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NH公司在广西展示甘蔗机械化成套机械(论文文献综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中心[1](2021)在《自治区农机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韦周凡在2021年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指出(2021年5月20日)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1年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总结"十三五"农机化工作,深入分析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研究谋划下一阶段农机化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全力推动我区农机化发展开创"十四五"新局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2021年4月25日至27日,
蓝艳华,陈骏佳,郭剑雄,陈世治,保国裕,刘汉德,陈备永,翁卓[2](2020)在《新中国70年广东省糖业发展概况》文中提出本文回顾了新中国70年广东省糖业发展历程,着重阐述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广东省糖业在生产、技术、政策、管理、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的主要特点、重大事件和科研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糖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和几代糖人的艰苦奋斗过程。最后,概括总结广东省糖业的主要优势、贡献和经验。以史明鉴,实录糖业历史,反映糖业现状,汇集糖业文化,展示糖业风采,为各界了解、研究广东省糖业提供有关历史资料,供业内相关人士作参考借鉴。
胡朝晖[3](2020)在《浅析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困境与前景》文中提出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步,但前期大多停留在研究示范阶段,直至2010年前后,除耕地已经大部分实现机械化之外,甘蔗生产的机种、机管、机收等环节发展缓慢,2010年之后开始大力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虽然在机种、机管环节取得较好的推进速度但依然未尽如人意,同时,机收自2015年前后大范围推广至今,虽然各方参与热情高涨,机器数量激增,但机收比例提升缓慢,成为瓶颈。本文对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当前存在的适宜机械化作业土地少、农机农具与生产条件和农艺不相适应、机种质量不稳定、机收的综合经济效益不高以及机收蔗与现有加工工艺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予以分析,并尝试从甘蔗种植、农机服务、制糖加工这3个产业链环节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链结构角度,解析现存的对推进全程机械化的迫切感认知差异和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的机收成为瓶颈且连续多年未找到有效解决方法的原因。本文从蔗糖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推进全程机械化要遵循的事物发展规律等角度,作出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判断。
贾悦[4](2020)在《中国对东南亚农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分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一直以来都政治关系友好,经济往来日益紧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联系。由于我国国内农机需求的逐渐饱和以及东南亚地区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迫切需要,东南亚成为我国农机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东南亚地区有着相同的诉求即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农机产品作为农业产业重要的生产工具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提升农机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对东南亚地区的出口额是我国众多农机企业的目标。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对国际竞争力内涵以及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进行论述,详细论述了钻石模型理论,针对2006-2017年我国对东南亚农机产品出口贸易现状,首先运用CMS模型来分阶段分析我国对东南亚农机产品出口竞争力以及出口额变动的原因,这有利于我国农机企业把握住“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机遇,针对东南亚市场时选择合理的农机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农机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机产品出口额。其次,在实证分析的结果上选择中联重科进行案例分析,利用“波特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国内外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企业、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力四个基础要素以及机会、政府两个变量这六个维度对中联重科集团在东南亚市场的竞争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影响农机产品出口额下降的不利因素,其分析结果对我国其他农机企业也具有借鉴意义,对提高企业实力、拓宽东南亚市场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东南亚地区对农机产品进口需求的增加和我国较为合理的出口市场结构是农机产品出口额增加的主要动力,但产品竞争力优势逐渐丧失。案例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结果,东南亚巨大的市场需求给中联重科农机产品出口带来了机遇,但在上游产业原材料供应仍受牵制,金融业没有为农机产品出口提供良好的融资服务作用,国内农机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落后于国外领先农机企业。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对东南亚农机产品出口额提出有效的建议。
