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1999年辽宁省AFP病例监测系统流行病学分析

1993-1999年辽宁省AFP病例监测系统流行病学分析

一、辽宁省1993~1999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涛,任丽萍,邵玉萍,方兴,杨晓丽,韩悦[1](2021)在《2017-2019年辽宁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文中指出目的评价辽宁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转换后<15岁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监测质量。方法通过全国AFP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辽宁省2017-2019年AFP病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2019年辽宁省报告<15岁儿童AFP病例287例,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27/10万,报告后48h内调查率为99.30%,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4.32%,粪便标本7d内送达率为96.74%,省级脊灰实验室病毒分离结果14d内反馈率为98.26%,75d随访表及时送达率为90.39%。AFP病例中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阳性分离率为3.96%(11/278),未分离到脊灰病毒。2017-2019年辽宁省适龄儿童1、2、3、4剂次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9.38%、99.43%、99.38%、99.11%。结论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调整后辽宁省AFP病例监测质量保持高水平,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冯晓菲,徐绍和,李璐[2](2021)在《2012-2019年鞍山市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质量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评价鞍山市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简称"AFP")监测系统质量,为制定鞍山市脊灰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2019年鞍山市AFP病例进行分析,对AFP监测系统进行评价。AFP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检验水准α=0.01。结果 2012-2019年鞍山市共报告AFP病例109例,经辽宁省AFP病例专家诊断小组最后分类,11例为非AFP病例,98例为AFP病例。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在1.97/10万~5.07/10万之间,平均为3.44/10万。双份合格便标本采集率89.80%,便标本7 d内送达率和分离结果28 d内反馈率为100.00%,75 d随访表及时送达率为97.94%。结论 2012-2019年鞍山市AFP监测系统整体运转良好,监测敏感性较高,但AFP诊断能力、首诊报告率、合格便标本采集率、脊灰疫苗加强接种率等环节还需提高。

郭敬云[3](2019)在《河北省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后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特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比较河北省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后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流行特征,评价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转换的效果,为继续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比较分析河北省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后两年(2014年5月2016年4月与2016年5月2018年4月)AFP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2.采用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D细胞)、转人脊灰病毒受体基因的小鼠肺细胞(L20B细胞)分离脊灰病毒,细胞病变效应阳性分离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型内鉴定;采用细胞中和抗体试验检测血清脊灰中和抗体水平。3.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检验:率、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脊灰中和抗体水平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多变量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1.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后河北省AFP病例分别报告652例、633例,15岁以下儿童报告发生率分别为2.49/10万、2.26/10万(χ2=2.903,P=0.088)。2.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后04岁AFP病例占比分别为63.50%、54.98%,比较年龄构成(Z=-3.438,P=0.001);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72:1、1.30:1(χ2=5.886,P=0.015);各月份、各地市病例均散在分布。AFP病例60d残留麻痹率分别为14.72%、16.27%(χ2=0.588,P=0.443)。3.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河北省报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病例4例、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 virus,VDPV)病例1例,转换后无VAPP病例、VDPV病例的报告。4.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后AFP病例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率分别为2.91%、1.26%(χ2=4.252,P=0.039),血清型分别是Ⅰ型(7株)、Ⅱ型(11株)、Ⅲ型(4株)和Ⅰ型(5株)、Ⅲ型(5株)(P=0.010)。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virus,NPEV)分离率阳性分别为14.88%、12.95%(χ2=0.002,P=0.960)。5.20122016年河北省02岁儿童Ⅰ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1:216.93、1:217.18和1:168.04;20172018年Ⅰ型、Ⅲ型GMT分别为1:237.15、1:114.71;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后Ⅰ型(F=0.091,P=0.764)、Ⅲ型(F=0.687,P=0.408)G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河北省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后脊灰中和抗体GMT水平未发生改变,AFP病例的季节、地区分布、NEPV阳性分离率、AFP病例60天残留麻痹率等流行特征未发生改变。2.河北省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后无VAPP、VDPV病例的报告,AFP病例PV阳性分离率下降。

