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六法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六法

一、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中医辨治六法(论文文献综述)

薛文轩[1](2020)在《周仲瑛辨治慢性结肠炎数据挖掘及基础方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周仲瑛教授辨治慢性结肠炎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对相关治疗的常用基础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其作用机制,以阐释常用方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以上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1)收集1989年10月至2014年12月间周仲瑛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的门诊医案,选取其中176例617诊次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对医案中四诊信息、病机、方药进行数据挖掘,结合周仲瑛教授相关医案、论着进行文本研读,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提炼辨治经验、学术思想与基础处方。(2)选取周仲瑛教授辨治慢性结肠炎基础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选取基础方活性成分和调控靶点,通过GeneCard数据库筛选慢性结肠炎相关靶点,构建基础方成分-靶点网络图;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基础方治疗慢性结肠炎靶点互作网络图,根据参数确定核心靶点;利用Bioconductor数据库联合R软件对慢性结肠炎与基础方交集靶点进行GO(gene ontology)与KEGG(KEGG pathway analysis)富集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76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中,男女比例未见明显差异,女性稍多于男性,分别为男性82例(占46.59%),共276诊次(占44.73%),女性94例(占53.41%),共 341 诊次(55.27%)。(2)四诊信息:在所有诊次医案中,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42.30%)、便溏(38.57%)、肠鸣(28.36%)、大便夹粘液(26.09%)、腹胀(25.61%)、便次多(25.28%)、矢气(22.53%)、口干(17.34%)、肛坠(8.91%)、便干(5.19%);苔薄黄腻(38.74%)、质暗(23.82%)、质红(20.91%)、苔黄(18.80%)、质暗红(17.67%)、苔薄黄(13.61%)、苔黄腻(13.45%);细脉(66.77%)、弦脉(51.54%)、滑脉(27.39%)、小脉(18.48%)。(3)病机情况:在617诊次医案中,以复合病机为主,单独病机只占77诊次,复合病机占540诊次,占比87.5%。主要病机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肝脾不调(24.31%)、肠腑湿热(23.01%)、腑气不调(19.29%)、肝木乘脾(16.21%)、脾虚胃弱(12.97%)、湿热中阻(10.21%);主要病位为脾(78.28%)、肝(58.35%)、肠(53.81%)、胃(33.87%)、肾(8.91%)、肝+脾(50.08%)、脾+肾(8.43%);主要病理因素为热(56.89%)、湿(54.62%)、气滞(31.12%)、气乘(20.75%)、寒(10.37%)、湿热(49.11%)、寒热(9.40%);也多见病理性质虚(50.73%)。(4)处方用药:所有诊次中,药物出现频次大于100的有32味,排在前10味的是黄连(79.90%)、白术(71.47%)、白芍(69.37%)、吴茱萸(63.21%)、陈皮(55.92%)、甘草(47.33%)、木香(43.76%)、炮姜(43.44%)、党参(40.36%)、防风(38.57%)。常用药物组合有:黄连+吴茱萸+白芍;神曲+山楂+鸡内金;白术+芍药+防风+陈皮;甘草+党参+炮姜+山药;五味子+肉豆蔻+补骨脂+肉桂+附子;冬瓜子+薏苡仁+椿根白皮+桔梗+败酱草;蒲黄+五灵脂+川楝子+九香虫+延胡索;枳实+全瓜萎+槟榔+莱菔子+大黄+郁李仁。(5)网络药理学研究:经过筛选,肝脾不调、肠腑湿热型肠炎基础方(白术,防风,白芍,陈皮,黄连,吴茱萸,玫瑰花,冬瓜子,薏苡仁,败酱草,桔梗)中71个活性成分可作用于慢性结肠炎165个靶点,核心靶点涉及AKT1、IL6、PTGS2等,GO富集分析得到条目145个,KEGG富集分析得到通路163条。结论:(1)传承研究:慢性结肠炎病因复杂,脾虚常为发病之本;肝脾不调,肠腑湿热为常见病机;病位在肠,与脾、胃、肝皆有关联,日久及肾;本病多虚实夹杂,病理因素以湿热、气滞为主,日久夹瘀。本病的治疗以治脾、治肝、治肠为主,治脾包括运脾、补脾、温脾等,治肝包括缓肝、疏肝,并注重调和肝脾,治肠包括清肠化湿、增液通腑、涩肠止泻等。本病的治疗还需注重调整人体气机,对腹泻患者避免滥用收涩,以防闭门留寇。此外,还要重视对粘液便、严重腹痛的“对症”处理。(2)网络药理学研究:基础方中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修复肠粘膜等功能,并可调控慢性结肠炎相关的165个靶点,通过影响核受体的活性、转录因子的活性、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蛋白质异二聚化活性、转录辅助因子的结合等发挥生物学功能。对炎症相关通路,如PI3K/AKT、IL-17、TNF信等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基础方缓解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

林子霖[2](2017)在《名老中医许鑫梅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现代医学把上腹部疼痛为主症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扬、胃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归属于胃痛的范畴。许鑫梅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尤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本研究通过总结许鑫梅教授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其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对传承及推广许鑫梅教授临证治疗胃脘痛优势经验。同时对初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完成中医辩证分型及体质分类,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合许鑫梅教授临床用药特点,从而为个体化治疗及预防胃脘痛提供临床依据,以期提高胃脘痛的中医药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名医门诊处方,共收集180张许鑫梅教授治疗胃脘痛患者的中药处方,运用统计软件对许教授所用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并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进行总结,总结许鑫梅教授临证治疗胃脘痛处方用药特点,并总结其治疗此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本研究同时对138例初诊的胃脘痛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对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及体质分类,比较胃痛不同证型中不同体质类型所占比率,从而研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为胃痛的治疗、预防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所得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采取X2检验。