潘昶安[5](2019)在《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与策略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区域化保护》文中指出自秦汉时期以来,珠三角地区就是重要的蔗糖进贡之地。从传统手工制糖到近代机制糖厂,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百花齐放,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手工转为机械,从薄弱到雄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制糖的重要历史记忆。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新型产业替代,制糖业也不例外。在甘蔗减产和食糖市场开放的多重作用下,属于传统型行业的制糖业已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逐渐衰弱,渐渐退出珠三角地区。退出过程中,大部分的制糖工厂被转卖,破产,拆除。珠三角地区的制糖工业历史悠久,在近代中国发展和新中国工业化上也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随着城市范围扩大,这些老旧工厂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圈,对于其“除去”和“留存”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制糖工厂分布广泛,各个地区的条件不同,在如何保护制糖工业遗产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其保护和再利用的程度也相差甚远。本研究通过调研珠三角部分糖厂的厂区空间、糖厂居住区、工厂车间和内部结构,通过对比世界主要产糖区的其他制糖工厂案例,提出珠三角地区糖厂的独特性。再结合国内外多个制糖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案例,提出了部分可以借鉴的方式。考虑到珠三角制糖工厂分布广泛,对单个工厂的保护只能造成其他小型糖厂和经济发展较弱地区失去对其制糖文化的保有机会,笔者又将可借鉴的案例范围扩大到整个工业遗产的保护范畴,通过分析德国鲁尔区在区域整体振兴过程中,是如何保护其广泛分布,内容不同的工业遗产,使其发展壮大成为区域的独特文化。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了珠三角地区在制糖工业遗产区域式、整体式保护的契合点。它可以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同城化经济作用下,资源配置、资源优化和互助互补的发展模式,并充分考虑珠三角区城镇空间发展在边缘地带(制糖工厂原先基本处于这种城镇边缘地带)对其新城镇空间较高的生态环境要求,进而提出由政府引导推动制糖工业遗产保护官方机构建立,再利用结合新城区的社区化和景观化,将其作为新城镇空间多样化的载体。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讨论了使其方案具体化的措施。
李文君[6](2018)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AGCO公司中国市场农机区划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主要反映在从2006年至2013年中央多个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如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容。逐步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三农”工作中被不断地丰富和强化。农业机械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这对于农业机械制造厂商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契机。如何高效、充分的利用此次机会更快、更稳的拓展公司业务,增加营业性收入是每个农机制造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其中普遍得到各公司认可的方式便是营销区域的管理问题。区域管理(Territory Management)是市场细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按一定的标准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划分为适当的区域,对区域内的营销环境、客户资源、相关行业背景、自然条件、竞品情况等进行分析[2],进而对大范围的销售区域进行归类和划分。提出更加健全的农业机械销售区域的分类可以提高农业机械企业的销售业绩,合理配置公司的人力资源。该文提出通过对爱科集团中国区2013-2016年的销售数据进行分类和处理,同时考虑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经济水平、农民购买能力及自然条件对农业机械销售的影响分为3个目标层;同时选取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重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主要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拖拉机保有量、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农具保有量、主要农作物产量、国有农场数量、耕地面积、地区农业机械进出口金额、农业合作社数量、推广鉴定证书的发放数量、机耕面积、机播面积、灌溉面积、植保面积、机收面积、农业机械化总面积及中央对农机的补贴金额共23项作为衡量指标,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现有的29个变量进行降低维度的处理。第二步在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区农机销售区域进行分类,通过定性修正得出将31个省(直辖市)分为若干区域的分类结果。针对各区域的特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程度,同时结合农艺和产品需求等特征,对结果进行优化,最终得到结合AGCO公司产品线和战略定位的销售区域划分结果。