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有限元论文_付秀娟,赵严,杨帅,于歌

导读:本文包含了弹塑性有限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晶体,有限元,晶格,厚板,多晶,绕组。

弹塑性有限元论文文献综述

付秀娟,赵严,杨帅,于歌[1](2019)在《CR340 TRB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及参数标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Voronoi图形方法生成了随机晶粒形状的二维多晶体几何模型。同时将轧制差厚板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通过用户子程序嵌入到分析软件Abaqus中,进行单向拉伸模拟。结合晶体塑性理论和有限元数值模拟,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参考剪切应变率、应变率敏感指数、初始硬化模量、饱和流动应力、初始临界分剪切应力对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拉伸试验和模拟得到应力应变曲线,确定了轧制差厚板晶体本构方程的各项参数。(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3期)

高飞翔[2](2019)在《光滑圆柱与粗糙板的弹塑性接触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修正的两变量的W-M分形函数,建立光滑圆柱与粗糙板的弹塑性有限元接触模型,探究表面算术平均高度S_a对接触的影响。在恒定载荷下,对比光滑表面间接触模型的数据,结果表明:在小载荷条件下,粗糙接触模型发生了弹塑性变形;随着算术平均高度S_a的增加,光滑圆柱和粗糙板的最大Mises应力呈现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接触面积呈现出不稳定的变化趋势,接触不均的机率在增加。在光滑圆柱与粗糙板接触模型中,改变接触位置,由于粗糙、弧形曲面和弹塑性变形的共同作用,接触面积增加到接近两倍,最大Mises应力仍然很大。(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罗瑾,李洁,杨东棹,王梦迪,曹颖[3](2019)在《基于弹塑性有限元法对爆炸试验罐的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企业DN2 400mm爆炸试验罐作为工程案例,采用应力分类法校核了该压力容器的强度,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了容器在渐增内压下的弹塑性响应过程,并预测了其塑性极限载荷,结果表明,该设备强度合格且具有一定的安全余量。(本文来源于《化工机械》期刊2019年05期)

任斯远,王凯,刘斌超,鲍蕊[4](2019)在《增材制造钛合金的裂纹扩展行为的晶体塑性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Abaqus和MATLAB,结合扩展有限元建立了一种基于Voronoi图的晶体弹塑性有限元模型。为验证该模型,模拟了晶体取向对激光熔化沉积TC18静力性能和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重现试验现象,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能够有效描述金属晶体的各向异性响应,并能为增材制造钛合金疲劳裂纹扩展分析和以提升损伤容限性能为目的的工艺优化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航空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张阁[5](2019)在《双金属复合管液压成形弹塑性力学分析及有限元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输介质的多样化和运输环境的复杂化对管道的强度、耐蚀性和耐高温性等相关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金属复合管采用液压成形制造,管件胀形压力均匀并可通过基管和衬管的几何参数和力学性能参数精确计算。而且液压成形生产的双金属复合管有着内表面无擦伤和破坏现象,壁厚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或耐磨损性能,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等长处,被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机械和管道领域。但是复合管液压成形影响因素众多,如果工艺参数选用不当,在工程实践中常常会造成结合强度不够、鼓包失稳和胀裂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液压成形的精确实现和复合管产品质量的提升。传统的通过多次试制复合管的方法会增长改进周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生产成本增多。本文结合理论研究方法与有限元模拟方法,以X70/316L双金属复合管为研究对象,对其液压成形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改进了当量屈服强度的图解方法,基于位移协调条件和平面应变假设,对双金属复合管液压成形进行弹塑性力学分析,获得了胀形压力和残余接触应力之间的理论解析式,确定了基管仅发生弹性变形和基管发生微量塑性变形两种情况下的胀形压力的选择区间,并进行了验证。建立了双金属复合管液压成形的有限元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并揭示了成形参数对液压双金属复合管成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胀形压力的增大,衬管内壁周向回弹量稍有下降,而基管周向的回弹量则逐渐上升,基管内壁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前的回弹量上升速率大于发生塑性变形后的上升速率;基管内壁和衬管外壁之间的残余接触压力呈线性增大趋势。随着初始间隙的增大,基管内壁和衬管外壁的回弹量之差逐渐减小,管壁之间的残余接触应力逐渐下降。随着衬管壁厚的增大,基管内壁和衬管外壁的回弹量之差稍有减小,管壁之间的残余接触应力略有增加。而基管和衬管之间的摩擦条件对复合管的变形、回弹和残余接触应力影响较小。残余接触应力和回弹作为试验指标,对胀形压力、初始间隙、衬管壁厚叁个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可知残余接触应力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胀形压力、衬管壁厚、初始间隙;回弹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依次是胀形压力、初始间隙、衬管壁厚。最后综合考虑残余接触应力和回弹两个评价指标,确定胀形压力为170MPa、初始间隙为2mm、衬管壁厚为3mm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6-19)

