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和服装的统一

纺织品和服装的统一

一、纺织与服装的统一(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娟[1](2021)在《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研究》文中认为大理白族扎染文化兴盛于唐宋时期,在历史的曲折变化中得以延续发展,白族扎染图案的传承和演变是历史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缩影。流传在大理地区的扎染图案数量众多,形色各异,广受人们的喜爱。本文试图以民国时期至今为时间段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进行系统梳理,并置于各个历时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分析其设计及演变的内在逻辑。本文通过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研究为切入点,置以大理白族扎染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详细探究,以图案为线索,探索曲折发展的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变迁。首先,通过调研资料与文献分析,从白族扎染图案的自然环境背景、人文历史背景等方面对白族扎染图案展开研究,详细梳理了白族扎染图案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念。其次以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内容分类,并结合社会背景、经济改革背景将大理白族扎染发展时间分段,分析扎染产业的发展与扎染图案之间的关联,探索扎染图案的变化规律以及原因。再次,通过图案的构成形式以及审美法则进行图案设计特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大理白族扎染图案背后蕴含的设计观念和审美内涵,从扎染的工艺、主题、色彩、造型等本体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分析大理白族扎染的设计思想、图案演变规律、社会经济价值,结合其发展现状,对扎染产业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探讨。这一研究为少数民族染织业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也对扎染图案的设计文化提供详实的资料,为当前进行扎染图案的设计开发提供设计思维方案。

念国文[2](2021)在《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艺术设计界的进步和审美的进步,设计艺术界不同领域的合作与借鉴成为了一种大趋势,设计师可以在不同的设计领域当中寻找到启发性的设计灵感,不同艺术间的创新交融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服装的色彩、面料、造型、款式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设计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建筑艺术与服装艺术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互相影响,通过研究优秀建筑设计可以为服装设计提供更广阔的设计方法和创作思路。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善用几何、空间、光影等设计语言,它的设计是可以唤起传统文化共鸣、民族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语言合璧、又独具个人妙思与风格的和谐统一体的,这是真正可以立足世界与全球融合大趋势下的“中国样式”。其兼容的设计风格,有序的设计手法,兼具审美与功能性的设计特征,完整的设计思路都给休闲女装设计新的可能性。收集关于贝聿铭建筑设计的图像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现代休闲女装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通过对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的梳理,逐一分析其建筑设计风格语言中几何元素、建筑材质、建筑空间、建筑材质、光影、文化等设计特点及应用在休闲女装服装设计当中的可行性。实践部分从贝聿铭建筑设计精华为一体的“封笔”之作苏州博物馆,全面运用前期由各元素得来的设计思路、设计手法等,旨在再次学习升华贝聿铭承袭现代主义建筑核心脉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设计思维,进行一套完整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现代休闲女装设计。

张雪飞[3](2021)在《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文中提出衣之于人,自人类文明伊始就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倾向于遮蔽人身形体,不太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和个体特性;彰显等秩阶次,关注人的文化表征和社会意蕴。晚清民国是服饰传统、规制、风格和文化剧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社会认识、女性社会角色转轨的关键阶段。人衣关系经历了抗争与冲突、困顿与反思,在张力和矛盾中蜕变和进化。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服饰文化转型、妇女解放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论文包括四个主体部分:第一章站在人衣关系的视角,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发掘和梳理女性服饰变革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从纺织原料、分析并阐述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从纺织原料、面料的技术革新、成衣制造方式和产业更新,以及纺织贸易市场变化三个方面,讨论服饰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分析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联,也即从“衣”的层面对人衣关系的变革动力进行历史透视;第三章从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和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这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变革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剖析伴随其间的人衣关系的变化特征;第四章从夷夏之防、道器之辨、礼俗之隔和荣耻之变四大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联系,厘清服饰变革的深层机理。本文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服饰潮流是一种能够同时揭示服饰变革现象和本质所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本文试图打破以往以主流历史分期、社会变革为纲的近代服饰史叙事,以及服饰品类、服饰流派、服饰空间扩散的服饰专题分类,由人衣关系的生理要求、观念思想、社会生活、审美文化、技术支持等不同侧面考察服饰潮流的变革趋势,抽象概括出“衣以容身”“衣以立身”“衣以适人”“衣以彰人”四大服饰潮流。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展现服饰变革的全貌,既符合服饰本身的历史脉络和嬗变轨迹,尊重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呈现服饰变革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往复性与多样性,揭示种种复杂多栖的规律和特性,为研究服饰变迁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提供线索和链接。2.产业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为供给带动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给出历史的有力借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特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的进步,根本地改变了服饰面料性能、服用加工技艺,为服饰结构的改良和变革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和工艺基础,形塑了纺织服装贸易和消费的全新格局,为晚清民国女性服饰时尚的兴起和潮流的延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绘制出服饰潮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机制分析框图,展示说明了产业技术变革如何对服饰变革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影响方式、路径和机理方面的系统阐释。技术变革是对“衣”的物理特性、生产方式、市场供给和美学价值的创新,为“人”提供可消用、选择和适配的服用方案。作为服饰消费主体的“人”根据自身的穿用需求、经济基础和消费偏好以及文化审美,影响纺织、服装的贸易市场格局,对服装原料面料、剪裁结构方式提出需求。