结论:许鑫梅教授善以补气健脾的药物来治疗胃脘痛,组方以四君子为基础,临证用药物无明显寒热偏颇,主张寒温并用,阴阳平调。使用甘味药物居首,因其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之功,且甘味药口感良好,减少患者饮药的痛苦,增加医从性。许教授临证治疗胃脘痛,注重从脾胃、肺、大肠、肝论治,主张"胃咽合病"、"治上应不忘顾下"、情志调摄等,对胃脘痛有独到的临证思路。中医辩证分型及体征分类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相关性,结合许鑫梅教授临床经验,对胃脘痛患者提供非药物治疗指导,患者需养成良好起居、饮食习惯,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适当进行心理干预。

秦善文[3](2015)在《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提高,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中医脾胃病学源远流长,临床疗效显着,有其独特的优势。导师郭淑云教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医学硕士,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首届名中医,河南省优秀专家,师承国医大师、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李振华教授,尽得其真传,且有所发挥。行医从教近四十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致力于脾胃病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尤其在从瘀论治胃痛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和经验。为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本课题对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总结、整理和研究。方法:一、本研究系统回顾郭淑云老师学术传承的历史及理论渊源,通过临床传承研究,包括传统的临床侍诊、收集分析医案病例、阅读整理反映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论文、着作及自身临床实践等方式和方法,对其脾胃病学术思想、临床诊治特色及遣方用药规律进行整理、总结。二、采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对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的281例病案的处方进行药物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并应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的用药规律及经验。成果:该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系统梳理郭淑云教授学术脉络,理清其学术渊源,结合其成长经历,总结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形成过程。阐述中医各家流派关于脾胃学说的观点。第二部分,郭淑云教授深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郭淑云教授深研经典,严谨治学,勇于实践,衷中参西,不断创新,经多年反复的实践与验证,形成如下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一、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一)斡旋升降,分清主次(二)补中寓行,运补为宜(三)病久入络,从瘀论治(四)病发于肝,治重在脾(五)治疗它病,勿伤脾胃(六)危证重证,尤重脾胃二、郭淑云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一)诊治特色:郭淑云教授学识渊博,临证诊治独具匠心,提出诊治疾病要注意四个结合,即: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整体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二)善抓主症:郭淑云教授临证善抓主症,擅于在纷繁的症状中找出几个主要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执简驭繁,每获桴鼓之效。临床抓主症时,主张但见一症便是,诸症不必悉具。(三)喜用药对:郭淑云教授临证组方,非常注重平衡,在用药上推崇古方、小方,喜用药对,尤善联用药对,在辨证的基础上,组成复法方药,随证化裁施治,方简而效宏。其常用药对有:百合、乌药;木香、黄连;黄连、吴茱萸;山楂、木香;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高良姜、香附;麻黄根、霜桑叶、浮小麦;金钱草、鸡骨草;金钱草、黄芩;菟丝子、灵芝等。第三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本研究收集的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的281例病案,辨证分型以气滞血瘀证最常见,占32.38%。胃痛伴随症状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依次为嗳气(占32.03%)、反酸(占30.96%)、胃脘胀满(占30.60%)、纳差(占24.55%)、便溏(占20.28%),恶心呕吐(占17.08%),乏力(占11.39%)。经药物频次统计分析,提炼出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常用的药物为延胡索、川楝子、茯苓、白术、砂仁、丹参、枳实、三棱、莪术、山药等,这些药物多具有理气、活血、健脾、和中等功效。同时进一步分别提炼出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痰浊血瘀证、阴(血)虚血瘀证及热盛血瘀证六种证型的常用药物。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的药物组合有:延胡索、川楝子;白术,枳实;丹参,砂仁;白术,茯苓;山药,茯苓;莪术,三棱;五灵脂,蒲黄;牵牛子,炒麦芽,鸡内金,神曲;瓦楞子,炙甘草,海螵蛸;山药,茯苓,川楝子,延胡索;炒白芍,炙甘草等。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关于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得到的药对有:莪术、太子参;刀豆、柿蒂;砂仁、姜半夏;莪术、黄芪;郁金、太子参;郁金、香附等。经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20个核心药物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新处方组合10个,其中5个新处方可用于指导胃痛的辨证施治。