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文-刘天宝,杨芳芳,韩增林,彭飞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文-刘天宝,杨芳芳,韩增林,彭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海洋,社会性,历史地理差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宝,杨芳芳,韩增林,彭飞[1](2019)在《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海洋本体的解构与研究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揭示人海辩证关系与海洋社会属性的基础上,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解析了海洋的构成。第一海洋(自然海洋)是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自然存在而非人为构筑的海洋部分,其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物质构成和空间形态。第二海洋(人工海洋)是人类海洋实践中所建造的设施及相应的物质、能量及信息流动,包括基地设施、人类主体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和人类与海洋之间的采集排放活动。第叁海洋(关系海洋)是不同人类主体在海洋实践中形成的互动关系,核心内容是主体构成、内容组成以及表现形式。第四海洋(观念海洋)是人类对海洋及海洋实践活动的认知,核心是在处理人类与海洋、陆地与海洋和人类主体之间关系时所秉持的理念。现实中,自然海洋、实践性的人工海洋和关系海洋与构想性的观念海洋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世界。随着人类海洋实践的深化,关系海洋和观念海洋与自然海洋和人工海洋一并成为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潘晗[2](2019)在《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融的趋势,沿海地区的人海关系间相互作用较为剧烈,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包含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性问题,既具有区域性特点又有全球意义。中国的海洋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取得了显着成就,但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不合理开发,海洋灾害频发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沿海城市的人海关系已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特征。本文以沿海地区十一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脆弱性视角研究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对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科学界定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基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两个要素构建分析框架,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叁个子系统角度选取22个具体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法、脆弱性函数模型结合状态空间法对2001-2015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测度并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各省份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从时间来看,各子系统脆弱性与耦合系统脆弱性时间差异显着。2001-2015年间,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呈现整体上升,局部突变的特性。脆弱性指数由2001年的6.735升高至2006的8.226,最后回落至2015年的8.126,整体呈现“倒U”型的发展趋势。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的变化波动来看,大致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波动一致,社会子系统脆弱性与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均呈现整体下降,局部波动的特征。(2)从空间上看,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均值为0.708,属于中等脆弱状态。地区变差系数0.387,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南北低,中间略高的分布状态。经济子系统脆弱性呈现明显的省域“极差化”特征,出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橄榄形”空间格局,而社会子系统脆弱性呈现低与高占比较多,中间较少的特征;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区域差异较小,脆弱性程度较低缓。(3)海洋二叁产业贡献率、海洋经济区位商、城镇人口失业率、单位养殖面积养殖产量、海洋灾害(风暴潮)面积是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影响天津“降脆”的主要因素是海洋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以及环境管制力度弱,河北与江苏的涉海就业人数与海洋经济区位商是最主要障碍因素,辽宁、上海与山东应当调整叁次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海洋灾害对浙江、福建、广东的威胁较大,福建、海南的渔业产值、人均海洋捕捞量是主要障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蒋潞遥[3](2019)在《重庆市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市万州区作为叁峡库区腹心,面临着河流水面上升导致的土地资源减少和移民安置搬迁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等人地矛盾问题。缓解人地矛盾,形成良性循环效应,促进万州区可持续发展,是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研究存在的必要条件。本文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社会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人口子系统和土地子系统构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正是由内部子系统之间在一定地域条件下相互影响、作用及耦合而共同衍生出的复合整体,其协同发展主要体现为人口系统与土地系统自身运行过程中呈现的稳定状态以及人口系统与土地系统之间通过内部主要关联的元素互动耦合所呈现的协同效应。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万州区人口子系统和土地子系统属性特征作为标识,分别探索两大子系统自身变化发展的稳定状态、两者在空间分布差异中互动协调程度以及系统整体在演变过程的协调程度,据此识别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程度,从局部到整体层层剖析人地矛盾程度,揭示人地关系的本质,分析主要限制性因素,探索实现系统协同发展途径,初步形成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研究的基本框架,为实现万州区以“人地协同发展”为前提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与理论借鉴。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万州区人口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正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系统内的主要属性数量和结构处于发展过程中相对不稳定状态。万州区土地系统正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处于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属性的不稳定状态。(2)万州区人口数量与土地类型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较为协同,通过人口密度与土地综合利用动态度、人口密度与土地综合利用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性,因此两者相对变化较合理;人口空间集聚程度越高的区域,土地综合利用动态度和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变化量保持着相对较高水平。万州区人口结构与土地类型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协同程度较低,其中城镇人口变化与城镇用地变化协同程度较低;农村人口变化与农村建设用地变化协同程度较低;劳动年龄内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用地变化协同程度低。(3)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综合协同发展在演变过程中呈现的现实状态处于一般协同状态,大部分乡镇(街道)在一般协同状态的贴近度数值较低且时空分布差异大,说明系统内部元素的相互协调作用并未呈现整体协同效应,系统整体协同程度有待加强。从时间维度上看,从2008年到2017年间,大多数年份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综合协同性贴近度在2级具有最大值,表明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在整体上处于一般协同状态,且贴近度数值较低,协同发展程度不高。从空间维度上看,万州区52个乡镇(街道)中有32个乡镇(街道)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性的综合贴近度在2级上具有最大值,表明各乡镇(街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普遍处于一般协同状态,且贴近度数值较低,协同发展程度不高。(4)影响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程度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包括海拔、土壤污染指数、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有林地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城镇用地人口负载量、到中心城市距离等9项,通过地理探测器测算各因子的决定力值,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程度不高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的决定力值分别为0.5004、0.5246、0.4439、0.4944、0.4593、0.4575、0.5017、0.4594、0.5163。(5)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前文研究结果,探索实现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途径:强化城乡人地协同,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路径。(6)根据上述研究,为促进万州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大对落后区域的社会资源供给,支持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送人才等资源,缩小地区实力差异;规划人口密集区外围小城镇建设,舒缓人口过密区压力,改善人口空间分布失衡状况,促进人口均衡平稳的发展;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加强产业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联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一二叁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区域内移民安置区和实施高山农村居民点搬迁安置;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发展观光体验旅游,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与库区其他旅游区域实现联动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潘晗,李博[4](2018)在《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脆弱性视角研究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界定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基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构建分析框架,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叁个子系统角度选取22个具体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法、脆弱性函数模型并结合状态空间法测度了2001—2015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并探究了人海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了我国各省份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01—2015年我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呈现整体上升、局部突变的特性,经济子系统脆弱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波动基本一致,社会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呈现整体下降、局部波动的特征。(2)从空间上看,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地区变差系数为0. 387,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南北低、中间略高的分布状态、各子系统呈现极差化与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3)障碍因素分析表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海域滩涂的利用情况、加强海洋灾害的防护与监测是降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8年12期)