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实质上通过改变“衣”的供给进而影响“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又进而促进“衣”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改革。3.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服饰时而领着、时而跟着,既能动于社会变革,又从动于社会变革。一方面,社会变革是服饰变革的引领者。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启蒙、引导着近代女性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运动之中,推动着服饰潮流的发生和传播。以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和长江三角洲的“摩登”为代表的服饰社会现象为女性服饰潮流蓄能积力;另一方面,服饰变革是社会变革的能动者。代表性女性和女性群体以或拟男化、中性化的服饰行为,或个性化、大众化的穿衣方式,推动着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服饰既作为被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改良和引导的主要对象,同时又充任着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道具、工具和面具。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互动,本质上是服饰与人的主体性关系。从被“衣”掩饰的“人”到以“衣”修饰的“人”,再到借“衣”立身的“人”,透过近代女性的服饰行为,抑或是社会舆论对女性服饰的评价和反应,“衣”之功能得到重新辨析,服饰下的人性得到解放,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得以进化。4.文化变革既是阻碍服饰变革的重要防线,反过来又是催化服饰变革的深层动因。长久以来,华夏服饰是区辨夷夏族群、承载文野观念的文化载体。无论是葆有华夷文化优势的历史时期还是闭关自守被强力冲击的晚清之际,拥护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的“庙堂”及士大夫们反对服饰变革。而随着近代西方传教士的“诱导”,本来象征文明的缠足成为野蛮文明的标记,夷夏之别破防、文野之位互换,趋新大势和尊西倾向成为服饰变革的新动向。在西学东渐、西器东传的时代背景下,服制是扞卫“中体”的“重器”,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常名教、制度文物以及体统规矩,不可“轻言”变革。而在改良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时期,服制改革成为复兴民族、更易“人心”的方略,由器而道的“天演”进化论提倡优胜劣汰、强权竞争,成为推动服饰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传统礼俗社会中,服饰是“礼治”的重要媒介,以礼化俗,以礼节俗。礼乐制度的高度发展是服饰文化长期保持稳定、难以遽变的根本。晚清宗法秩序遭遇挑战,作为民众生活“风俗”的服饰改良提出变革要求,女性服饰潮流甚或走在了服制法规之前,由俗入礼。文化是慢变量,近代服饰变革的不易和反复,皆出自于文化内核“面子”、服饰面子即文化里子,能小变则不大变,能形变则不质变。而服饰变革的发端和剧变,仍需归因于文化内核“面子”。在敏感于外人观感、维护文化“面子”的同时,服饰悄然生变,服饰由宗族和伦理走向民族和国家,再走向个体和自我,“人衣关系”不再等同于纲常伦理的“人人关系”。5.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的路径并完全不遵循“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三阶段,而是多个范畴兼而有之,各个阶段均有参与。服饰变革属于物质器技,亦成为寄托人伦关系的社会制度,甚至还是文化思想的重要表征,事实上是“器物”“制度”和“精神”的“三位一体”,难以区分先后甚至彼此。整体来看,女性服饰变革是在制度层变革时生发的。反缠足运动发端于呼吁制度改革的戊戌维新,辛亥以后服饰等级制度改弦更张,服饰听取民便。新文化时期反思文化,女性服饰在更大范围、更大波次、更大程度上发生变革,服饰潮流渐趋成型,人衣关系也随之转换、调整。但局部而言,在学习西器的洋务时期,洋纱、洋布大量进驻开埠城市,上海等地的年轻、时尚、社交女性已开始穿用洋布衣。在民风开放、趋新入时的地区,原料面料、穿衣方式等物质层面的变化来的较早,相对顺利地被一部分女性所接纳,但并未涉及到服饰文化层面的对抗与哲思。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劳动女性,质地厚实、自产自销的土布更便于劳作,物质层面的服饰变化来得更为迟滞、缓慢,或许到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发生变化之后,服饰才相随而变。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呈现出多轨道、多征候、多阶段并行不悖的复杂格局。6.服饰变革本质而言是“人衣关系”的更新与重构。服饰不是纯粹单一的自然物,而是典型的文化产物。变革时期人衣关系变化的意义在于,“人”既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群体的、社会化的和历史性的人。“衣”既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衣,同时更是代表民族风俗、承载社会功能、表征时代特征的“衣”。服饰变革之前,衣的礼治、标示、文化功能更为显着;服饰变革之中,衣的工具、道具、面具功能更加显露;服饰变革之后,衣服重归保暖和装饰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衣关系的复杂多元性,“人的穿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适身、得体、体面和得当/适境。初级层面的“适身”强调作为生物体的人和作为自然物的衣。更高级层面的“得当/适境”更看重中国文化下具有多种属性之“人”的穿衣要领和不同穿着场合下“衣”的服饰文化要素。广而言之,人衣关系甚至可能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互动交融、和谐共彰应该是人类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昌仪琳[4](2021)在《阳新布贴传统纹样在家居亲子装中的设计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实践中取得显着成绩。但是,随着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战略倾向的明显加深,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和时代的快速变迁,导致了来自世界各国地区和全人类对于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的自然生存、保护及其持续发展过程中都已经遇到了许多新的的情况和重大挑战,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阳新布贴,其传统手工艺也即将走向消亡,急需通过创新设计的媒介和载体进行传承。笔者为了进一步挖掘阳新布贴传统纹样的艺术特征,开发设计以阳新布贴传统纹样为载体,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家居亲子装系列,寻求创新发展的新途径,促进阳新布贴家居亲子装系列的产业化融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对阳新布贴传统纹样在家居亲子装中的设计实践作出具体分析与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首先以阳新布贴的渊源发展、传统纹样解析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调查和研究,整理阳新布贴的起源发展以及风土人情,着眼于阳新布贴传统纹样艺术特征的挖掘,主要从纹样题材、造型、色彩、肌理及传统工艺等方面对阳新布贴中的传统纹样进行分析。其次,重点探索阳新布贴传统纹样在家居亲子装中的设计应用,结合前人对于布贴类的运用以及国内外设计师作品中对于布贴艺术运用特点作为案例,根据国内外布贴类的案例归纳总结出布贴纹样在家居亲子装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为后期笔者在制作阳新布贴传统纹样在家居亲子装中的设计实践中提供思路。最后,结合分析成果进行设计并创新实践,主要以阳新布贴传统纹样的历史文化内涵、工艺、肌理、造型、色彩等方面结合服装进行综合设计,具体通过家居亲子装系列动态展将传统与时尚两者融汇贯通,一方面满足现代人的个性风格审美,另一方面让阳新布贴焕发出更迷人的风采。