结论:本研究所得成果总体上反映出了郭淑云教授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提炼分析、深入系统总结出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的用药规律及经验,认为形成胃痛的“瘀”可分为有形之瘀和无形之瘀,并总结出“胃痛瘀血证的六条指征”,完善了胃痛“瘀”的理论体系。郭淑云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及其脾胃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林迪卫[4](2013)在《许鑫梅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胃痛是脾胃病,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许鑫梅教授是广东省名老中医,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许鑫梅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来研究其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对发挥中医药治疗胃痛病的优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通过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跟诊,收集许鑫梅教授治疗胃痛病例300例,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许教授在临床上所用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并对药物性味归经进行总结,得出许鑫梅教授治疗胃痛处方用药特点,并总结其治疗此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结果一、许鑫梅教授在临床上治疗胃痛方面的特点:1.辨证求因,把握病机,厘清类型。2.辩证辨病,中西结合。3.辨咽喉提出“胃咽合病”二、许鑫梅教授对胃痛治疗思路的特点总结了许鑫梅教授在临床上治疗胃痛的常用52味的中药里核心药物是:太子参、党参、白术、茯苓、法夏、苏梗、浙贝、郁金、砂仁、瓦楞子、木贼草及甘草。上述药物中:党参或太子参、白术、茯苓及甘草为四君子汤的组成药物,是作为治疗胃痛的主方。在治疗上以脾胃论治,注重于益气健脾。调肝和胃,注重调畅气机。合并“胃咽合病”、“治上应不忘顾下”的治疗。同时,注重湿邪为患,理气化湿为主。结论本研究所得结果总体上反映出许鑫梅教授在临床诊治胃痛的用药规律。使许鑫梅教授诊治胃痛的特色和经验得到了显凸和数据上的支持,这可丰富了名老中医辨治胃痛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王惠娟[5](2010)在《健脾祛瘀合剂联合胃镜下电凝电切术综合干预胃息肉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健脾祛瘀合剂联合胃镜下电凝电切术综合干预胃息肉的临床疗效,探讨健脾祛瘀合剂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进一步证实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所在。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胃息肉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先行胃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试验组术后给予中药健脾祛瘀合剂和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术后只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胃镜像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等指标,并对胃镜下息肉治愈患者随访6个月复查胃镜,观察远期复发率。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治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及胃脘胀满、疲乏无力、纳呆食少、大便稀溏的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情况,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后舌象改善情况比较,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0.05),脉象改善情况,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试验组治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创面愈合情况比较,试验组治愈率+显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创面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胃镜像改善情况比较,试验组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理积分比较,试验组炎症积分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HP根除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6个月后复发率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胃虚损,痰瘀互结是胃息肉的基本病机,健脾化湿,祛瘀化痰散结是其重要治法,中药健脾祛瘀合剂联合胃镜下电凝切除术是治疗胃息肉的有效方法,中药健脾祛瘀合剂能显着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术后粘膜修复、改善胃镜像、缓解慢性炎症、根除HP,并在一定程度上减低远期复发率,进一步证实了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所在。

许冠恒[6](2010)在《沈凤阁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沈凤阁教授为当今着名中医药学家、温病学专家,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门诊实例研究,力图能对沈凤阁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做较全面系统的探讨,以继承发扬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资料主要包括沈教授的着作和论文、以往其学生发表的相关文章、笔者与沈教授的交流内容等,并参考了相关资料。通过研究,认为沈教授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①认为温病学是在《伤寒论》基础上的发展。沈教授指出《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具体影响有:六经的继承发展观是温病学中特有辨证方法的立论基础;辨证求因观促进了温病病因的不断演化发展;诊断观对温病诊法学发展起了积极影响;“随证治之”观启示了温病治疗学。②认为《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功用丰富,具有解表和营、通阳散寒、温化水气、补益里虚、平冲降逆和通瘀活血等功效;随着用量及配伍药物的不同,体现的功用更多。③揭示了《伤寒论》中水气病辨证施治的规律,分为五种类型:表寒里饮,治宜解表化饮;水结胸胁,治宜逐水;水阻中焦,治宜温运;下焦阳气不化,治宜化气行水;水热郁阻,治宜清热利水。④在传统六淫病因学说基础上,指出温邪受地域影响易夹湿为患;认为应该将传统的六淫病因学说加以改革和发展,把六淫病因学说、戾气学说与现代病原体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正确地认识各种温病的发病原因,又能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⑤外感热病治疗中需坚持六大治则:未病先防,已病截断;强调祛邪,注重扶正;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协调气机升降平衡;时时顾护阴液。⑥认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主张取三者之所长,融合为一,提出以脏腑为纲、以气血为辨、以八纲为用的外感热病辨证理论体系统一的新设想。通过病例分析和沈教授亲传身授,总结了沈教授在小儿感冒、支气管哮喘、萎缩性胃炎、白塞病、湿热痹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六种中(西)医疾病诊疗经验;总结了沈教授常用方止嗽散及藿朴夏苓汤的应用经验;总结了沈教授治疗温病神昏及膏滋方的特色经验。

