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共轭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相容性,垂直相分布
有机共轭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奇[1](2019)在《共轭聚合物和富勒烯作为增容剂优化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薄膜形貌》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质量轻便、可用于制备柔性器件且适用于卷对卷技术等独特的优点于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在二元体系中加入第叁组分制作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提高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有效方式,但是加入的第叁组分物质对活性层形貌产生影响的机理尚不清楚。本文旨在从相容性的角度来分析第叁组分物质对活性层形貌产生影响的机理,从而对结构-相容性-形貌-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对如何选择合适的第叁组分以提高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供参考。首先,将J71作为第叁组分引入PBDB-T:PNDI-2T-TR(5)体系中,制作叁元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通过对各项测试数据的观察可知,J71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范围,与PBDB-T:PNDI-2T-TR(5)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范围互补。同时,J71、PBDB-T和PNDI-2T-TR(5)的能级可以形成小瀑布型的级联能级排列,有利于电子/空穴的传输。J71的荧光光谱与PBDB-T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有重迭区域,这表明J71与PBDB-T之间发生了F?rster共振能量转移。通过动态力学分析(DMA)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再依据Fox方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J71:PNDI-2T-TR(5)共混物的相容性要优于PBDB-T:PNDI-2T-TR(5)共混物的结论,并可通过计算得知这两种共混物的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分别为-1.003和0.006。因此,可得出J71可以作为界面增容剂,优化给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由于受体PNDI-2T-TR(5)的表面能比给体PBDB-T和给体J71的表面能低得多,导致PNDI-2T-TR(5)在活性层薄膜表面富集。通过对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测试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PNDI-2T-TR(5)的结晶和垂直分布都发生了优化。加入适量的J71通过对形貌等产生影响,亦可促进电子在正向器件结构中的传递和收集,从而提高该全聚合物体系的光伏性能,使得这一叁元全聚合物体系的最大光电转换效率达到9.12%。然后,将叁种结构略有不同的富勒烯衍生物PC_(61)BM、PC_(71)BM和ICBA分别引入到PDCBT:ITIC活性层中,用以研究不同种富勒烯衍生物第叁组分对活性层结晶性、受体聚集、给体和受体的相分离等影响。通过对各项基本表征的分析可知,PC_(61)BM、PC_(71)BM和ICBA这几种第叁组分富勒烯衍生物均在可见光区域短波长范围内有紫外-可见光吸收,与聚合物/小分子体系的光吸收产生互补,使得体系在可见光区域全波段都有光吸收。同时,通过对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的结果分析可知,第叁组分富勒烯衍生物的加入,降低了PDCBT:ITIC的结晶性,同时抑制小分子ITIC的聚集,减小受体聚集尺寸,增加其电荷传输效率,而增多的接触界面也可更好的使激子发生分离。富勒烯衍生物作为各向同性的电荷传输载体,可很好的进行电荷传输,用于提高器件性能。在将结构对称的富勒烯衍生物ICBA作为第叁组分添加进高效的PDCBT:ITIC体系后,器件效率从8.84%提高到了9.36%。(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7)
董犇,陆云[2](2019)在《基于噻吩/吲哚结构的有机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噻吩结构和2,3-位不同取代官能团的吲哚结构的新型功能单体及其它们对应的聚合物,通过GPC、FTIR等确认了聚合物的结构。TGA及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吲哚部分2位或3位引入吸电子基团可以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同时增大聚合物的能隙。紫外及荧光发射光谱结果表明,供、吸电子效应和链间相互作用以及π-π堆积相互作用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聚合物具有不同的光谱现象,从而发出蓝绿色、黄色、橙红色、红棕色、浅红色和红色等不同颜色的荧光,在细胞成像方面可有效避免细胞自身的荧光干扰,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韦伟[3](2019)在《给体/受体双缆型共轭聚合物材料及其单组分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给体/受体型双缆共轭聚合物是一类含给体主链与受体侧链的共轭聚合物,通过分子内相分离形成异质结,从而应用于单组分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双缆共轭聚合物及其单组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均处于初级阶段,光电转换性能远低于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本文总结了单组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我们在双缆共轭聚合物的结构设计、相分离调控以及单组分太阳能电池性能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论述了双缆共轭聚合物及其单组分有机太阳能电池存在的科学问题及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康[4](2018)在《兰光有机共轭聚合物激光性能研究和光纤放大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纤放大器(Optical Fiber Amplifier,OFA)是一种光信号放大器件。