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适宜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适宜,建筑,遥感,徽州,青藏高原,地温,禀赋。
适宜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马聪,葛坚,赵康[1](2019)在《浙江省绿色办公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的适宜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发展,近年来浙江省办公建筑数量和面积稳步增长,办公建筑运行能耗较高,发展绿色办公建筑是绿色建筑事业的重要内容。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一方面可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另一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的设备系统,且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程度与建筑所在区域的资源情况密切相关。文章以浙江省典型办公建筑为对象,结合各个区域自然资源情况,分析常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经济回收周期,以期为不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11期)
朱嘉,吴晓,王晓[2](2019)在《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开敞空间适宜性布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GIS技术平台,通过"开敞空间分级—指标体系建立—理想模型建构—理想模型修正—系统建构与分级导控"5个步骤,建立开敞空间适宜性布局的普适性思路框架,以理想模型建构和理想模型修正为核心环节。并以福建省武夷山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对此思路框架进行实际应用,以期对上位规划的城市开敞空间适宜性布局评估及优化提供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9年07期)
刘诗韵,刘东海,罗晓予,沈芳华,何怡群[3](2019)在《浙江省中小学校绿色建筑发展及适宜性绿色技术体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校园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价值。而在我国,中小学绿色校园建筑尚未发展完善,缺乏理论技术适宜性体系。文章基于浙江省绿色校园建筑发展现状,分析现有的中小学校绿色建筑技术选用情况,结合工程经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工程经验、技术选用比例与不参评比例高低、各星级选用技术比例差异叁方面梳理和提炼了浙江省中小学校的适宜性绿色建筑技术,为中小学绿色校园的发展与绿建技术选用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7期)
李士梅,李安[4](2019)在《中国工业行业创新技术进步偏向的适宜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进步的偏向方向和要素禀赋结构的错位会导致生产要素配置的错位,降低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这是出现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并直接影响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力的培育。文章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方法,选取2006—2016年中国工业行业创新要素的投入产出数据,重点探讨创新技术进步偏向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创新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创新人员的产出弹性呈现上升的趋势,创新人员近年来对创新产出的贡献程度逐步增强。在创新技术进步方向的选择上,中国各个工业行业创新技术进步的偏向方向和程度有所差别,并存在部分行业创新技术进步方向的选择与要素禀赋结构相失衡的情况。因此,结合工业行业自身要素禀赋结构选择相适宜的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行业创新驱动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李崇博,宋玉,郝应龙[5](2019)在《基于GIS技术和C-A分形方法的浅层地温能定量适宜性评价——以乌鲁木齐市北部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浅层地温能利用前景广阔。据实际勘查资料和测试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及C-A分型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北部城区进行浅层地温能定量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源热泵适宜,较适宜区面积196.35 km~2,分布在第四系卵砾石厚度适中、含水层富水性好、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3/d、地下水径流速度0.1~0.2 m/d的地带;土源热泵适宜、较适宜区总面积284.50 km~2,分布在黄土、粉土、砂砾卵石厚度大于30 m的地带,研究区其它地方不适宜浅层地温能的建设。评价结果对该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黄炜,颜宏亮[6](2019)在《传统建筑技术的适宜性改善策略研究——以徽州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建筑技术是建筑与地域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经过长期磨合适应的结果,蕴含着大量的地域智慧。文章主要从结构性能、物理性能、防御性能方面发掘传统建筑技术的适宜性改善策略,以提升其性能,满足了现代建筑的使用和技术要求,使得传统建筑获得了更多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拓展了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局限,为传统材料和技术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实现地域特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住宅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杨彤[7](2019)在《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地下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工程是人类拓展地下空间资源的一种重要产物,不仅拓展了人类活动所需的空间资源还具备抗震性、隐蔽性以及密闭性等多种优越性能。常规的通过地面勘测方式进行地下工程选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往往还会受到地形及交通条件的限制,同时散点式的勘测结果难以反映地区整体的地下工程选址背景。