陈鹏[4](2018)在《肠道病毒A组山东株的基因重组、进化起源及其时空动态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是小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病毒目(Picornavirales)小 RNA 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中最常见的人类病原体之一,目前分为12个组,分别为肠道病毒A~H,J和鼻病毒A~C。EV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多数血清型都能够感染人类并可引起多种疾病。尽管人体感染EV后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部分感染病例可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AM)、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疱疹性咽峡炎、心肌炎、I 型糖尿病、流行性肌痛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EV-A所致疾病以手足口病最为常见,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及口腔部位的皮疹、溃疡等。在手足口病的病原谱中,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是导致该疾病暴发和流行的两大主要病原体。E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包括5’端非转录区(5’-NontranslatedRegion,5’-NTR)、编码多聚蛋白的单一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和3’-NTR共3个部分,全长约7.5kb。单一的ORF编码的多聚蛋白包括4个衣壳结构蛋白(VPl~VP4)和7个非结构蛋白(2A-2C和3A-3D)。其中,VP1蛋白位于病毒衣壳的最外侧,在病毒抗原性和致病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根据EV完整或部分VP1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定型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通过对VP1核苷酸序列扩增后测序,并进一步与其他已知血清型别进行序列比对实现EV血清型别鉴定。近些年,基于VP1序列的系统发生学分析被认为是开展E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进化分析的可靠方法,并用于相关变异株及新型EV的鉴定。在EV基因重组与进化研究方面,基于贝叶斯理论的BEAST程序,可以对病毒的起源和进化速度等参数进行详细计算分析,初步应用于EV的进化起源研究中。运用贝叶斯的马尔可夫链蒙特卡尔(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能够对EV不同血清型的进化遗传学特征(如基因序列起源、进化速度、流行史重构、居群动力学特征等)进行分析。此外,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Phylogeography)是将研究对象不同来源的信息与相关序列数据结合在一起进行进化重建分析的过程,这种分析方法在模拟各种传染病传播及流行史重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分析多用于物种进化历史及地理迁移信息的重建。在传染病研究中,则更多地集中于模拟虫媒传播疾病的时空扩散。对EV开展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特征分析并利用BEAST软件的贝叶斯随机搜索变量选择(Bayesian Stochastic Search Variable Selection,BSSVS)模型开展 EV 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特征分析,能够初步探索不同血清型别EV在不同地域间的时空演变过程。EV-A涵盖近25个血清型别,其中EV-A71、CV-A16等多个型别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相关疾病的暴发流行。由于目前全球EV-A毒株数量较少,EV-A多数血清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过去近30年里积累了丰富的EV-A分离株,并且所有毒株均具有完整翔实的毒株信息。因此,现阶段对EV-A开展较为深入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进化遗传学研究和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研究,对于EV所致相关疾病的机制及预防控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目的]1.探索EV-A不同血清型山东株在山东省内的时间循环模式及其与疾病的关系。2.构建并完善EV-A山东株12个血清型(CV-A2、CV-A4、CV-A5、CV-A6、CV-A8、CV-A10、CV-A12、CV-A14、CV-A16、EV-A71、EV-A76 和 EV-A90)毒株VP1区和3D区基因数据库,并对以上血清型毒株进行基因特征研究。3.分析EV-A山东株基因重组的发生,探讨病毒遗传变异对其致病性和流行规律的影响。4.基于贝叶斯理论的MCMC分析方法,分析EV-A山东株的进化遗传学特征(基因序列起源、进化速度、重构流行史、居群动力学等)。5.根据贝叶斯BSSVS模型探讨EV-A的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特征,分析EV-A不同血清型的时空动态传播过程。[研究方法]1.毒株分离:本研究所选毒株来自山东省CDC1989~2016年分离到的EV-A毒株。病毒株于-80℃低温冰柜冷冻保存,实验前接种RD或Hep-2细胞进行病毒增殖。2.病毒RNA提取:采用美国QIAGEN公司的QIAamp Viral RNA Mini Kit试剂盒,从140μl细胞培养物中提取50μl病毒RNA,加1 μl(40U)Rnasin((QIGEN)后储存于-80℃。3.RT-PCR 及基因测序:RT-PCR 采用美国 Promega 公司 Access RT-PCR System试剂盒扩增VP1和3D区基因片段,RT-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对阳性产物进行序列测定。4.型别鉴定:EV型别鉴定采用基于VP1序列的分子学定型方法,使用NCBI在线提供的BLAST程序与数据库序列进行比对,确定EV-A山东株的血清型别。5.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MEGA 6.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探讨EV-A山东株基因重组情况。通过BEAST 1.8.3软件分析EV-A山东株进化遗传学特征,使用贝叶斯天际线图开展居群动力学特征分析。采用贝叶斯BSSVS模块对EV-A时空动态传播过程进行估计,并在SPREAD 1.0.6软件中模拟EV-A的溯源及时空动态关联。[主要结果]1.EV-A山东株血清型分布:通过EV分子生物学定型方法对1989~2016年分离自山东省AFP及相关病例标本的EV-A山东株进行型别鉴定,共鉴别出EV-A 山东株 251 株,涵盖 12 个 EV 血清型别(CV-A2、CV-A4、CV-A5、CV-A6、CV-A8、CV-A10、CV-A12、CV-A14、CV-A16、EV-A71、EV-A76 和 EV-A90)。其中,EV-A71、CV-A4、CV-A10、CV-A16、CV-A6、CV-A2 等 6个血清型在山东省历年EV监测中共分离到237株,为EV-A山东株优势血清型别。