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作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词,动作,汉语,语义,单向性,对外汉语,图式。
动作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李智睿,伍丽梅,张积家[1](2019)在《具身模拟在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理解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3个实验,考察具身模拟在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理解中的作用。实验1考察在整字启动下具身模拟对运动通道中箭头方向判断的影响,发现理解肢体动作动词在运动通道中存在着动作–汉字相容效应,汉字的具身方向与箭头方向一致促进被试对箭头方向的判断。实验2考察在整字启动下具身经验对视觉通道中字母位置判断的影响,发现理解肢体动作动词在视觉通道中存在着动作–汉字相容效应,汉字的具身方位与字母方位一致促进对字母方位的识别。实验3采用义符启动范式考察义符与整字的具身模拟,发现理解汉语肢体动作动词不仅在整字层次上存在着具身模拟,在部件层次上也存在着具身模拟。义符在汉字加工中期被激活了,并且持续到加工晚期。整个研究表明,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理解是一个跨通道的具身模拟过程,具身模拟在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的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宋美慧[2](2019)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教好对外汉语中的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为研究内容,首先对此类动词的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特点的本体方面进行了考察分析,然后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BCC中的相关语料对偏误产生的类型及原因做了归类总结,并分别从语音、语义、句法教学及教学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了六条针对性的建议,最后在对《发展汉语》和《汉语教程》两本教材做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对两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几条针对性的建议,结合《大纲》的分级选取了其中的8个动词制定了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绪论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综述,针对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两方面,找出了此类动词研究没有涉足的方面,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做出了界定。第一章是对持具类手部动作动词本体的研究,我们在前面界定的基础上,找出了《大纲》、《HSK词汇等级大纲》和《发展汉语》中的此类词语,后又按典型性、实用性和常用性原则选出了20个有代表性的动词,并以其在《发展汉语》中的阶段分布为主要依据,将所选动词做了阶段划分。在分类的基础上对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四方面的特征做出了具体的分析。此类动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具有多音、多义、句法结构多样、语用范围广的特点。本体研究是下文偏误分析的基础。第二章是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偏误情况进行研究,在对BCC中的相关语料做了详尽分析后,我们发现此类动词并没有出现误加的情况,因此主要是从遗漏、误代、错序、别字、错用固定搭配五方面对其偏误类型进行归类,然后根据本体研究及偏误分析从语际迁移、语内迁移、文化迁移、学习策略的影响、教学失误和读音、字形的影响六方面对其偏误原因作归纳总结,在本体研究和偏误分析的基础上从语音、语义、句法教学及教学法和教材编写方面提出了六条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第叁章对《发展汉语》和《汉语教程》中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情况做了详细的统计,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材编写的相关建议,并针对中级阶段的教学制定了教学设计。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指出了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希冀。(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徐文娅[3](2019)在《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位衍生机制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义学角度下,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存在着共性语义特征。如果不经过汉语教师的引导,汉语学习者很难发现,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的衍生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了帮助汉语学习者学习多义词,本文主要探讨了多义词中单音节动作动词,并以语义结构分析法为基础,运用词义衍生机制中的“以名指属”作为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的衍生机制,语料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单音节动作动词所有义项,分析《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比喻义位衍生规律,通过规律表提出教学建议。