优化后的销售区域划分结果可以为公司今后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参考。科学的区域划分可以更好的覆盖市场半径,更加充分地地挖掘细分市场和用户,明确一线销售和服务工程的责任半径,为今后公司品牌的提升和发展创造价值。区域划分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关系到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区域划分的也在另一侧面帮助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提升。最后,科学的划分区域可以明显的降低运营成本和差旅费用,为今后人力资源的配置、年终绩效考核等关键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米强[7](2014)在《杨凌农机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机产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农业推广和农业管理的关键问题,农机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地区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发展农机产业是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推动农机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并将促进包括现代农业在内的各个产业协调发展。本论文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从农机产业的意义和产业要素概念出发,深入研究国内外农机产业发展特点,全面分析杨凌农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阐述杨凌农机产业发展发展模式以及政策设计分析。创新性提出贯穿一、二、三产的全产业链农机产业发展新模式和产业发展主导方向,并提出支持杨凌农机产业模式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对改善后的农机产业环境进行评价。本论文提出的发展模式和产业政策对杨凌农机产业发展具有建设性指导作用。本论文提出的观点对于杨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国际农业合作中心具有战略意义,通过杨凌农机产业模式的建立,并将带动从种植和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机市场体系建设、农机服务、订单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全产业链的快速、协调发展,使杨凌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和农机产业发展的核心,对于推动“三农”发展、增加就业、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加快农业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李春元,刘腊银[8](2012)在《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探讨》文中指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是通过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引进、试验、集成、培训、示范等方式,将农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重要活动,建立好试验示范基地,是有效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手段。一、重要意义利用基地推广各类先进农机化技术的集成配套应用,促进农
齐欢[9](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周敬辉[10](2004)在《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小型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蔗是我国南方诸省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特别在广西,制糖业更是其支柱产业。目前国内基本上沿用古老的手工作业进行收割,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国外目前成熟的甘蔗收割机都是大型的机型,适用于开阔、平坦的地貌,而我国的甘蔗种植区大多为丘陵和坡地,难以应用大型的收割机械进行作业。为达到缩短研制周期、减少研制成本的目的,应用先进的设计技术进行适合于丘陵地带的小型甘蔗收获机械的研发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论文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完成了以下工作: 1、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并结合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在可视化的三维造型软件Pro/E中,完成了小型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整机建模,并且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整体布置方案,然后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中,求出这三种布局方案的重心位置以及它们的极限倾翻角,找出了其中最合理的布局方案。 2、通过三维造型软件Pro/E和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联合建立起收割机的扶、砍、喂功能模块虚拟样机,并以此作为平台进行仿真试验,对收割机的螺旋扶蔗器转速、安装倾角与甘蔗扶起效果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有价值的结果;通过虚拟样机的仿真试验,研究了收割机的切割器安装位置与扶蔗器转速、机器前进速度的关系,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处理,提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并给出了表达三者关系的回归经验公式;通过虚拟样机进行甘蔗物流的仿真,验证了小型甘蔗收割机整机模型在甘蔗物流方面的合理性。 3、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三维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小型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研究造型软件ProlE联合建立了收割机台架两种不同方案的刚弹祸合虚拟样机模型,并分别对两者进行了常模态分析和受迫振动分析,求出两者的固有频率以及动态响应特性,对比后选定刚度较高的一种作为收割机台架的最终方案。 总之,本文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整机的建模、收割机的工作参数和结构参数、收割机台架的动态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对今后的工作有参考价值的参数和结论。
