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期日本血吸虫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吸虫病,日本,晚期,肝纤维化,抗原,羟脯氨酸,吸虫。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论文文献综述
兰红珍,李义伟[1](2016)在《护理干预对晚期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脾功能亢进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晚期血吸虫脾功能亢进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将本科2010~2014年住院诊治的80例肝纤维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合并胆囊结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围手术期护理,按照普通外科腹部手术术前、术后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上,责任护士给予全程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术后疼痛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术后满意度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住院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血吸虫肝纤维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行脾切除以及胆囊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良好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一定程度上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和死亡率。(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中旬刊)》期刊2016年10期)
李以义,李君,何忠,夏志明,赵正元[2](2010)在《洞庭湖区新发生晚期日本血吸虫病危险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发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在洞庭湖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6-2007年新发现的腹水型和巨脾型晚血病人60例作为病例组;以配对条件选择120例慢性血吸虫病人作为对照组。设计包含晚血危险因素的问卷,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式收集信息。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晚血病人发生的单因素及条件logistic回归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乙肝病史(OR=10.729)、接触疫水方式(OR=3.919)、年均接触疫水天数(OR=5.457)和近10年化疗次数(OR=1.578)4个因素为晚血发生的危险因素;血吸虫病查出次数为晚血发生的保护因素;未发现晚血与年人均收入、文化程度、晚血家族史、血吸虫病检查次数和血清学检查阳性次数5个因素的关联性。结论长期接触疫水、反复感染、未能及时检查诊断和治疗是晚血发生的关键因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可加速晚血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陈栋良,郭继雄,刘保安,邓维成,李静[3](2009)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p53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p53蛋白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检测95例晚期血吸虫病、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0例正常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p53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指标比较分析。结果:95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53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74.74%、64.21%、8.4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的强度与肝炎分级、肝纤维化分期或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呈正相关(P均<0.05),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p53在晚期血吸虫病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原发性肝细胞癌(P<0.01);正常肝组织中未观察到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p53蛋白表达。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指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晚期血吸虫病中高表达,提示抗血管生成可能为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症防治提供新的思路,p53蛋白在晚期血吸虫病中有低表达,对探讨血吸虫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贾铁武,周晓农,姚嘉文,吴晓华,邓瑶[4](2008)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的疾病负担》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于南方12个省(市)的433个县(市、区)4078个乡(镇)。至1984年底的数据统计,全国累计患者达1161.2万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约60万人,受血吸虫病威胁的人口达1亿多。目前我国尚有7个省(市、区)110个县未达到流(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刘学清,朱剑君[5](2007)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羟脯氨酸水平与超声检查对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简称晚血)患者血清羟脯氨酸(HYP)的变化及对晚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碱水解法预处理标本后,比色法测定98例晚血患者血清HYP含量,比较不同肝损害程度患者血清HYP含量的差异。结果B超检查判为血吸虫性肝损害Ⅰ级者血清HYP含量为(172.56±23.37)ug/ml,Ⅱ级者血清HYP含量为(239.37±24.51)ug/ml,Ⅲ级者血清HYP含量为(298.86±26.78)ug/ml。血清HYP的含量在血吸虫性肝损害Ⅰ级与Ⅱ级之间、Ⅱ级与Ⅲ级之间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均<0.05);在Ⅰ级与Ⅲ级之间有高度显着性意义(P<0.01)。结论晚血患者血清HYP含量随着血吸虫性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增高,提示检测血清HYP含量对了解晚血肝损害程度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07年06期)
朱剑君,黄令霞,陈栋良,宗道明,赵雅琴[6](2007)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肝组织学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其肝组织内的表达与肝纤维化检查的肝组织病理活检的相关程度。方法肝组织手术活检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病理学检查。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S-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S-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血清MMPS-1、TGF-β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TIMPS-1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结果共检测晚血脾切除患者45例。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按Scheuer分级S13例(6.0%)、S25例(11.1%)、S319例(42.2%)、S418例(40.0%)。肝组织免疫组化MMPS-1“+”27例(60.0%),“++”10例(22.2%),“+++”1例(2.2%);TIMPS-1“+”8例(17.8%),“++”18例(40.0%),“+++”13例(28.9%)。TGF-β1“+”8例(17%),“++”22例(48.9%),“+++”10例(22.2%)。血清MMPS-1、TIMPS-1、TGF-β1含量除MMPS-1外,均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和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强度的增强而增高。结论晚血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与肝组织TIMPS-1、TGF-β1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强度及血清含量呈正相关;检测血清TIMPS-1、TGF-β1含量及TIMPS-1/MMPS-1比值是肝纤维化诊断和疗效评价较好的无创伤性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07年02期)