梁光宇[7](2008)在《赵冠英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学术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理论溯源:赵冠英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认为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脾胃病中“胃脘痛”、“痞满”、“嘈杂”、“泛酸”的范畴,其病位在胃,病因主要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忧思郁怒以及脾胃虚弱等。现代医学认为病因主要有物理化学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动力障碍、胆汁返流、免疫因素、年龄、职业等。学术经验:赵冠英教授在理论上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治胃须遵循胃的生理特性、重视胃与脾、肝、肾三脏的关系,主张治胃先理脾、治胃必疏肝、治胃须补肾。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将慢性胃炎病机特点概括为:虚实互见、寒热错杂、湿热互结、气血同病。病机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虚为胃气虚弱;实为肝气犯胃、湿热阻滞、气滞血瘀。初病在经属气,久病入络属血。治疗上创立健脾和胃、清胃泻火、辛开苦降、消食导滞、平肝降逆、疏胆和胃、酸甘养阴、化瘀通络等八法。并根据此学术观点,创制了参柴黄连汤治疗慢性胃炎,经长期临床应用,疗效显着。临证时主张中西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察舌诊病;通过中医辨证与胃镜下粘膜相结合,初步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滞等五型施治;注意预防调摄,调畅情志,饮食有节和适度运动。临床研究:通过参柴黄连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发现该方能显着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征象和舌象,抑制或杀灭Hp,对萎缩性胃炎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也有一定的逆转和治疗作用,从而降低或阻断萎缩性胃炎的癌变可能。对于舌苔的改善优于舌质的改善,对于浅袁性胃炎的作用优于萎缩性胃炎。从药理作用分析,疗效可能与增强免疫,保护胃粘膜,改善胃粘膜微循环,抗菌消炎,杀灭Hp,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胃动力,解痉止痛,增加胃酸,抑制癌前病变等环节有关。用药规律和经验研究:收集和整理导师治疗慢性胃炎116张资料完整的初诊处方,运用频率分析的方法,整理和总结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和经验,发现导师治疗慢性胃炎所用中药基本为43种,最常用的药物为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乌药、白芍、吴茱萸、黄连等8种;较常用的药物是柴胡、枳壳、砂仁、生三仙、陈皮、蒲公英等15种。其它20种为治疗慢性胃炎一般常用药物。常用的方剂主要有四君子汤,左金丸、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当归补血汤、良附丸、乌贝散。

闫忠红[8](2007)在《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为导师李冀教授“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段富津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的一部分。通过回顾性的临床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观察法、比较法及数理统计法,对着名中医学家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全面总结其学术思想。本研究首先对胃脘痛进行了文献学研究,论述了胃脘痛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法则以及现代对胃脘痛的认识及治疗,为整理和总结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的辨治规律提供了理论根据。通过回顾分析586例胃脘痛患者医案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对586例患者的处方药物进行的数理统计分析,概括总结了段富津教授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1、辨证时强调分虚实、辨寒热、明气血,治疗时以通为顺、把“通”法立为必用之法,并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护;2、提炼出16种治法,即疏肝理气法等;3、进行了临床治疗分析,消痞止痛法应用最多,胃脘痛以脾胃虚弱和气滞较为多见,且与性别、年龄、病程有关。4、段老治疗586例胃脘痛患者共用药142种,其中理气药、补益药、利水化湿药、活血化瘀药、降逆止呕药的用药频率较高。通过聚类分析将常用药物分为15类,通过因子分析总结归纳出10个因子,提示了胃脘痛发生的十种病机。5、对胃脘痛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可以知道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具有丰富的经验,如临床善用成方化裁,配伍精当等。本研究探索了新的研究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思路和方法,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参考。