二、CNH公司在广西展示甘蔗机械化成套机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NH公司在广西展示甘蔗机械化成套机械(论文提纲范文)
(1)自治区农机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韦周凡在2021年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 |
二、全面回顾“十三五”广西农机化工作 |
(一)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农机化发展 |
(二)不断争取国家农机化重大政策项目支持 |
(三)不断完善农机化法律法规及政策。 |
(四)不断创新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五)不断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
(六)不断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
(七)不断推进农机化向丘陵山区优势产业拓展 |
(八)不断提升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
(九)不断强化农机安全监管 |
(十)不断扎实开展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管理 |
(十一)不断强化农机化信息化建设 |
(十二)不断营造农机化发展良好舆论氛围 |
(十三)不断发挥行业协会在助推农机化发展中的作用 |
三、深入分析我区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四、全力推动“十四五”广西农机化高质量发展 |
(一)着力抓好机关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 |
(二)加快编制农机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
(三)着力推进中国-东盟现代农机综合产业园建设,打造区域性国际化农机产业集群 |
(四)着力深化农机购置补贴改革 |
(五)全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
1. 水稻机械化方面。 |
2. 甘蔗机械化方面。 |
(六)全面推进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机械化 |
(七)着力强化农机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
(八)着力推进农机科技创新 |
(九)着力加强农机安全监管 |
(十)着力提升农机服务能力 |
(2)新中国70年广东省糖业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糖业发展概述 |
2 新中国70年广东省糖业发展历程 |
2.1 上世纪50年代的蓬勃发展 |
2.2 上世纪60年代的缓慢发展 |
2.3 上世纪70年代的恢复发展 |
2.4 上世纪80年代的迅猛发展 |
2.5 上世纪90年代的变革发展 |
2.6 进入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
3 广东省糖业的优势、贡献和经验 |
3.1 优势 |
3.2 贡献 |
3.3 经验 |
(3)浅析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困境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概况 |
2 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2.1 适宜机械化特别是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的土地占比低 |
2.2 农机农具与现有生产条件不相适应 |
2.3 农机农具与农艺配套不够 |
2.4 机械化种植质量有待提高 |
2.5 机收的综合经济效益优势不显着 |
2.6 制糖工艺和设备与机收不相适应 |
2.7 服务模式与利益链结构有待完善 |
2.8 迫切性认知未能统一和未到逼不得已 |
3 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前景展望 |
(4)中国对东南亚农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机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
1.2.2 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出口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中的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中的难点 |
1.4.2 研究中的创新点 |
第2章 农机产品出口竞争力理论基础 |
2.1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1 国际竞争力 |
2.1.2 农机产品国际竞争力 |
2.2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2.2.1 传统贸易理论 |
2.2.2 波特钻石模型理论 |
第3章 中国对东南亚农机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
3.1 东南亚农机市场概述 |
3.2 中国对东南亚农机产品出口规模 |
3.3 中国对东南亚农机产品出口结构 |
第4章 中国对东南亚农机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4.1 CMS模型的设定 |
4.2 中国对东南亚农机产品出口竞争力分解结果 |
4.3 中国对东南亚具体商品出口竞争力分解结果 |
4.4 中国对东南亚具体市场出口竞争力分解结果 |
4.4.1 中国农机产品出口越南的竞争力 |