本文共包含六个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第一章: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阐述语义结构分析法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理论。第二章:动词义位衍生的基本机制。分别建立动词的语义结构,通过确定“以名指属”是造词机制,从而推理出比喻义位衍生机制也是“以名指属”。第叁章:《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位分析。通过对等级大纲中的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分析,统计比喻义衍生的规律,绘制衍生规律表。第四章:对外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位的教学建议。结合《发展汉语》中高级教材,研究本文研究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出教学建议。结语:总结本文,指出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任梦璐[4](2019)在《网络使用经验对动作动词加工的影响:基于词汇和句子水平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使用已经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发现,网络使用经验高者对面部动作词汇加工更慢,动名词转换消耗效应消失,序列动作图式回忆效果更差(刘思耘,周宗奎,李娜,2015)。这说明由于具身体验的缺失,长期的网络使用会导致个体对动作动词加工的削弱。随后,有研究通过身体动作训练,考察具身体验在网络使用影响动作动词加工中的作用,结果却发现,相比于网络使用经验低者,网络使用经验高者在加工手部动词时反应更快(周马莉,2017)。后者认为其任务难度相对较低,没有涉及高级认知加工,这可能是二者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相对于行为反应时,事件相关电位(ERP)对个体的认知加工活动更加精细敏感。因此,本研究实验一拟采用ERP技术在简单的Oddball范式任务中的应用,验证网络使用经验是否对动作动词加工有减弱。实验一是在词汇水平上,使用Oddball范式的亚型,将刺激分为假词、动词、名词叁种,刺激材料比例1:1:4,要求被试进行真假词判断任务。结果发现,在P300成份上网络使用经验与词汇类型存在交互作用,网络使用经验少的被试在动作动词加工时诱发的P300波幅比加工名词时更大;网络使用经验多的被试在动作动词加工和名词加工时诱发的P300则无显着差异。这一结果说明,网络使用经验多的被试不能很好的区分动词和名词,也就是对动作动词加工变得并不敏感。实验一在简单任务中验证了刘思耘等人的结论。如果网络使用经验会削弱个体动作动词加工,那么在句子水平上会不会也产生影响,进而削弱个体的言语能力呢?实验二是在句子水平上,使用句子成分局部畸变的语义违例范式,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主谓宾结构六字短句是否合理通畅,其中谓语为动作动词。结果发现:不同网络使用经验被试在行为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N400成份上仅发现了被试类型与半球的交互作用,而被试类型与句子条件并不存在显着作用。这说明,尽管网络使用经验高的被试对动词加工不敏感,但对动宾短语加工(N400效应)并未表现出与网络使用经验低的被试的显着差异。这可能是语境效应消解了网络使用经验多的个体在动作动词加工上的劣势。(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延俊[5](2018)在《强性动作动词优先充谓律在句法演变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句法演变过程中有一种规律,这就是"强性动作动词的优先充谓律",它会造成原有句子结构的变化,甚至会促发新型句法成分的产生,汉语结果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动相补语、可能补语、多种有标记被动式、助动词的产生都与这种规律的作用有关。"汉语强性动作动词优先充谓律"与人们的认知心理有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王艳[6](2018)在《《汉语大词典》手部动作动词条目订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围绕义例欠合、少立词条、书证偏少、书证滞后、书证疏误五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的兼表口部动作的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提""扯""抢"进行订补,以期为《汉语大词典》日后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诚[7](2017)在《先秦动作动词中的方向转换——以“控”和“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汉语中动词的方向性大多包含在词义结构内部。动作动词的方向性一般是固定的,但由于方向本身具有相对性,参照系或者观察点发生转移,具体方向就有可能改变。本文以手部动作动词“控”和“摽”为例,探讨了动词词义引申和演变过程中的方向转换现象。大致而言,“控”由水平方向转换为垂直方向,“摽”则从垂直方向转换为水平方向。(本文来源于《长安学术》期刊2017年02期)
韩超[8](2017)在《双音节动作动词行为方式特征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考察双音节动作行为动词语义中所蕴含的方式特征。不同结构类型的双音节动作动词对于行为方式特征的凸显情形不同,有的显性凸显,有的隐含在某一语素义内部,有的在聚合维度对比或特定句法组合中呈现方式语义,还有少数基本不凸显。在此基础上,文章描绘汉语动动复合各结构小类所反映的不同意象图式及其系联关系,并进一步指出"汉语复合词的强势结构类型是同形类迭加"的原因,即同形类成分因其所属概念语义域一致或近似,从而更易形成高整合度的概念意象图式,亦能构成更具信息价值的语义模式。(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焦一和,杨荣祥[9](2017)在《试论《左传》中动作动词的体貌特征差异——以“帅”“执”等七个动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提取《左传》中若干典型的时间性标记,以"帅""执"等七个动词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其在《左传》中的句法分布,并根据每个动词的体貌特征被不同时间性标记激活的"激活率",解释这些动词之间的体貌特征差异。