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癌症和艾滋病治疗的 MTCS,简介

用于癌症和艾滋病治疗的 MTCS,简介

一、MTCS for Cancer and AIDS Treat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论文文献综述)

曲晓燕[1](2021)在《目的论指导下新型冠状肺炎专题文章的笔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在这一特殊背景下,笔者接到了一个特别的翻译任务。该翻译任务的委托人是来自夏津第一中学的一位教师。为了提高中学生对新型冠状肺炎的认识,拓宽他们的视野,该教师挑选了大量与新冠肺炎相关的英文材料,委托作者将其翻译成相应的中文文本,并将其作为学校学生的阅读材料。根据该客户的要求,本翻译任务的目的是将文本原文内容准确、清晰地传达给读者。因此,笔者从源文本的特点和客户的需求出发,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完成了翻译任务。本篇报告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该翻译任务进行探讨。就翻译任务本身而言,作者首先介绍了它的背景信息和意义,然后描述了整个翻译过程。其次,就其具体问题而言,笔者介绍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难题。具体来说,笔者将其分为三类:与COVID-19相关的医学术语的翻译、有着复杂语法成分的句子的翻译以及非语言标记的翻译。针对上述困难,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首先,对于与COVID-19相关的医学术语的翻译问题,译者遵循了目的论中的目的性原则,对这些医学术语的翻译进行了分类,其中包含缩略语的翻译和常见单词在某一领域用作专业术语的翻译。其次,对于涉及复杂语法成分的句子的翻译,译者遵循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主要采用顺序法、逆序法和综合翻译法等三种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句子的翻译。第三,对于非语言标记的翻译,笔者遵循连贯性原则,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零翻译或其他翻译策略)来解决非语言标记翻译的难题。通过采取以上所述策略,作者最终地完成了翻译任务。

张雅丽[2](2020)在《农村癌症病患疗治的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非常关注文化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以Z村为田野点,把癌症病患Y作为调查对象,对其的治疗过程进行全景式描述,重点突出文化在医疗行动中的作用与影响。本文主要使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通过调查者与病患、病患家属的面对面沟通,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一手资料,基于医学人类学视角,把癌症病患当作主角,倾听她的故事,探索农村癌症病患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性知识及其背后的深刻文化意义。本文探究农村癌症病患生病后的生活世界和行动选择。患病后,病患的失序世界主要体现为身体失序、心理失序、家庭角色失序、社会关系失序;着重分析农村癌症病患对疾病的主位认知,从病患内心世界和本土文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生活压力、经济状况、个人性格、特殊的心理有一定的关联;重点讨论了农村癌症病患如何重构失序之路,农村癌症病患的医疗体系主要分为民间治疗、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在民间治疗部分,描绘了“看外科”求解、家神祭祀、“点灯”祈福等仪式治疗,西医治疗部分,刻画了化疗过程的艰难,同时也分析了病患为什么不进行手术治疗的原因,中医治疗主要讲述了病患在治疗中的经历与感受,呈现出农村癌症病患面对的多元医疗体系;治疗过程是苦难与艰辛的呈现,那农村癌症病患的支持力量则是支撑起苦难生活继续前进的动力,它们分别是病患自身的坚持力量、家庭本位的支持力量、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政策的扶持。论文最终展现了农村癌症病患治病的行动逻辑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也对当地医疗体系有一定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北地区村民的疾病治疗与文化的关系。

田龙[3](2020)在《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侵入人体造成CD4+T细胞减少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随着 HAART(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普及和治疗方案的改进绝大多数HIV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得到很好的控制,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也可以维持在正常水平。但是随着患者年龄增高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HIV感染者患非HIV定义性疾病(Non-AIDS-defining diseases,NAD)的风险越来越高,且已经成为影响HIV感染者生存质量重要因素的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非艾滋病相关性疾病的风险与感染者体内免疫激活和炎症水平密切相关。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几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HAART治疗感染者与未感染者差异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HIV病毒感染以后长期潜伏以及病人长期服药导致机体处于复杂的免疫激活和炎症状态,这造成很难通过体量有限的体内及体外实验获得比较全面的免疫激活和炎症结果。而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库收集整理多个实验中艾滋病感染者的基因检测数据。按照感染毒株,感染时间,给药情况,性别,年龄,种族背景和组织样本进行重新分组可以在展开实验室实验前精确的预测实验验证的重点方向和使用的样本量。本研究筛选了 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与未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与未治疗的精英感染者PBMC间的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了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 PPI 网络(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分析在生物信息学水平上系统的研究了HAART治疗的艾滋病感染者淋巴细胞免疫激活所涉及的主要基因以及这些基因的功能。此外,本实验还在miRNA水平上分析了 HIV感染者与健康对照的差异。结果显示HAART治疗可以降低多数炎症基因的表达但也会升高CD4+T中趋化受体IL-7R和CX3CR1,CD8+T细胞中NFKBIA以及单核细胞内CXCL10等促进免疫激活和炎症基因的表达。HAART治疗后各淋巴细胞亚群通过不同的途径调节免疫激活和炎症状态。CD4+T淋巴细胞主要是下调白细胞活化的调节通路和白细胞激活的负调节基因的表达。CD8+T淋巴细胞下调固有免疫的正向调节、αβCD8+T细胞活化。单核细胞则通过上调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淋巴细胞趋化性作用基因,下调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防御应答、NK细胞介导的免疫基因来影响HIV感染者的免疫激活过程。此外还发现HAART治疗能改变SERPINA1、S100A9、IFIT2和CD247等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以及对胰岛素抵抗、神经元凋亡等通路的影响。第二部分: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血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的筛查获得了 HAART治疗改变感染者基因表达的数据,那么能否在建立的实验动物模型体内检测到能反映炎症状态的细胞因子水平发生相对应的改变?本实验通过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对HAART治疗的SIVmac239感染恒河猴的这几类细胞因子在感染前、慢性感染期、HAART治疗和停药状态下的血浆浓度进行研究并分析这些细胞因子变化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发现在静脉注射SIVmac239的恒河猴在感染的慢性期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均有所升高。