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解链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温度,引物,神经网络,铜绿,碱基,模型,脱氧核糖核酸。
解链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吴之源,张晨,关明[1](2014)在《解链温度差异引物技术在探针杂交熔解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针杂交熔解分析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基因序列鉴定技术之一。但传统不对称PCR扩增效率过低,严重影响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本研究提出解链温度差异引物技术,以提高不对称PCR的扩增效率,拓宽探针杂交熔解分析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使用Dimitrov方程预测0.01μmol/L、0.1μmol/L及1μmol/L特定寡核苷酸引物在常规PCR体系中的解链温度(Tm),探索引物浓度对其Tm的影响。以脑血管烟雾病(MMD)的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报告集》期刊2014-04-24)
张艳春,屈武斌,卢一鸣,周扬,张成岗[2](2011)在《DNA解链温度(Tm)不同预测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最优的DNA解链温度(Tm)预测方法。方法使用12种Tm值预测方法计算来自文献中348个实测数据的Tm值,将每种方法预测值与实验标准值的差值进行四分位法作图,并计算各方法残差平方和的自然对数,排序后比较12种预测方法的优劣。结果使用最邻近法并结合SantaLucia 1998热力学参数表和Schildkraut1965盐浓度校正公式所预测的Tm值最接近实测数据。结论最邻近法是最准确的Tm值预测方法,而且当PCR引物的GC含量越接近于50%时,其预测准确率越高。(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期刊2011年03期)
张小辉,祁艳霞,庞有志,赵淑娟,王玉琴[3](2010)在《基于GRNN人工神经网络的寡核苷酸解链温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解链温度预测在引物和探针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384条寡核苷酸的解链温度数据为材料,随机分为训练集(279条)和测试集(69条)样本,利用训练集样本对建立的GRNN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再利用训练好的人工神经网络对测试集样本的解链温度进行预测,发现本研究所建立的GRNN人工神经网络的平均预测误差为2.44±0.98℃,最大误差为5.77℃,说明本研究建立的GRNN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完全可以用于寡核苷酸解链温度的预测。同时比较了GRNN人工神经网络与目前常用的3种邻近法在预测寡核苷酸解链温度上的差异,发现Breslauer(1986)建立的预测方法误差较大,其平均误差为6.81±3.90℃,Santalucia(1996)建立的预测方法次之,平均误差为2.41±1.96℃,Sugimoto(1996)建立的预测方法最准确,其平均误差为1.57±0.96℃,分析了各种预测方法产生误差的原因,为今后开发新的寡核苷酸解链温度预测工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0年07期)
李金松,张强,周士华[4](2009)在《双链DNA解链温度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DNA计算中,为了确保计算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每个进行编码的DNA分子具有相同或者近似的热力学性质,解链温度Tm是评价DNA分子的热力学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的参数。以DNA序列的邻近法参数为基础,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方法对解链温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DNA序列的解链温度误差可以达到±5℃的范围。(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09年05期)
葛静,陈春来,赵新生[5](2008)在《盐浓度对纳米金颗粒表面DNA解链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了盐浓度对固定在纳米金颗粒表面的和溶液中的DNA解链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这两种体系中,解链温度对钠离子浓度的对数值都呈现线性关系,并且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直线的斜率相同.(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孙连成[6](2007)在《碱基错配对核酸稳定性及其解链温度(Tm)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因芯片技术是二十世纪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然而,基因芯片的实际应用还有很多的限制,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它的检测准确度还没有达到准确无误的程度,经常出现假性信号,误导检测结果。基因芯片检测是基于核酸的互补杂交原理,由于检测目的的不同,芯片表面探针的长短和碱基序列各不相同,其与互补链的解链温度也高低不一。为了确保芯片表面的所有探针在同一检测温度下,都能准确无误地识别出各自的靶标序列,探针的解链温度应尽量设计的一致,同时还应尽量增大探针与靶标序列和与非靶标核酸结合的解链温度的差异。有人尝试将具有更高结合能的DNA衍生物(如LNA,Locked nucleic acid,PNA,Peptide nucleic acid等)加入到探针序列中,从而达到人工调控基因探针解链温度的目的。但目前人们对这类DNA衍生物的研究还不充分,对于它们不同的碱基类型,不同的取代位点,不同的组合方式,是如何影响互补双链的解链温度的,还没有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这里我们设计了一套实验来研究错配的类型,错配的数量,错配的位点对互补杂交双链热力学特性的影响。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其它一些在芯片检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如碱基缺失和插入,非等长链的杂交,含有靶标核酸与非靶标核酸混合溶液的检测等等。材料与方法一、寡核酸序列本文所用寡核酸样品从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和联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订制,所有的核酸样品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液(NaCl溶度为0.1M),稀释至50μM,保存在-20℃冰箱中。二、杂交及解链温度的测定各取4μL的靶标和探针寡核酸溶液在室温进行杂交,并用缓冲液稀释至200ml,使靶标和探针的溶度都为1μM。