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载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载体,光敏剂,蛋白,氟化,纳米,转染。
荧光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陆琤,张硌,张鹏[1](2019)在《构建表达膜锚定荧光素酶的载体实现细胞自发光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能稳定表达膜锚定Gaussia荧光素酶(GLuc)的载体,以实现细胞自发光成像。方法:采用人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MCSFR)、白细胞介素-4受体α链(IL4Rα)信号肽将GLuc的信号肽替换掉,并在GLuc后分别加上EGFR、MCSFR及IL4Rα的跨膜结构域,构建表达膜锚定的GLuc的载体,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将其导入永生化的小鼠外周血来源巨噬细胞(iBloodMC),通过在细胞和培养上清中加入GLuc底物检测发光,从而检测GLuc的表达。结果:iBloodMCGLuc-EGFR和iBloodMCGLuc-IL4Rα均能稳定表达荧光素酶,且iBloodMCGLuc-EGFR的GLuc表达量较高,EGFR将GLuc锚定在膜上效果较好。结论:表达膜锚定GLuc的载体构建成功,将其导入细胞,加入底物可实现细胞自发光成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李俊龙,刘小康,王祎[2](2019)在《TFF1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及活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含有野生型或突变型人叁叶因子1(Trefoil factor 1,TFF1)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并研究雌激素对上述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设计人野生型和突变型TFF1基因启动子的引物,扩增回收片段,将其克隆到含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载体pGL3-Basic中构建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染胆囊癌GBC-SD细胞,24h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荧光素酶的表达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野生型pGL3-TFF1质粒和雌激素应答元件(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s,ERE)位点突变的pGL3-TFF1-△ERE突变质粒,激活蛋白1(Activating protein-1,AP-1)位点突变的pGL3-TFF1-△AP-1突变质粒以及pGL3-TFF1-△ERE+△AP-1双突变质粒。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分析,pGL3-TFF1质粒和pGL3-TFF1-△ERE突变质粒均具有基础转录活性,与对照组比较(P<0.001)。雌激素能进一步增强野生型TFF1启动子质粒和pGL3-TFF1-△ERE突变质粒的启动子转录活性(P<0.01),而对pGL3-TFF1-△AP-1突变质粒以及pGL3-TFF1-△ERE+△AP-1双突变质粒的活性无影响(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野生型以及突变型TFF1启动子质粒,发现非经典雌激素受体结合部位——激活蛋白1(AP-1)位点对雌激素诱导的TFF1启动子转录活性增强发挥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生理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戚建平,卢懿,董肖椿,赵伟利,吴伟[3](2019)在《纳米药物载体体内命运研究:环境响应型荧光染料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制剂的体内命运研究关乎其临床转化的成败,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在体内实时准确地监测纳米载体自身。传统的放射或荧光探针从被标记母体粒子解离后,依然发射信号,从而带来干扰,导致对结果的误判。环境响应探针根据纳米载体所处环境变化而切换信号,有助于将粒子信号与游离探针信号有效区分。目前应用的环境响应荧光染料主要有叁大类,其原理分别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聚集诱导发光(AIE)及聚集导致淬灭(ACQ)效应。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当被包载于纳米粒中时发射荧光,而伴随着纳米载体的降解或破坏,染料分子被释放,因周围环境变化而发生信号切换或荧光淬灭。根据信号的变化可对纳米粒在生物体内的存续状态进行判断。FRET和AIE染料被广泛用于研究纳米粒和细胞的相互作用,较少应用于体内命运研究。ACQ染料对生物介质中的水敏感,具有普适性,结合各种成像设备,可更为准确地追踪纳米粒在体内的转运过程。本文对3种环境响应荧光染料的应用原理、优缺点及纳米粒体内命运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平建涛[4](2019)在《基于杂化纳米载体的单线态氧高效产生与荧光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以光、氧、光敏剂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对肿瘤等疾病进行治疗的新兴技术。光敏剂在特定波长光的诱导下,发生光动力反应而产生大量的活性氧,主要以单线态氧(Singletoxygen,1O2)为主。1O2能够氧化细胞内的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造成细胞损伤,进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或者坏死。