在HAART治疗期间,TGF-β1和IP-10的浓度无论变化趋势还是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都与临床相符合,IL-1β和IL-6的血浆浓度没有随着病毒水平的下降而降低,反而在停止HAART治疗后才逐渐下降并基本维持在HAART治疗前的水平。第三部分: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可以很好的了解炎症动态但是不能很好的反应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激活状态。也不能系统的知道免疫激活与炎症之间的联系。因此,本实验通过多色流式技术检测了 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的数量和比例的变化并分析了这些免疫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分化程度较高的CD4+TEMRA、CD4+TCM和CD4+TEM细胞亚群在艾滋病疾病进程中呈下降的趋势而分化程度较低CD4+naiveT细胞在艾滋病疾病进程中比例呈上升的趋势。HAART治疗也没有改变HIV感染后CD8TEMRA细胞亚群比例持续减少CD8’naiveT 比例持续增加变化的总体趋势.HAART治疗并不能有效恢复CD8+TCM细胞的水平.PD-1作为程序性死亡分子在终末分化的CD4+TEMRA和CD8+TEMRA细胞表而高度表达这在相应的naiveT细胞表面低水平表达。HAART治疗降低PD-1分子在CD8+T记忆细胞亚群表面的表达只发生在治疗的前期。给药112天BI细胞在外周血中比例上升,且外周血中具有吞噬功能的经典型单核细胞和激活的CD14+CD169+单核细胞比例也发生明显增多。CD8+CD38+T作为外周血CD4+T计数恢复的指标在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模型体内得到了验证。

张旭[4](2020)在《HIV-1病毒Nef蛋白抑制剂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接触,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三种,因其具有致命性,且尚无彻底治愈药物的特点,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艾滋病未能得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是有病毒储藏库的存在。目前的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cART)主要靶向艾滋病毒编码蛋白中的三种酶活性蛋白。但15种HIV编码蛋白中还有许多潜在的病毒机制及可能的药物靶点仍未得到充分研究。为了清除HIV-1的病毒储藏库,已经开发出各种治疗策略,其中包括“HIV-1病毒储藏库的震和杀”(“shock and kill”)。“shock and kill”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修复HIV-1感染受损的免疫系统,恢复宿主的免疫监控,以达到清除病毒的效果。长期以来HIV-1的Nef蛋白可以通过介导细胞表面MHC-I的下调,帮助HIV-1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寻找一种新型的特异性拮抗Nef下调MHC-1的抗病毒药物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研究试图从FDA批准已经在临床上使用的化合物库中希望筛选一个能够特异性拮抗Nef蛋白的抗病毒药物,从而恢复细胞表面的MHC-I的表达,增加免疫系统对HIV-1感染细胞的应答反应,为临床上增强对HIV-1的免疫监控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研究内容和方法首先,本研究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HIV-1 Nef-GFP蛋白稳定表达的荧光载体系统,通过细胞转染,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在HEK293T细胞中验证Nef-GFP表达载体能够有效抑制细胞表面MHC-I的表达。进一步再通过高通量药物筛选,筛选出Nef抑制MHC-I表达的拮抗剂洛伐他汀。其次,通过病毒的包装和体外扩增,过表达Nef和SERINC5,ELISA等实验方法,验证洛伐他汀是否能够抑制同样被Nef下调的CD4和SERINC5,并抑制由Nef引起的病毒复制能力。通过病毒体外感染,共培养等实验来检测洛伐他汀是否促进自体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通过免疫杀伤反应清除感染细胞,并进一步测试洛伐他汀抑制从HIV-1感染者中分离出的CD4+T淋巴细胞的病毒反弹,验证洛伐他汀的抗病毒效果。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实验、位点突变、和免疫共沉淀方法,探讨洛伐他汀特异性拮抗Nef蛋白恢复MHC-I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本研究通过流式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对FDA批准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的药物库进行药物筛选工作,我们发现一种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不仅可以显着拮抗Nef蛋白下调MHC-I的表达,还可以拮抗Nef抑制的CD4和SERINC5的表达,并在野生型HIV-1病毒感染的CD4+T细胞中验证了洛伐他汀对MHC-1和CD4的下调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体外CD4+T细胞自体感染实验和自体CD8+T细胞共培养实验中,加入特定组合的HIV-1抗原肽模拟体内病毒感染情况,发现洛伐他汀处理后,感染细胞中病毒复制被有效并持续的抑制,说明洛伐他汀能有效抑制病毒颗粒的内源性感染性。通过细胞杀伤实验检测结果,发现洛伐他汀处理后,感染的CD4+T细胞的CTLs杀伤毒性显着增加,表明洛伐他汀还可以促进自体CTLs,并且有效抑制从HIV-1感染者中分离出的CD4+T淋巴细胞的病毒反弹。另外,我们通过分子对接实验,计算洛伐他汀可能与Nef-MHC-I复合物作用的位点,并通过分子突变实验加以证实。我们还发现洛伐他汀通过直接与Nef蛋白作用,干扰Nef-MHC-AP-1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Nef蛋白对MHC-I的下调。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一种有前景的抗HIV-1病毒药物洛伐他汀。洛伐他汀可以拮抗Nef介导的MHC-I、CD4和SERINC5的下调,增强CD8+T细胞的CTLs反应,抑制病毒的复制,有助于临床上增强抗HIV-1的免疫监控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它与儿童肺炎、细支气管炎和婴幼儿死亡率显着相关。Micro RNAs(mi RNAs)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小RNAs,在基因调控中发挥作用,并与宿主免疫反应和疾病进展相关。在本研究中,为了识别儿童肺炎相关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同时研究RSV相关儿童肺炎的分子机制,我们分析了患RSV轻症肺炎和重症肺炎儿童全血样本的全转录组和微小RNA组。我们发现RSV重症肺炎患儿全血mi RNAs和编码RNA(m RNA)表达谱发生改变,差异明显。在RSV重症肺炎患儿中,hsa-mi R-1271-5p、hsa-mi R-10a-3p、hsa-mi R-125b-5p和hsa-mi R-30b-3p这四种mi RNAs被显着上调。进一步,我们对RSV重症肺炎的特异性mi RNA的靶标基因进行了比较。利用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法(GO分析)对这些靶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靶基因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包括NF-k 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我们的发现将有助于识别重症肺炎的生物标志物和新的药物设计策略,并用用以治疗的RSV重症肺炎儿童。

