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虚拟身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虚拟社会,朋友圈,花几,元钱,传者,哥们,展示面,素材,有闲阶级论,给我
虚拟身份论文文献综述
武唯[1](2019)在《虚拟社会“身份装修”不要也罢》一文中研究指出豪车、豪宅、米其林美食、优美的风景……当这些“高大上”的内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微信朋友圈时,你是不是有些艳羡这些似熟不熟的朋友过着富足、惬意的生活?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晒出来的图,或许并不是真正来自他们的生活,而只是花几元钱在网上购买炫富素材做成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保障报》期刊2019-09-20)
吕品[2](2019)在《“完美偶像”:虚拟偶像迷群的身份认同研究——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是以中国虚拟偶像"洛天依"为案例的个案研究,通过虚拟民族志法,从身份认同理论为切入点,对中国虚拟偶像迷群进行研究。研究探析了该群体如何在日常传播过程中完成身份认同的建构,试图揭示新时代网络原住民在面对新型偶像时所呈现出的异质粉丝心理。(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高佳雨,王聪艳[3](2019)在《虚拟社区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以豆瓣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趣缘群体在虚拟社区的语境下生成,而作为黏合剂的身份认同与趣缘群体的发展休戚相关,以豆瓣虚拟社区中自发形成的趣缘群体为例,探析用户在参与过程中从自我认同、群体认同两方面进行了身份认同建构,同时强化与他群群体边界,最终于群体狂欢中实现身份认同。(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14期)
李伟[4](2019)在《虾米音乐社区对互联网虚拟身份的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还具备虚拟身份。网民用虚拟身份在互联网上联结成的社区称为虚拟社区。文章以在音乐播放软件中比较有特色的虾米音乐为研究对象,剖析虾米音乐社区成员虚拟身份的构建过程。一方面,虾米音乐通过独具特色的小众社区建设策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护城河,发展成市场占有率前列的移动音乐平台;另一方面,虾米音乐以用户认同凝聚人气的方式,也值得其他媒体借鉴。(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9年11期)
郭福栋[5](2019)在《论网络直播中的虚拟文化与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互联网文字与视频传播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直播这种更加具有互动性的传播模式。这样的直播在互联网以及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网络直播平台的运行以及互动模式入手,考察受众在直播互动中的身份建构以及虚拟社群的建立。(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12期)
关皓天[6](2019)在《网络空间主体虚拟身份映射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与普及,社交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愈发紧密,与社交网络相关的各类研究也在不断的扩展和深化。社交网络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使得单一社交网络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为享受不同社交平台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在不同平台注册账号,在互联网上拥有多个虚拟身份。但由于不同社交网络间的信息并不互通,虚拟身份之间缺乏有效关联,在单一社交网络中只能获取片面的信息,无法形成数据的汇聚融合,因此亟需要一种能够在不同虚拟身份间建立“沟通桥梁”的科学方法。准确的虚拟身份映射可以为诸多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如刻画完整的用户画像、实现精准的好友推荐等。综上所述,虚拟身份映射研究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课题。目前虚拟身份映射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虚拟身份的属性,即用户在注册账号或完善个人资料时所填写的个人信息。但由于社交平台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平台间的用户属性鲜有交叉重迭,基于多用户属性的映射方法往往局限于少数社交平台。另一方面,基于的单一属性的映射方法,由于仅针对多数平台共存的单一属性进行研究,往往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由于单一属性特征对用户的识别能力有限,算法在提升应用扩展性的同时牺牲了识别的准确度。本文针对社交网络中虚拟身份属性的“准度”与“广度”问题,对社交网络中的虚拟身份属性进行分类研究,分别计算各类属性的相似程度,并针对社交网络中半结构化属性的相似度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排序的实体元组相似度算法,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效率。本文将各类属性的相似度计算结果应用于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和随机森林四种分类模型中,通过模型对比实验最终选择决策树作为识别虚拟身份的分类模型。最后,通过与两种映射算法的对比实验证明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何德俊[7](2019)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虚拟社区身份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互联网族群化、圈层化的加速,以“兴趣”为纽带的虚拟社区在网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网民尝试在虚拟社区重新定义自我并寻找在该群体当中的价值以及身份认同带来的归属感。