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斑古毒蛾论文-许胜利,王立宇,杨建军,王斌,靳嵘

灰斑古毒蛾论文-许胜利,王立宇,杨建军,王斌,靳嵘

导读:本文包含了灰斑古毒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灰斑古毒蛾,空间分布,防治指标,抽样技术

灰斑古毒蛾论文文献综述

许胜利,王立宇,杨建军,王斌,靳嵘[1](2017)在《灰斑古毒蛾幼虫空间分布及防治指标序贯抽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灰斑古毒蛾幼虫在沙冬青、杨柴和花棒上呈聚集型分布,聚集度较大,且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灰斑古毒蛾幼虫分布为聚集型分布,属一般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根据Iwao(1975)得出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3.8416(2.1698/m+0.7206)/D2。并建立防治指标序贯抽样数模型和抽样数表,对提高种群密度估计精度、指导林间调查和判断防治决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彭炳兰,梁召俊,易命,王敦[2](2015)在《斑蝥素对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斑蝥素作为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核型多角体病毒(OrerNPV)的生物增效剂,研究探讨斑蝥素对OrerNPV室内毒力和林间防治效果的作用。通过室内对病毒制剂添加不同浓度的微量斑蝥素,测定分析其对OrerNPV毒力的增效作用,对增效作用进行了林间测试。研究发现,室内条件下斑蝥素对OrerNPV毒力具有显着的增效作用,能够显着缩短病毒对害虫的致死时间、并提高致死率;同时,斑蝥素作为增效剂显着提高了OrerNPV对灰斑古毒蛾的林间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孙敬茹,张笑,沈应柏,杨海军[3](2014)在《蒙古沙冬青对灰斑古毒蛾重复取食响应的代谢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对同种昆虫重复取食做出更有效的响应是植物适应自然界虫害周期性爆发的重要策略。为了研究蒙古沙冬青对其主要害虫灰斑古毒蛾幼虫重复取食响应的代谢基础,本实验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遭受同一年不同代灰斑古毒蛾幼虫取食的蒙古沙冬青叶片和对照组幼苗叶片的代谢差异。结果表明,仅遭受第一代幼虫取食叶片在第二代幼虫期与对照之间代谢物存在较小差异,而仅遭受第二代幼虫取食叶片与遭受两代幼虫取食叶片代谢差异显着,仅遭受第一代与仅遭受第二代幼虫取食的植株相邻分枝叶片差异显着。另外,只有仅遭受第二代幼虫取食组幼苗表现出处理叶片与相邻分枝叶片的显着代谢差异,并且这种代谢差异为总体代谢的变化,而并未表现为特定代谢物含量变化。由此可见,蒙古沙冬青能在代谢水平以很小的代谢变化来保存昆虫取食信息,在遭受同种昆虫取食后,代谢差异被放大,而且这种信息保存在遭受取食叶片中表现更明显。(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满丽梅,魏玉荣,赵丰[4](2013)在《人工调解控制灰斑古毒蛾与发展生物天敌自然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区水源短缺、化学防治困难。利用灰斑古蠹蛾喜欢在灌木丛中越冬的习性,在深秋和冬季采摘虫茧,把采收来的虫茧保存在普通库房内,人工及时收集从虫茧中羽化后飞落在窗户上的各种天敌并适时释放回林区,增强生物自控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3年36期)

高海波,张淑静,沈应柏[5](2012)在《灰斑古毒蛾口腔反吐物诱导沙冬青细胞Ca~(2+)内流及H_2O_2积累》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对昆虫取食活动进行成功防御的关键,取决于对昆虫口腔反吐物的激发子的快速识别。实验利用无损伤微测系统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沙冬青细胞经灰斑古毒蛾口腔反吐物诱导后Ca2+流及H2O2的变化。结果发现:灰斑古毒蛾口腔反吐物诱导沙冬青细胞Ca2+内流及H2O2的积累,表明Ca2+内流及H2O2的积累是沙冬青细胞对口腔反吐物产生应答的早期响应事件;Ca2+钙通道阻断剂仅部分抑制Ca2+内流,说明Ca2+内流除经过质膜上的Ca2+通道进入细胞外,尚存在其他的内流途径;灰斑古毒蛾口腔反吐物中的某些成分与沙冬青细胞的质膜结合后,诱导质膜上形成允许Ca2+通过的孔道,而GdCl3不能抑制这类孔道的活性。胞外Ca2+螯合剂EGTA完全抑制H2O2的积累,GdCl3预处理仅部分抑制了H2O2的积累,说明灰斑古毒蛾诱导的沙冬青细胞内H2O2的积累依赖于Ca2+内流;抑制剂实验表明,H2O2的积累主要来源于质膜上NADPH氧化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20期)