邹嘉曦[5](2020)在《艾滋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特异性microRNA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无证可辨患者与健康人之间microRNA差异表达谱,寻找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特异性表达m icro RNAs,旨在从microRNA层面探索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生物学基础,为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无证可辨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浆中的microRNA进行检测。运用Gene Spring GX软件分析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中microRNAs的表达情况,对特异性表达的microRNAs进行GO和Pathway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肺脾两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共筛选出11条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的microRNAs(P<0.05,FC>2.0),其表达均上调。11条差异microRNAs共预测出3055条靶基因。2、肺脾两虚证组与无证可辨组比较,共筛选出8条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的microRNAs(P<0.05,FC>2.0),表达均下调。8条差异microRNAs共预测出5639条靶基因。结论1、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micro R NA表达谱(P<0.05,FC>2.0),其差异性表达microRNAs分别是mi R-1229-5p、mi R-7150、mi R-6510-5p、mi R-574-5p、mi R-4281、mi R-6850-5p、mi R-3663-3p、mi R-6088、mi R-6089、mi R-6891-5p、mi R-548f-3p,其特异性调控机制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异常免疫激活,CD4+T细胞破坏等相关。2、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患者和无证可辨组存在差异micro R NA表达谱(P<0.05,FC>2.0),其差异性表达microRNAs分别是mi R-320a、m i R-7847-3p、mi R-765、mi R-483-5p、mi R-4306、mi R-6831-5p、mi R-3135b、mi R-6165,其特异性调控机制可能与癌症途径、Wnt信号通路、Erb B信号通路、R as信号通路等通路相关。

沈坚[6](2020)在《基于SEER数据库的卡波西肉瘤患者自杀死亡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卡波西肉瘤是HIV感染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癌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高于普通人群。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索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以明确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患者自杀死亡的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干预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我们的研究基于SEER数据库,对1980-2016年期间登记的美国卡波西肉瘤患者进行筛查并与同期美国普通人群相比较,计算其标准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并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杀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美国卡波西肉瘤患者和美国普通人群的自杀率分别为115.31/10万人年(21405例患者中有110例自杀)和15.1/10万人年,标准化死亡比为7.64,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6.28-9.21。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黑种人(vs白种人,HR:0.43,95%CI 0.21–0.89,P=0.022),年龄≥55岁(vs 18-44岁,HR:0.31,95%CI 0.14–0.66,P=0.002),化疗(vs不化疗,HR:0.60,95%CI0.37–0.96,P=0.032)是卡波西肉瘤患者自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临床医务工作者可以应用我们的研究结果来识别具有相对较高自杀风险的卡波西肉瘤患者(白种人、18-44岁、非化疗),并在患者诊断、治疗和随访期间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该人群的自杀率。

邢璐[7](2020)在《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由于医学研制上的进步,艾滋病已成为长期可控制的慢性疾病。通过抗病毒治疗药物可使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存活期延长,存活率也大大提高。但在其病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仍要遭受各种并发症、药物副作用、疾病污名化、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境,其家庭成员和主要照顾者也会遇到种种危机。因此,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所面对的不啻是艾滋病本身,而是长期适应的问题,是感染者/患者及其家庭都将面对的如何与之共处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探寻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家庭抗逆历程。本研究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研究一:修订适用于我国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家庭抗逆力量表。以河北省C市艾滋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和网络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为研究对象,初测回收有效量表283份,复测回收有效量表474份,使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形成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家庭抗逆力量表。研究二: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现状调查。使用《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量表》对546名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家庭抗逆力总体水平,把握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三: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质性研究。首先将家庭抗逆力量表得分处于前27%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界定为拥有高家庭抗逆力的被试,进而综合考虑群体特殊性、研究目的、受访意愿以及伦理道德,从高家庭抗逆力的被试中选取9名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以及3名家庭成员或主要照顾者进行访谈,将所获得的文本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逐级编码,从而探寻其家庭是如何在逆境当中与艾滋病共处并实现成长与发展,进而对其抗逆历程做出诠释性结论。研究结果如下:第一,修订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量表》共15个项目,包含“责任感”、“感知力”、“抗污名”3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和评估我国艾滋病群体家庭抗逆力水平的有效工具。第二,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家庭抗逆力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并在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平均月收入、感染途径、CD4+T淋巴细胞指数、主要照顾者和近一年来居住情况这九个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第三,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在患病之后会经历身体折磨、持久低迷、污名感知、起居不便、家庭破裂、渴望社会支持等现实问题。此部分内容可提取为身体体验、心理体验、生活情境、社会关系、心中所念。第四,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家庭会面对生活质量、家庭秩序、家庭成员或主要照顾者的身心状态等困境,维系其家庭稳定的因素包括家人改变、家风传统等,进而发展为全家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此部分内容可提取为家庭逆境、家庭互动、家庭根基、家庭共担。第五,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在经历逆境过后接受现实、珍惜生命,并能够重构认知、开始崭新生活,继而产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此部分内容可提取为生机不灭、希望犹存、价值向往。第六,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风险因子包括:患病事实、家庭耻辱感、压力累积效应;家庭保护因子包括:家庭信念系统和家庭组织形态;家庭复原因子包括:调适机制和外界干预;家庭成长因子包括:自我实现和家庭统合。