这种身份认同的建构将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带来重大的影响,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认同问题值得被重视。本研究以国内知名的体育类虚拟社区“虎扑体育论坛”为对象,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来对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认同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其一,成员在虚拟社区中是如何进行身份认同建构的;其二,这种身份认同建构会对虚拟社区产生什么影响。在“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框架下,本文创新性地提出:虚拟社区的身份认同是在行动者之间多次不断的“转译”中被建构起来的,而“转译”本质上是成员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和传播的方式。在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的身份认同建构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与互动,ANT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认为,在虎扑体育论坛,成员为完成个体认同建构,首先会将潜意识中的“理想我”“转译”成特定主题的帖子文章以完成补偿性幻想;此后,通过互动,成员的论坛身份形象又会在他人的评论和互动中被再次“转译”并建构起来。在集体认同阶段,成员将日常生活用语“转译”成论坛内部“黑话”以划分群体边界;将原始的福利项目“转译”成一般化的形式以招募更多内部成员;最后,成员会将内心的情感态度“转译”成狂欢性符号来推动网络狂欢的举行。与其余大部分研究不同,本研究将各类异质性因素都视为“行动者”,强调了“非人行动者”的存在,它们的作用需要“代言人”传播和强化。此外,本文还进一步划分了人类行动者在“转译”行动中的角色:“核心行动者”通常是论坛中的意见领袖,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主导着论坛内容生产的走向;而“一般行动者”则承担着将特定主题大规模扩散的任务。虚拟社区的身份认同建构使这些“行动者”结成“网络联盟”,将对虚拟社区造成影响。在虎扑体育论坛,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论坛制度”、“传播内容”以及“精神价值”叁个层面并会同时反过来促进“转译”的进行。总之,以ANT视角重新研究虚拟社区的身份认同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5)
王雯,杨征[8](2019)在《虚拟图书社群意见领袖的身份建构及培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重点研究虚拟图书社群意见领袖获得其身份和地位的方式。以成熟的图书社群百度贴吧"叁体吧"为分析样本,通过网络民族志、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阐明虚拟图书社群意见领袖建构其领袖身份的机制,厘清意见领袖身份建构的过程,并依此提出可操作的虚拟图书社群意见领袖培育对策。(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9年02期)
刘艳[9](2019)在《在场缺席与虚拟在场:社会化阅读主体网络身份特点及其数字足迹——兼论社会化阅读的困境与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追踪《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年图书馆版》中提出的社交媒体与网络身份两大技术,以社交技术与阅读融合的社会化阅读为切入点,分析在Web3.0环境下社会化阅读主体网络身份特点及其数字足迹,并分析由此引发的阅读困境;从社会化阅读平台优化文本生产与信息推荐、学校及图书馆加强现代读者数字素养与阅读能力培养、政府及主管部门加强网络内容监管与刺激阅读需求叁个层面探讨社会化阅读困境的突围之路。(本文来源于《图书馆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黎雪琳[10](2018)在《网络虚拟身份应受到刑法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虚拟身份是伴随互联网逐渐形成的一种新权益。杜绝侵犯网络虚拟身份的犯罪行为发生,需注重单位侵犯网络虚拟身份的犯罪事实,注重"情节严重"实践认定标准,细化侵犯网络虚拟身份的犯罪取证方式,从而确保网络虚拟身份能够受到刑法的有效保护。(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8年31期)
虚拟身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研究是以中国虚拟偶像"洛天依"为案例的个案研究,通过虚拟民族志法,从身份认同理论为切入点,对中国虚拟偶像迷群进行研究。研究探析了该群体如何在日常传播过程中完成身份认同的建构,试图揭示新时代网络原住民在面对新型偶像时所呈现出的异质粉丝心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虚拟身份论文参考文献
[1].武唯.虚拟社会“身份装修”不要也罢[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9
[2].吕品.“完美偶像”:虚拟偶像迷群的身份认同研究——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
[3].高佳雨,王聪艳.虚拟社区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以豆瓣网为例[J].传媒论坛.2019
[4].李伟.虾米音乐社区对互联网虚拟身份的建构研究[J].出版广角.2019
[5].郭福栋.论网络直播中的虚拟文化与身份建构[J].传媒论坛.2019
[6].关皓天.网络空间主体虚拟身份映射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7].何德俊.“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虚拟社区身份认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王雯,杨征.虚拟图书社群意见领袖的身份建构及培育研究[J].编辑之友.2019
[9].刘艳.在场缺席与虚拟在场:社会化阅读主体网络身份特点及其数字足迹——兼论社会化阅读的困境与突围[J].图书馆论坛.2019
[10].黎雪琳.网络虚拟身份应受到刑法保护[J].人民论坛.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