李扬,汤青[5](2018)在《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本质所在,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不仅能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化,而且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复杂资源环境问题。在梳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及研究脉络基础上,从哲学和环境史、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人地关系综合表征方法等四方面评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1)伴随着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涵的不断演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丰富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和方法体系。(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不同研究方法各具特点,并且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总体上是往综合集成方向发展,如生态足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是人地关系综合集成研究的有益探索。(3)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发展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耦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加强新技术手段和新研究方法的运用,完善资源环境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综合研究的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盛科荣,樊杰[6](2018)在《地域功能的生成机理: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功能是特定地域在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所履行的职能和发挥的作用。地域功能生成机理的研究是完善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文章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下,系统解析了地域功能形成的影响因素、动力过程和驱动机制。首先识别出地域功能生长发育的四个影响因素:生态可占用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活动空间集疏和人口的空间集疏,并探讨了影响因素间的耦合关系;接着解析了陆地表层功能分异的6个动力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人文利用功能空间匹配、适度规模与要素集聚、功能迭加与竞争共生、生态—生活—生产序贯选择、相互作用与空间组合,并研究了单一型地域功能和复合型地域功能的发育过程;最后探究了地租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的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8年05期)

樊杰[7](2018)在《新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刍议——兼议吴传钧先生的小事、大业》一文中研究指出吴传钧先生是《经济地理》杂志的创办者,是杂志刊名的题写者。他是中国当代地理宗师、是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领路人。2018年4月2日是吴先生百岁诞辰。文章从几件直接感受先生处事待人的风采、直接聆听先生谆谆教诲的回忆切入,叙述了先生在专业方面是融会贯通的典范、在国际交流中具有感染朋友的气场,为我们营造了团结合作的团队文化,并反复强调"传承人文与经济地理事业的根本是首先学会做人"。总结和体会多年来吴传钧先生发展和壮大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事业的经典要领,包括对学科交叉综合的学术定位和经世致用的应用定位,他提出做好学问的关键路径是脚踏实地,而发展壮大事业的座右铭是"学业并重"。在梳理新时代国土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新特点的基础上,面向新时代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要求,聚焦吴先生建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新命题,对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即:充分认知"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人地系统表现与成因机理,系统研究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人地关系调控原理,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布局过程的人地关系响应规律,以及形成面向7大战略和3大攻坚战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成果产出。(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8年04期)