龚海波[8](2020)在《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目前认为,卡波西肉瘤相关病毒(KSHV)是导致卡波西肉瘤等肿瘤发生的关键病原体。KSHV在卡波西肉瘤等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我们发现,各个类型的卡波西肉瘤患者发病情况都是男性远远多于女性,其背后的机制不明。由于对于卡波西肉瘤来讲,目前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细胞株可供研究,卡波西肉瘤目前认为是内皮细胞来源的肿瘤,研究KSHV致瘤作用可以用的模型是感染KSHV的内皮细胞。KSHV基因组编码25个成熟miRNA,这些miRNA的具体作用不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几个问题:(1)在感染KSHV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偏好,即男性相较于女性在感染KSHV方面是否是个危险因素(2)内皮细胞感染KSHV后,会产生哪些差异表达基因(3)kshv-miR-k12-12-3p有多少可能的靶基因。(4)kshv-miR-k12-12-3p会对内皮细胞有什么样的生物学作用。(5)kshv-miR-k12-12-3p改变生物学表型背后的分子机制是什么。方法:(1)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并纳入全世界所有KSHV血清流行病学的文献,时间跨度从1994年1月到2019年11月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中的合并优势比(ORs)和95%置信区间(95%CI)。(2)从GEO数据库下载相关数据集,采用在线的工具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富集分析,关键基因模块分析。(3)采用2个在线的分析软件Target Scan Human Custom、miRDB预测kshv-miR-k12-12-3p靶基因,并对结果进行取交集获取共同的靶基因,并进一步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关键基因模块的获取。(4)采用细胞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将kshv-miR-k12-12-3p转染进入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其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学作用。(5)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稳定转染kshv-miR-k12-12-3p的内皮细胞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改变。结果:(1)对全人群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女性的KSHV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男vs.女,OR=1.07,95%CI:0.99-1.17,P=0.10);对纳入的成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发病情况较女性高(男vs.女,OR=1.11,95%CI:1.03-1.19,P=0.004);纳入的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儿童相较于女性儿童没有统计学差异(男vs.女,OR=0.87,95%CI:0.77-0.99,P=0.03)。(2)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得到11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1个最关键基因。(3)生物信息学预测共得到kshvmiR-k12-12-3p的78个靶基因,其中有4个最关键基因。(4)划痕实验和血管生成实验可以观察到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5)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可以检测到关键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改变。结论:(1)在KSHV感染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偏好,但尚不足以解释卡波西肉瘤发病男性远远多于女性的现象。(2)KSHV感染可以使内皮细胞产生差异表达的基因。(3)生物信息学预测可得到kshv-miR-k12-12-3p最可能的靶基因。(4)kshv-miR-k12-12-3p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5)kshv-miR-k12-12-3p可以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改变。

沈奎[9](2019)在《美国临床试验药品尝试权法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5月31日,美国通过了一项有关临床试验药品的新法案,该法案被称为“尝试权(Right To Try)”法案。尝试权法案的主要内容是允许符合条件的病人可以无需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U.S.Food&Drug Administration,FDA)的批准使用已过一期临床试验阶段的研究新药。由于尝试权法案绕开了FDA的事先审批,尝试权在美国引发了非常大的争议,美国社会及医药界对尝试权的讨论很多,而我国对尝试权的介绍很匮乏,研究美国尝试权法案对我国的药品监管有着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查阅美国相关立法文件、国内外文献和尝试权的相关案例,回顾美国药品监管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FDA为应对新形势下的药品监管挑战做出调整和改变的两项措施,总结出美国药品监管与药品危机及患者权益之间的关系。通过美国药品监管的历史和改变引出新的尝试权法案,详细介绍尝试权法案的立法进程和立法背景,逐条分析尝试权法案的内容,并将尝试权与扩展访问(Expanded Access)、超药品说明书用药(Off-label Uses)这两种与其较为相似用药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尝试权与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利于更充分更全面的了解尝试权的特点。最后通过尝试权的案例分析,进一步归纳总结美国尝试权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从而给出我国药品监管的相关启示和建议。美国尝试权法案是患者权益保护与药品监管博弈平衡的一个阶段性结果。尝试权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已有的扩展访问用药途径的延续,尝试权法案绕开FDA的审批获得临床试验用新药,是对药品监管的新的突破和挑战。由于尝试权法案施行未久,药品生产商尚未按尝试权法案要求披露相关年度报告,尝试权法案的实际效果和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罗晓兰[10](2019)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当用户感知躯体症状或担忧自己的健康时,会经常上网搜索来了解相关症状和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网络健康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过度或不当使网络健康信息可能会使部分用户(本研究称为“健康焦虑用户”)夸大或曲解躯体症状,导致过度的健康担忧和患病恐惧,称为“健康焦虑”。这使得网络健康信息不仅无法解决用户的健康问题,反而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该问题在国内外普遍存在,是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问题。已有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健康焦虑问题的加剧与网络健康信息的使用增加密切相关。但已有研究仅仅分析了搜索频率、搜索时长等因素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并未关注健康焦虑用户的哪些信息搜索行为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如何使用户产生健康焦虑等问题。根据认知行为理论模型,健康焦虑的产生主要由于用户非理性信念和自动思维对身体出现的症状过于夸大而产生疑病认知,导致了一系列过度担忧健康状况的行为。