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生真菌论文_胡从从,成斌,王坤,赵丽莉,贺学礼

导读:本文包含了伴生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真菌,蒙古,落叶松,植物,深色,多样性,物种。

伴生真菌论文文献综述

胡从从,成斌,王坤,赵丽莉,贺学礼[1](2017)在《蒙古沙冬青及其伴生植物AM真菌物种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5年7月在内蒙古乌海、磴口2个样地选取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及其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根围土样,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不同植物AM真菌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发掘新物种,为补充和完善AM真菌分类体系提供依据。试验共分离鉴定3纲5目6科9属89个AM真菌OTU,属包括Glomus,Funneliformis,Diversispora,Claroideoglomus,Rhizophagus,Septoglomus,Scutellospora,Ambispora和Paraglomus。与形态学研究结果相比,高通量鉴定结果在属水平上更丰富。同一土层不同样地,蒙古沙冬青AM真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高于伴生植物;同一土层不同植物,AM真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磴口高于乌海;同一植物不同样地,AM真菌ACE指数和Chao1指数20-40 cm土层高于0-20 cm土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RDA分析表明,AM真菌ACE指数和Chao1指数与土壤碱解N显着正相关,与酸性磷酸酶显着负相关;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与碱性磷酸酶显着正相关,与pH显着负相关。结果表明,蒙古沙冬青AM真菌物种多样性高于伴生植物,同一样地,寄主植物与土壤深度共同作用对AM真菌群落组成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3期)

王闪闪,周方园,王波,胥丹丹,曹庆杰[2](2017)在《细菌挥发物减缓伴生真菌对红脂大小蠹幼虫的不利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携带着与其关系密切的真菌入侵中国,造成了数百万健康油松的死亡.红脂大小蠹的伴生真菌Ophiostoma minus在生长过程中与其幼虫竞争糖从而对红脂大小蠹幼虫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小蠹虫与其伴生真菌的共生体系中,细菌挥发物在调节糖分分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3株红脂大小蠹幼虫主要伴生细菌Ralmella aquatilis,Serratia liquefaciens和Pseudomonas sp.7所产生的挥发物能够减缓O.minus对红脂大小蠹幼虫的拮抗作用,它们能抑制真菌的生长并减少真菌对葡萄糖的利用.利用SPME-GC-MS对3株细菌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在Ralmella aquatilis B301中检测到了18种挥发物,在Serratia liquefaciens B310中检测到了21种挥发物,在Pseudomonas sp.7 B321中检测到了19种挥发物.上述挥发物丰度较高的3-甲基-1-丁醇、1,10-十一二碳烯、2-丁醇、2-庚酮、2,2-二甲基丁醇、(R)-2-己醇和氨能够显着性抑制O.minus的生长及其对主要糖的利用.本研究表明,优势伴生细菌所产生的挥发物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调节红脂大小蠹幼虫-微生物体系中碳水化合物的分配,间接有利于红脂大小蠹幼虫的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佟曦然,郭豪杰,罗丽,张昭,齐耀东[3](2017)在《柬埔寨民间习用灵芝与伴生真菌拮抗特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并鉴定柬埔寨野生灵芝菌株及伴生菌,通过拮抗试验初步评价伴生真菌对灵芝的影响。方法:对64个分离自柬埔寨灵芝的真菌样品进行了ITS序列鉴定,对检出的灵芝菌株与相同子实体中分离到的伴生真菌进行了拮抗试验。结果:检出22株灵芝,占比34.4%,全部鉴定为Ganoderma lingzhi;在非灵芝菌株中最常见的是炭角菌属(Xylaria)及炭团菌属(Hypoxylon),分别占比35.9%及15.6%,另检出灵芝病原真菌1株,鉴定为灵芝腐败木生红曲霉Xylogone ganodermophthora;检出药用真菌1株,鉴定为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实验证明灵芝菌株间的拮抗作用更为突出,而灵芝与伴生真菌之间能交织生长,这影响到灵芝的品质。结论:柬埔寨民间习用灵芝的药用特性尚需专业而系统的研究,方可确立为药用灵芝种质与资源的一个新自然分布区与产地;当地炭角菌属真菌以及采后储藏方式是影响柬埔寨灵芝品质或用药道地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7年09期)