自2008年以来,EV-A在山东省内流行活跃,共分离到223株,占EV-A山东株的88.8%。2.EV-A山东株分子进化及基因重组分析:本研究共选取251株EV-A山东株进行VP1和3D区序列系统进化和基因重组分析。构建VP1区系统进化树发现,山东省12个EV-A血清型毒株在进化树上根据遗传关系远近的不同聚为不同的分支,未发现EV-A山东株在VP1区重组的证据。EV-A不同血清型毒株在山东省的流行具有时间动力学特征,即不同年代的EV-A分离株在系统进化树中位于不同的进化分支。通过构建EV-A山东株3D区系统进化树发现,山东分离株在非结构蛋白区存在频繁的基因重组现象。按照EV-A山东地方株在进化树中亲缘关系的远近,我们将EV-A山东株在3D进化树上进一步分为10个基因簇(1~10)。(1)3D区系统进化树显示,每个基因组所包含山东株血清型别不尽相同,而且同一型别的山东分离株在3D进化树中分处不同的基因组。EV-A山东株3D编码区不同基因组优势山东株的分离时间也不完全相同,其最长分离时间跨度为25年,各基因组平均分离时间跨度约为10年(10.4±7.6年)。(2)基因簇1包含毒株分离自2003~2015年,其中除1株CV-A12山东株(F424)外,其余毒株均为EV-A71。基因簇2的病毒成员分离自1996~2011年,除包含CV-A4、CV-A14和CV-A16这3个血清型的原型株外,还包含1株CV-A6和5株CV-A12山东株。基因簇3也是山东株3D序列进化树中的优势基因组,山东株分离时间跨度为1992~2015年,由CV-A2、CV-A4、CV-A6、CV-A10、CV-A14等4个血清型的山东株组成。基因簇10由EV-A76和EV-A90两个型别的山东株组成,EV-A76血清型为1株2005年分离到的毒株,其余4株EV-A90为1999~2003年分离获得。3.EV-A优势血清型进化起源分析:本研究所选CV-A2、CV-A4、CV-A6、CV-A10、CV-A16和EV-A71等6个EV-A优势血清型毒株的祖先分别起源于1925年、1944年、1946年、1904年、1905年和1936年。近10年以来,EV-A优势血清型山东株VP1区遗传多样性增大。不同EV-A血清型VP1区核苷酸序列每年每个碱基位点的平均进化速度为2.615×10-3~6.431×10-3,其中EV-A71平均进化速度最低,而CV-A4VP1区平均进化速度最高。此外,同一血清型不同分支毒株的VP1区平均进化速度不同。EV-A优势血清型山东株在进化起源上与来自中国其他省份分离株存在共同的进化祖先。4.EV-A优势血清型时空动态传播分析:近些年,EV-A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基于现有基因序列分析发现,除CV-A16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最先起源于南非共和国外,全球CV-A2、CV-A4、CV-A6、CV-A10和EV-A71的传播可能最初均起源于美国。EV-A优势血清型最先起源的传播分支已“静默”多年,目前全球 CV-A2、CV-A4、CV-A6、CV-A10、CV-A16 和 EV-A71 的流行多集中分布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和欧洲地区。EV-A的时空传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表现为同一地域内的传播要优先于不同地域间的传播。[主要结论]1.山东省EV监测中发现多种EV-A血清型,其中以EV-A71、CV-A4、CV-A10、CV-A16、CV-A6、CV-A2等6个血清型为主。本研究共分离到251株EV-A山东分离株,分属12个血清型,即CV-A2、CV-A4、CV-A5、CV-A6、CV-A8、CV-A10、CV-A12、CV-A14、CV-A16、EV-A71、EV-A76、EV-A90。分离自AFP监测系统的毒株涵盖上述所有血清型别;来自HFMD病例的毒株型别以EV-A71和CV-A16为主;AM病例的感染毒株以EV-A71为主;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的EV-A血清型别主要为CV-A10和CV-A6。2.EV-A山东分离株与国外分离株具有较大的核苷酸差异,基因重组是EV-A非结构蛋白区重要的进化方式。EV-A山东分离株在进化关系上具有一定的时间聚集性和空间聚集性,与国外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构建3D区系统进化树发现,EV-A山东株非结构蛋白区基因片段转移频繁,存在频繁的基因重组现象。EV-A山东株在进化树中分为10个基因簇,每个基因簇所包含山东株血清型种类和数量不同,同一血清型山东株分处不同的基因组。3.EV-A山东株优势血清型VP1区遗传变异活跃,山东省存在多个传播链的共同流行。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分析发现,EV-A优势血清型的共同祖先起源于1904~1946年间,VP1区每年每个碱基的平均进化速率为2.6×10-3-6.4×10-3,并且同一血清型不同分支的进化速度并不一致。4.EV-A时空动态传播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近些年来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根据现有基因序列分析,多数EV-A血清型毒株可能起源于美国,而目前EV-A流行区域多集中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和欧洲地区。5.建议我国加强对EV-A各血清型的监测,开展系统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工作。鉴于EV-A毒株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日趋活跃,我国近些年EV所致疾病更为严重,理应加强EV病原学、流行病学等系统的研究工作,以期为EV所致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建立、疫情预测预警和疫苗的研发等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王侃,陆成全,王伟健,刘勇,田园[5](2017)在《锦州2012—201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监测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辽宁省锦州市2012—2016年传染病监测系统上报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锦州市AFP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为进一步维持无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系统中AFP监测系统,收集锦州市2012—2016年各地区上报的病例数,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结合系统质量评价指标分析AFP监测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采用Topsis法综合评价锦州市AFP监测系统运行情况。结果锦州市2012—2016年上报AFP病例26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24例,疑似病例2例,男女性比例为17∶9,散居儿童居多为15例;AFP上报发病率均保持在>1/10万,平均发病率为1.442/10万。按照国家要求,AFP监测系统质量指标完成情况除2016年部分指标未达标外,其他指标均达标。Topsis方法分析锦州市历年指标完成情况结果显示,2012最优,2016年最差。结论锦州市AFP监测系统敏感性符合国家要求,但各年完成情况不平均,应及时加强监督管理,力求逐年有所进步。