如果能探索出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即用户搜索后哪些认知和行为的变化导致了疑病认知,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制定缓解策略。由此促使本研究以“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为切入点,进行了以下探索性工作:(1)从“疑病症吧”中随机抽取300条用户搜索网络信息后产生健康焦虑的疾病叙事文本,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文本中的主题进行编码和统计,探索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搜索后认知和行为特点及健康焦虑行为表现;(2)根据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结果,构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3)利用问卷调查法搜集实证数据,对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归纳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实证结论对模型进行了修正。(4)对健康焦虑测量工具进行更新和验证,使其更适用于国内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和医疗服务研究情境,有助于科学测量用户的健康焦虑程度。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根据网络健康焦虑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特点的分析结果,部分健康焦虑用户有“问题性网络使用”倾向,主要表现包括感知症状后会持续、高频率地搜索症状相关信息,首选网络信息(主要是百度)作为症状自评依据,比较关注消极的搜索结果,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和注意力偏差。第二,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因素主要有搜索频率、搜索时长、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相比较以往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两个新的子因素: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且相比较搜索频率和搜索时长,新增的两个子因素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更显着。另外,虽然健康焦虑用户频繁地使用网络健康信息,但部分用户却对网络健康信息持负面评价,认为网络健康信息是引发健康焦虑的首要原因,尝试采用信息回避策略缓解焦虑,存在明显的归因偏差。第三,结合已有研究中对健康焦虑认知行为模型的归纳和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模型。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改变用户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行为对健康焦虑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网络健康信息搜索会正向影响用户的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负向影响医生认知信任;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会正向影响健康焦虑,医生认知信任会负向影响健康焦虑。比较遗憾的是,本研究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并未支持亲友患病、媒体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对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的正向调节作用,可能存在其它影响路径,有待后续研究中继续探索。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相比已有研究中关注的搜索时长和搜索频率,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研究中更应该关注用户的搜索信息来源、对搜索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内容的感知和看法,以及接触到的网络健康信息对他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结论均显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可能会降低用户对医生专业能力的信任。考虑到医生在网络健康信息确认和缓解健康焦虑中的关键作用,应该积极探索“患者-互联网-医生”三元关系中的网络健康信息沟通机制和策略。基于本研究提出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用户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最后从信息使用者、提供者和确认者(用户、网络信息服务方和医生)三个不同角色的角度提出了帮助缓解网络健康焦虑、以期能真正发挥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优势的建议。

二、MTCS for Cancer and AIDS Treat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TCS for Cancer and AIDS Treat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论文提纲范文)

(1)目的论指导下新型冠状肺炎专题文章的笔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Content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1.1 Preparation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on COVID-19
        2.1.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1.3 Preparation of Time and the Translator's Mentality
    2.2 In-Translation
        2.2.1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arget Texts
        2.2.2 Adjustment of the Time
        2.2.3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Draft
    2.3 Post-Translation
        2.3.1 Feedback and Modification
        2.3.2 Reflection on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Source Text Analysis
    3.1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3.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4.1 Theoretical Guidance
        4.1.1 Skopos Theory
        4.1.2 Three Cor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4.1.3 The Applicability of Skopos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4.2 Specific Strategies Adopted and Case Analysis
        4.2.1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Medical Terms Related to COVID-19
        4.2.1.1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Abbreviations
        4.2.1.2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Common Words Used as Technical Terms in a Certain Field
        4.2.2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Sentences with Complex Grammatical Elements
        4.2.2.1 Linear Translation
        4.2.2.2 Reverse Translation
        4.2.2.3 Synthetic Translation