贾蕾蕾[5](2020)在《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文中指出古老质朴、巧妙有序、淳朴天然的汉族传统男服是典型东方服饰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又相互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汉族传统男服对于西方文化有吸收、有摒弃,展示出多元性、民族性、开放性共存的时代特征。汉民族人口分布广泛,各地域的传统服饰受到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服饰特征,不同地域的汉族传统男服存在差异。地域差异视角下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研究,拓展了传统男服的研究视角与领域,同时为近代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全面系统的近代汉族传统男服文献与实物研究,将丰富完善汉族传统服饰遗产宝库,助力汉族传统男服文化价值弘扬。此外,近代汉族传统男服保护与传承路径的探究,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以近代汉族传统男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等馆藏汉族传统男服传世品实物分析,结合近代期刊、报纸、照片、小说、地方志、着作、论文等资料的佐证,运用尺寸测量法、色度测量技术、统计分析法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实物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历史进程中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嬗变,勾勒出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整体概貌。选取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流域的吴越地区作为代表,分别从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色彩、面料的物质层面挖掘地域文化差异所呈现的地域特色,运用定量分析法探寻地域差异与男服的关系及影响因素,落脚于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构建出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检索、图文互证、实物分析的方法,梳理汉族传统男服的演变过程。发现汉族传统男服的发展呈现出与政治、经济、制度紧密联系的递进关系,由简至繁。近代时期,汉族传统男服继承清代旧制的基础上,结构、色彩、面料发生了变化,归纳为袍、褂、袄、衫、马甲、大裆裤、套裤七种类别。长袍单穿或配以马褂和马甲是最常见的礼仪场合搭配方式,短衫(袄)和长裤、马甲和短裤是最普遍的日常劳作搭配方式。(2)基于实物分析,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是宽松肥大的外部轮廓造型和丰富多样的内部形制结构,体现出均衡对称的造型方法、“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修旧利废的节约意识。通过定性研究发现中原和吴越地区的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存在地域特色与差异。中原地区呈现褒衣宽袖的服装造型和黜奢崇俭结构特点,吴越地区呈现窄衣长袖和宽腰肥臀的服装造型特点。采用尺寸测量法对实物进行测量,并将中原和吴越男服形制的数据结果运用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佐证两个地区褒衣宽袖和窄衣长袖的形制差异。(3)我国传统天然染料独到的艺术表现和西方合成染料的逐步传入促进了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的丰富。依托文献资料和对传世实物的色度测量,确证男服色彩的丰富以及黑、蓝、褐色系的高频率使用。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佐证对不同地域男服色彩的主观判断。借助HSB色彩模式分析,有效获取中原地区浓丽纯朴,吴越地区温婉雅致的色彩特征。并通过定量统计分析挖掘,得出中原地区男服色相范围广、多高饱和度和低明度色彩,吴越地区男服色相范围相对较窄、多低饱和度和高明度色彩的结论。(4)传统手工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械纺织技术的引入为近代汉族传统男服提供了物质基础,丝织物名目愈加繁多,纹样题材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也存在地域特色与差异。中原地区的面料独具匠心,纹样庄重大方;吴越地区纺织业最为发达,面料不胜枚举,纹样优美清雅。结合文献检索与实物面料统计数据,发现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面料品类均以棉、丝织物为主,面料纹样存在稳重大气和优美婉曲的差异。(5)地域差异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形制、色彩、面料产生的影响是由表及里的。中原地区山川秀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吴越地区地势低平,江河交错,气候温和,影响男性的审美观念和穿着方式。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服饰审美的差异,中原地区在儒、道文化影响下呈现出古朴厚道、本分自守的“儒骨道风”,同时抵触变革,对待西方外来文化表现出龃龉难入的态度;崇文重教的吴越地区文化、经济发达,乐意尝新,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经济发展为男服提供物质保障,中原地区重农抑商,吴越地区重商轻农,不同的经济观念导致两地的经济状况差异显着,同时受到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原地区步履艰辛和吴越地区日新月异的纺织经济,进而形成传统质朴和时尚雅致的地域性男服差异。(6)围绕本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条路径展开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研究。针对微生物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通过高效的静电纺丝工艺制备抗菌效率较高的新型Ti O2/GO/CA纳米纤维抗菌材料,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进行本真性保护。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和先进织物整理技术,探索磁控溅射方法在制备具有红外屏蔽功能的棉服装面料上的应用,实现以创造新功能为主导的创造性转化。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段,将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设计元素进行设计实践,引领当代传统服饰的创新性发展。

夏添[6](2020)在《先秦至汉代荆楚服饰考析》文中指出荆楚地区出土大量先秦及汉代的简牍、造像、织物为研究荆楚服饰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文献、图像、实物标本。本文以出土服饰为研究对象,借助“纺织、服饰工艺”,“染织、刺绣纹样”,“服饰配件构型”共性与个性梳理,进而剖析三者所构建荆楚服饰的表层(造型、纹饰)、中层(工艺、结构)、核层(礼仪制度、造物思想、习俗信仰)。文章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多重证据法相结合,对中国先秦至汉代荆楚地区纺织工艺及服饰的造型、纹饰、结构、工艺演变进行考析,挖掘其中蕴含的礼仪规制、造物思想与习俗信仰。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先秦至汉代荆楚地区出土织物结构特征。本内容对荆楚织物的词源进行了考析,得出遣策记载织物词汇的定名功能及词汇变化同步映射着纺织工艺地域特色与服饰形态变迁;通过量化分析论证了麻、绢织物的规格差异、加工工艺与“实用功能”密切相关,并且“高经密绢织物”是楚汉贵族多层轻暖服饰风尚的物质基础。经由系统性地归纳、分析先秦至汉代织物的组织结构,得出纺织品与编织物结构特征与变迁规律:战国中晚期是荆楚地区纺织工艺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其织物组织的复杂程度、色彩配置的变化程度均较商、西周有了飞跃,直接促成了西汉“绒圈锦”高超纺织技艺的创新与普及。(2)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形制与结构特征。本内容详尽梳理了不同文物载体中的平面、立体服饰图像,并按照造型特点分为:绛衣(宽袖深衣)、偏衣、菱格纹深衣、襦裙4种样式,本内容提出楚宽袖深衣制袍服即先秦礼服绛衣,考订了疑难名物。发现服饰造型的固化现象及“奢费”与“俭朴”服饰形象映射出的社会阶层分化要素:“冠、衣长、纹饰与配饰”。由于尚工艺、轻形制,学界对于马山1号楚墓服装刺绣纹饰“倒装”现象缺乏讨论且存在维持衣裳各处刺绣裁片“纹饰完整”即遵循“礼仪”的错讹观点,本文通过出土实物构型、服装刺绣纹样分片裁剪秩序对比分析,得出纹饰“倒装”的意义存在于“礼”(礼仪规制)与“服”(穿用功能)相合适、和谐,进而揭示出楚汉深衣制袍服结构变迁规律——先秦至汉代礼仪活动中身体行为变迁影响着服饰形态嬗变,解决了先秦服饰构型研究的难点。(3)先秦至汉代荆楚织物纹样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本内容从造型规律出发,将织物图案分为小菱形纹、大菱形纹、间隔条列、动植物嵌套、散点几何纹5种式样。在纹样二维模拟的基础上发现纹样成型差异有助于满足制作不同衣物的图案装饰需求。研究指出先秦刺绣“分工协作”生产方式,补正了绣绷尺寸、绘稿工具、刺绣秩序,全面地梳理了打子绣、锁绣、纳锦绣、锦绣、革绣技艺发展脉络。从印染工艺看,西汉初期石染、草染(涂染、浸染、媒染、套染)技术已发展成熟,凸版印花操作简易、生产效率高,镂版印花则是对手绘织物纹样的有效补充。从文化内涵出发,发现荆楚织物纹样设计严格遵循先秦“备物致用”造物观念,主要表现为“菱形纹”构型织绣纹样在裁剪制物过程中构建和谐统一的视觉审美。“剩料再利用”凝结了荆楚先民的劳动智慧与惜物、敬物精神。通过纹样变化比较分析,揭示了织绣生产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西汉贵族阶级的审美变迁促成了系列织绣纹样“由显变隐”暗纹化发展。剖析了织绣纹样的双重文化内涵,一是以荒帷纹饰反映“天圆地方”宇宙观;二是以刺绣纹样组合构建亡者灵魂升天的原始巫术信仰范式。但在构建信仰图腾过程中,织绣纹样装饰审美服从于劳动的实用价值。(4)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配饰特色。本内容对楚国木冠定名提出质疑,并针对先秦楚国长冠,西汉武弁、纱冠的构型及佩戴方式进行了推测、复原。从发饰看,多功能”固发工具的“一物多用”多重实用功能是“备物致用”造物观念的产物,考析了楚汉妇女典型发式是盘髻、垂髻,楚国男性辫发、戴冠。腰饰方面,研究发现“带钩”不能单独地充当墓主性别标志并通过对西汉折叠香囊结构复原为此前缺乏物证的楚汉佩囊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佩用方法。足服方面,论证了先秦“席居制”和“燕居、田猎、征战、礼仪”服用功能差异决定鞋履有无系带,进而考订出鞋底疏密变化“乳钉线结”和钉缝“绞结凸棱”是楚国男性的系带鞋履的重要构型,合理地阐释了与实物相悖的西汉侍俑“男圆女方”鞋履造型成因。