孙茜,薛子可,解琳琳,贺学礼,赵丽莉[4](2017)在《沙冬青及其伴生植物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7月从内蒙古磴口,宁夏银川、沙坡头和甘肃民勤采集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红花锦鸡儿(Caragana rose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等4种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伴生植物的根系样品,采用形态特征结合r 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真菌分类鉴定,研究了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从4种伴生植物根样中共分离鉴定7类DSE(即Alternaria、Curvularia、Embellisia、Phialocephala、Phoma、Podospora和Pleosporales),其中Alternaria、Embellisia、Curvularia和Podospora为荒漠生态系统首次报道的DSE。同一样地伴生植物与沙冬青DSE群落组成差异明显,不同样地沙冬青与伴生植物DSE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显着。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沙冬青DSE定殖率和物种数量,特别是产孢种类和数量多于其伴生植物,暗示DSE能够与沙冬青根系形成更好的共生关系,增强沙冬青对极端荒漠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刘学伟,吕全,孟贤静,白雪松,黄国军[5](2016)在《中国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粘束孢属真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我国东北异域分布的3种落叶松林内齿小蠹粘束孢属(微囊菌目:粘束孢科)伴生真菌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控制森林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异域分布的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八齿小蠹(鞘翅目:小蠹科)的虫体和坑道组织进行伴生真菌的分离纯化,进行生理学特性、菌落特征、微观形态学的观察,以及基于rRNA-ITS和TEF-1α多位点DNA序列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2种粘束孢属真菌与我国的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其中落叶松粘束孢为中国新纪录种。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与落叶松八齿小蠹形成新的小蠹虫-真菌伴生关系。在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和中国落叶松坑道中发现了落叶松粘束孢,不仅丰富了菌株数量,也扩大了落叶松粘束孢的分布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中国地区粘束孢属真菌的种类。目前黑梗粘束孢仅在中国云南松梢木蠹象(鞘翅目:象甲科)上分离得到,本研究不仅增加了黑梗粘束孢的寄主种类,也扩大了寄主的分布范围。该种在我国的分布跨度区域巨大,可能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种。【结论】多基因序列特征表明来自云南松梢木蠹象和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2种不同生态位的黑梗粘束孢存在种下分化现象,进一步支持了在不同地理(或寄主)种群中发现伴生菌存在适应寄主植物和小蠹虫的分化潜力这一结论。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为进一步研究其与落叶松八齿小蠹间的伴生关系,以及在危害寄主方面的协同作用提供良好的模式材料。(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胡从从,郭清华,贺学礼,赵丽莉,李英鹏[6](2016)在《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AM真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伴生植物丛枝菌根(AM)真菌遗传多样性特征,于2013年7月随机取样采集内蒙古乌海、磴口和乌拉特后旗3个样地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根围土壤,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AM真菌群落结构、生态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共分离鉴定球囊霉属(Glomus)、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和根内球囊霉属(Rhizophagus)3属AM真菌,其中,Glomus为所有样地和土层共有优势属,G.coronatum(AJ276086.2)和G.sp.(KC558550.1)为霸王根围优势菌种,Uncultured Funneliformis(HG004455.1)和Uncultured Rhizophagus(KC797139.1)为白刺根围优势菌种;G.coronatum(FR773145.1)是乌海特有菌种,G.sp.(AJ315521.1),Uncultured Rhizophagus(KF386282.1)和Uncultured Glomus(HG972422.1)为磴口特有菌种。(2)不同宿主、样地、土层AM真菌具有不同的DGGE图谱特征,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呈现蒙古沙冬青>霸王>白刺;同一样地,0~30cm土层高于30~50cm土层;同一土层,乌海、磴口均高于乌拉特后旗样地,其中乌海20~30cm土层AM真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16和2.06。(3)土壤速效磷与AM真菌多样性显着正相关,碱解氮、碱性磷酸酶与AM真菌群落多样性显着负相关。可见,AM真菌能与宿主植物形成良好共生关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宿主植物、环境因子对AM真菌群落多样性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孙茜[7](2016)在《蒙古杀冬青及其伴生植物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作为一类植物内生真菌,最大特点是含有一种天然色素沉淀—黑色素,并与细胞壁共同结合,形成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核,寄居于植物根内健康表皮、皮层甚至维管组织,但不会产生典型的病理学特征。DSE分布广泛,并在极端环境中发挥重要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功能。伴生植物与第叁纪孑遗植物蒙古沙冬青相伴相生,在漫长生长适应过程中与DSE协同进化。本试验以自然条件下甘肃、宁夏荒漠中的蒙古沙冬青及其伴生植物为目标植物,研究其DSE形态特征、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化学成分含量变化,以便为利用DSE菌种资源促进荒漠植被恢复和绿化提供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蒙古沙冬青及其伴生植物根系均能被DSE侵染,并形成典型的微菌核和深色有隔菌丝,蒙古沙冬青DSE平均定殖率(57.01%)显着高于其伴生植物(36.04%)。同一样地,蒙古沙冬青各项定殖率在土层间变化不明显,而伴生植物各项定殖率的最大值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不同样地,2013年,伴生植物总定殖率为:银川>民勤>沙坡头,蒙古沙冬青总定殖率为:沙坡头>银川>民勤,2015年蒙古沙冬青与其伴生植物总定殖率规律与2013年一致。同一样地,2013年与2015年蒙古沙冬青DSE菌丝定殖率、定殖强度和总定殖率均高于伴生植物,而微菌核定殖率差异不显着。2、有机质、速效P、碱解N和磷酸酶是主要土壤因子,能综合反映蒙古沙冬青及其伴生植物根围土壤营养状况。DSE微菌核定殖率与土壤因子无显着相关性;菌丝定殖率、定殖强度与总定殖率与碱解N、速效P极显着正相关,总定殖率与磷酸酶显着正相关。3、2013年从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共分离DSE菌株54株,共6属6种,自然条件下多数不产孢;2015年从蒙古沙冬青共分离DSE菌株54株,共4属6种,3种产孢,伴生植物分离DSE菌株26株,仅有4种,1种产孢。自然状态下,蒙古沙冬青DSE物种数量及产孢种类比伴生植物多。4、2013年,蒙古沙冬青与其伴生植物仅在民勤样地有共有属Pleospora。2015年,民勤与沙坡头样地两者共有种均为Pleospora sp.。Alternaria sp.,Embellisia sp.,Phialocephala sp.,Curvularia sp.仅存在于伴生种,Paraphoma sp.,Exophiala sp.,Cladosporium sp.,Phialophora sp.仅存在于蒙古沙冬青,Pleospora sp.和Phoma sp.均分布于蒙古沙冬青及其伴生植物。其中Alternaria japonica,Embellisia sp.,Curvularia eragrostidis为荒漠系统首次报道的DSE菌种。5、除总蛋白和菌丝生物量外,所得26种DSE其他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显着,但变化规律不明显。化学成分含量最高的DSE种类大多为该样地优势种,尤其是具有较高黑色素含量的DSE物种均为该样地优势种。营养代谢方面,DSE的磷相对利用率与样地环境和植物土壤微环境密切相关。6、2015年民勤样地Pleospora sp.(MQ-S-3)化学元素总量最高,2013年民勤样地P.chrysanthemicola(0-10MQ1217-2-2)次之,Phoma sp.(4YC)化学元素总量最低;2013年民勤样地P.chrysanthemicola(0-10MQ1217-2-2)Mg含量最高,2013年沙坡头样地Exophiala sp.(3ASPT1218)Fe含量最高,2015年民勤样地Pleospora sp.(MQ-S-3)Mn含量最高,2013年银川样地Embellisia sp.(YC-2-1)Cu含量最高,C.cladosporioides(2SPT1218)Zn含量最高,其中MQ-S-3、0-10MQ1217-2-2、3ASPT1218、YC-2-1分别为对应年份样地的优势种。(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6-06-01)