        4.2.3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Non-Linguistic Marks
        4.2.3.1 Zero Translation
        4.2.3.2 Other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Non-linguistic Mark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Chinese Version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农村癌症病患疗治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田野点呈现及走近病患
    一、田野点概况
    二、走近病患的世界
第二章 农村癌症病患的失序情状
    一、身体失序
    二、心理失序
    三、家庭角色失序
    四、社会关系失序
第三章 农村癌症病患主位视角的病患归因
    一、生活压力与疾病
    二、经济状况与疾病
    三、性格与疾病
    四、特殊的心理与疾病
第四章 重构失序之路
    一、民间治疗
    二、西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第五章 农村癌症病患的支持力量
    一、家庭本位的支持力量
    二、病患自身的力量
    三、社会关系的和谐
    四、社会政策的扶持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讨论
    一、结论
    二、人类学视域下疗治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HAART治疗感染者与未感染者差异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二部分 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血浆细胞因子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三部分 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滋病免疫激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基本情况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HIV-1病毒Nef蛋白抑制剂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HIV-1 病毒Nef蛋白抑制剂的筛选和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HIV的研究背景
        1.2 Nef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Nef蛋白的基本特征
        1.2.2 Nef介导的HIV病毒躲避免疫监控的机制
        1.3 抗HIV-1药物的研究进展
        1.3.1 抗HIV-1的治疗方法
        1.3.2 抗病毒药物的种类
        1.3.3 开发抗病毒药物的靶标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3 实验主要质粒和小分子
        2.1.4 主要试剂耗材
        2.1.5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受试者临床样本入排标准及医学伦理
        2.2.2 细胞培养
        2.2.3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分离
        2.2.4 人原代T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
        2.2.5 贴壁细胞系的传代
        2.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2.7 HEK293T细胞转染实验
        2.2.8 流式细胞术
        2.2.9 单轮感染试验
        2.2.10 病毒体外扩增和感染实验
        2.2.11 自体CD4~+和CD8~+T细胞共培养实验
        2.2.12 细胞毒性杀伤实验
        2.2.13 分子对接
        2.2.14 Western Blot实验
        2.2.14 免疫共沉淀
        2.2.15 蛋白纯化实验
        2.2.16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高通量筛选Nef抑制MHC-I表达的拮抗剂,恢复MHC-I的表达
        3.2 洛伐他汀有效抑制Nef介导的MHC-I下调
        3.3 洛伐他汀拮抗Nef介导的CD4和SERINC5 的下调以及抑制病毒颗粒的内源性感染性
        3.4 在野生型HIV-1 感染期间,洛伐他汀可以抑制MHC-I和 CD4 分子的下调
        3.5 洛伐他汀的预处理可增强HIV-1 感染者对重新激活的潜伏库的自体CTL应答
        3.6 洛伐他汀直接作用于Nef,阻断Nef与 AP-1 的相互作用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展望
    第6章 结论
第二部分 :通过整合微小RNA组(mi RNAome)和转录组分析鉴定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引起的小儿肺炎中mi RNA与 m RNA的互作关系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病人样本收集
        2.2 RNA提取实验
        2.3 高通量测序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2.5 数据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RSV轻症肺炎和RSV重症肺炎患儿全血标本中mi RNA和mRNA差异表达
        3.2 对选定的mi RNA进行验证,鉴定潜在的诊断性mi RNA生物标志物
        3.3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预测与鉴定
    第4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细胞株来源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艾滋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特异性microRNA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艾滋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免疫重建不全定义
        1.3 免疫重建不全的潜在机制
        1.3.1 骨髓造血功能降低
        1.3.2 胸腺输出减少
        1.3.3 免疫激活
        1.3.4 微生物移位和肠道菌群失调
        1.4 免疫重建不全的西医治疗
    2.艾滋病中医研究进展
        2.1 艾滋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研究
        2.2 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2.3 中医与免疫
        2.3.1 肺与免疫
        2.3.2 脾与免疫
        2.4 免疫重建不全中医治疗
    3.microRNA研究
        3.1 microRNA的概念
        3.2 microRNA的功能
        3.2.1 microRNA与发育
        3.2.2 microRNA与免疫系统
        3.2.2.1 microRNA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3.2.2.2 microRNA与免疫疾病
        3.3 microRNA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3.4 microRNA在艾滋病中的研究进展
        3.5 microRNA应用于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免疫重建不全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步骤
        3.2.1 样品采集和运输
        3.2.2 样本Total RNA的提取和质检
        3.2.3 Total RNA过柱纯化
        3.2.4 Total RNA的去磷酸化、标记和杂交
        3.2.5 芯片清洗及扫描
        3.3 数据处理
    4.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结果
        4.1.1 受试者性别情况
        4.1.2 受试者年龄情况
        4.2 免疫指标检测结果
        4.3 聚类分析
        4.4 差异microRNA筛选
        4.4.1 肺脾两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microRNA