周道慧[9](2007)在《胆汁返流性胃炎胃镜像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诊断学理论指导下,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12例胆汁返流性胃炎(BRG)患者从中医症状学调查入手并结合西医内镜诊断,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以明确BRG的中医病机特点、发展规律、证候特征,从而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总结有完整中医资料的112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资料,将“胃镜像”引入中医对本病的辨证领域内,从中医证候入手为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作一些尝试。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分两篇。第一篇为“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药研究概况”。主要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探讨BRG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辨证分型论治、专方专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其它疗法等方面探讨中医药的临床治疗方法。第二篇为“胆汁返流性胃炎现代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了国内外对BRG基础研究进展,从BR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临床研究部分,对112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分别通过问卷式调查收集临床资料,进行中医宏观辨证。在胃镜检查直视下详细观察、记录,进行微观辨证。探讨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辨病辨证对应于现代医学的疾病内涵,分析中医宏观辨证与黏膜微观辨证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医宏观辨证、胃镜下的黏膜病变状态,以及np病原学的诊断都多见综合、交叉、重叠的变化,绝少整齐单一,符合BRG病机复杂、病性多变的特征。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必须在诸多交叉变化中找到规律,综合考虑用药方案和步骤,从而完善BRG的治疗。

吴玉辉[10](2006)在《胃乐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胃乐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动物造模实验探讨其作用机理,为该制剂治疗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80例纳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胃乐颗粒,每次一袋,每天三次;对照组给予气滞胃痛颗粒,每次一袋,每天三次,两组均连服30天。治疗期间均不用其他治疗胃病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疗效,舌脉变化和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与胃粘膜炎症改变及胃内PH变化。通过动物造模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设对照组探讨胃乐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机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疗效分别为治愈42.50%、22.50%;显效45.00%、27.50%;有效5.00%、22.50%;无效7.50%、27.50%;总有效率92.50%、72.50%。两组总疗效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胃镜检查疗效分别为治愈37.50%、17.50%;显效42.50%、27.50%;有效7.50%、20.00%;无效12.50%、35.00%;总有效率87.50%、65.00%。两组总疗效对比P<0.05。治疗组胃镜检查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胃液PH变化,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着性差异。动物造模实验结果表明,胃乐颗粒具有促进胃蠕动,加快胃排空,改善胃粘膜炎症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胃泌素水平调节有关。结论:胃乐颗粒具有解除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清除或改善胆汁反流的程度与胃粘膜炎症的作用。其机制与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有关。

二、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中医辨治六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中医辨治六法(论文提纲范文)

(1)周仲瑛辨治慢性结肠炎数据挖掘及基础方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 研究现状
        1.1 慢性结肠炎中医辨治
        1.2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
        1.3 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
    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存在问题
        2.2 解决方法
第二部分 周仲瑛教授辨治慢性结肠炎的病案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病案预处理
        2.3 数据挖掘方法
    3. 结果
        3.1 入选病案基本特征
        3.2 整体医案集内数据
        3.3 整体医案集外数据
        3.4 便秘相关医案数据
    4. 讨论
        4.1 病因病机特色
        4.2 诊断辨证特色
        4.3 治法组方特色
        4.4 相关医案解析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基础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有效成分筛选
        1.2 靶点筛选及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1.3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1.4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基础方活性成分
        2.2 慢性结肠炎治疗相关靶点
        2.3 基础方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
        2.4 蛋白关系互作网络及关键靶点
        2.5 靶点功能及通路注释
    3. 讨论
结语
    1. 研究小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名老中医许鑫梅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基本概念
    1.2 古代中医学对胃脘痛认识
        1.2.1 商周时期
        1.2.2 东汉时期
        1.2.3 唐代时期
        1.2.4 宋金时期
        1.2.5 明清时期
    1.3 现代中医药对胃脘痛的认识
        1.3.1 病因病机
        1.3.2 体质与胃脘痛的关系
    1.4 中医治疗胃脘痛
        1.4.1 中药治疗胃脘痛
        1.4.2 针灸治疗胃脘痛