本实验用瓦里安公司生产的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ible spectrophotometer,Cary 100),在260nm下测量杂交双链的吸收值,得到解链温度。叁、温度梯度PCR我们分别在上游引物的不同位置用与模板DNA错配的碱基来进行替代,并在引物最佳退火温度附近设计了5个温度梯度,来检测PCR扩增结果。结果与讨论1,不同的碱基错配类型其稳定性也各不相同。碱基对的稳定性顺序如下:GT=GA>AA=TT>TC≥AC≥CC。2,错配发生的位置对核酸的稳定性也有影响,当错配碱基位于端点时,其稳定性高于在中间位置的错配。3,碱基的插入与缺失降低了杂交双链的稳定性,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在双链中形成“泡”形结构,含有一个“泡”的双链比含有一个错配的双链更稳定。4,杂交双链形成“尾巴”结构时,杂交双链亲和力与“尾”部末段的碱基配对类型有关,GC稳定性高,它出现在“尾”部末段时,降低了“尾巴”摆动对杂交双链稳定性的影响。5,在含有完全互补的靶标序列和含有错配的非靶标序列的混合溶液中,紫外吸收曲线的一次导数分别在两个序列的解链温度处形成两个峰值,峰值的高度随着各自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碱基错配可以产生基因突变,引发人体疾病,同时也是芯片检测中产生非靶标序列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碱基错配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对某些遗传性疾病的认识,使人们能进行相应的基因治疗。同时也是优化探针设计,提高芯片检测准确性的重要前提。(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7-04-01)
石晓龙,李新,潘林强,刘向荣,刘文斌[7](2006)在《双链DNA解链温度的特征自组织预测方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解链温度是目前评价DNA序列热力学稳定性的一个主要的参数,目前,生物工程中常用的各种预测方法都存在某些序列的误差偏大的缺点,因此难以满足像DNA计算这种大量DNA序列进行各种生化反应的计算过程的要求。本文以DNA序列的邻近法参数为基础,根据DNA序列热稳定性特点提出了DNA序列的编码方案,并建立了基于特征自组织网络的解链温度的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DNA序列的解链温度的误差可以达到±5℃的范围。(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06年06期)
刘文斌,朱翔鸥,刘向荣[8](2006)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DNA解链温度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DNA计算中,为了确保计算过程的可靠性,要求编码信息的DNA序列必须具有相似的热力学稳定性。解链温度是目前评价DNA序列热力学稳定性的一个主要的参数,目前,生物工程中常用的各种预测方法都存在某些序列的误差偏大的缺点,因此难以满足像DNA计算这种大量DNA序列进行各种生化反应的计算过程的要求。论文以DNA序列的邻近法参数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解链温度的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DNA序列的解链温度的误差可以达到±5.5℃的范围。(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06年10期)
董庆彦[9](1994)在《用分维理论研究B-DNA共聚物中氢键的解链温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形和分维理论研究DNA的复制机理并计算BDNA共聚物中氢键的解链温度。所得结果与美国物理学家Prohofsky用平均场自洽声子近似方法计算结果基本相符,并接近实验观测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4年02期)
王修垣[10](1981)在《在自由蒸发条件下测定DNA碱基对解链温度时溶液膨胀效应的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DNA中G-C含量已作为一项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应用于微生物分类。在确定DNA中G-C克分子百分数含量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T_m值(解链温度)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周慧玲和徐浩提出的校正溶液蒸发(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1981年02期)
解链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寻找最优的DNA解链温度(Tm)预测方法。方法使用12种Tm值预测方法计算来自文献中348个实测数据的Tm值,将每种方法预测值与实验标准值的差值进行四分位法作图,并计算各方法残差平方和的自然对数,排序后比较12种预测方法的优劣。结果使用最邻近法并结合SantaLucia 1998热力学参数表和Schildkraut1965盐浓度校正公式所预测的Tm值最接近实测数据。结论最邻近法是最准确的Tm值预测方法,而且当PCR引物的GC含量越接近于50%时,其预测准确率越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链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吴之源,张晨,关明.解链温度差异引物技术在探针杂交熔解分析中的应用[C].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报告集.2014
[2].张艳春,屈武斌,卢一鸣,周扬,张成岗.DNA解链温度(Tm)不同预测方法的比较[J].军事医学.2011
[3].张小辉,祁艳霞,庞有志,赵淑娟,王玉琴.基于GRNN人工神经网络的寡核苷酸解链温度预测[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0
[4].李金松,张强,周士华.双链DNA解链温度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
[5].葛静,陈春来,赵新生.盐浓度对纳米金颗粒表面DNA解链温度的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6].孙连成.碱基错配对核酸稳定性及其解链温度(Tm)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7
[7].石晓龙,李新,潘林强,刘向荣,刘文斌.双链DNA解链温度的特征自组织预测方法(英文)[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6
[8].刘文斌,朱翔鸥,刘向荣.基于BP神经网络的DNA解链温度预测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
[9].董庆彦.用分维理论研究B-DNA共聚物中氢键的解链温度[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10].王修垣.在自由蒸发条件下测定DNA碱基对解链温度时溶液膨胀效应的校正[J].微生物学通报.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