        4.4.2 肺脾两虚证组与无证可辨组间差异microRNA
        4.5 差异microRNA的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富集分析
        4.5.1 肺脾两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microRNA的靶基因预测和GO分析
        4.5.2 肺脾两虚证组与无证可辨组间差异microRNA的靶基因预测和KEGG通路分析
    5.讨论
        5.1 肺脾两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microRNA分析
        5.1.1miR-4281
        5.1.2 miR-574-5p
        5.2 肺脾两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microRNA的 GO分析
        5.3 肺脾两虚证组与无证可辨组间差异microRNA的 KEGG通路分析
结论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RNA 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基于SEER数据库的卡波西肉瘤患者自杀死亡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索引
1.研究背景
2.研究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纳入分析的变量
    2.3 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特征
    3.2 患者的标准化死亡比
    3.3 自杀相关危险因素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作者筒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7)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艾滋病
        1.1.1 艾滋病相关概念
        1.1.2 艾滋病现状
        1.1.3 艾滋病相关研究进展
    1.2 家庭抗逆力
        1.2.1 家庭抗逆力相关概念
        1.2.2 家庭抗逆力研究脉络分析
        1.2.3 家庭抗逆力的测量
        1.2.4 家庭抗逆力相关研究进展
2 问题提出
    2.1 研究问题及意义
        2.1.1 研究问题
        2.1.2 研究意义
    2.2 已有研究的不足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内容
        2.3.3 重要概念的界定
        2.3.4 研究对象
        2.3.5 研究工具
        2.3.6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量表的修订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程序
        3.2.4 统计工具
    3.3 研究结果
        3.3.1 项目分析
        3.3.2 效度分析
        3.3.3 信度检验
    3.4 讨论
4 研究二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现状调查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与程序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假设
        4.2.4 数据处理方法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总体状况
        4.3.2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差异分析
        4.3.3 结果与分析
5 研究三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质性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叙说研究
        5.2.2 诠释现象学
    5.3 研究过程
        5.3.1 高家庭抗逆力被试的选取
        5.3.2 研究对象
        5.3.3 研究工具
        5.3.4 研究程序
        5.3.5 资料分析
        5.3.6 信效度检验
        5.3.7 伦理考量
    5.4 研究结果
        5.4.1 头顶烈日身处黑暗——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生活实况
        5.4.2 与魔鬼共舞——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家庭互动
        5.4.3 生之欲愿之求——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成长蜕变
    5.5 分析与讨论
        5.5.1 家庭抗逆力之风险因子
        5.5.2 家庭抗逆力之保护因子
        5.5.3 家庭抗逆力之复原因子
        5.5.4 家庭抗逆力之成长因子
6 总讨论
    6.1 关于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量表的讨论
    6.2 关于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讨论
    6.3 建议与希冀
        6.3.1 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建议
        6.3.2 对家庭成员或主要照顾者的建议
        6.3.3 对社会的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卡波西肉瘤病毒(KSHV)血清阳性率与性别因素的meta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筛选过程和基本情况
        2.2 Meta分析的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KSHV感染内皮细胞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1.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1.4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基因网络的获取
        1.5 关键基因的注释和数据库信息挖掘
    2.结果
        2.1 KSHV感染内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3 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和关键基因的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kshv-miR-k12-12-3p靶基因预测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部分 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
    1.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提取与鉴定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五部分 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探索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与方法
        1.2 质量控制
        1.3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美国临床试验药品尝试权法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美国和中国关于尝试权法案研究的现状
    1.4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美国药品监管历史简介
    2.1 美国药品监管体系的建立及发展
        2.1.1 美国药品监管体系的建立
        2.1.2 药品安全性审查制度的建立
        2.1.3 药品药效审查制度的建立
    2.2 美国新药上市审批程序
        2.2.1 临床前研究
        2.2.2 IND临床试验
        2.2.3 新药审批(NDA)
        2.2.4 新药上市后的监管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美国药品监管体制新的变革和创新
    3.1 新药的加速审批通道
        3.1.1 优先审评(Priority Review)
        3.1.2 加速审批(Accelerated Approval)
        3.1.3 快速路径(Fast Track)