先秦至汉代荆楚纺织、服饰蕴含了中华民族所创造高超卓绝的古代纺织织造技术,服饰礼仪文化,造物思想智慧。一方面,梳理古代荆楚地区高超的纺织、编织技术的演变,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古代荆楚织物、服饰结构特征、染织刺绣、裁剪制作工艺,有助于完善中国古代纺织服饰工艺价值谱系。另一方面,考察古代荆楚服饰的造型特征、裁剪结构、平面装饰工艺与立体着装形态,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礼仪制度、社会风俗的理解,更能够折射出古代匠人在构制纺织服装物质的过程中凝炼的造物思想智慧。荆楚服饰研究有助于挖掘、传承中国古代纺织服饰文化瑰宝蕴涵的工艺、文化价值,期望能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物质文明,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古代服饰史研究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吕倩茹[7](2020)在《从染织到服装: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鞠斐[8](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程敏[9](2020)在《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水平测度及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2016年国家工信部正式发部《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至今,浙江省纺织业依据规划指引,逐步迈向产业中高端发展道路。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19)指出:对于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要加速其升级进程,让其和服务业协同发展,以此来促进业态创新。服装时尚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典型产业,从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纺织服装业独立出来,近些年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新动力。纺织业受市场转移、贸易摩擦等问题的影响,升级过程中的质量与效益提高程度不高。基于上述情况,探究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情况,并分析最佳协同发展路径,对促进纺织业协调发展、提高服装时尚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服装时尚产业和纺织业进行释义,阐明二者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对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现在存在发展协同度不高的情况。其次,在复合系统理论和协同学理论的支撑下,以2009—2018年为测度时间段,建立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子系统与纺织业子系统有序度模型,构成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基于面板数据选取子系统的序参量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测度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水平。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8年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子系统有序度一直在稳步增长,纺织业子系统有序度在2016年以前处于较快增长的水平,2016年后短期内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在测度区间内,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复合系统的协同度较低,但除2016年小幅波动外,协同度逐年呈现增长趋势。再次,对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进行问卷调研,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220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由标准化路径比较可知,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最佳路径的步骤为(1)→(2)→(3),(1)纺织业的产业辅助机构与服装时尚产业终端消费相衔接,表现为以纺织业政府政策为方向,引导纺织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服装时尚产业终端消费者经济水平;(2)纺织业生产制造与服装时尚产业生产设计紧密结合,将纺织产品研发与时尚服装创意设计环节打通,提高研发设计效率;(3)纺织业的产业基础与服装时尚产业的营销销售建立紧密关联,纺织业高质量低成本原材料的获取与服装时尚产业品牌效度的建立相互协作。最后,在最佳路径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引导企业合作、以研发设计为抓手和以原材料助推品牌效度三个方面,以浙江省余杭区艺尚小镇为案例,提出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卢灿生[10](2020)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纺织服装业是民生产业,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开放六个方面,论述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纺织服装行业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本文第一章论述了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的难点、方法和技术等,第二章回顾了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这是制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政策依据之一。第三章分析了纺织服装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接下来的各章是对已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效果、市场状况的评价,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政策建议。除了第一、第二章和第三章外,其余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四章基于碳排放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对全国层面纺织服装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以上两点进一步对粤港澳大湾区层面服装业生态环境作了分析。从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比较与行业能耗及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比较对行业生态环境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作用相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经济增长对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影响相比其他行业而言不甚明显。通过以上三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纺织服装行业生态环境效率总体提升,但也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和产业特征。第五章从纺织服装行业政策历史脉络分析及纺织服装行业政策评价对纺织服装行业产业政策演化及评价进行了概述。采用邹至庄检验方法(Chow test)判断加入WTO是否显着利于我国出口和行业发展。分析表明行业内部受益于国际贸易配额制政策也存在差异。总体上粤港澳大湾区9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较为受益于贸易配置政策。第六章通过数据模型对比分析了供给侧因子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与服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得出纺织服装行业全行业供给侧改革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不甚明显。借用DEA及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参照Joshi(2010)对印度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研究,对广深莞纺织服装行业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得出,广深莞纺织服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内部分异较为明显。2000-2016年,广深莞纺织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趋同走势;纺织服装服饰业呈现趋异走势;皮革毛皮羽毛制鞋业呈现趋异走势。本章的最后部分比较了深圳、广州和东莞的全要素生产率,因为广东省中深圳和广州在纺织服装方面的发展最为典型。