张海军,张华,马强,刘彦琴,王曙鸿[6](2019)在《基于有限元的电力变压器绕组弹塑性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变压器绕组受短路电磁力作用后,可能出现可恢复的弹性变形或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文中通过电磁-结构耦合有限元分析,对短路电流冲击作用下的变压器绕组弹、塑性变形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叁维数值模拟,以揭示绕组弹性和塑性变形机理。首先通过有限元电磁计算分析了绕组内部短路电磁力分布,其中绕组线饼的周向电磁力分布不均是导致绕组变形的重要原因。在弹性变形计算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学的弹塑性变形分析理论,构建了绕组累积变形的量化分析模型,能够反映多次短路电磁力作用后绕组变形的累积效应。最后,以一台110 kV/25 000 kVA、双绕组电力变压器模型为例,进行绕组弹、塑性变形计算。结果可以为变压器绕组动稳定性能和绕组塑性变形预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9年06期)

刘周攀[7](2019)在《FCC金属滑移变形和损伤劣化的晶体塑性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程领域上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材料的各向异性及其微观结构息息相关。铜作为FCC金属在生活生产中占有重要比例,超细晶纯铜大大提高了纯铜的强度,有着广泛的应用的前景。滑移变形是FCC金属材料主要的塑性变形行为,虽然前人建立了相关的塑性力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FCC金属的塑性变形行为,但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有的重在研究讨论本构模型的合理性而忽略数学计算的解释;有的重在研究损伤而对塑性变形行为描述较少等等。本文在晶体塑性理论框架之下,首先采用了几何的方法,模拟了FCC金属表面的滑移线,进一步探索出了晶格的滑移变形规律。然后将损伤变量耦合到晶体塑性本构方程中,描述了材料在塑性变形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材料就会发生损伤劣化的行为,探讨出晶格在滑移变形行为是如何导致损伤演化的;进一步描述了超细晶纯铜的颈缩行为,计算和预测了带有初始缺陷的超细晶纯铜的裂纹萌生寿命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创新如下:1、将拉格朗日插值法运用到损伤的更新中,并将其与牛顿迭代法结合,使得计算效率与程序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了。2、发展了一种描述单晶体滑移变形后在试样表面留下的滑移带的几何方法,直接求出滑移线的方程表达式,对滑移线其进行模拟,表现出初始取向的不同会导致晶体表面出现不同的滑移带簇,FCC金属表面最多出现4簇滑移带;然后从滑移面投影的角度分析晶格的旋转,初步得出单轴加载下晶格的旋转规律。3、基于晶体塑性力学,深入探究了单轴加载下晶格旋转的定量化的规律:晶格旋转严格依赖于初始取向,并且与初始取向呈现出一个类正弦关系;然后从引起滑移系开动的Schmid因子和分解剪切应力的角度给出了合理的解释。4、基于耦合损伤的塑性本构模型,模拟了超细晶纯铜的塑性变形累积后损伤的演化,同时模拟了初始缺陷对超细晶材料损伤的影响。5、基于晶体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了超细晶纯铜的颈缩行为和初始缺陷对超细晶纯铜的损伤以及裂纹萌生寿命的影响,并且从材料损伤劣化的微观机制上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郑松林[8](2019)在《晶体塑性有限元在材料动态响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连续尺度上描述各向异性非均质材料弹塑性变形的重要模拟工具,晶体塑性有限元能够有效预测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在工程设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许多晶体材料在高应力、高变形率、高温等极端条件下服役,此时各向异性非均匀的微介观结构演化是理解材料动态响应的关键,这给晶体塑性有限元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首先简要综述了晶体塑性有限元的原理和方法,然后着重介绍其在材料动态响应中的应用,最后展望其在材料动态响应模拟方面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学雄,徐东生,杨锐[9](2019)在《钛合金双态组织高温拉伸行为的晶体塑性有限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建一个包含多变体结构特征的双态组织几何模型,提出一种变形协调性的评估方法,采用以率相关滑移为主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本构关系,研究了具有不同组织特征的Ti-6Al-4V合金双态组织的高温拉伸行为。