目前,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工程选址技术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东北某地区基础地质遥感调查成果工程建设应用研究》,开展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地下工程选址指标遥感信息提取和选址指标的规范化处理,并以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地区为研究区,对该区地下工程选址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形成了对研究区地下工程选址背景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地下工程选址适宜性遥感评价方面,本文根据地下工程选址技术要求,选取了地质构造、岩体基本质量和岩石风化程度作为地下工程稳定性评价指标,选取了地形坡度、地面高差和植被覆盖度作为地下工程安全条件评价指标,选取了等级公路距离和水域分布密度作为通行地下工程通行条件评价指标,同时将地下水赋存类型作为地下工程地下水条件评价指标,建立了地下工程遥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指标规范化方法对各指标进行了进一步处理,梳理了各指标与地下工程选址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下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模型。本文还研究了相关指标要素的提取和专题图的生成方法。利用国产ZY-3 DOM数据采用遥感目视解译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赋存类型、地表水体和路网信息获取;利用Landsat8 OLI遥感影像采用定量反演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法(NDVI)的植被覆盖度提取方法,利用国产ZY-3 DSM数据研究了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地势起伏度最佳统计窗口并提取研究区地势起伏度的方法;在遥感信息解译及其属性字段入库的基础上,研究了地下工程选址所需的岩石硬度等级、岩体完整性以及岩体基本质量指标的经验转换方法;研究了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量化归一化处理的方法,形成了遥感评价指标专题图。利用上述建立的模型和遥感评价指标因子专题图,通过GIS模型运算生成了研究区地下工程选址遥感评估条件图,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分区将评价结果划分为优、良、可、差、极差五个等级,进而圈定出了16个优选区,从评价结果分布规律来看,大致可以将优选结果划分为叁类:1)沿河谷走向呈条带状分布优选区;2)沿山脊走向呈条带状分布优选区;3)处于半山腰偏下位置呈团块状分布优选区。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结果验证的15个优选区中有11处适宜建造地下工程,正确率达73.33%。同时,根据优选区的分布情况及实地验证情况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较为理想,说明该方法对地下工程预选址的评估具有可靠性。研究表明,将遥感与GIS技术运用到地下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中,具有宏观、高效、成本低等优势,且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尤其在地下工程选址的前期规划设计以及初勘阶段其优势则更明显,同时该方法还可以为进一步的详勘及工程施工提供基础资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汤思遥[8](2019)在《基于RS与GIS技术的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适宜性评价——以黄石市阳新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黄石市阳新县及周边地区SPOT卫星影像为基础资料,利用GIS技术对基址进行景观格局分析以及生态适宜性分析,力图充分表达基址内部景观特征,进而做出对该指定区域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为阳新县的建设及生态规划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胡威,王登甲,刘艳峰,陈耀文[9](2019)在《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热风楼板供暖技术适宜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热风楼板供暖系统具有建造维护成本低、运行使用方便、且低温不易冻结等优点,适宜于在青藏高原地区住宅建筑中应用。本研究针对3种不同的热风供暖系统(直接送热风系统、楼板开式送风系统及楼板闭式辐射系统)在青藏高原3种典型气候地区(拉萨等高辐射、寒冷(A)地区,玉树等中辐射、严寒(B)地区,兴海等低辐射、严寒(A)地区),以及不同建筑节能水平条件下的技术适宜性进行分析。得到3种太阳能热风系统的技术适用条件,为太阳能热风楼板供暖技术在青藏高原地区大面积推广给出了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杨越[10](2019)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技术适宜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各行各业如何应对当前气候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所以农业领域将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性将会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文将从农业适宜性的影响以及实现农业适应性的措施以及如何对农业适宜性的实行成功与否的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构建出一个农业适宜性方法的理论,以期为未来农业适宜性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适宜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托GIS技术平台,通过"开敞空间分级—指标体系建立—理想模型建构—理想模型修正—系统建构与分级导控"5个步骤,建立开敞空间适宜性布局的普适性思路框架,以理想模型建构和理想模型修正为核心环节。并以福建省武夷山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对此思路框架进行实际应用,以期对上位规划的城市开敞空间适宜性布局评估及优化提供思路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适宜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马聪,葛坚,赵康.浙江省绿色办公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的适宜性[J].建筑与文化.2019
[2].朱嘉,吴晓,王晓.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开敞空间适宜性布局[J].风景园林.2019
[3].刘诗韵,刘东海,罗晓予,沈芳华,何怡群.浙江省中小学校绿色建筑发展及适宜性绿色技术体系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9
[4].李士梅,李安.中国工业行业创新技术进步偏向的适宜性研究[J].求是学刊.2019
[5].李崇博,宋玉,郝应龙.基于GIS技术和C-A分形方法的浅层地温能定量适宜性评价——以乌鲁木齐市北部城区为例[J].新疆地质.2019
[6].黄炜,颜宏亮.传统建筑技术的适宜性改善策略研究——以徽州地区为例[J].住宅科技.2019
[7].杨彤.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地下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9
[8].汤思遥.基于RS与GIS技术的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适宜性评价——以黄石市阳新县为例[J].价值工程.2019
[9].胡威,王登甲,刘艳峰,陈耀文.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热风楼板供暖技术适宜性分析[J].建筑科学.2019
[10].杨越.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技术适宜性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