第七章从纺织服装行业消费者效用分析和纺织服装消费影响因素尤其价格因素看待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状况,以此评价消费者对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认可程度。利用2007-2016年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及时尚滞后原因,得出城镇居民服装消费及时尚度普遍偏低且受到诸多宏观层面因素稳健性影响这一基本结论,对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国家以服装为载体布局“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启示意义。并针对全文分析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改进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时尚的措施:第一,提高社会保障措施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第二,研判时尚发展规律布局纺织服装消费城市和网络空间。第三,强优势补短板提高纺织服装行业有效供给能力。第四,重点改进影响要素保证纺织服装消费可持续性。第八章通过对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并借鉴。得出政府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时尚教育和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和高端技术的启示。在借鉴国外和我国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的经济理论和前面的分析结果,未来我国要实现的服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建立和完善以下各方面的政策:一、提高企业满意度;二、提高政府满意度;三、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一、生态文明优先;二、区域协调发展;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五、创意设计人才战略。

二、纺织与服装的统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织与服装的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1)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工艺美术研究现状
        1.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现状
    (四)扎染的相关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情况
        2.研究动态
        3.研究内容分类
        4.研究现状的不足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思路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形成环境
    (一)大理白族的人文生态环境
        1.白族生活的基本单位“坝子”
        2.“坝子”对白族居住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白族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4.文化交流条件影响白族扎染的发展
    (二)大理白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1.民族源起
        2.信仰体系
        3.多元文化
    (三)本章小结
二、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类型
        1.植物花草类
        2.动物类
        3.自然景观类
        4.人物造型类
        5.几何图形类
        6.字体诗赋类
        7.体育类
        8.宗教类
    (二)本章小结
三、大理白族扎染产业发展及图案变化
    (一)大理扎染产业发展历程中的图案变化
        1.民国时期-20 世纪80 年代
        2.20世纪80 年代-21 世纪初
        3.21世纪至今
    (二)大理扎染产业经营模式对图案的影响
        1.家庭作坊式
        2.个体生产式
        3.服务设计式
    (三)大理白族扎染产业经营现状调研
    (四)本章小结
四、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设计形式分析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构成形式
        1.单独图案
        2.角隅纹样
        3.连续纹样
        4.边缘图案
    (二)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形式法则
        1.对称与均衡
        2.条理和反复
        3.节奏与韵律
    (三)小结
五、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审美分析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工艺美
        1.“扎花”工艺的分类
        2.“染色”工艺的自然美
    (二)大理白族扎染的主题美
        1.祈福喻吉的精神追求
        2.去灾辟邪的寓意表达
        3.幸福美满的生活追求
    (三)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色彩美
        1.大理白族扎染的“朴素”
        2.大理白族扎染的“五彩”
    (四)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造型美
        1.“满”“全”的整合之美
        2.“共生”“独存”的融合之美
    (五)小结
六、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设计思想及其产业创新发展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设计思想
        1.材料的自然性与致用利人的健康理念
        2.图案生成的偶发性与手工艺者的主观能动性
        3.指尖穿梭中的女红艺术观念
        4.大理白族扎染图案设计思想的嬗变
    (二)大理白族扎染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的传承
        2.大理白族扎染产业发展的瓶颈
        3.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情况汇总
附录二 、扎染文化相关梳理
附录三 、图案梳理一览表
附录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业比赛获奖表
附录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业实践及展演表

(2)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1.5.3 关键问题
2 贝聿铭及其建筑设计风格简介
    2.1 贝聿铭介绍
    2.2 背景简介
        2.2.1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背景
        2.2.2 贝聿铭与现代主义建筑
    2.3 贝聿铭建筑风格形成原因与过程
        2.3.1 家庭原因——复杂的家庭因素与中华文化浸染
        2.3.2 学术道路——留学背景与学术研究
        2.3.3 弃教从商——开始走商业道路
        2.3.4 转折开始——个人工作室的成立与发展
        2.3.5 中国之行——香山饭店、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
    2.4 我国休闲女装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几何
    3.1 几何元素在服装上运用的发展历史
    3.2 丰富了几何构成
        3.2.1 基础单一图案
        3.2.2 多种图案的组合
        3.2.3 根据文化特征抽象出几何图案
    3.3 贝聿铭建筑几何构成形式在休闲服装中的应用
        3.3.1 平面式几何元素在当代休闲女装中的应用
        3.3.2 半立体式几何元素在当代休闲女装中的应用
        3.3.3 立体式几何元素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3.3.4 贝聿铭建筑设计几何构成形式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3.4 本章小结
4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材料
    4.1 材料构成——装饰肌理材料形式与色彩特征
        4.1.1 混凝土
        4.1.2 .石材
        4.1.3 玻璃
    4.2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材料特征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4.2.1 建筑材料特征在休闲女装上的应用角度
        4.2.2 混凝土材质的应用
        4.2.3 石材材质的应用
        4.2.4 玻璃材质的应用
    4.3 本章小结
5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空间