    1.5 许鑫梅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整理
        1.5.1 胃脘痛之痞满症状
        1.5.2 从郁论治胃脘痛
        1.5.3 胃咽合病
        1.5.4 许鑫梅治疗胃脘痛的非药物治疗经验
第二章 文献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来源
        2.2.2 病例采集
        2.2.3 药物相关分类标准
        2.2.4 统计方法
    2.3 统计结果
        2.3.1 基本情况
        2.3.2 频数统计
        2.3.3 聚类分析
        2.3.4 体质及证型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许鑫梅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经验分析
        3.1.1 结果分析
        3.1.2 用药特点
    3.2 许鑫梅教授治疗胃脘痛的临证思路
        3.2.1 从脾胃论治
        3.2.2 从肺论治
        3.2.3 从大肠论治
        3.2.4 从肝论治
    3.3 体质与辨证
        3.3.1 一般情况分析
        3.3.2 体质与辨证分析
        3.3.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
    一、郭淑云教授简介
    二、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中医经典古籍溯源
        (一)《内经》的脾胃论
        (二)张仲景的脾胃论
        (三)金元四大家的脾胃论
        (四)叶天士的脾胃论
        (五)张锡纯的脾胃论
    三、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形成过程
        (一)深研经典,严谨治学
        (二)师出名门,继承创新
        (三)勇于实践,衷中参西
        (四)勤奋好学,融汇新知
    四、中医各家流派关于脾胃学说的观点
        (一)施今墨
        (二)蒲辅周
        (三)刘渡舟
        (四)邓铁涛
        (五)关幼波
        (六)颜正华
        (七)李玉奇
第二部分 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一、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
        (一)斡旋升降,分清主次
        (二)补中寓行,运补为宜
        (三)病久入络,从瘀论治
        (四)病发于肝,治重在脾
        (五)治疗它病,勿伤脾胃
        (六)危证重证,尤重脾胃
    二、郭淑云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
        (一)诊治特色
        (二)善抓主症
        (三)喜用药对
第三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数据库来源及录入
        (六)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临床资料分析
        (二)药物频次统计
        (三)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四)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三、讨论
        (一)对胃痛血瘀病机的认识
        (二)郭淑云教授用药特点
        (三)郭淑云教授组方规律
        (四)结语
    四、典型病案举隅
附:文献综述—胃痛中医药治疗概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许鑫梅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许鑫梅教授简介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一、基本概念
        二、古代中医学对胃痛认识
    第二节 现代中医对胃痛的研究进展
        一、病因病机
        二、诊查要点
        三、辩证论治
    第三节 许鑫梅教授治疗胃痛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整理
        一、善用胃痛消胀之法
        二、提出从郁论治胃痛
        三、对于胃咽合病的治疗
        四、胃痛的非药物治疗经验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资料来源
        二、病例采集
    第二节 统计分析结果
第三章 讨论和结论
    一、在临床上治疗胃痛方面的特点,总结如下
    二、许鑫梅教授治疗胃痛的用药特点分析
    三、许鑫梅教授对胃痛治疗思路的特点
典型病例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健脾祛瘀合剂联合胃镜下电凝电切术综合干预胃息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选择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三) 病例纳入标准
        (四) 病例排除标准
        (五)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二、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分组
        (三) 一般资料分析
    三、治疗方法
        (一) 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法
        (二) 术后药物治疗
    四、观察指标及方法
        (一) 安全性观察指标
        (二) 疗效性观察指标
    五、疗效评定标准
        (一) 综合疗效标准
        (二) 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三) 主要症状的疗效评价
        (四) HP根除标准
        (五) 胃镜及病理疗效标准
        (六) 随访远期疗效标准
    六、统计学处理方法
    七、治疗结果
        (一) 综合疗效比较
        (二)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三) 舌象改善情况比较
        (四) 脉象改善情况比较
        (五) 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六) 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疗效比较
        (七) 胃镜像改善情况疗效比较
        (八) 病理积分比较
        (九) HP根除率比较
        (十) 远期复发率比较
        (十一)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胃息肉的认识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 胃息肉的分类
        (三) 关于胃息肉癌变的研究
        (四) 关于治疗
    二、历代医家对胃息肉的认识
    三、病因病机
        (一) 脾胃虚损为病之本
        (二) 痰瘀互结为病之标
    四、治则治法