结果表明:在多晶变形过程中,α_p相承载了更多的应变;在变形后的样品中,出现了大致对称分布于拉伸方向两侧的高应变交叉条带;存在于α_p与β_T之间的包围结构特征,可加剧局域应变分配的差异;随着α_p相体积分数的升高应变量降低,整体应变协调性先较快降低而后平稳;随着α_s片层厚度的增加高应变条带特征弱化,整体应变协调系数升高;含双变体α_s片层团簇结构的β_T组织,其应变协调性低于含单变体和叁变体的组织。(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辛存,赵聃,闫晓鹏,王志华[10](2019)在《材料叁维微结构表征及其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在有限变形下所呈现的宏观各向异性,是材料结构设计和服役寿命考虑的关键因素。由于宏观模型不能较好地反映材料微观结构(晶粒的形貌和取向等)对宏观塑性各向异性的影响,因此,本文建立了能实际反映晶粒形貌的叁维Voronoi模型,并基于晶体塑性理论对铝合金在有限变形下的响应进行计算。首先,建立反映材料微结构的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模型进行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然后,以单向拉伸为例,分析了有限变形过程中试件的晶粒形貌和取向分布等微观因素对宏观各向异性演化的影响,并从材料和结构两个层面讨论了微观结构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够反映微观结构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实际生产制造领域构件的力学性能提供可靠的预测。(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弹塑性有限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修正的两变量的W-M分形函数,建立光滑圆柱与粗糙板的弹塑性有限元接触模型,探究表面算术平均高度S_a对接触的影响。在恒定载荷下,对比光滑表面间接触模型的数据,结果表明:在小载荷条件下,粗糙接触模型发生了弹塑性变形;随着算术平均高度S_a的增加,光滑圆柱和粗糙板的最大Mises应力呈现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接触面积呈现出不稳定的变化趋势,接触不均的机率在增加。在光滑圆柱与粗糙板接触模型中,改变接触位置,由于粗糙、弧形曲面和弹塑性变形的共同作用,接触面积增加到接近两倍,最大Mises应力仍然很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弹塑性有限元论文参考文献

[1].付秀娟,赵严,杨帅,于歌.CR340TRB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及参数标定[J].热加工工艺.2019

[2].高飞翔.光滑圆柱与粗糙板的弹塑性接触的有限元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9

[3].罗瑾,李洁,杨东棹,王梦迪,曹颖.基于弹塑性有限元法对爆炸试验罐的强度分析[J].化工机械.2019

[4].任斯远,王凯,刘斌超,鲍蕊.增材制造钛合金的裂纹扩展行为的晶体塑性有限元分析[J].航空科学技术.2019

[5].张阁.双金属复合管液压成形弹塑性力学分析及有限元模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

[6].张海军,张华,马强,刘彦琴,王曙鸿.基于有限元的电力变压器绕组弹塑性变形分析[J].高压电器.2019

[7].刘周攀.FCC金属滑移变形和损伤劣化的晶体塑性有限元分析[D].广西大学.2019

[8].郑松林.晶体塑性有限元在材料动态响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高压物理学报.2019

[9].李学雄,徐东生,杨锐.钛合金双态组织高温拉伸行为的晶体塑性有限元研究[J].材料研究学报.2019

[10].辛存,赵聃,闫晓鹏,王志华.材料叁维微结构表征及其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J].计算力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吉利帝豪碰撞试验张紧式吸力锚有限元计算模型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一In类围岩平面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弹塑性有限元计算橱的接触应力分...

标签:;  ;  ;  ;  ;  ;  ;  

弹塑性有限元论文_付秀娟,赵严,杨帅,于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