胡从从[8](2016)在《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AM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M真菌能够与高等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促进植物生根、增强宿主抗逆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稳定和修复生态系统。蒙古沙冬青是内蒙古荒漠地区珍贵的孑遗种,霸王、四合木、白刺、沙蒿等植物与其相伴而生,既竞争抑制,又协同进化,在绿化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方面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土壤荒漠化日益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利用AM真菌资源促进植物生长,可有效稳定和改善生态系统,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很多研究集中在蒙古沙冬青资源保护、基因组研究以及耐性机理探究等方面,对蒙古沙冬青及伴生植物与AM真菌共生关系研究较少。本试验利用PCR-DGGE技术对2013年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生态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2015年蒙古沙冬青及其伴生植物根围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旨在为利用AM真菌资源促进荒漠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2013年伴生植物根围土壤中共分离鉴定球囊霉属(Glomus)、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和根内球囊霉属(Rhizophagus)3属AM真菌,其中,Glomus为所有样品共有优势属。G.coronatum(AJ276086.2)和G.sp.(KC558550.1)为霸王根围优势菌种,Uncultured Funneliformis(HG004455.1)和Uncultured Rhizophagus(KC797139.1)为白刺根围优势菌种;G.coronatum(FR773145.1)是乌海特有菌种,G.sp.(AJ315521.1),Uncultured Rhizophagus(KF386282.1)和Uncultured Glomus(HG972422.1)为磴口特有菌种。2.在2015年土壤样品中共发现89个AM真菌OTU,可划分为3纲5目6科9属,包括Glomus,Funneliformis,Diversispora,Claroideoglomus,Rhizophagus,Septoglomus,Scutellospora,Ambispora和Paraglomus。Diversispora共有16个OTU,在所有样品中优势度最大,为两样地共有优势属,Diversispora spurca为优势种;Glomus相对多度低于Diversispora,但相对丰度最大,共检测出36个OTU;相对丰度最低的是Septoglomus,Scutellospora和Ambispora,均只有1个OTU。3.AM真菌多样性在不同宿主植物间有显着差异。同一样地,同一土层,蒙古沙冬青AM真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伴生植物,且年际间变化表现一致性。4.两年研究发现,AM真菌的多样性特征随样地、土层变化呈现规律性变化。2013年,同一样地,0-30 cm土层AM真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高于30-50 cm土层;同一土层,乌海和磴口均高于乌拉特后旗,其中乌海20-30 cm土层AM真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16和2.06。2015年,同一样地,AM真菌ACE指数和Chao1指数在20-40cm土层高于0-20cm土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在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同一土层,AM真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磴口高于乌海。5.对土壤因子PCA、RDA分析表明,土壤速效P与AM真菌丰度和Shannon-Weiner指数显着正相关;土壤碱解氮与AM真菌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着正相关,与ACP显着负相关;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与ALP显着正相关,与pH显着负相关。6.高通量测序共鉴定9属89个AM真菌OTU,多于DGGE分离的3属AM真菌,其中Diversispora,Claroideoglomus,Septoglomus,Scutellospora,Ambispora和Paraglomus6个属只在高通量测序中检测到。与形态学研究相比,分子学鉴定结果在属水平上更丰富,其中Rhizophagus,Ambispora和Paraglomus 3个属仅在分子学上检测到。(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6-06-01)