4.4.2 中国农机产品出口印度尼西亚的竞争力 |
4.4.3 中国农机产品出口泰国的竞争力 |
4.4.4 中国农机产品出口马来西亚的竞争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联重科对东南亚农机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案例分析 |
5.1 中联重科集团的发展现状 |
5.1.1 中联重科集团简介 |
5.1.2 中联重科集团海外经营成果 |
5.2 中联重科在东南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 |
5.2.1 生产要素 |
5.2.2 需求 |
5.2.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
5.2.4 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力 |
5.2.5 机会 |
5.2.6 政府 |
5.3 对中联重科农机产品出口东南亚的建议 |
5.3.1 改善农机产品出口结构 |
5.3.2 掌握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产品 |
5.3.3 完善东南亚业务矩阵管理体系 |
5.3.4 吸纳和培养人才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提高我国对东南亚农机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
6.2.1 拓展多元化市场,满足特定需求 |
6.2.2 重视创新发展,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
6.2.3 加强经贸合作,把握发展机遇 |
6.2.4 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 |
6.2.5 树立风险意识,合理规避出口风险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 |
(5)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与策略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区域化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珠三角制糖工业的困境 |
1.1.2 废弃制糖工厂对城镇空间发展的双重性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机制糖厂的相关研究 |
1.2.2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图 |
第2章 珠三角地区制糖工业遗产历史与现状 |
2.1 甘蔗制糖在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
2.1.1 珠三角地区的传统制糖方法 |
2.1.2 珠三角地区近代制糖业兴起 |
2.1.3 新中国成立以来珠三角制糖业的兴衰 |
2.2 珠三角地区制糖工业遗产的现状与调研 |
2.2.1 “民国六大糖厂”的历史和现状简述 |
2.2.2 珠海五大糖厂的历史和现状简述 |
2.2.3 其他大型糖厂的历史和现状简述 |
2.3 珠三角地区制糖工厂的特征 |
2.3.1 机制糖厂的一般特征 |
2.3.2 珠三角制糖工厂的特殊性 |
2.4 珠三角地区制糖工业遗产再分析 |
2.4.1 保存现状的再分析 |
2.4.2 糖厂空间的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糖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案例分析 |
3.1 制糖工业遗产保护案例 |
3.1.1 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 |
3.1.2 印尼De Tjolomadoe制糖厂 |
3.1.3 美国Domino制糖厂 |
3.1.4 广州番禺紫坭糖厂改造 |
3.2 上述案例的再分析 |
3.2.1 糖厂规模对工业遗产保护方案的影响 |
3.2.2 周边环境发展对工业遗产保护方案的影响 |
3.2.3 开发模式对工业遗产保护方案的影响 |
3.3 对上述案例的反思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业遗产保护案例的再借鉴 |
4.1 鲁尔区的发展简述和相关研究 |
4.2 鲁尔区的整体规划和部分项目细节 |
4.2.1 鲁尔区的空间框架和珠三角地区的相似性 |
4.2.2 鲁尔区改造的规划模式 |
4.2.3 埃姆舍河公园区域式景观框架 |
4.2.4 埃姆舍河公园部分景观节点 |
4.2.5 埃姆舍河公园部分桥梁、构筑物和雕塑 |
4.3 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的建筑方法 |
4.3.1 旧工业建筑的保留和变更 |
4.3.2 设备留存对工业遗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的契合点与措施 |
5.1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的限制因素 |
5.1.1 宏观层面的限制因素 |
5.1.2 中观层面的限制因素 |
5.1.3 微观层面的限制因素 |
5.2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的契合点 |
5.2.1 契合珠三角地区同城化概念 |
5.2.2 契合区域独特性的维持 |
5.2.3 契合对境外项目的考察学习 |
5.2.4 契合多样化的城镇空间发展需求 |
5.3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策略的具体化 |
5.3.1 推动珠三角地区制糖工业遗产保护官方机构建立 |
5.3.2 制糖工业遗产景观化和社区化 |
5.3.3 建筑层面上的应对措施 |
5.3.4 推进制糖工业遗产“联盟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6)基于主成分分析的AGCO公司中国市场农机区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营销区域的划分现状及标准 |
2.1 爱科公司的介绍 |
2.1.1 爱科品牌的历史 |
2.1.2 爱科产品线介绍 |
2.2 爱科当前的销售业绩分析 |
2.2.1 2013-2016年爱科产品及销售业绩概述 |
2.2.2 2013年农机市场及爱科销售业绩分析 |
2.2.3 2014年农机市场及爱科销售业绩分析 |
2.2.4 2015年农机市场及爱科销售业绩分析 |
2.2.5 2016年农机市场及爱科销售业绩分析 |
2.3 农机制造商和分销商的区域划分原则标准和现状 |
2.3.1 区域划分的原则和标准 |
2.3.2 农机制造商和分销商的区域划分的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营销要素选择 |
