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安居区白马镇幼儿园遂宁629000)
【摘要】:溺爱是中国人传统的育子方法,现在是独生子女的年代,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家长的绝大部分精力和财力都投资在了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如何让现在的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成长成了很多中国家长思考的问题。孩子的成长就如同一粒种子,想要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就离不开适宜的阳光、水和养分。当孩子一出生,一家人都竭尽全力地呵护小宝贝的成长,殊不知在过高的期待、过多的保护、过分的溺爱、过多的放纵之下,培养出了孩子胆小、娇弱、任性、傲慢等等一些不良性格。等孩子的性格成型,才发现问题,就为时晚矣。
【关键词】:适宜的爱人格完善
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该完整的体验,或欢欣鼓舞,或悲伤失意。而我们唯独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适宜的爱”,陪伴他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如何才能给孩子适宜的爱?相信在很多爸妈的脑海里都没少盘旋过,其实说白了也就在一个“度”字。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还是一名五岁宝宝的妈妈,这样的双重身份,让我对怎样掌握爱的“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一、明确目标,心中有“度”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舞蹈、英语、钢琴……赶紧学。”时下,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心态,然而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起跑时费了太多力,到中途时必然气力不足,气喘吁吁。所以培养孩子的过程,不可临时起意,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明确的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我在培养孩子的时候,相对于知识技能的获得,我更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因此我给孩子制定的目标成为一个懂得分享、分担、关爱和自律的小家伙,将来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勇于承担的男子汉。有了这样的培养方向,在生活中就有了准绳。于是从刻意地教他好东西要跟大家分享,到他主动学会分享食物、玩具;从教他收拾自己的玩具和物品到帮助我们整理餐桌、收拾房间。因此当我们有了明确而可行培养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实践过程自然也就能做到心中有“度”,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中获得快乐和自我肯定;在跳一跳,努力一把之后获得成功与自信;在努力了却依然完成不了时体验失败的挫折,并学会反思、总结经验后仍不放弃的坚韧和勇敢。明确我们只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操纵者,就会明白我们到底该怎样参与孩子的成长。
二、树立榜样,循序渐进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父母首先必须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孩子按时睡觉,自己就别躺在床上一个劲儿地玩手机;要求孩子别乱扔垃圾,自己先要做到随时保持环境的整洁;告诫孩子不要喝饮料,自己就要杜绝各种饮料……
其次,作为成人,要深刻认识到良好品性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反反复复中不断磨练出的。良好品性的养成离不开三个过程:强化—内化—外化。从起初的鼓励强化,到孩子内化成一种意识,再将这种意识主动展现,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耐心引导和培养。切不可因暂时未达成我们所期待的结果而暴跳如雷,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的不自信,怯懦,更加不愿意去尝试。
三、思他所思,想他所想
在我们成人看来,给孩子吃好,玩好,穿好,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就是快乐的,就是幸福的,然而事与愿违,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变成了无底洞,无形中助长了孩子贪婪的性格。把父母给予的爱变成了理所当然,当有一天,父母筋疲力尽,不再能满足时,悲剧发生了。
我想说:给孩子的爱,不是给他你想给他的爱,而是给他他想要的爱,正所谓思他所思,想他所想。在组织的一次真心话大放送中,许多孩子写着“爸爸妈妈带我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最幸福”;“爸爸不玩手机,陪我搭积木的时候最幸福”;“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最不幸福”……偶然一次闲聊时我也问儿子:“你什么时候最幸福?”他的回答是:“抱着妈妈的时候最幸福。”我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原来孩子需要的爱如此简单,仅仅只是陪伴。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次手牵手的散步,就足以让他们觉得幸福满满。所以作为父母,别总是用“忙碌”当借口,要学着在百忙之后,跟随孩子的脚步去看世界,来一次心与心的碰撞,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心灵满足。相信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同样的快乐。
四、尊重人格,巧握尺度
我一直崇尚将孩子看成一个人格独立的个体。不任意放纵,使其不失自律;不过分约束,使其不失自我。作为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看似可笑的奇思妙想,好歹也是经历了一番思考才得出的想法,说不定他的奇思妙想将来会成为一项伟大发明呢;要谅解孩子做出的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恶作剧”,聪明的小脑袋才会想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况且这是孩子幽默感形成的方法之一,只要不造成损伤,也无伤大雅;要允许孩子偶尔的撒娇任性,适度的情绪宣泄更有利于身心健康。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毕竟将来的路还长,要靠他自己前行;要在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同时,让孩子学会面对失败。
总之,孩子有他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当他们发出“让我试试吧”,“这个我会”的请求时,请把尝试的机会留给孩子;当他们发出“我不会,你能帮帮我吗?”的信号时,请忍住你的同情心,视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不至于让孩子在严重的挫败感中丧失信心,而是教他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收获成功。成人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哪怕会跌倒,哪怕会受伤,也是一种痛的经历,这样的经历更能磨练孩子的毅力,让小小的他学会坚强,学会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