盛茂领,赵瑞兴[6](2012)在《寄生灰斑古毒蛾的姬蜂(膜翅目,姬蜂科)及一新种记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采集自宁夏和内蒙古、寄生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 Germar的4种姬蜂:地蚕大铗姬蜂Eutanyacra picta(Schrank)、舞毒蛾黑瘤姬蜂Pimpla disparis Viereck、寡埃姬蜂Itoplectis viduata(Gravenhorst)、古毒蛾歧腹姬蜂Dichrogaster orgyiae Sheng,sp.nov.。介绍了新种和近似种及我国已知种的主要区别特征并附彩色特征图。(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许胜利,栾树森,李涛,苏清义,闫锋[7](2011)在《灰斑古毒蛾的发生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 Germar)在鄂尔多斯地区1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5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6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虫于6月下旬羽化,到10月下旬结束。第2代幼虫始见于8月上旬,结束于9月中旬。第1代和第2代幼虫为害期共约5个月。试验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雌蛹比雄蛹重;在23℃条件下,雌蛹最重,为(0.59±0.02)g;产卵量受温度影响显着,在23℃时,单雌产卵量最大,为每雌483.25粒。杭锦旗地区灰斑古毒蛾幼虫—蛹期的寄生性天敌平均寄生率达72.2%;卵—茧期的寄生性天敌平均卵寄生率3.23%,平均茧寄生率为61.03%。(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11年05期)

刘小云,高秋荣,吕婷婷,王敦[8](2011)在《OrerSNPV与Bt毒素联用防治灰斑古毒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构建的BL21-28a-BtCry1Ab基因工程表达菌,优化表达BtCry1Ab毒素蛋白,表达菌裂解后的粗产物与OrerSNPV以一定的浓度混合饲喂3龄灰斑古毒蛾,测定出不同比例复配后的杀虫效果。生测结果表明:BtCry1Ab与Orer-SNPV不同复配比例均能够取得很好的毒效。当OrerSNPV浓度为5.0×106PIBs/mL、BtCry1Ab蛋白浓度为20μg/mL时,对3龄灰斑古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比单用Orer-SNPV缩短3.2 d,90%死亡时间(LT90)缩短3.8 d。(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11年09期)