闫真,徐冬冬,闫绍宏[6](2016)在《2005-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脊髓灰质炎(脊灰)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05-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AFP监测系统报告的15岁以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内蒙古自治区2005-2015年共报告AFP病例847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80/10万,呈散发状态;发病高峰出现在7月和10月;05岁组居多,占病例总数的61.98%;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53∶1;从19例病例中分离到脊灰疫苗病毒((Poliovirus,PV),从32例病例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病例主要疾病谱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脊髓炎、神经炎和短暂性肢体麻痹等。结论内蒙古自治区AFP病例以小年龄组为主,夏秋季高发,男性多于女性,AFP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良好。

肖丹,张玫,杨月[7](2017)在《大连市2006~2015年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大连市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62015年AFP病例监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大连市20062015年共报告AFP病例181例,每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1/10万,各项及时性指标均达到WHO要求。各区市县AFP病例监测敏感性尚不平衡,合格便标本采集率降低。结论:各区市县应进一步提高本辖区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积极开展主动搜索,提高合格便标本采集率。

王武环[8](2016)在《2005—2014年铁岭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铁岭市2005—2014年10年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提高全市AFP监测系统质量。方法对铁岭市10年间报告的AFP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0年间共报告AFP病例76例,报告发病率在1.40/10万3.24/10万之间。7—12月报告病例56例,占73.68%;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56.58%;服苗史≥3剂次63例,占82.89%;合格标本采集率为89.47%。从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例2份Ⅰ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5例10份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结论铁岭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较好,为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应进一步加强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提高监测系统质量。