    5.1 贝聿铭建筑空间构成元素
        5.1.1 庭空间
        5.1.2 “灰”空间
        5.1.3 螺旋楼梯
        5.1.4 天桥
        5.1.5 水景
    5.2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空间特征在休闲女装中的应用
        5.2.1 .贝聿铭建筑设计“虚”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5.2.2 贝聿铭建筑设计灰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5.2.3 贝聿铭建筑服装螺旋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5.2.4 贝聿铭建筑服装“天桥”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5.2.5 贝聿铭建筑服装水景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5.3 贝聿铭建筑设计空间元素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实例
        5.3.1 实例一
        5.3.2 实例二
    5.4 本章小结
6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光影
    6.1 贝聿铭建筑光影的营造手段
        6.1.1 几何性
        6.1.2 中庭虚空间与光影
        6.1.3 材质与光影
    6.2 灵动变化的光影元素在休闲女装上的应用
        6.2.1 光影的产生因素
        6.2.2 光影的应用方式
        6.2.3 不同的表现方式
    6.3 本章小结
7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文化
    7.1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文化解析
        7.1.1 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合理内核与发展
        7.1.2 文化适应性
        7.1.3 中华文化的传承
    7.2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中文化对休闲女装设计上的启示
        7.2.1 东西文化的跨越民族性
        7.2.2 民族服装文化的取舍
    7.3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文化因素应用实例
        7.3.1 实例一
        7.3.2 实例二
        7.3.3 实例三
    7.4 本章小结
8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在休闲女装设计上的应用实践——以苏州博物馆为灵感
    8.1 设计实践思路
    8.2 设计概念提案
        8.2.1 主题与灵感来源
        8.2.2 色彩搭配提案
        8.2.3 款式选择
    8.3 效果图展示与款式说明
        8.3.1 效果图展示
        8.3.2 款式说明及样衣展示
        8.3.3 服装面料
    8.4 设计实践总览——样衣
    本章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意义
    0.2 服饰变革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0.5 创新点
第1章 人衣关系表里之辨——女性服饰潮流
    1.1 衣以容身:松绑解放,开禁易俗
    1.2 衣以立身:性别反叛,异中求变
    1.3 衣以适人:简便合体,文明质朴
    1.4 衣以彰人:流曲赋形,纳西慧中
    1.5 思考与讨论:人衣关系的历史脉动与文化嬗变
第2章 经纬不辍纺新织异——产业进步、技术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2.1 有里有面:面料及其生产
        2.1.1 纺、缫技术与原料更新
        2.1.2 机织技术与质料革新
        2.1.3 印染技术与纹样、色彩嬗变
    2.2 有型有样:成衣及其制造
        2.2.1 家庭生产
        2.2.2 拎包客与前店后场
        2.2.3 半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
    2.3 有价有市:纺织贸易以及市场
        2.3.1 纺织原料、纺织品贸易和市场
        2.3.2 成衣市场及贸易
    2.4 思考与讨论:纺织和制衣产业技术变革下的人衣关系
第3章 觉与不觉咸与维新——社会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3.1 局隅生变: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现象
        3.1.1 广府地区缫丝女工与“自梳”现象
        3.1.2 上海城市女性和“摩登”现象
    3.2 起而求变: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
        3.2.1 戊戌维新和不缠足会
        3.2.2 辛亥前后的民权革命和女子参政运动
        3.2.3 新文化和女学生爱国平权运动
        3.2.4 新生活的反摩登实践与国货运动
        3.2.5 社会运动中的女性角色和服饰角色
    3.3 论而思变: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
        3.3.1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3.3.2 妇女解放思潮
    3.4 思考和讨论:社会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第4章 易服不易表里乾坤——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
    4.1 防与不防:“夷”“夏”文野观念转变
    4.2 尊与不尊:“道”“器”体用概念解体
    4.3 禁与不禁:“礼”“俗”治理秩序重构
    4.4 变与不变:“荣”“耻”面子文化演进
    4.5 思考与讨论:文化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余论
    5.1 余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阳新布贴传统纹样在家居亲子装中的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国内外布贴类定义
        1.4.2 国内家居服定义
        1.4.3 国内亲子装定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课题的创新点
2 阳新布贴概述
    2.1 阳新的地理环境
    2.2 阳新布贴的历史文化
        2.2.1 历史沿革
        2.2.2 文化特征
    2.3 阳新布贴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3.1 阳新布贴发展现状
        2.3.2 阳新布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阳新布贴传统纹样的艺术和工艺特征
    3.1 阳新布贴传统纹样的艺术特征
        3.1.1 纹样题材
        3.1.2 纹样造型
        3.1.3 纹样色彩
        3.1.4 纹样肌理
    3.2 阳新布贴传统纹样的工艺特征
        3.2.1 工具材料
        3.2.2 工序流程
        3.2.3 贴布技艺
        3.2.4 针法技艺
    3.3 本章小结
4 阳新布贴传统纹样在家居亲子装中的应用设计分析于探讨
    4.1 国内外布贴艺术在家居亲子装中的设计案例分析
        4.1.1 国内布贴案例分析
        4.1.2 国外布贴案例分析
    4.2 阳新布贴传统纹样在家居亲子装中的设计探讨
        4.2.1 设计目的
        4.2.2 设计原则
        4.2.3 设计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阳新布贴传统纹样在家居亲子装中的设计应用
    5.1 灵感构思
    5.2 设计方案
        5.2.1 造型设计
        5.2.2 色彩设计
        5.2.3 廓形设计
        5.2.4 服装效果图
    5.3 成衣制作
        5.3.1 工序流程
        5.3.2 纹样制作问题及解决方案
        5.3.3 成衣展示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阳新布贴传承人访谈录
    附录 Ⅱ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及科研社会实践情况
致谢

(5)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汉族传统男服演变
    2.1 汉族传统男服的缘起
    2.2 汉族传统男服史略
        2.2.1 草创未就阶段——上衣下裳制的出现
        2.2.2 方兴未艾阶段——上下连属制的发展
        2.2.3 繁缛奢华阶段——多样化与时尚化并存
    2.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
        2.3.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类别
        2.3.2 礼仪场合的男服搭配方式
        2.3.3 日常劳作的男服搭配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特征