    五、方药分析
        (一) 健脾祛瘀合剂的药物组成
        (二) 中药古籍各家论述
        (三) 方义分析
    六、现代药理研究
    七、健脾祛瘀合剂治疗胃息肉作用机制探讨
        (一) 免疫调节作用
        (二) 改善胃粘膜微循环
        (三) 增强粘膜屏障功能
        (四) 抗菌抑酸
        (五) 抗肿瘤作用
        (六) 抗氧自由基损伤
    八、临床疗效分析
        (一) 组方紧扣病机,症候改善显着
        (二) 辨证与辨病结合,胃镜、病理疗效显着
        (三) HP根除率的疗效分析
        (四) 远期息肉复发率的疗效分析
    九、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胃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一) 对中医学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
        (二)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本病治疗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对照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6)沈凤阁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仲景学说研究挈要
    1. 研仲景之论,究桂枝应用
        1.1 桂枝功效,绝非单一
        1.2 桂枝配伍,变化巧妙
    2. 阐发《伤寒论》水气病的辨证规律
        2.1 辨治规律,有章可循
        2.2 遣药之道,可法可师
    3. 论《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影响
        3.1 继承六经,温病辨证立论之基
        3.2 辨证求因,温病病因演化发展
        3.3 诊病辨证,影响温病诊法学
        3.4 随证治之,启示温病治疗学
    小结
第二章 温病学思想探析
    1. 论伤寒与温病关系
    2. 温病病因学思想
        2.1 地域影响,易夹湿为患
        2.2 温病病因,继承与发展
    3. 外感热病治疗学思想
        3.1 未病先防,已病截断
        3.2 强调祛邪,注重扶正
        3.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3.4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5 协调气机升降平衡
        3.6 时时顾护阴液
    4. 外感热病辨证体系创新
        4.1 历史沿革,源远流长
        4.2 辨证统一,必要可行
        4.3 辨证方法,百家争鸣
        4.4 体系设想,融合寒温
    小结
第三章 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1. 小儿感冒
        1.1 把握特点,分型论治
        1.2 选方用药,轻灵透泄
        1.3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 支气管哮喘
        2.1 急性发作,重在宣肺化浊
        2.2 缓解期间,重在益气固本
        2.3 选方用药,注重对证贴切
    3. 萎缩性胃炎
        3.1 胃阴不足,甘寒润养
        3.2 土木相系,治不忘肝
        3.3 中焦湿热,治当清化
        3.4 善后调理,身心结合
    4. 白塞病
        4.1 阴液亏虚,甘凉滋润
        4.2 湿毒内阻,清化解毒
        4.3 久病多瘀,活血通络
        4.4 内外合治,综合调理
    5. 湿热痹
        5.1 临证首辨,湿热孰重孰轻
        5.2 湿重于热,宣气化湿为主
        5.3 热重于湿,清热兼有化湿
        5.4 通络搜剔,喜用藤及虫药
    6. 围绝经期综合征
        6.1 重调冲任,滋阴养血
        6.2 滋补肾气,治之根本
        6.3 整体治疗,标本兼顾
    7. 温病神昏
        7.1 辨治关键,全盘把握
        7.2 辨证分型,分而治之
        7.3 开窍之剂,力挽狂澜
        7.4 处方用药,多有创见
    8. 止嗽散
    9. 藿朴夏苓汤
    10. 膏滋方
        10.1 冬令时节,服滋补膏最宜
        10.2 以平为主,处置稳字当先
        10.3 辨证施补,以脏腑为中心
        10.4 处方用药,不忘气血阴阳
        10.5 药对运用,继承古代遗风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沈凤阁教授成才之路
附录2: 沈凤阁教授研究历代温病学家心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赵冠英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学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溯源
    1. 病名及证治沿革
    2. 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第二部分 赵冠英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学术特点
    1. 以胃为本 谨守胃的生理特性
    2. 重视胃与脾肝肾三脏的关系
    3. 对慢性胃炎病机的认识
    4. 导师治胃八法
    5. 临证特色
第三部分 参柴黄连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2. 研究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3. 资料与方法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结果
    6. 讨论
        6.1 方义分析
        6.2 药理作用分析
    小结
第四部分 赵冠英教授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
    1. 用药频率分析
    2. 用药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概况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概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历代医家对胃脘痛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对胃脘痛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总结
    一、研究资料
    二、不通则痛为其基本病机
    三、胃脘痛辨治要领
    四、胃脘痛常用治法
    五、临床治疗分析
    六、胃脘痛常用药物规律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9)胆汁返流性胃炎胃镜像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药研究概况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治疗
        3.1 辩证分型治疗
        3.2 专方治疗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4 其它治疗方法