郭清华[9](2016)在《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AM真菌物种多样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北荒漠带气候条件恶劣,使得该地区植被稀疏,植物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简单。人们盲目开垦,使得荒漠化程度加剧,改善荒漠自然植被是目前治理土地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作为西北荒漠地区独有的旱生常绿豆科阔叶灌木,与其伴生植物相伴而生,既有竞争抑制,又有协同进化,根系发达,具有耐寒、抗旱等特点,是防风固沙的理想树种。AM(arbuscular mycorrhiza)真菌能与绝大多数维管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AM真菌在植物矿质营养、水分吸收和生物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产生的球囊霉素在修复土壤的效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于2013年和2015年7月在内蒙古荒漠带选取以蒙古沙冬青为建群种的3样地磴口、乌海和阿拉善采集土样和根样,系统研究蒙古沙冬青群落中伴生植物AM真菌群落组成、生态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并与蒙古沙冬青相关研究进行对比。为充分利用AM真菌资源和生物技术,促进荒漠植被恢复和生态改良提供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根围土壤共分离鉴定4属25种AM真菌,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7种,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3种,球囊霉属(Glomus)14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1种。2.AM真菌群落属种组成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生态适应性也不同。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是3样地共同优势属。网状球囊霉(G.reticulatum)是3样地共同优势种,双网无梗囊霉(A.bireticulata)、集球囊霉(G.fasciculatum)、聚集球囊霉(G.glomerulatum)、粘质球囊霉(G.viscosum)是3样地共同亚优势种。AM真菌种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网状球囊霉、聚集球囊霉为不同土层共同优势种。斑点球囊霉(G.maculosum)仅出现在乌海10-20 cm土层。3.AM真菌物种多样性具有时空异质性。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样地间无显着差异;阿拉善样地丰度和Shannon-Weiner指数显着高于磴口和乌海。2013年各样地AM真菌丰度显着高于2015年。4.伴生植物根系均能与AM真菌形成I-型(intermediate type)丛枝菌根。AM真菌总定殖率达71.38%,孢子平均密度为74.33个/20 g,说明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与AM真菌能形成良好共生关系。5.AM真菌分布具有明显时空异质性。2013年菌丝定殖率、总定殖率和孢子密度均显着高于2015年。阿拉善孢子密度显着高于磴口和乌海;AM真菌总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最大值均在0—30 cm浅土层。6.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因子密切相关。AM真菌总定殖率、孢子密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C、碱解N、GRSP有正相关性,与土壤有效P显着负相关。7.样地土壤T-GRSP平均含量为7.32 mg g-1,占土壤有机C平均百分比为57.60%,说明GRSP是土壤有机C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GRSP与有机C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证明了球囊霉素在退化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8.PCA分析表明,土壤GRSP、有机C、碱解N、有效P和酸性磷酸酶是3样地主要影响因子,能综合反映内蒙古荒漠带营养状况。(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6-06-01)