    3.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3.1.1 外部轮廓造型
        3.1.2 内部形制结构
        3.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特点
    3.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3.2.1 褒衣宽袖的男服上衣
        3.2.2 黜奢崇俭的男服下衣
    3.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3.3.1 窄衣长袖的男服上衣
        3.3.2 宽腰肥臀的男服下衣
    3.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比较
        3.4.1 样本数据采集
        3.4.2 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特征
    4.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4.1.1 染色工艺
        4.1.2 丰富多彩的男服色彩
        4.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色彩模式构建
    4.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4.2.1 中原地区男服色彩测量
        4.2.2 浓丽纯朴的色彩特征
    4.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4.3.1 吴越地区男服色彩测量
        4.3.2 温婉雅致的色彩特征
    4.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比较
        4.4.1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色相比较
        4.4.2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饱和度比较
        4.4.3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明度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特征
    5.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5.1.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品类
        5.1.2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纹样
        5.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纹样内涵
    5.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5.2.1 独具匠心的男服面料品类
        5.2.2 庄重大方的男服面料纹样
    5.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5.3.1 不胜枚举的男服面料品类
        5.3.2 优美清雅的男服面料纹样
    5.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比较
        5.4.1 中原与吴越地区的面料品类比较
        5.4.2 中原与吴越地区的面料纹样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域差异影响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因素
    6.1 地理环境因素
        6.1.1 山川秀美与江河交错的地貌差异
        6.1.2 寒冷干燥与云蒸础润的气候差异
    6.2 历史文化因素
        6.2.1 儒骨道风和崇文重教的传统文化差异
        6.2.2 龃龉难入和兼容并蓄的外来文化差异
    6.3 经济发展因素
        6.3.1 重农抑商和重商轻农的经济观念差异
        6.3.2 墨守成规和日新月异的纺织经济差异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
    7.1 历久弥新的保护——本真性保护
        7.1.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馆藏保护现状
        7.1.2 现代技术手段的保护
    7.2 推陈出新的传承——创造性转化
        7.2.1 面料功能性转化
        7.2.2 男服创造性设计
    7.3 革故鼎新的实践——创新性发展
        7.3.1 局部借鉴法:男服形制的运用
        7.3.2 直接运用法:男服色彩的运用
        7.3.3 艺术再造法:男服面料的运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结构尺寸参数
附录C: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HSB参数
附录D: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纹样

(6)先秦至汉代荆楚服饰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3.3 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时间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4.3 文献引用规范、简称与代称
第二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地区出土织物结构特征
    2.1 出土织物的词源分类
        2.1.1 楚墓遣策分析
        2.1.2 汉墓遣策分析
        2.1.3 遣策词源认知
    2.2 纺织品结构特征
        2.2.1 麻
        2.2.2 绢
        2.2.3 纱与縠
        2.2.4 缣与绨
        2.2.5 绮
        2.2.6 罗
        2.2.7 锦
    2.3 编织物结构特征
        2.3.1 斜编织物
        2.3.2 绞编织物
        2.3.3 斜绞复合织物
        2.3.4 环编织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形制与结构特征
    3.1 荆楚服装等级标识及图像中的服装形态
        3.1.1 荆楚服装的等级标识
        3.1.2 平面图像中的服装形态
        3.1.3 立体图像中的服装形态
    3.2 荆楚服装形制及结构特征
        3.2.1 荆楚袍服形制特点
        3.2.2 袍服结构概述
        3.2.3 内袍结构与服用功能
        3.2.4 外袍结构与服用功能
        3.2.5 袍服结构演变特征及成因
    3.3 荆楚下裳形制与结构特征
        3.3.1 裙装形制与结构特征
        3.3.2 裤装形制与结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织物纹样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
    4.1 荆楚织绣纹样概述
    4.2 荆楚织物纹样构型
        4.2.1 小菱形纹式样
        4.2.2 大菱形纹式样
        4.2.3 间隔条列式样
        4.2.4 动植物嵌套式样
        4.2.5 散点几何纹式样
    4.3 刺绣工艺
        4.3.1 刺绣工具与痕迹
        4.3.2 打子绣
        4.3.3 锁绣
        4.3.4 纳锦绣
        4.3.5 锦绣与革绣
    4.4 印染工艺
        4.4.1 染色工艺
        4.4.2 印花工艺
    4.5 荆楚织绣纹样文化内涵
        4.5.1 从纹样经营看造物观念
        4.5.2 从纹样母题看习俗信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配饰特色
    5.1 首饰
        5.1.1 獬冠
        5.1.2 长冠
        5.1.3 武弁
        5.1.4 纱冠
        5.1.5 巾帻
    5.2 发饰
        5.2.1 梳篦
        5.2.2 簪笄
        5.2.3 假发
        5.2.4 发式
    5.3 腰饰
        5.3.1 带钩
        5.3.2 腰带
        5.3.3 熏囊
        5.3.4 佩囊
    5.4 足服
        5.4.1 袜的形制特点
        5.4.2 鞋履形制分类
        5.4.3 鞋履形制演进规律
        5.4.4 鞋履形制变迁成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B:荆楚地区楚汉墓出土织物一览
附录 C:楚汉墓遣策中的织物记载

(8)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水平测度及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
2 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发展现状
    2.1 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发展现状
    2.2 浙江省纺织业发展现状
    2.3 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关联性分析