与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相比,PDT具有侵入性小、选择性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引起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兴趣。虽然PDT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光敏剂的聚集、肿瘤乏氧等问题严重影响1O2的产率,进而影响PDT治疗效果;对PDT过程中细胞内1O2的产生和分布进行实时监测也有利于评估PDT治疗效果,实现精准个性化治疗。因此,我们基于多孔且透气性好的聚合物-有机二氧化硅杂化纳米载体分别构建了纳米光敏剂和荧光纳米探针用于1O2的高效产生及荧光检测。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负载酞菁锌(Zinc(Ⅱ)Phthalocyanine,ZnPc)的聚合物-有机二氧化硅杂化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的制备和优化。基于共沉淀-包覆法,以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十二烷基叁甲氧基硅烷(n-Dodecyltrimethoxysilane,DTS)为基质制备NPs,同时将不同浓度的第二代光敏剂ZnPc包埋到NPs内部,基于静电吸附作用,得到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包覆的纳米光敏剂(ZnPc-PS@SiO2@PLL-NPs)。正电性的PLL壳层不仅使得纳米颗粒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有效的被细胞吞噬,而且还能防止ZnPc的泄漏。此外还分别以PVK(Poly(N-vinylcarbazole))和 PFO(Poly(9,9-dioctylfluorenyl-2,7-diyl))为聚合物基质制备了纳米光敏剂(ZnPc-PVK@SiO2@PLL-NPs 和 ZnPc-PFO@SiO2@PLL-NPs)。研究了 ZnPc在叁种不同聚合物基质纳米颗粒中的聚集度与掺杂浓度的关系以及对1O2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基质的纳米光敏剂而言,ZnPc最优掺杂浓度为4 wt%,此时纳米光敏剂具有最优的1O2产率;(2)ZnPc在不同纳米颗粒中的聚集程度不同:ZnPc在PS@SiO2@PLL-NPs中聚集度最大,此时1O2产率最低;在PFO@SiO2@PLL-NPs中聚集度最小,此时1O2产率最高。这说明具有较大刚性结构单元(刚性面结构大小PS<PVK<PFO)的聚合物能够有效缓解ZnPc在纳米颗粒中的聚集,从而提高1O2产率。并且在细胞和小鼠PDT实验中,4 wt%ZnPc-PFO@Si02@PLL-NPs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均表现出优异的抑制作用。2、构建具有自携氧功能的氟化纳米光敏剂用以缓解肿瘤乏氧,提高1O2产率。考虑到氟原子取代后的光敏剂具有更好的光稳定性和抗氧化性以及全氟碳(Perfluorocarbons,PFCs)可以用于携带氧气,我们以PS为聚合物基质并使用全氟硅氧烷(PFDTS)和氟化的酞菁锌(ZnPcF16)来替代DTS和ZnPc,构建了氟化纳米光敏剂(ZnPcF16-PFDTS-NPSs)。ZnPcF16的最优掺杂浓度为4wt%,并且与非氟化纳米光敏剂(ZnPcF16-DTS-NPSs)相比,ZnPcF16-PFDTS-NPSs具有更高的溶解氧含量、增强的1O2产率和更优的体外PDT效果,这主要得益于PFDTS为纳米颗粒提供了具有携氧能力的全氟碳链。3、设计了两种类型的荧光纳米探针用于实时监测PDT诱导产生的1O2。第一类:将疏水性1O2探针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1,3-diphenylisobenzofuran,DPBF)负载到聚合物基质的杂化纳米颗粒中(DPBF-PS-NPs),利用DPBF(λex=405 nm,λem=455 nm)的荧光特性检测1O2。负载20 wt%DPBF的纳米颗粒被用来实时监测细胞内PDT过程中1O2的产生。当1O2产生时,DPBF被消耗,荧光强度下降。由于纳米颗粒内核的疏水作用,其他活性氧自由基(·OH、O2·-H2O2等)不能进入到纳米颗粒内部,只有以气体形式存在的O2和1O2可以自由出入纳米颗粒,这样不仅对DPBF起到一定地保护作用,也使得该纳米荧光探针对于1O2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第二类:为了提高纳米探针的光稳定性,我们以可双光子激发的共轭聚合物PFO(λex=800 nm,λem=441 nm)为基质,基于PFO与DPBF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传递,设计了可双光子激发的荧光增强型纳米荧光探针(DPBF-PFO-NPs)来检测1O2。当DPBF浓度为20wt%时,在双光子激发下,PFO(50wt%)在44.1 nm处的荧光几乎完全被猝灭;随着1O2的产生,DPBF被消耗,PFO在441 nm处的荧光逐渐增强。该纳米荧光探针的光稳定性得到大幅提升,同样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检测下限约为350 nM。这两类探针都能以荧光成像的形式实时监测细胞内光动力过程中1O2的产生,为实现精准有效的光动力治疗提供支持。图57幅,表9个,参考文献152篇。(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9-01)
匡琛,朱晓义,张亮,范世航,华玮[5](2019)在《含多酶切位点融合黄色荧光蛋白的植物通用载体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为基本骨架,以黄色荧光蛋白(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YFP)为标签蛋白构建可融合目标蛋白的表达载体,并包含可用于外源基因插入的单一识别位点的核酸酶酶切位点(SpeⅠ、XbaⅠ、SmaⅠ、BamHⅠ)。为了验证载体的实用性,将构建完成的载体转化到感受态GV3101农杆菌上,进行菌落PCR鉴定,再分别瞬时转化烟草下表皮和稳定转化拟南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在阳性转基因植株上均观察到荧光,在阴性对照上没有观察到荧光,表明YFP标签蛋白在转基因受体细胞中能够正常表达。pCAMBIA3301::YFP载体的成功构建为植物蛋白亚细胞定位及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通用型载体资源。