结合动词的语义特征可知,《左传》中具有[+动态][-变化]语义特征的动词,在不同语境中通常可以体现出不同的体貌特征,此类动词是连接[+动态][+变化]类动词和[-动态][-变化]类动词的桥梁,其内部成员可以根据不同体貌特征的强弱程度构成一个连续统。笔者据此推断,上古汉语动词的体貌特征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以作为动词分类的一条重要标准。(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樊冰[10](2017)在《浅谈日语的“「一绪に」和相互动作动词”的用法——以动词「戦う、争う、竞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日语的"「一绪に」和相互动作动词"的用法,通过个别的动词「戦う、争う、竞う」进行了考察。发现「一绪に」和单向性强的相互动作动词能共起,而和相互性强的相互动作动词不能共起。在可以共起的情况中,加上了「一绪に」,就变成了"原本是分开的各个施事开始变得关系亲密、合成了一个整体,共同朝着同一目标前进"。(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7年27期)
动作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教好对外汉语中的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为研究内容,首先对此类动词的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特点的本体方面进行了考察分析,然后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BCC中的相关语料对偏误产生的类型及原因做了归类总结,并分别从语音、语义、句法教学及教学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了六条针对性的建议,最后在对《发展汉语》和《汉语教程》两本教材做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对两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几条针对性的建议,结合《大纲》的分级选取了其中的8个动词制定了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绪论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综述,针对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两方面,找出了此类动词研究没有涉足的方面,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做出了界定。第一章是对持具类手部动作动词本体的研究,我们在前面界定的基础上,找出了《大纲》、《HSK词汇等级大纲》和《发展汉语》中的此类词语,后又按典型性、实用性和常用性原则选出了20个有代表性的动词,并以其在《发展汉语》中的阶段分布为主要依据,将所选动词做了阶段划分。在分类的基础上对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四方面的特征做出了具体的分析。此类动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具有多音、多义、句法结构多样、语用范围广的特点。本体研究是下文偏误分析的基础。第二章是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偏误情况进行研究,在对BCC中的相关语料做了详尽分析后,我们发现此类动词并没有出现误加的情况,因此主要是从遗漏、误代、错序、别字、错用固定搭配五方面对其偏误类型进行归类,然后根据本体研究及偏误分析从语际迁移、语内迁移、文化迁移、学习策略的影响、教学失误和读音、字形的影响六方面对其偏误原因作归纳总结,在本体研究和偏误分析的基础上从语音、语义、句法教学及教学法和教材编写方面提出了六条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第叁章对《发展汉语》和《汉语教程》中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情况做了详细的统计,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材编写的相关建议,并针对中级阶段的教学制定了教学设计。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指出了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希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作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斌,李智睿,伍丽梅,张积家.具身模拟在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理解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9
[2].宋美慧.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徐文娅.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位衍生机制与对外汉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9
[4].任梦璐.网络使用经验对动作动词加工的影响:基于词汇和句子水平的ERP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5].张延俊.强性动作动词优先充谓律在句法演变中的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王艳.《汉语大词典》手部动作动词条目订补[J].惠州学院学报.2018
[7].王诚.先秦动作动词中的方向转换——以“控”和“摽”为例[J].长安学术.2017
[8].韩超.双音节动作动词行为方式特征考察[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9].焦一和,杨荣祥.试论《左传》中动作动词的体貌特征差异——以“帅”“执”等七个动词为例[J].殷都学刊.2017
[10].樊冰.浅谈日语的“「一绪に」和相互动作动词”的用法——以动词「戦う、争う、竞う」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