3.1 主成分分析原理 |
3.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营销要素选取 |
3.2.1 指标选取及样本选择 |
3.2.2 数据来源 |
3.3 主成分分析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
3.3.1 建立模型及数据预处理 |
3.3.2 主成分分析的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区域划分策略 |
4.1 聚类分析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
4.1.1 聚类分析的定义及分类 |
4.1.2 聚类分析的模型建立 |
4.2 2015年划区结果及分析 |
4.2.1 2015年划区初步结果 |
4.2.2 2015年初步结果分析 |
4.3 修正农业机械销售区域划分结果 |
4.4 区域划分策略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7)杨凌农机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机产业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业与农机产业 |
2.2 农机产业的构成要素 |
2.2.1 产业主体:农机产品 |
2.2.2 产业客体:农机企业和农机市场 |
2.2.3 发展方式:集群建设、政府扶持、盈利能力 |
2.3 农机产业相关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布局理论 |
2.3.4 产业政策理论 |
2.3.5 产业关联理论 |
2.3.6 产业发展理论 |
2.4 农机产业与现代农业 |
2.4.1 农机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
2.4.2 农机产业决定农业现代化进程 |
2.4.3 农机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农机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世界农机产业发展分析 |
3.1.1 世界农机细分产品发展状况 |
3.1.2 世界农机市场需求趋势透析 |
3.1.3 世界农机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向 |
3.2 中国农机产业发展分析 |
3.2.1 中国农机产业发展经验阐述 |
3.2.2 国内部分地区农机产业发展分析 |
3.3 陕西省农机产业发展分析 |
3.3.1 陕西省农机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
3.3.2 陕西省农机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
3.4 杨凌示范区农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4.1 杨凌示范区涉农工业发展现状 |
3.4.2 杨凌示范区农机产业发展现状 |
3.4.3 杨凌示范区农机企业发展现状 |
3.4.4 杨凌示范区农机产业发展环境透析 |
3.5 杨凌示范区农机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杨凌示范区农机产业发展模式设计 |
4.1 农机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
4.1.1 规模生产服务需求 |
4.1.2 技术创新服务需求 |
4.1.3 品牌服务需求 |
4.1.4 融资服务需求 |
4.1.5 企业管理服务需求 |
4.1.6 专业人才服务需求 |
4.2 发展模式和目标 |
4.2.1 发展模式 |
4.2.2 发展目标 |
4.3 发展定位与区域布局 |
4.3.1 发展定位 |
4.3.2 区域布局 |
4.4 重点发展产业 |
4.4.1 积极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 |
4.4.2 大力培育发展相关配套业 |
4.5 总体架构 |
4.5.1 架构特点 |
4.5.2 架构构成 |
4.5.3 实施步骤 |
第五章 杨凌示范区农机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
5.1 对策措施 |
5.1.1 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发展合力 |
5.1.2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名优企业 |
5.1.3 推进产业集聚,构建专业化园区 |
5.1.4 有序推进农机市场建设,切实增强农机产业公共服务能力 |
5.1.5 大力推进农机产业国际合作交流 |
5.2 政策分析 |
5.2.1 产业发展政策 |
5.2.2 投融资政策 |
5.2.3 技术创新政策 |
5.2.4 市场和品牌建设政策 |
5.2.5 产业环境建设政策 |
5.2.6 服务保障政策 |
5.2.7 财政政策 |
5.2.8 招商引资政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要意义 |
二、示范作用 |
(一) 农机化示范基地是农机科技成果试验与推广的重要平台 |
(二) 示范基地是催生农机服务组织的强大动力 |
(三) 农机化示范基地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 |
三、必备条件 |
四、主要措施 |
(一) 加强项目领导, 确保示范基地建设质量 |
(二) 加强项目管理, 突出示范基地效益 |
(三) 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鼓励广大农民参与示范区建设 |
1. 扶持和发展农机合作社, |
2. 发动相关农机生产企业参 |
(四) 争取政府部门支持, 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 |
1. 示范基地建设是一个长期 |
2. 要积极争取示范基地建设 |
3.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在农 |
(五) 强化技术培训, 提高示范服务效果 |
1. 集中部门力量, 在农机化 |
2.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经常 |
3. 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的合 |
(9)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中国的研究 |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重点 |
二、难点 |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