(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陈斌,田娟,冯志迪,王欢,李梅兰[6](2019)在《大丽轮枝菌微丝荧光标记载体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丝在真菌生长发育、胞质分裂等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方法,将荧光mCherry标记微丝的表达载体pSULPH-Lifeact-mCherry转入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野生型V592,获得稳定的微丝荧光标记菌株V592/Lifeact-mCherry,并检测了其生物学表型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等过程中的微丝荧光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微丝荧光标记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萌发率等表型与野生型没有显着差异;且可以观察到微丝荧光信号在分生孢子和菌丝的顶端及隔膜都有清晰定位,同时对该菌株隔膜形成过程微丝动态观察发现,微丝参与胞质分裂进程中肌动球蛋白收缩环CAR (Contractile actomyosin ring)的形成。微丝荧光标记菌株可用于微丝在真菌发育中的动力学研究,这为深入研究微丝在真菌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仁同[7](2019)在《SOST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构建及调控mRNA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SOST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载体,并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初步分析可能调控SOST基因表达的MicroRNA并鉴定,本研究利用PCR方法,根据SOST基因3'-UTR序列信息设计其扩增引物,以293T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SOST基因的3'-UTR序列,将其克隆到Psi-CHECK2载体中形成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载体;运用在线miRNA靶预测数据库确定靶向SOST的miRNA;阳离子脂质体法将miRNA miminc、miRNA inhibitor与SOST3'-UTR Psi-CHECK2、mutSOST3'-UTR Psi-CHECK2载体分别共转染于常规培养的293T细胞中,然后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并与空白、阴性对照(NC)比较。结果表明:经酶切及基因测序验证,成功构建SOST3'-UTR Psi-CHECK2、mutSOST3'-UTR Psi-CHECK2载体;在线miRNA靶预测数据库预测到SOST基因可能是miR-218-5p的作用靶点;双荧光检测结果显示miR-218-5p miminc(0.09±0.03)较空白组(0.19±0.05)、NC组(0.19±0.02)荧光酶素活性下降(p<0.01),miR-218-5p inhibitor (0.50±0.03)荧光酶素活性明显升高(p<0.01),mutSOST3'-UTR Psi-CHECK2载体各组间均无差异(p>0.01)。我们的研究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SOST基因3'-UTR段Psi-CHECK2载体,初步证实miR-218-5p对SOST基因有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文旭,郁飞[8](2019)在《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蛋白质细胞内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目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定位,构建融合了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或mScarlet的表达载体。选取VTI12、RabD2a、ARA7以及SYP61等4个定位基因来构建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根据TAIR数据库中相关蛋白质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序列并将其分别连接到已制备好的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上,制备得到质粒后转化入原生质体进行瞬时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UC18HE-NmCherry-VTI12、pUC18HE-NmCherry-RabD2a、pUC18-mScarlet NT-ARA7以及pUC18-mScarlet NT-SYP61等4个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并且成功在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中瞬时表达。(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赵菲佚,马家琦,安建平,焦成瑾,马伟超[9](2019)在《紫花苜蓿半胱氨酸合酶基因MsSDCS-0植物GFP荧光表达载体构建与拟南芥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半胱氨酸合成酶[Cysteine Synthase, CSase,也称为O-乙酰丝氨酸裂解酶,O-acetylserine(thiol)lyase,OAS-TL]在植物有机硫合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研究从已有中间克隆载体pBSCMsSDCS-0上获取已克隆的紫花苜蓿半胱氨酸合成酶基因MsSDCS-0片段后,将其亚克隆于植物荧光表达载体pCAMBIA1205-GFPn上,成功构建了该基因成员的植物GFP表达载体pCAMBIA1205-GFPn-MsSDCS-0。