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将郑维山平反的前前后后(论文文献综述)
李妮[1](2016)在《毛泽东反对党内山头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内山头主义,就是信奉圈子文化,热衷于在党内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的思想和行为。党内山头主义,不仅危害到党的团结统一,加剧党内力量的内耗和组织纪律的涣散,而且进一步固化了党内反腐的阻力和障碍,恶化党群干群关系。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反对党内山头主义。随着周永康与令计划的被调查,党内山头主义成为清除党内腐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回溯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早在建国之前就已经对反对党内山头主义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本文以历史为依据,以时间为线索,以事实为准绳,对毛泽东反对山头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从我党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考察出发,探寻革命根据地被长期分割的斗争形势、大区建制的权利架构、政治失控下的利益之争、个别党员干部野心膨胀等因素对党内山头主义形成的催化作用,从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结合上分析党内山头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原因,为后文探究毛泽东反对山头主义的思想和路径做好铺垫。以历史发展为主线,考察红四军创建时期、延安整风时期、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毛泽东反对党内山头主义的思想演进,解读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党的实际出发维护和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提升党的公信力、凝聚力的思想演变历程,寻求其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毛泽东应对处置山头主义的历史沿革,探索井冈山时期、长征时期、延安整风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党内统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方面不断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试图从组织上的严惩、思想上的干部教育、人才选任中的“五湖四海”与交流等方面解读毛泽东反对党内山头主义的主要路径,为当代锤炼党性修养、涵养风清气正、优化政治生态提供借鉴。站在当代视角下思考毛泽东应对处置山头主义留给我党的宝贵财富:在反对党内山头主义的道路上一定要常抓不懈、从严治党、实事求是,还要注重干部选拔制度的顶层设计,为党在新时期反对山头主义的征途上作出新思考。
路海江[2](2003)在《党史期刊在党史人物研究和宣传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 党史期刊是以中共党史和中共党史人物为主要反映对象的期刊,它在深入研究和宣传中共党史,普及党史知识,加强党史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其时效性强、连续性强、读者面宽及可保存性等特点,在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和宣传中,有着影视、图书、报纸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
舒云[3](2002)在《中将郑维山平反的前前后后》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5月9日,中将郑维山在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5岁。 病重期间,郑维山一再要求医院停止治疗和抢救,省下钱用来统一台湾。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只有简单的两句话,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是人民军队的一个老战士。这和他的性格一样。他生前出版的惟一的一本回忆录《从华北到西北》,也是以个人经历为线索,反映战役指挥及战役全部,说明党中央和毛泽东指挥的英明及部队指挥员的英勇善战。他认为自己个人的经历没有什么好写的。平时,你如果遇见散步的郑维山,看到
张志明[4](1995)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形势由局部夺权发展到“全面夺权”,直至全局失控的严峻情势下,历尽磨难后才靠军队“支左”与多种力量的平衡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地方国家权力机构。 革命委员会经历了由鼎盛、平复和衰亡的历史嬗变过程。在鼎盛时期,它是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类似于军事管制的机构;在平复和衰亡时期,它逐渐演变为各级党委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构。最终为地方人民政府所取代。 打破“文革”前政治体制后新建的革命委员会,不仅没有克服原体制中的弊端,而且将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革命委员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适应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需要,同时它也承担了管理其他社会事务的一些基本职能。 革命委员会的产生除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外,还与“文革”前业已形成的体制、政治文化和思想理论中的弊端和错误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联系。 反思革命委员会的历史教训而知,唯有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深刻变革,才能逐渐实现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超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发育、完善和确立,无疑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昭示了光明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中将郑维山平反的前前后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将郑维山平反的前前后后(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反对党内山头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党内山头主义的形成因素分析 |
2.1 革命根据地被长期分割的斗争形势 |
2.2 大区建制的权力架构 |
2.3 政治失控下的利益之争 |
2.4 个别党员干部的野心膨胀 |
2.5 中国社会特有的“圈子文化” |
第三章 毛泽东反对党内山头主义的思想演进 |
3.1 红四军创建时期的反对小团体主义倾向 |
3.2 延安整风运动中的反对宗派主义 |
3.3 建国初期的反对党内利益联盟 |
3.4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对“帮派”主义 |
第四章 毛泽东反对党内山头主义的实践 |
4.1 井冈山时期的红军整编 |
4.2 长征途中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行径 |
4.3 建国初期的反对“高饶联盟” |
4.4 庐山会议上的反对“彭德怀军事俱乐部” |
第五章 毛泽东反对党内山头主义的路径解读 |
5.1 整顿与建设相结合 |
5.2 思想上的干部教育 |
5.3 人才选任中的“五湖四海”与交流 |
第六章 毛泽东反对党内山头主义的现实启示 |
6.1 反对党内山头主义要长抓不懈 |
6.2 反对党内山头主义要从严治党 |
6.3 反对党内山头主义要实事求是 |
6.4 反对党内山头主义要注重干部选拔制度的顶层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第一章 革命委员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 |
第一节 “不破不立“:毛泽东笃信只有通过“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治”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初朝的改组和夺权 |
第三节 批判“资反路线”导致全国“全面夺权” |
第二章 从“上海人民公社”到“全国一片红” |
第一节 “一月革命”和“上海人民公社”的出现 |
第二节 毛泽东对夺取后新生政权名称的慎思和“上海人民公社”名称的改变 |
第三节 全局失控、进退维谷:毛泽东号令人民解放军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 |
第四节 “全国一片红”的曲折历程 |
第三章 革命委员会的历史嬗变 |
第一节 革命委员会的鼎盛时期(1967年1月—1969年4月) |
第二节 革命委员会的平复时期(1969年4月—1972年8月) |
第三节 革命委员会的衰亡时期(1972年8月—1979年9月) |
第四章 革命委员会的结构及功能 |
第一节 革命委员会概念考 |
第二节 革命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
第三节 革命委员会的社会功能及实际运作 |
第五章 革命委员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一节 革命委员会产生的体制条件 |
第二节 革命委员会产生的政治思想条件 |
第三节 革命委员会产生的理论条件 |
第六章 反思与超越:对革命委员会的历史评述 |
第一节 毛泽东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 |
第二节 毛泽东理想与现实的悖论之源 |
第三节 政权机构与经济体制的辩证法 |
结语 |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
谢辞 |
四、中将郑维山平反的前前后后(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反对党内山头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李妮. 华东交通大学, 2016(11)
- [2]党史期刊在党史人物研究和宣传中的作用[J]. 路海江. 世纪桥, 2003(03)
- [3]中将郑维山平反的前前后后[J]. 舒云. 党史博览, 2002(01)
- [4]“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研究[D]. 张志明. 中共中央党校, 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