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和改进进行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12-0072-02
政治思想工作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政治思想目标,对人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的教育,从而改变或促成人们的思想形成和指导人们的具体行为。它是我国在不断的社会发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必然需求的具体实践活动。它可以启迪人们的认知,培养人们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意识行为,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经济建设和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政治思想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的实现管理和发展,高校必须要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来指导和创新其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对于高校的管理和发展非常的重要,它关系到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状态、个人素质的提升和高校的竞争力的增强,考虑到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用科学发展来指导和创新政治思想工作。
一、新时期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问题挑战
在改革开放30年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信息交流和人沟通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网络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沟通渠道和信息来源,成为年轻一代的重要信息来源和沟通渠道。然而,在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断渗透,中西方文化交错而社会上尚未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主流价值观,部分媒体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下降,为求商业目的做出一些不负责任报道,这些不真实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心理、道德观、人生观产生了严重冲击。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确定的在校大学生势必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这些都是使得高校在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而严峻。
(二)高校环境自身问题带来的挑战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上付出相当多的努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商业文化的侵袭,部分教师存在着理想不够明确、信念不够坚定、奉献敬业精神不强的现象,因此不能在学生中起到的带头的作用,削弱了思想教育的效果。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素质问题和知识能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尤为突出。
二、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的提出的问题,高校在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可以做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第一,在外在大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制定个性化网络沟通策略来适应新形势下新人类的思想教育工作。
首先,应该更新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理念,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会现象和观念思潮不断涌现,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的进行发展、变化,政治思想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要用科学发展观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理念更新,与时俱进。高校要认识到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不断的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和具体实际情况,调整政治思想工作计划。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和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政治思想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指出要“以人为本”。高校的教师要从小处着手,从大局把握,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工作水平,同时能够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榜样。在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时,注意学生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自身的实际需求,正确的进行引导和培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多增加一点趣味性的活动;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理念,根据新生代学生们喜欢用网络交流的特点进行创新型的教育建设。个性化理念是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活动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观念,它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教育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与选择,并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稳定性和指向性。高校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发展规律、正确对待不同学生个性和差别、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是使用网络,并将在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点融入到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信息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者,建立科学合理的政治思想工作体系。高校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政治思想工作体系,做好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做好协调;制定合理的政治思想工作标准和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政治思想工作体系,在全员参与、共同努力的情况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最后,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进行改革创新。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高校只有不断的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才能实现其发展和进步。一般来说,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采取教育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帮、传、带的方式,让教师不仅在工作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其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工作创造性等都得到及时的提升。还可以进行政治思想培训,让他们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或者到一些政治思想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进行考察参观,在实践操作中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水平。
第二,针对高校环境自身问题,政治思想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应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并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
在网络时代下,作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应首先提高其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在提升自己工作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入进来,并良好运用,因此,高校应该着力培养素质较高的政治思想教育团队,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对网络环境的深刻了解,并根据自身所掌握的信息量和信息查询能力,对学生政治思想动态进行全面把握,从而更好地展开工作。
其次,应从网络时代的视角下对以往的政治思想工作进行扬弃,做到继承和创新。在继承方面,应该坚持过去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坚持传统的工作方法,例如成立政治思想工作阵地,并组织相应的理论学习以及各种先进事迹汇报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并坚持原有的工作优越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开拓和创新。在创新方面,应着眼于网络时代,以网络作为虚拟的政治思想工作阵地,构建起新的工作机制。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加强宣传,吸引学生登录网站。此外,学校还应尽量完善网站的管理,从学生角度出发,用大量正面、丰富的信息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道德观,并有专门的教师网上值班,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再者,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在高校中,学校经常展开各种节庆活动,校园广播活动、校报征文活动等,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及座谈会等,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领悟。在校园中展开马列宣传的活动,形式可以是辩论会、演讲及知识竞赛等。或者也可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对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的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可以在寒暑假期间让学生到社会中广泛展开调查,可以从自己视角出发,选择相应的课题,并对社会调查结果进行撰写,培养其对社会的热爱。或者让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及军训等。社会志愿活动具有公益性,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学生参与到其中,培养了其社会精神,从交通秩序的维持,到毒品禁止宣传以及环保宣传、帮助老弱残活动中,学生能够受到熏陶。而勤工俭学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施实践的有效形式,其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来发现自我,并从实践中得到成长,提高自身修养。
最后,应该坚持教育结合服务的原则。在高校展开政治思想工作,应该坚持将教育和服务结合在一起,教育主要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教育中还应该融合服务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跟传统相比,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政治思想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并树立一定的服务意识,促成多元文化格局的构建和普及学生信息资源,确保不同领域之间能够互相渗透,同时,政治思想工作者,应该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后勤服务的方式,展开网上的心理咨询和就业辅导等服务,这样有利于及时把握学生思想情况,并有利于更好地展开工作,同时,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还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有效过滤不良信息,避免其对学生身心的侵蚀,还应做好实际生活中的沟通,保证网上网下的相结合。
结束语:
本文对在新形势网络环境的冲击中,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外界环境和高校本身两方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改进和加强提出了几点思考,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简介:于晓波(1964—),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向:政治思想(吉林省长春市,130032)。
[参考文献]
[1]王珅.新时期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2]国佳.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发展新思路[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12(28)
[3]王登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遇.挑战.创新[J].思政工作纵横,2001(2):29-30.[4]葛晨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方法途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9(11):121-122.
[5]沈国权.吴东莞.思想政治工作占领网络阵地的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2):75-77.
[6]邓丽敏.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渠道[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