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洛阳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洛阳,盆地,聚落,特征,形态,水化,道路。
洛阳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高江涛[1](2019)在《洛阳盆地与晋南早期交通道路之“轵关陉道”》一文中研究指出"轵关陉道"是洛阳盆地北渡黄河,经轵关陉,翻太行山而至晋南的一条重要通道。道路沿线聚落形态的时空分布特点反映此道可能在早至史前时期即已存在。轵关陉道相对于虞坂巅軨道、中条浢津道而言,道路比较长且需穿行丛山,道路各段有着不同的控制点或要冲地带。该道路在先秦时期作为军事要道的作用非常明显,同时也是一条盐、铜矿等重要自然资源的运输通道。(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19年03期)
高江涛[2](2019)在《洛阳盆地与晋南早期交通道路之“虞坂巅軨道”》一文中研究指出虞坂巅軨道是汾涑流域的运城盆地翻越中条山到达黄河渡口的一条重要道路,经此路再渡河东行即可进入洛阳盆地。该路正是晋国"假虞灭虢"所借之道,实际上这一道路极有可能在史前时期就已存在,夏、商时期仍为通途。大体处于道路中段的虞原是道路的一个重要控制点。此外,该道路功用是多样的,除了日常人行车往,还应是重要的"盐道"和"军事道路",在文化的互动交流甚至强势文化的扩张中起着强烈的"动脉"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19年02期)
檀玉娟,魏运浩,冯建林,宋金跃[3](2019)在《噪声谱比法研究洛阳盆地的沉积层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盆地的地下结构是资源勘探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沉积盆地地区一般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人类生产活动强度较大,会对传统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实施带来极大的干扰和限制。近年来,利用环境噪声信号研究地下结构的方法在地下深浅部结构的探测中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Wei et al., 2018)。该类方法以地球上任何时间、任(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4-13)
高江涛[4](2019)在《洛阳盆地与晋南早期交通道路之“中条浢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道路之于一个区域犹如大动脉之于身体,早期地理交通研究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探索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晋南运城盆地与洛阳盆地以西地区今叁门峡之间至少存在着一条南北向最便捷古道——中条浢津道,这条古道至少在史前时期的庙底沟文化以来就已存在,并逐渐发展成繁盛之态。道路之上的寺里—坡头遗址很可能就是当时的交通控制点。而盐道很可能是其史前时期重要的功用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19年01期)
李政葵,夏蔓宏,董少刚,刘晓波,王超[5](2019)在《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系统采集并分析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样品的基础上,综合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运用Piper叁线图、Gibbs模型以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HCO~-_3和Ca~(2+)分别是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优势的阴、阳离子;HCO_3-Ca和HCO_3-Ca·Mg型为主要地下水化学类型;浅层地下水TDS和总硬度的平均浓度相对较低,平均值分别为450.5 mg/L和329.3 mg/L。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地下水水质成分主要来自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等矿物的长期风化溶解。同时,逆向阳离子交换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浅层地下水化学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1期)
王一雯[6](2018)在《洛阳盆地太学村剖面全新世以来火历史及人类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洛阳盆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环境敏感地带,其景观变化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使得该区域生态环境逐渐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频繁发生的洪水和极端干旱天气使人地关系的矛盾愈发凸显。火不仅是维持生态环境演替的重要干扰因素,也是古人类管理生态环境的重要工具。而炭屑是记录火历史的理想指标,鉴于此,以炭屑为切入点,研究了洛阳盆地全新世以来的火演变以及人类在环境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针对野火和自然景观演变的问题,经过细致而缜密的多次野外沉积环境调查,在洛河一级阶地选取了典型的洛阳太学村(TXC)古土壤—土壤剖面。分别对剖面的全部样品进行了炭屑、磁化率等多种环境替代指标的室内分析和统计,同时对部分样品进行了 14C年代测定。对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火演变的时间序列进行重建;分析野火活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野火发生的时空格局变化的原因和机制。揭示洛阳盆地全新世以来野火演变态势及其环境变化,揭示野火的活动、气候变化和人类土地利用的更替相互作用机制。本文不仅为进一步理解该区域全新世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可以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全新世早期(~8 500aB.P.),磁化率(74.18×10-8 m3·kg-1)和铁、铝等化学元素均呈现低值,表明该时期气候干旱而寒冷。总有机碳(TOC)(0.085%)低值,黑碳和细颗粒炭屑浓度处于低值,表明此阶段区域野火发生几率很小。荒漠草原有限的植被量抑制了该区域火灾发生蔓延。(2)全新世中期(8 500~3 100a B.P.),磁化率(133.18×10-8 m3·kg-1)和总有机碳(TOC,22.63~55.43%)均呈现高值,表明此阶段气候温暖而湿润。而炭屑浓度呈现下降趋势(<47.99粒/g),由于季节性降水增多从而抑制大范围火灾发生几率。然而,6 000~5 000a B.P.期间黑碳与炭屑浓度明显增加(0.263 mg/g,286.45 粒/g),元素 Mn、Zn 均呈现高值(641.59ppm,78.75ppm),这可能与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古人类放火烧荒和开垦农田有关。4 200~4 000 a B.P.