刘小云[9](2011)在《HearNPV Chitinase和BtCry1Ab对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rerNPV)生物增效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灰斑古毒蛾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研究HearNPV ChiA和BtCry1Ab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与OrerNPV以一定的浓度混合,饲喂3龄灰斑古毒蛾幼虫,观察记录不同处理灰斑古毒蛾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和喂毒后的体重变化,以及灰斑古毒蛾幼虫细胞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HearNPV ChiA和BtCry1Ab对OrerNPV的增效作用,并对不同添加剂的增效机理进行初步推测,获得的主要结果为:1.原核表达菌BL21-32a-chiA及Bl21(DE3)-28a-BtCry1Ab在最优表达条件下,目的蛋白HearNPV ChiA和BtCry1Ab的量分别占表达菌总蛋白量的56%和12.6%.2.HearNPV ChiA和BtCry1Ab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分别或者同时作为添加物质,在较高浓度都显着能提高OrerNPV的杀虫活性。当OrerNPV浓度为2.0×107 PIBs/ml、添加的HearNPV ChiA和BtCry1Ab浓度都为2.0μg/ml时,LT50比单用OrerNPV的处理缩短2.9d,LT90缩短3.7d;喂食BtCry1Ab的处理,5天后灰斑古毒蛾幼虫的体重是相同时间其他处理试虫体重的1/5。3. OrerNPV感染灰斑古毒蛾幼虫,12h气管细胞最先发现病毒发生基质,3d后在脂肪体组织发现复制产生的病毒粒子,5d真皮细胞中充满的多角体病毒粒子。说明OrerNPV易感染的组织为脂肪体细胞和表皮细胞。4.HearNPV ChiA和BtCry1Ab对OrerNPV的增效机理不同:BtCry1Ab能够一定程度地破坏中肠的组织结构,导致中肠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能减弱;同时抑制灰斑古毒蛾幼虫的取食,导致幼虫发育迟缓;而HearNPV ChiA能加快病毒的侵染速度和病毒的增殖过程,从而提高杀虫活性。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增强OrerNPV的杀虫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陈国发,李涛,盛茂领,栾树森,徐俊峰[10](2011)在《灰斑古毒蛾性信息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察和研究表明,灰斑古毒蛾的处女雌蛾对林间雄蛾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而雄蛾对林间的雌蛾没有引诱作用。林间的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全天,每天有两个反应高峰,强峰为8:00—9:00,弱峰为22:00—23:00。其他时段虽有趋性反应,但反应强度比较弱,认为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节律为"双峰式-全天型"。顺6-二十一碳烯-11-酮对灰斑古毒蛾具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可能是其性信息素组分之一,而且,在所有的供试剂量中,1 000μg的顺6-二十一碳烯-11-酮诱捕效果最好,为该虫的最佳剂量。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对灰斑古毒蛾成虫发生期监测表明,第2代成虫扬飞的开始时间为9月13日,扬飞高峰期为9月17日,扬飞末期为10月22日,成虫扬飞的持续期为40天。(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11年01期)

灰斑古毒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斑蝥素作为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核型多角体病毒(OrerNPV)的生物增效剂,研究探讨斑蝥素对OrerNPV室内毒力和林间防治效果的作用。通过室内对病毒制剂添加不同浓度的微量斑蝥素,测定分析其对OrerNPV毒力的增效作用,对增效作用进行了林间测试。研究发现,室内条件下斑蝥素对OrerNPV毒力具有显着的增效作用,能够显着缩短病毒对害虫的致死时间、并提高致死率;同时,斑蝥素作为增效剂显着提高了OrerNPV对灰斑古毒蛾的林间防治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灰斑古毒蛾论文参考文献

[1].许胜利,王立宇,杨建军,王斌,靳嵘.灰斑古毒蛾幼虫空间分布及防治指标序贯抽样模型[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7

[2].彭炳兰,梁召俊,易命,王敦.斑蝥素对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

[3].孙敬茹,张笑,沈应柏,杨海军.蒙古沙冬青对灰斑古毒蛾重复取食响应的代谢组学分析[J].植物生理学报.2014

[4].满丽梅,魏玉荣,赵丰.人工调解控制灰斑古毒蛾与发展生物天敌自然控制技术[J].北京农业.2013

[5].高海波,张淑静,沈应柏.灰斑古毒蛾口腔反吐物诱导沙冬青细胞Ca~(2+)内流及H_2O_2积累[J].生态学报.2012

[6].盛茂领,赵瑞兴.寄生灰斑古毒蛾的姬蜂(膜翅目,姬蜂科)及一新种记述[J].动物分类学报.2012

[7].许胜利,栾树森,李涛,苏清义,闫锋.灰斑古毒蛾的发生规律[J].林业科技开发.2011

[8].刘小云,高秋荣,吕婷婷,王敦.OrerSNPV与Bt毒素联用防治灰斑古毒蛾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1

[9].刘小云.HearNPVChitinase和BtCry1Ab对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rerNPV)生物增效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10].陈国发,李涛,盛茂领,栾树森,徐俊峰.灰斑古毒蛾性信息素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11

标签:;  ;  ;  ;  

灰斑古毒蛾论文-许胜利,王立宇,杨建军,王斌,靳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