陶君,蔡卫民,陈家林,张燕萍[7](2006)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窦病变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肝窦病变,并探讨其与肝纤维化程度、肝功能的关系。方法26例晚血患者肝活检标本和5例正常肝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肝纤维化程度的半定量分析;应用鼠抗人Ⅳ型胶原(C-Ⅳ)单克隆抗体和兔抗人层粘蛋白(LN)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者进行定量检测;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对其中5例患者和2例正常肝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肝纤维化程度为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患者分别为5、11和10例,晚血患者肝窦壁C-Ⅳ和LN表达增强,并与肝纤维化程度及部分肝功能指标水平相关(P<0.05或P<0.01),与血清HA水平无关(P>0.05)。晚血患者肝窦内皮细胞(SEC)失窗孔及SEC下可见基底膜(BM)的形成,SEC胞浆内出现Weibel、Palade等发现的小体(简称WP小体),肝窦腔内有脱落的肝细胞微绒毛。结论晚血患者肝窦存在病变,与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功能改变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程喻力,徐明星,宋文剑,杨燕,刘文琪[8](2005)在《应用基因芯片分析HLA-DRB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HLA-Ⅱ)基因多态性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应用基因芯片分析技术对武汉市蔡甸45例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实验组)和44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对照组)的HLA-Ⅱ基因DRB位点等位基因进行基因分型,并比较两组各等位基因频率以及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HLA-DRB1*04x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R=3.928),而对照组HLA-DRB1*15x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RR=0.050)。等位基因DRB1*15x总与DRB5*010x/020x连锁,对照组DRB1*15x-DRB5*010x/020x连锁体频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HLA-DRB1*04x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呈正相关,而HLA-DRB1*15x与晚期血吸虫病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章俊华,刘文琪,李雍龙,龙小纯[9](2005)在《Ⅱ类人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Ⅱ类人白细胞抗原 (HLA Ⅱ )基因多态性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性。 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对 46例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 (实验组 )和 43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 (对照组 )HLA DRB1、DPA1、DQA1和DQB14个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对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进行 χ2 检验。 结果 实验组HLA DRB1 0 4、DPA1 0 10 3、DQA1 0 60 1和DQB1 0 2 0 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HLA DQA1 0 5 0 1和DQB1 0 60 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 HLA DRB1 0 4、DPA1 0 10 3、DQA1 0 60 1和DQB1 0 2 0 1等位基因 ,因其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呈显着的正相关 (P <0 0 5 )而可能是该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而HLA DQA1 0 5 0 1和DQB1 0 60 1等位基因与对该病存在抵抗性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陶君,蔡卫民,陈家林,张燕萍[10](2004)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窦毛细血管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认为杀虫治病后肝纤维化可完全消失,近年来我们通过动物实验、临床与现场研究,发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经彻底杀虫治疗,肝纤维化有好转,但不能完全消除,部分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继续发展[1],我们推测可能与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作用有关。非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研究表明,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病理改变,而且直接影响肝脏病理生理功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加快肝纤维化的进程,而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研究中未见证实肝窦毛细血管化存在的报道,本研究目的首先是通过电镜技术和免疫组化来证明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存在,其次对晚血患者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第十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08-01)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新发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在洞庭湖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6-2007年新发现的腹水型和巨脾型晚血病人60例作为病例组;以配对条件选择120例慢性血吸虫病人作为对照组。设计包含晚血危险因素的问卷,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式收集信息。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晚血病人发生的单因素及条件logistic回归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乙肝病史(OR=10.729)、接触疫水方式(OR=3.919)、年均接触疫水天数(OR=5.457)和近10年化疗次数(OR=1.578)4个因素为晚血发生的危险因素;血吸虫病查出次数为晚血发生的保护因素;未发现晚血与年人均收入、文化程度、晚血家族史、血吸虫病检查次数和血清学检查阳性次数5个因素的关联性。结论长期接触疫水、反复感染、未能及时检查诊断和治疗是晚血发生的关键因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可加速晚血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论文参考文献
[1].兰红珍,李义伟.护理干预对晚期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脾功能亢进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
[2].李以义,李君,何忠,夏志明,赵正元.洞庭湖区新发生晚期日本血吸虫病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0
[3].陈栋良,郭继雄,刘保安,邓维成,李静.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p53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
[4].贾铁武,周晓农,姚嘉文,吴晓华,邓瑶.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的疾病负担[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8
[5].刘学清,朱剑君.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羟脯氨酸水平与超声检查对应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
[6].朱剑君,黄令霞,陈栋良,宗道明,赵雅琴.晚期日本血吸虫病肝组织学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7
[7].陶君,蔡卫民,陈家林,张燕萍.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窦病变的观察[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6
[8].程喻力,徐明星,宋文剑,杨燕,刘文琪.应用基因芯片分析HLA-DRB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性[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
[9].章俊华,刘文琪,李雍龙,龙小纯.Ⅱ类人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
[10].陶君,蔡卫民,陈家林,张燕萍.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窦毛细血管化的研究[C].第十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