磁化率值呈现低值(67.82×10-8m3·kg-1),土壤粒度中粘粒/粉砂比(0.14)、偏度(SK)(-0.04~0.12 φ)偏低值,分选系数(S)偏大(0.33)分选较差,表明该时期内研究区域正逢洪水高发期,土壤侵蚀加剧,耕地屡次受到洪旱灾害迫害,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人口大量迁出,致使黑碳和炭屑浓度呈现低值(0.015 mg/g、81.06 粒/g)。(3)全新世晚期(3 1OOaB.P.~至今),磁化率低值(87.43~95.53×10-8 m3·kg-1),气候进一步干旱而寒冷,生物质燃烧增强与人口增加和人类土地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其中3 100aB.P.炭屑浓度明显出现峰值(74.26粒/g),同时该阶段P、Mn、Zn等元素均呈现高值,这可能是与中国夏商时期人类放火烧荒和开垦农田等活动有关。2 300~1700a B.P.黑碳及炭屑含量有所增加(0.56 g/mg,86.9粒/g),生物质燃烧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可能与中国东汉末年人类生产生活增强有关。可见,全新世以来火灾模式可能取决于季节性季风气候变化和人类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响应。(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8-06-30)
丁征宇,赵宗林,崔小伟,张莉[7](2017)在《洛阳盆地樱桃实蜂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洛阳盆地樱桃栽种历史悠久,2017年全市樱桃产量约3.2万吨、产值约5.1亿元,荣获"中国樱桃第一枝"佳誉。然而,由于一些老龄樱桃园树龄老化严重、长期疏于管理,樱桃实蜂虫量多年累积、虫果率达70%以上,并向周边连片种植的新樱桃园传播,为害逐年加重,成为制约樱桃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2014年开始,洛阳市植保站、新安县植保站在新安县建立了樱桃绿色防控示范区,叁年来,通过深翻土壤、清洁果园、黄板诱杀、生物药剂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既有效控制了虫害,又打造了当地樱桃绿色优质的品牌形象,为"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尽了一份力。(本文来源于《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9)
莘海亮,刘明军,王冲,康敏[8](2017)在《洛阳盆地及邻区地壳叁维速度结构双差走时层析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洛阳盆地及邻区(N34o-35.5o,E111.5o-113.5o)位于华北断块区中南部,区内主要分布有多个一级新构造单元:山西隆起区、豫中差异沉降区与豫西差异隆起区;区内断裂主要呈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叁组走向分布;历史上也曾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洛阳市主要位于洛阳盆地,因此,查清洛阳盆地所处的地震构造环境、获取地壳深部叁维地壳精细结构模型,对洛阳市避开活断层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叁)——专题26: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专题2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期刊2017-10-15)
杨利国,王现国,钱建立[9](2016)在《洛阳盆地下地水防污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洛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部。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工业及生活排放物逐年增加,对区内地下水、地表水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污染。采用基于DRASTIC的模糊评价模型方法对全区评价,结果表明:基岩山区防污性能介于好-较好,黄土丘陵及台塬区防污性能较好,二级阶地防污性能中等,漫滩及一级阶地防污性能较差。(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6年04期)
刘建国[10](2015)在《“天眼”看透古河山 遥感与GIS支持的洛阳盆地聚落与环境考古》一文中研究指出洛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四面环山,东南及南部有嵩山及其余脉万安山,秦岭山系崤山支脉的周山和邙山分别位于盆地的西部与北部。盆地内地势平坦,河网较多,水源较为充足,作为主要水系的洛河与伊河自西南向东横贯盆地,在盆地东部汇合为伊洛河,再向东北最后注入黄河。洛阳盆地在地质学上属拗陷盆地,内部南、北高,中间低,略呈东西狭长的槽形。盆地内的地势自西向(本文来源于《世界遗产》期刊2015年08期)
洛阳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虞坂巅軨道是汾涑流域的运城盆地翻越中条山到达黄河渡口的一条重要道路,经此路再渡河东行即可进入洛阳盆地。该路正是晋国"假虞灭虢"所借之道,实际上这一道路极有可能在史前时期就已存在,夏、商时期仍为通途。大体处于道路中段的虞原是道路的一个重要控制点。此外,该道路功用是多样的,除了日常人行车往,还应是重要的"盐道"和"军事道路",在文化的互动交流甚至强势文化的扩张中起着强烈的"动脉"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洛阳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高江涛.洛阳盆地与晋南早期交通道路之“轵关陉道”[J].中原文物.2019
[2].高江涛.洛阳盆地与晋南早期交通道路之“虞坂巅軨道”[J].中原文物.2019
[3].檀玉娟,魏运浩,冯建林,宋金跃.噪声谱比法研究洛阳盆地的沉积层厚度[C].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2019
[4].高江涛.洛阳盆地与晋南早期交通道路之“中条浢津道”[J].中原文物.2019
[5].李政葵,夏蔓宏,董少刚,刘晓波,王超.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特征分析[J].地球与环境.2019
[6].王一雯.洛阳盆地太学村剖面全新世以来火历史及人类活动[D].西安工程大学.2018
[7].丁征宇,赵宗林,崔小伟,张莉.洛阳盆地樱桃实蜂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措施[C].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7
[8].莘海亮,刘明军,王冲,康敏.洛阳盆地及邻区地壳叁维速度结构双差走时层析成像[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叁)——专题26: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专题2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2017
[9].杨利国,王现国,钱建立.洛阳盆地下地水防污性能评价[J].地下水.2016
[10].刘建国.“天眼”看透古河山遥感与GIS支持的洛阳盆地聚落与环境考古[J].世界遗产.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