第一节 国际背景 |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
第二节 国内背景 |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
一、经验 |
二、教训 |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小型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收获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虚拟样机技术在小型甘蔗收获机研发中引入的必要性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虚拟样机理论综述 |
2.1 引言 |
2.2 虚拟样机的概念 |
2.2.1 虚拟样机的定义 |
2.2.2 虚拟样机的特点 |
2.3 国内外虚拟样机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
2.3.1 国内外虚拟样机的研究现状 |
2.3.2 虚拟样机技术在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应用 |
2.4 虚拟样机相关技术 |
2.4.1 虚拟现实 |
2.4.2 其他相关技术 |
2.4.2.1 虚拟产品开发 |
2.4.2.2 虚拟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型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整机建模 |
3.1 引言 |
3.1.1 小型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设计参数简介 |
3.1.2 小型甘蔗联合收割机功能模块简介 |
3.2 小型甘蔗联合收割机的整机建模 |
3.2.1 样机的三维几何实体模型的建立 |
3.2.1.1 Pro/E2001三维特征造型软件简介 |
3.2.2 小型履带式甘蔗收割机整机模型建立过程 |
3.2.2.1 实体建模的基本操作 |
3.2.2.2 基于特征的实体建模 |
3.2.2.3 小型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零部件的建模 |
3.2.2.3.1 底盘模块的建立 |
3.2.2.3.2 在底盘模块基础上的整机的装配和建模 |
3.2.3 整机不同的布置方案的重心位置对比及极限倾翻角的研究 |
3.3 小结 |
第四章 小型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部分功能的仿真 |
4.1 引言 |
4.2 ADAMS软件简介 |
4.3 小型甘蔗联合收割机扶、砍、喂入功能模块的仿真 |
4.3.1 扶、砍、喂入功能模块虚拟样机的建立 |
4.3.2 虚拟样机的仿真实验 |
4.3.2.1 虚拟样机甘蔗扶起效果的仿真研究 |
4.3.2.2 切割器安装位置的确定 |
4.3.2.3 甘蔗联合收割机扶、砍、喂、输送流程的仿真 |
4.4 小结 |
第五章 小型甘蔗联合收割机台架动态特性的虚拟研究 |
5.1 引言 |
5.2 台架动力学虚拟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 |
5.3 相关理论和软件简介 |
5.3.1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简介 |
5.3.2 ADAMS/Flex和ADAMS/Vibration简介 |
5.4 收割机台架两种不同方案模型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5.4.1 四连杆台架方案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5.4.1.1 四连杆台架刚弹耦合虚拟样机的形成 |
5.4.1.2 四连杆台架的动力学仿真 |
5.4.1.2.1 台架虚拟样机的常模态分析 |
5.4.1.2.2 台架虚拟样机的受迫振动分析 |
5.4.2 三角台架方案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5.4.2.1 三角台架虚拟样机的常模态分析 |
5.4.2.2 台架虚拟样机的受迫振动分析 |
5.5 两种方案的对比及结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CNH公司在广西展示甘蔗机械化成套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治区农机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韦周凡在2021年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中心.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21(03)
- [2]新中国70年广东省糖业发展概况[J]. 蓝艳华,陈骏佳,郭剑雄,陈世治,保国裕,刘汉德,陈备永,翁卓. 甘蔗糖业, 2020(06)
- [3]浅析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困境与前景[J]. 胡朝晖. 甘蔗糖业, 2020(03)
- [4]中国对东南亚农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分解研究[D]. 贾悦. 江苏大学, 2020(05)
- [5]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与策略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区域化保护[D]. 潘昶安. 深圳大学, 2019(01)
- [6]基于主成分分析的AGCO公司中国市场农机区划的研究[D]. 李文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7]杨凌农机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D]. 米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8]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探讨[J]. 李春元,刘腊银.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2(06)
- [9]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 [10]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小型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研究[D]. 周敬辉. 广西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