3 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模型
    3.1 应用理论
    3.2 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模型的构建
    3.3 评价的序参量指标选取
4 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复合系统序参量指标的灰色关联性检验
    4.3 子系统内部有序度测度
    4.4 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水平测度
    4.5 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水平分析
5 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5.1 问卷调查
    5.2 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路径模型
    5.3 系统协同路径分析与选择
6 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政府企业合作,提升经济水平
    6.2 以研发设计为抓手,增强创新能力
    6.3 从原材料质量把控,优化运营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10)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含义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三、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经济发展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一、对经典经济发展理论的解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问题研究进展
        一、纺织服装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二、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三、服装品牌、企业管理和网络因素研究
        四、能源、碳排放、水足迹研究
        五、纺织服装行业改革的研究
        六、贸易战略和政策研究
        七、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八、纺织服装行业价值链的研究
        九、科技进步与纺织服装
        十、纺织服装与回收利用
        十一、纺织服装行业其他方面研究
第三章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基本态势
    第一节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特点
        一、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二、从加工制造转变为自主制造和智能制造
        三、从依靠传统市场转变为传统市场与新型市场并举
        四、产量与质量持续增长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的经济社会贡献
        一、市场绩效
        二、经济贡献
        三、社会贡献
        四、环境贡献
    第三节 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风险
        一、纺织服装企业规模
        二、纺织服装企业盈利能力
        三、纺织服装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回报能力分析
第四章 我国纺织服装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相关
    第一节 全国层面纺织服装的生态环境分析
        一、基于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二、基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层面纺织服装业生态环境分析
        一、基于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二、基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第三节 行业生态环境效率比较分析
        一、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比较
        二、行业能耗及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政策评价:政府相关
    第一节 纺织服装行业政策演化及评价
        一、纺织服装行业政策历史脉络分析
        二、纺织服装行业政策评价
    第二节 加入WTO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评价
        一、研究方法
        二、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三、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国外政策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评价
        一、理论基础与模型设定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六章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企业相关
    第一节 引言及文献综述
    第二节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假设
        二、模型构建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四节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
        一、行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分析
        二、行业效率测度及分解分析
        三、供给侧因子对行业效率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纺织服装供给侧改革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纺织服装行业消费影响的定量分析:消费者相关
    第一节 纺织服装行业产品消费者效用评价分析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消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理论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八章 境外的经验启示及我国的战略与原则
    第一节 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经验
        二、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一、提高企业满意度
        二、提高政府满意度
        三、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
        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第三节 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生态文明优先
        二、区域协调发展
        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五、创意设计人才战略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四、纺织与服装的统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研究[D]. 刘丽娟. 云南艺术学院, 2021(02)
  • [2]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念国文.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3]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D]. 张雪飞. 东华大学, 2021(01)
  • [4]阳新布贴传统纹样在家居亲子装中的设计应用[D]. 昌仪琳.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5]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D]. 贾蕾蕾. 江南大学, 2020(04)
  • [6]先秦至汉代荆楚服饰考析[D]. 夏添. 江南大学, 2020(04)
  • [7]从染织到服装: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研究[D]. 吕倩茹.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 [8]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9]浙江省服装时尚产业与纺织业协同发展水平测度及路径分析[D]. 程敏. 东华大学, 2020(01)
  • [10]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卢灿生. 深圳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纺织品和服装的统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