        3.1.4 突破性治疗(Breakthrough Therapy)
    3.2 临床试验药品的扩展访问使用(Expanded Access)
        3.2.1 扩展访问使用的非正式阶段
        3.2.2 扩展访问使用的正式建立
        3.2.3 扩展访问使用的三种类型
        3.2.4 扩展访问使用的申请
    3.3 扩展访问使用的相关参与方的作用
        3.3.1 医生在扩展访问使用中的作用
        3.3.2 药品生产商在扩展访问使用中的作用
        3.3.3 FDA在扩展访问使用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尝试权法案的立法进程及其内容
    4.1 尝试权法案的立法进程
        4.1.1 司法判决
        4.1.2 美国州一级立法的突破
        4.1.3 联邦立法
    4.2 尝试权法案的主要内容
        4.2.1 患者资格
        4.2.2 合格的研究用药
        4.2.3 临床结果的使用
        4.2.4 报告义务
        4.2.5 责任免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尝试权与扩展访问、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比较与研究
    5.1 尝试权与扩展访问使用之间的比较
        5.1.1 历史发展不同
        5.1.2 FDA监管区别
        5.1.3 患者资格的异同
        5.1.4 医生职责的不同
        5.1.5 药物的标准
        5.1.6 临床结果的应用不同
        5.1.7 报告义务的区别
        5.1.8 制药公司责任区别
        5.1.9 费用承担的分析
    5.2 尝试权与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比较分析
        5.2.1 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简介
        5.2.2 尝试权与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比较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尝试权法案对我国药品监管的启示
    6.1 尝试权法案的现状分析
        6.1.1 尝试权的实施案例及评析
        6.1.2 尝试权法案的辩证分析
    6.3 尝试权法案对我国的启示
        6.3.1 我国药品监管的历史和现状
        6.3.2 尝试权法案给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一、术语界定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促进
        二、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
        一、已有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简介
        二、影响健康焦虑的网络信息搜索因素总结
    第三节 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及形成机制
        一、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二、健康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第四节 健康焦虑测量工具的发展
        一、短版健康焦虑量表
        二、网络疑病程度量表
        三、网络疑病量表
    第五节 已有研究中有待完善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简介
        二、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流程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理论模型构建
        一、编码结果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与现有理论的比较
    第三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解释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特点及其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二、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一、网络健康信息行为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二、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四、变量解释
    第二节 健康焦虑程度测量工具更新
        一、测量工具更新的必要性
        二、量表开发的理论基础
        三、量表编制
        四、量表验证
        五、量表更新的讨论
    第三节 研究数据获取及研究工具
        一、研究样本
        二、测量工具
        三、分析技术
    第四节 预调研
        一、预调研流程简介
        二、问卷调整
    第五节 正式调研结果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三、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产生的直接影响检验
        四、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和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检验
        五、调节效应检验
        六、样本选择偏差检验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健康信息环境下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分析
    第一节 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总结
        一、心理疗法对健康焦虑的干预
        二、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回避策略
    第二节 基于影响机制研究结论的健康焦虑缓解措施分析
        一、网络健康信息使用者角度
        二、网络健康信息提供者角度
        三、网络健康信息确认者角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与总结
        二、研究贡献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一、本研究不足之处
        二、未来研究方向
        三、研究成果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四、MTCS for Cancer and AIDS Treat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目的论指导下新型冠状肺炎专题文章的笔译实践报告[D]. 曲晓燕. 山东大学, 2021(12)
  • [2]农村癌症病患疗治的人类学研究[D]. 张雅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研究[D]. 田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HIV-1病毒Nef蛋白抑制剂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张旭.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艾滋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特异性microRNA表达的研究[D]. 邹嘉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基于SEER数据库的卡波西肉瘤患者自杀死亡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沈坚. 浙江大学, 2020(02)
  • [7]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研究[D]. 邢璐.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D]. 龚海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美国临床试验药品尝试权法案研究[D]. 沈奎.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D]. 罗晓兰. 上海财经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用于癌症和艾滋病治疗的 MTCS,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