李玲,孙凡,刘雪峰[10](2016)在《青杨脊虎天牛对伴生真菌的触角电位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伴生真菌在青杨脊虎天牛寄主选择过程中的作用,利用触角电位法(EAG)测试了青杨脊虎天牛对伴生的46株真菌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有11个菌株能够引起青杨脊虎天牛雌成虫明显的EAG反应,其中6个菌株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着;雌成虫对2株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具有较强的EAG反应,EAG最高相对均值达201.67%和199.00%,约为对照的2倍,差异极显着;有17个菌株能够引起青杨脊虎天牛雄成虫明显的触角电位反应,其中3个菌株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着。(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伴生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携带着与其关系密切的真菌入侵中国,造成了数百万健康油松的死亡.红脂大小蠹的伴生真菌Ophiostoma minus在生长过程中与其幼虫竞争糖从而对红脂大小蠹幼虫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小蠹虫与其伴生真菌的共生体系中,细菌挥发物在调节糖分分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3株红脂大小蠹幼虫主要伴生细菌Ralmella aquatilis,Serratia liquefaciens和Pseudomonas sp.7所产生的挥发物能够减缓O.minus对红脂大小蠹幼虫的拮抗作用,它们能抑制真菌的生长并减少真菌对葡萄糖的利用.利用SPME-GC-MS对3株细菌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在Ralmella aquatilis B301中检测到了18种挥发物,在Serratia liquefaciens B310中检测到了21种挥发物,在Pseudomonas sp.7 B321中检测到了19种挥发物.上述挥发物丰度较高的3-甲基-1-丁醇、1,10-十一二碳烯、2-丁醇、2-庚酮、2,2-二甲基丁醇、(R)-2-己醇和氨能够显着性抑制O.minus的生长及其对主要糖的利用.本研究表明,优势伴生细菌所产生的挥发物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调节红脂大小蠹幼虫-微生物体系中碳水化合物的分配,间接有利于红脂大小蠹幼虫的生长发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伴生真菌论文参考文献

[1].胡从从,成斌,王坤,赵丽莉,贺学礼.蒙古沙冬青及其伴生植物AM真菌物种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7

[2].王闪闪,周方园,王波,胥丹丹,曹庆杰.细菌挥发物减缓伴生真菌对红脂大小蠹幼虫的不利作用[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7

[3].佟曦然,郭豪杰,罗丽,张昭,齐耀东.柬埔寨民间习用灵芝与伴生真菌拮抗特性评价[J].中国现代中药.2017

[4].孙茜,薛子可,解琳琳,贺学礼,赵丽莉.沙冬青及其伴生植物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J].植物生态学报.2017

[5].刘学伟,吕全,孟贤静,白雪松,黄国军.中国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粘束孢属真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J].林业科学.2016

[6].胡从从,郭清华,贺学礼,赵丽莉,李英鹏.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AM真菌多样性[J].西北农业学报.2016

[7].孙茜.蒙古杀冬青及其伴生植物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化学成分研究[D].河北大学.2016

[8].胡从从.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AM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6

[9].郭清华.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AM真菌物种多样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6

[10].李玲,孙凡,刘雪峰.青杨脊虎天牛对伴生真菌的触角电位反应[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论文知识图

快速生长菌株与OS菌株的拮抗效果(a)OS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送风管道积尘伴生微...快速生长菌株与OP2菌株的拮抗效果(a)OP...快速生长菌株与OP1菌株的拮抗效果(a)OP...细菌a)和真菌b)群落结构的非度量多...3-27细菌和H.菌群落结构的1卜度M...

标签:;  ;  ;  ;  ;  ;  ;  

伴生真菌论文_胡从从,成斌,王坤,赵丽莉,贺学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