pCAMBIA1205-GFPn-MsSDCS-0在野生型拟南芥(Col-0)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确认MsSDCS-0定位于胞质中;此外,该载体对拟南芥Col-0转化表明:过表达该基因不会对植物的生长表型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通过基因工程方式提高紫花苜蓿含硫氨基酸含量及该基因在植物体内功能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琦,邹志余,杨瑞泽,邓洪利,张蕊[10](2019)在《慢病毒载体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筛选稳定转染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培养并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感染兔BMSCs的最佳条件,筛选稳定转染的兔BMSCs。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获得兔BMSCs;茜素红、甲苯胺蓝及油红O染色对BMSCs成骨、成软骨及成脂分化进行鉴定;免疫荧光组化染色检测CD44及CD90的表达;不同浓度嘌呤霉素筛选BMSCs的最小致死浓度;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为50、100、150、200的慢病毒载体介导eGFP转染B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表达,并用嘌呤霉素筛出稳定转染系。结果当MOI为150,慢病毒载体介导eGFP感染兔BMSCs效率最高;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转染兔BMSCs的最适质量浓度是1.0μg/mL。结论成功培养了兔BMSCs,用慢病毒介导的GFP标记了兔BMSCs并筛选出了稳定转染的兔BMSCs,建立了一个简便有效的干细胞标记方法,为BMSCs在动物体内实验标记示踪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荧光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构建含有野生型或突变型人叁叶因子1(Trefoil factor 1,TFF1)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并研究雌激素对上述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设计人野生型和突变型TFF1基因启动子的引物,扩增回收片段,将其克隆到含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载体pGL3-Basic中构建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染胆囊癌GBC-SD细胞,24h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荧光素酶的表达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野生型pGL3-TFF1质粒和雌激素应答元件(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s,ERE)位点突变的pGL3-TFF1-△ERE突变质粒,激活蛋白1(Activating protein-1,AP-1)位点突变的pGL3-TFF1-△AP-1突变质粒以及pGL3-TFF1-△ERE+△AP-1双突变质粒。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分析,pGL3-TFF1质粒和pGL3-TFF1-△ERE突变质粒均具有基础转录活性,与对照组比较(P<0.001)。雌激素能进一步增强野生型TFF1启动子质粒和pGL3-TFF1-△ERE突变质粒的启动子转录活性(P<0.01),而对pGL3-TFF1-△AP-1突变质粒以及pGL3-TFF1-△ERE+△AP-1双突变质粒的活性无影响(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野生型以及突变型TFF1启动子质粒,发现非经典雌激素受体结合部位——激活蛋白1(AP-1)位点对雌激素诱导的TFF1启动子转录活性增强发挥决定性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1].陆琤,张硌,张鹏.构建表达膜锚定荧光素酶的载体实现细胞自发光成像[J].中国医学装备.2019
[2].李俊龙,刘小康,王祎.TFF1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及活性鉴定[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9
[3].戚建平,卢懿,董肖椿,赵伟利,吴伟.纳米药物载体体内命运研究:环境响应型荧光染料的应用[J].药学学报.2019
[4].平建涛.基于杂化纳米载体的单线态氧高效产生与荧光检测[D].北京交通大学.2019
[5].匡琛,朱晓义,张亮,范世航,华玮.含多酶切位点融合黄色荧光蛋白的植物通用载体的构建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9
[6].陈斌,田娟,冯志迪,王欢,李梅兰.大丽轮枝菌微丝荧光标记载体构建及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19
[7].刘仁同.SOST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构建及调控mRNA的鉴定[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8].王文旭,郁飞.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蛋白质细胞内定位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赵菲佚,马家琦,安建平,焦成瑾,马伟超.紫花苜蓿半胱氨酸合酶基因MsSDCS-0植物GFP荧光表达载体构建与拟南芥转化[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
[10].李琦,邹志余,杨瑞泽,邓洪利,张蕊.慢病毒载体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筛选稳定转染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