樊杰[8](2018)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综合研究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同近年国外人文地理学呈现人文化趋势相比,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秉承吴传钧先生关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圈与人文圈相互作用下、人类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的定位,形成了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重要的生产生活领域、以及典型的地域空间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时空规律作为研究指向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流学派。吴先生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不仅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而且是为整个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地域功能性、系统结构化、时空变异有序过程、以及人地系统效应的差异性及可调控性,是该理论的精髓,这与"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前沿思想完全契合。近10年来,以城镇化科学模式、主体功能区划、一带一路路线图、京津冀城市群、农村空心化和精准扶贫、东北振兴与资源型城市转型、行政区划优化等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人文与经济地理重要的可持续过程、地域功能形成和综合地理格局有序化规律、城市群形成演化机理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问题地区可持续生命周期与振兴路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关系、人文界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理论方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应用成果对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态势最佳、总体水平领先,以此告慰吴传钧先生,并以此纪念吴传钧先生百年诞辰。(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博,苏飞,杨智,韩增林,彭飞[9](2018)在《基于脆弱性视角的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时空特征及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脆弱性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作为海洋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一定地域范围内人海地理空间的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以环渤海地区为例,首先,对其海洋资源、海洋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及海洋基础设施等进行概述,分析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其次,以脆弱性为切入点,运用集对分析法分析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演进及影响因素;最后,运用叁角图法对1996—2012年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进行类型分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降低脆弱性的对策。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发展变化不同,但均呈下降态势,稳定性显着增强;(2)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属于单一子系统脆弱型的次数较少,复合子系统脆弱型和均衡脆弱型是主要类型,出现次数较多;(3)可通过加强陆海统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污染治理,推进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实现降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杨智[10](2016)在《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将其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对其海洋资源、海洋科技人才力量和海洋基础设施等进行概述,分析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过程。以脆弱性为切入点,运用集对分析法对1996-2012年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估,并探讨其发展趋势;运用叁角图法对1996-2012年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进行分类,分析其发展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动态性,并根据分类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有助于环渤海地区明确发展目标和选择路径。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整体呈下降态势,稳定性显着增强。1996-2012年环渤海地区四个省份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区域差异明显,在研究期内脆弱性综合指数排序为山东省<辽宁省<天津市<河北省;下降幅度依次是辽宁省0.4796、河北省0.402、天津市0.3187、山东省0.2638。第二,从脆弱性类型上看,在研究期内天津市有10年次复合子系统脆弱RS型,7年次均衡脆弱RES型;河北省有2年次复合子系统脆弱RS型,15年次均衡脆弱RES型;辽宁省有1年次复合子系统脆弱ES型,16年次均衡脆弱RES型;山东省有3年次单一子系统脆弱R型,复合子系统脆弱ES型有5年次和3年次RS型,6年次均衡脆弱RES型。第叁,从发展趋势上看,在研究期内天津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子系统脆弱性所占比重逐渐减小,辽宁省和河北省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叁个子系统脆弱性比例协调较好,山东省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所占比重不断增大。第四,要降低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需加强陆海统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污染治理,推进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强应对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融的趋势,沿海地区的人海关系间相互作用较为剧烈,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包含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性问题,既具有区域性特点又有全球意义。中国的海洋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取得了显着成就,但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不合理开发,海洋灾害频发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沿海城市的人海关系已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特征。本文以沿海地区十一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脆弱性视角研究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对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科学界定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基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两个要素构建分析框架,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叁个子系统角度选取22个具体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法、脆弱性函数模型结合状态空间法对2001-2015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测度并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各省份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从时间来看,各子系统脆弱性与耦合系统脆弱性时间差异显着。2001-2015年间,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呈现整体上升,局部突变的特性。脆弱性指数由2001年的6.735升高至2006的8.226,最后回落至2015年的8.126,整体呈现“倒U”型的发展趋势。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的变化波动来看,大致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波动一致,社会子系统脆弱性与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均呈现整体下降,局部波动的特征。(2)从空间上看,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均值为0.708,属于中等脆弱状态。地区变差系数0.387,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南北低,中间略高的分布状态。经济子系统脆弱性呈现明显的省域“极差化”特征,出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橄榄形”空间格局,而社会子系统脆弱性呈现低与高占比较多,中间较少的特征;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区域差异较小,脆弱性程度较低缓。(3)海洋二叁产业贡献率、海洋经济区位商、城镇人口失业率、单位养殖面积养殖产量、海洋灾害(风暴潮)面积是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影响天津“降脆”的主要因素是海洋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以及环境管制力度弱,河北与江苏的涉海就业人数与海洋经济区位商是最主要障碍因素,辽宁、上海与山东应当调整叁次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海洋灾害对浙江、福建、广东的威胁较大,福建、海南的渔业产值、人均海洋捕捞量是主要障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天宝,杨芳芳,韩增林,彭飞.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海洋本体的解构与研究重点[J].地理科学.2019

[2].潘晗.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蒋潞遥.重庆市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潘晗,李博.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

[5].李扬,汤青.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J].地理研究.2018

[6].盛科荣,樊杰.地域功能的生成机理: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解析[J].经济地理.2018

[7].樊杰.新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刍议——兼议吴传钧先生的小事、大业[J].经济地理.2018

[8].樊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综合研究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石[J].地理学报.2018

[9].李博,苏飞,杨智,韩增林,彭飞.基于脆弱性视角的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时空特征及演化分析[J].生态学报.2018

[10].杨智.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标签:;  ;  ;  ;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文-刘天宝,杨芳芳,韩增林,彭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