    综述二 胆汁返流性胃炎现代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1.1 幽门功能不全
        1.2 胃肠动力学异常
        1.3 胃肠激素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1.4 胆系疾患的影响
        1.5 幽门螺旋杆菌(Hp)对胃黏膜屏障的损伤
        2 生理病理
        3 临床表现
        4 治疗
        4.1 一般治疗
        4.2 饮食疗法
        4.3 药物治疗
        4.3.1 促胃肠动力药
        4.3.2 胆盐络合剂
        4.3.3 胆盐吸收剂
        4.3.4 胃泌素受体拮抗剂
        4.3.5 胃黏膜保护剂
        4.3.6 抑酸药
        4.4 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
    前言
    病例选择标准
        1 中医诊断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中医宏观辩证诊断标准
        2 胆汁返流性胃炎的诊断依据
        2.1 诊断依据
        2.2 胆汁返流性胃炎胃镜下胆汁反流情况分级
        2.3 病原学诊断标准
        3 黏膜像辨证分型标准
    病例选择
        1 纳入标准
        2 病例排除标准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收集临床资料
        2.2 胃镜检查
        2.3 Hp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小结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调查报告表
附录二 临床病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10)胃乐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病例标准
        1.3 排除病例标准
        1.4 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胃镜诊断轻重程度标准
        1.5 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观测指标
        3.1 疗效性指标
        3.2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标准
        4.1 症状总疗效评定标准
        4.2 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4.3 胃镜检查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分析
    6 结果
        6.1 两组病例临床症状总疗效比较
        6.2 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单项症状、舌脉疗效比较
        6.3 两组病例治疗后胃镜检查疗效比较
        6.4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胃液 PH值变化情况比较
    7 不良反应观察
实验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中药制剂制备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分组
        3.2 造模方法
        3.3 采集样本
        3.4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3组大鼠胃粘膜肉眼观察
        4.2 各组大鼠实验前后体重变化比较
        4.3 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物重量比较
        4.4 各组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的比较
        4.5 各组大鼠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
    5 实验讨论
        5.1 选用指标依据
        5.2 实验结果
讨论
    1 BRG的现代医学认识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2 诊断进展
        1.3 治疗进展
    2 BRG的中医学认识
        2.1 BRG的中医归属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治则治法
        2.4 方药分析
    3 对照药物的选择
    4 疗效及结果分析
        4.1 临床疗效
        4.2 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中医辨治六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周仲瑛辨治慢性结肠炎数据挖掘及基础方网络药理学研究[D]. 薛文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名老中医许鑫梅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研究[D]. 林子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3]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D]. 秦善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4]许鑫梅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总结[D]. 林迪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健脾祛瘀合剂联合胃镜下电凝电切术综合干预胃息肉的临床研究[D]. 王惠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6]沈凤阁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D]. 许冠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2)
  • [7]赵冠英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学术经验研究[D]. 梁光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8)
  • [8]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的研究[D]. 闫忠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5)
  • [9]胆汁返流性胃炎胃镜像的中医证候学研究[D]. 周道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07)
  • [10]胃乐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D]. 吴玉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六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