余建兴[9](2015)在《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腹泻病(Diarrhoea)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全球15个腹泻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但国内前瞻性开展的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数量较少,国内尚无研究对我国人群腹泻病的病原谱和主要病原体的疾病负担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论述。目的:阐明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病原谱构成;探索腹泻病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规律和年度趋势;估计腹泻病主要病原体发病率;为进一步评估现有干预措施效果,开展疫苗研发和疫苗推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在全国181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主动监测,收集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往117家网络实验室开展13种腹泻病病原体(5种病毒+8种细菌)的病原学检测。本文对2009-2013年收集的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的病原谱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主要病原体检出率的年度变化趋势,使用线性回归拟合检出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函数探索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趋势。2.在腹泻病主动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中开展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HUAS)调查,对监测设置的哨点医院的人群代表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收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腹泻病门/急诊就诊数和住院数,并使用哨点医院肠道门诊中腹泻病病例监测数对HIS系统门/急诊腹泻就诊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中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最后,根据上述步骤获得的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以及哨点医院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研究将上述数据纳入构建的Monte Carlo数学模型中进行模拟运算,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发病率、主要病原体发病率及估计值的不确定性。结果:1.2009-2013年的5个监测年度中,研究共在全国181家哨点医院的门/急诊中纳入腹泻监测病例87578例,其中,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26585例。病原谱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门/急诊腹泻患者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中流行水平最高的病原体,检出率高达32.4%;诺如病毒是继轮状病毒之后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第2位病原,是导致成人腹泻的首位病原,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0.8%的患者可以检出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是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前3位细菌性病原,检出率依次为5.9%、3.8%和3.3%;而副溶血性弧菌和气单胞菌主要在亚热带地区和大年龄组人群中高发流行。季节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腹泻病病原体季节性特征显着。轮状病毒、星状病毒以及札如病毒冬季(12月)高发,诺如病毒秋季高发(10月中旬),而细菌性病原多在夏季(7月中旬)高发流行。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的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来,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志贺氏菌的流行水平逐年降低,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10.2%下降到了 2013年的1.4%,下降了近5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逐年升高,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2.9%上升到了 2013年的10.1%,上升了大约2倍多。2.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症候群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共覆盖浦东新区172.3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9.2%)。2012-2013年两个连续的监测年度中,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HIS系统中共有门/急诊腹泻就诊人次数40.8万(占门/急诊就诊病例数的1.8%),腹泻住院3688人(占出院病例的0.8%);其中,3847例门/急诊腹泻病例采样并开展了 13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采样率0.9%),检测阳性病例1757例(检出率45.7%),检出率最高的前5位病原体依次为诺如病毒(19.9%)、致泻性大肠杆菌(7.6%)、轮状病毒(7.3%)、沙门氏菌(5.3%)和副溶血性弧菌(2.7%)。据此,研究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每年发生腹泻285.4万人次(发病率0.483次/人年,90%UI:0.22-0.98),其中50.8万人次会到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门诊率0.086次/人年,90%UI:0.050-0.158)。门/急诊就诊腹泻病例中,44.1%的病例是由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5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中,诺如病毒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最常见病原体,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97次/人年,门诊率为0.017次/人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是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病原,同时也是发病率居首位的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43次/人年,门诊率为0.007次/人年;轮状病毒则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和就诊的首位病原,估计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为0.085次/人年,门诊率为0.038次/人年;沙门氏菌是浦东新区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5次/人年;而副溶血性弧菌则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成人腹泻发病的重要细菌性病原,5-44岁人群副溶血性弧菌腹泻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3次/人年。结论:腹泻病给我国人群健康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5种病原体流行水平较高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针对这5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策略将能够有效降低腹泻病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危害;同时,腹泻病病原体严格的季节性发病特征也为我国进一步探索腹泻病发病的环境驱动因素和开展疾病预测和预警提供了可能。我国应在综合评估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频率、严重程度及经济负担的基础之上尽快将轮状病毒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并切实加强对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食源性疾病的疾病负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和食物归因研究,为科学防控腹泻病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本研究中使用的以哨点医院为基础的发病率估计方法为我国进一步开展传染病疾病负担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学借鉴和参考。

