验中,监测到一次3.5级地震和一些地震波活动。这段光缆用于监测地震,相当于在有关区域设置1万个地震台站。这是首次用海底光缆研究相关海洋学信号及对地质断层成像。(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12期)

张清,谢夜玉,符衡,向巍,刘国基[5](2019)在《流动地震监测台网在广西北流M_S5.2地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M_S 5.2地震发生后,广西地震应急前方监测组工作队迅速在震中附近架设3个流动监测台站,与周边固定地震监测台、广东流动监测台组网监测震中区域余震活动。流动地震监测台站的快速组网,极大地提升了台网在震区的监测能力,提高了余震的定位精度,使更多的余震事件被记录到;流动监测的区域联动协作,展现了地市级地震监测中心的服务能力,提升了地震应急流动监测的效率,为地震流动监测的快速组网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9年S1期)

王卓识,李宁,史红军[6](2019)在《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然灾害众多,其中地震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国民生产造成了重要影响。作为地震频发的国家,我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对地震进行了广泛研究与防灾基础工程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性。但由于地震活动的多样性,目前地震预报工作仍是世界性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地震的监测及预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但与地震造成的严重程度相比,对地震的监测及预报仍处于探索期。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现今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全新方法及思路,值得大力推广。本文通过对当下防范地震的技术方法进行分析,对新形势下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期促进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35期)

王棵佳,栗宁,赵瑞,丁锐[7](2019)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地震监测预报的影响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部署应用极大的便捷了日常生产生活,对于地震监测预报来说提供的非常好的机遇,传统的地震监测预报主要借助于现有监测到海量数据进行人工的归纳分析,工作量极大,效率低,成果少,其结果可信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靠性较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可以极大的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效率,减少各种非自然因素的干扰,提高分析预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促进地震监测预报事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35期)

张雪松[8](2019)在《卫星监测能否解开地震预测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2月5日,唐山丰南区发生4.5级地震,周边城市居民也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并引发了大家对地震预测的讨论。事实上,地震目前仍然没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预报手段,好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开展地震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那么,世界各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如何?用卫星监测地震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报》期刊2019-12-14)

李宁,王卓识[9](2019)在《地壳形变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发展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遭遇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尤以地震为甚。我国地震的发生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等特点,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通过运用一系列防震减震措施,可有效提升我国处置地震灾害的各项能力。地壳形变观测作为一种有效的观测方法,现已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地壳形变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对此项技术的深入探讨,以期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将地震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34期)

付晓峰,董付兰[10](2019)在《初心如磐守安全底线 防震减灾护百姓安宁》一文中研究指出砥砺前行,奋进当时。今年以来,市地震监测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体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风政风行风”评议反馈问题整改,将主题教育激发出的政治热情和“叁风”反馈问题承诺事项整改热情有效转化为防震减灾、保障安(本文来源于《济南日报》期刊2019-12-03)

地震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南岛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常年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海南监测台站通过平时晴朗天气与热带气旋2种天气状态,比较其频谱,分析热带气旋影响海南地震监测特征,结果表明,热带气旋主要影响低频信号,受影响的振幅是平时10倍左右。之后,分别采用双二阶滤波(Direct Form II)和零相位数字滤波(Zero Phase IIR)方式剔除热带气旋的干扰频段,比较干扰前后地震定位、震级测定结果,表明热带气旋会影响地震定位及震级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景璐,通讯员,张磊,王宁博.自主攻关打破垄断,技术创新填补空白[N].克拉玛依日报.2020

[2].张华美,陈祥开,刘阳,叶向顶.热带气旋“鲸鱼”影响海南地震监测特征分析[J].高原地震.2019

[3].陈阳,李波,李万金,沙小保,白世达.个旧地震台CTS-1E数字地震仪地震监测能力分析[J].高原地震.2019

[4].柳建乔.美国开展海底光缆监测地震试验[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5].张清,谢夜玉,符衡,向巍,刘国基.流动地震监测台网在广西北流M_S5.2地震中的应用[J].华北地震科学.2019

[6].王卓识,李宁,史红军.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J].科学技术创新.2019

[7].王棵佳,栗宁,赵瑞,丁锐.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地震监测预报的影响浅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

[8].张雪松.卫星监测能否解开地震预测难题?[N].中国航天报.2019

[9].李宁,王卓识.地壳形变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发展与应用[J].河南科技.2019

[10].付晓峰,董付兰.初心如磐守安全底线防震减灾护百姓安宁[N].济南日报.2019

标签:;  ;  ;  ;  ;  ;  ;  ;  ;  ;  

地震监测论文-本报记者,景璐,通讯员,张磊,王宁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