朱小微[10](2015)在《鞍山市2004—2013年AFP监测系统分析及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鞍山市2004—201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质量,保持无脊灰状态。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4—2013年鞍山市报告的AFP病例。结果全市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87例,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确诊病例,无高危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保持较高水平[1]。结论鞍山市2004—2013年AFP监测系统保持较高的运转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

二、辽宁省1993~1999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1993~1999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7-2019年辽宁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病例定义
    3 分析方法
结 果
    1 AFP病例报告和分类
    2 流行病学特征
        2.1 时间分布
        2.2 地区分布
        2.3 人群分布
        2.4 脊灰疫苗免疫史
        2.5 临床诊断和转归
        2.6 AFP监测敏感性和及时性
    3 病原学检测结果
    4 适龄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
讨 论

(2)2012-2019年鞍山市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FP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2.1.1 AFP病例报告情况
        2.1.2 AFP病例时间分布
        2.1.3 AFP病例地区分布
        2.1.4 AFP病例年龄和性别分布
    2.2 AFP病例免疫史
    2.3 AFP病例就诊及采样情况
    2.4 AFP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3 讨论

(3)河北省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后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特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肠道病毒A组山东株的基因重组、进化起源及其时空动态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说明
前言
    1 概述
        1.1 肠道病毒概述
        1.2 EV-A致病性
        1.3 EV-A流行概况
        1.4 EV基因变异与重组
        1.5 EV进化遗传学研究
        1.6 EV时空动态传播研究
        1.7 E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1 本研究的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见下图)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标本来源
        1.2 毒株来源
        1.3 细胞来源
        1.4 资料来源
        1.5 伦理学与知情同意
    2 仪器、试剂与耗材
        2.1 标本处理
        2.1.1 所用试剂
        2.1.2 仪器与耗材
        2.2 细胞培养
        2.2.1 所用试剂
        2.2.2 仪器与耗材
        2.3 病毒核酸提取及RT-PCR
        2.3.1 所用试剂
        2.3.2 仪器与耗材
        2.4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2.4.1 所用试剂
        2.4.2 仪器与耗材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3 研究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病毒分离
        3.3 病毒核糖核酸(RNA)提取
        3.4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3.5 琼脂糖凝胶反应
        3.6 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序列提交
        3.7 EV血清型别鉴定
        3.8 系统发生学分析
        3.9 进化遗传学分析
        3.10 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分析
    4 质量控制
        4.1 课题设计阶段
        4.2 现场调查阶段
        4.3 实验室质量控制
        4.4 数据分析阶段
结果
    1 EV-A山东株分离情况
    2 AFP监测系统EV-A山东株分离情况
        2.1 概况
        2.2 CV-A4山东株分离情况
        2.3 CV-A10山东株分离情况
        2.4 EV-A71山东株分离情况
        2.5 EV-A其他血清型山东株分离情况
    3 暴发病例中EV-A山东株分离情况
    4 EV-A山东株基因重组分析
        4.1 概述
        4.2 CV-A2山东株基因重组分析
        4.3 CV-A4山东株基因重组分析
        4.4 CV-A6山东株基因重组分析
        4.5 CV-A10山东株基因重组分析
        4.6 CV-A16山东株基因重组分析
        4.7 EV-A71山东株基因重组分析
        4.8 EV-A其他血清型山东株基因重组分析
    5 EV-A山东株进化起源分析
        5.1 CV-A2山东株进化起源分析
        5.2 CV-A4山东株进化起源分析
        5.3 CV-A6山东株进化起源分析
        5.4 CV-A10山东株进化起源分析
        5.5 CV-A16山东株进化起源分析
        5.6 EV-A71山东株进化起源分析
    6 EV-A优势血清型时空动态传播研究
        6.1 CV-A2时空动态传播研究
        6.2 CV-A4时空动态传播研究
        6.3 CV-A6时空动态传播研究
        6.4 CV-A10时空动态传播研究
        6.5 CV-A16时空动态传播研究
        6.6 EV-A71时空动态传播研究
讨论
    1 EV-A山东株基因型分布情况
    2 EV-A山东株基因重组、进化起源及时空动态传播分析
        2.1 CV-A2山东株基因重组、进化起源及时空动态传播分析
        2.2 CV-A4山东株基因重组、进化起源及时空动态传播分析
        2.3 CV-A6山东株基因重组、进化起源及时空动态传播分析
        2.4 CV-A10山东株基因重组、进化起源及时空动态传播分析
        2.5 CV-A16山东株基因重组、进化起源及时空动态传播分析
        2.6 EV-A71山东株基因重组、进化起源及时空动态传播分析
        2.7 EV-A其他型别山东株基因重组、分子进化分析
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 主要创新点
    2 主要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5)锦州2012—201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监测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TOPSIS法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1.2.1 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1.2.2 数据处理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情况
    2.2 AFP报告病例地区分布 (表1)
    2.3 AFP监测系统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表2)
    2.4 Topsis法综合评价AFP监测系统指标完成情况 (表3)
3 讨论

(6)2005-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2 时间分布
    2.3 地区分布
    2.4 人群分布
    2.5 免疫史情况
    2.6 病毒分离情况
    2.7 病例分类情况
3 讨论

(7)大连市2006~2015年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报告情况
    2.2 AFP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2.2.1 时间分布
        2.2.2 地区分布
        2.2.3 人群分布
        2.2.4 免疫史情况
    2.3 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
    2.4 病毒分离及病例分类情况
3 讨论

(8)2005—2014年铁岭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2病例诊断和分类
    1.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AFP监测系统评价指标完成情况
        2.1.1敏感性
        2.1.2监测指标的及时性
        2.1.3监测报告完整性
    2.2 AFP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2.2.1时间分布
        2.2.2人群分布
        2.2.3免疫史
        2.2.4便标本采集及检测
        2.2.5病例分类及残留麻痹
        2.2.6病例就诊报告情况
3 讨论
作者声明

(9)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腹泻病与腹泻病病原体概述
        1.2 国外研究现况
        1.3 国内腹泻病研究进展
    2. 研究总体目标
    3. 课题框架
第一部分 腹泻病病原谱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哨点医院设置与病例定义
        2.2 样品采集与运送
        2.3 实验室检测
        2.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监测病例基本特征描述
        3.2 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特征描述
        3.3 腹泻病病原体流行特征
        3.4 病原谱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6.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哨点监测的腹泻病发病率估计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
        2.2 医疗机构历史资料收集
        2.3 腹泻症候群监测
        2.4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3. 结果
        3.1 哨点监测的代表性
        3.2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结果
        3.3 哨点医院腹泻患者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4 实验室检测结果
        3.5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6. 小结
研究结论
建议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表格
附录2 论文发表

(10)鞍山市2004—2013年AFP监测系统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AFP病例流行病学概况
        2.1.1 AFP病例报告情况
        2.1.2 AFP病例年龄、性别分布
        2.1.3 时间分布
        2.1.4 地区分布
        2.1.5 免疫史情况
        2.1.6实验室指标和病毒学检测结果
        2.1.7 以WHO推荐的病毒学为分类标准对
    2.2 AFP监测系统的评价标准
        2.2.1 敏感性指标
        2.2.2 及时性指标
        2.2.3 完整性指标p:常规“零”病例报告
3 讨论

四、辽宁省1993~1999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2019年辽宁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J]. 陈涛,任丽萍,邵玉萍,方兴,杨晓丽,韩悦.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3)
  • [2]2012-2019年鞍山市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质量评价[J]. 冯晓菲,徐绍和,李璐.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21(01)
  • [3]河北省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后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特征比较研究[D]. 郭敬云.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肠道病毒A组山东株的基因重组、进化起源及其时空动态传播研究[D]. 陈鹏. 山东大学, 2018(11)
  • [5]锦州2012—201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监测系统评价[J]. 王侃,陆成全,王伟健,刘勇,田园. 中国公共卫生, 2017(08)
  • [6]2005-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J]. 闫真,徐冬冬,闫绍宏. 现代预防医学, 2016(20)
  • [7]大连市2006~2015年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结果分析[J]. 肖丹,张玫,杨月.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7(01)
  • [8]2005—2014年铁岭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J]. 王武环. 职业与健康, 2016(04)
  • [9]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D]. 余建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02)
  • [10]鞍山市2004—2013年AFP监测系统分析及评价[J]. 朱小微. 中国卫生产业, 2015(03)

标签:;  ;  ;  ;  ;  

1993-1999年辽宁省AFP病例监测系统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