它基于光增益材料的受激辐射特性,通过泵浦光增益材料使经过它的、原本微弱的光信号在保证振幅、相位、频率等光学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强度上的放大作用,主要应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中继和整合。目前,掺杂稀土离子(如铒、镨、铥等)的无机光纤放大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被广泛应用到光纤通信中。但是,一般的无机光纤放大器工作波长位于1.31μm和1.51μm这两个远红外低损耗波段,缺少在可见光范围的光放大器。相比于远红外光信号放大器,可见光信号放大器具有信号传输量大、易检测等特点。区别于无机激光增益材料,有机激光增益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内有着许多独特的光谱特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可见光信号在塑料光纤(Plastic Optical Fiber,POF)中传播时,存在若干个低损耗窗口(450-520 nm,560 nm和650 nm),这就为可见光通信的应用提供了很多优势条件。在本论文的有机光纤放大器研制中,我们使用两种不同泵浦方式,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得出了更加适合有机光纤放大器的泵浦方案。本研究课题希望在对所选择的有机激光材料的光增益相关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后,在无机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上,通过对光路和泵浦方式的设计,实现在可见光(目前是蓝光:400-500 nm)范围内的光放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研究两种光学性能优异的有机共轭聚合物兰光发射材料:PCF和Heptamer的放大自发辐射(Amplified Spontaneous Emission,ASE)和分布反馈(Distributed Feedback,DFB)激光特性,并研究相分离和β相对薄膜ASE、DFB激光特性以及激光输出光热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相分离以及β相对薄膜的光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2)研究光栅周期、占空比及光栅维度对DFB激光的性质影响,优化出不同增益材料的最佳DFB周期和占空比值;(3)搭建有机光纤放大测试光路,并研究不同的有机激光材料作为增益介质时,其光放大的增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Heptamer具有较高的光增益特性和与PS的兼容性,在掺入PS的含量高达50 wt%后没有明显的相分离现象,且增益材料的光热稳定性明显改善;初步的测试结果显示以Heptamer为光增益材料的光纤放大器可以获得19 dB的信号增益;建议Heptamer可以作为理想的光增益介质掺入PS实现可见光范围的光纤放大器件。(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刘熙[5](2018)在《新型非富勒烯受体与水醇溶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有机太阳电池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二十年来,有机太阳电池(OSCs)作为新兴光伏技术有着低成本、低耗能、可溶液加工、柔性可卷对卷加工、环境友好等优点,引起广泛关注。从2015年至今,伴随着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快速发展,OSCs器件光电转换效率不断取得新纪录。其中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和聚合物受体材料分别在相应器件的活性层中扮演着关键作用,水醇溶共轭聚合物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器件界面修饰中展现重要作用。本论文围绕新型有机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性能研究展开,可以分为以下叁大部分:一是小分子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及相关电池器件性能研究;二是全聚合物太阳电池受体材料及相关器件性能研究;叁是水醇溶聚合物的合成及其阴极界面修饰性能研究。在第二章中,我们为了克服单个苝二酰亚胺(PDI)单元之间的过度聚集,研究了PDI分子非平面构型程度与共混膜形貌、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苝二酰亚胺单元的连接基团空间构型调节,设计合成了叁种具有不同程度的非平面立体结构的PDI受体。V-型和X-型连接结构单元受体比线型连接结构单元受体具有更明显的非平面结构,相应的共混膜则具有更好的形貌进而利于电池器件的电荷传输以及器件短路电流密度(J_(sc))和填充因子(FF)的提高。特别是基于受体P4N4的器件获得了5.7%的光电转换效率。这些结果表明,PDI连接结构单元的空间构型调节是设计高效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第叁章中,我们发展了具有超高开路电压(V_(oc))和超低电压损失的有机太阳电池新体系,具体采用具有PDI结构的非富勒烯受体(SFPDI、PDI4和PDI6)和给体聚合物BDT-ffBX-DT作为活性层材料。基于SFPDI的电池器件表现出6.2%的PCE以及高达1.23 V的V_(oc),这是目前为止文献报道的有机太阳电池器件V_(oc)>1.20 V的最高效率。BDT-ffBX-DT:PDI电池器件的超高V_(oc)和超低电压损失来源于其非常低的非辐射复合损失(ΔV_(oc,nr)),通过其器件的高的电致发光量子效率(EQE_(EL),达到10~(–5)–10~(–4))得到证实。到目前为止,基于BDT-ffBX-DT:SFPDI电池的ΔV_(oc,nr)(0.20 V)是有机太阳电池体系报道的最优结果,可以接近高效硅晶和钙钛矿太阳电池体系水平。我们的结果表明有机太阳电池体系具有同时实现光电压和电压损失达到无机/杂化太阳电池的同等水平的潜力。在第四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个相对介电常数高达9.5的新型非富勒烯受体,ITIC-OE。ITIC-OE单组分电池器件中可以展现相比于ITIC明显的光电流。ITIC-OE应用于体异质结(BHJ)有机太阳电池中可以获得8.5%的PCE。而基于ITIC-OE的BHJ电池器件比基于ITIC的参比器件的效率要略低,这是其共混膜的不平衡的空穴/电子迁移率、更高的复合损失以及较差的BHJ形貌等多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的。本质的原因是ITIC-OE的较差的结晶性和其与聚合物给体PBDB-T之间过好的混溶性,这也就转而使得相应共混膜缺少合适的相分离。这为后续研究高介电常数有机半导体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在第五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实现活性层理想形貌、高效率、高稳定的全聚合物太阳电池受体材料的新设计思路。利用这些新型受体材料成功实现了光电转换效率超过8.0%、填充因子超过0.75的全聚合物太阳电池,其高填充因子是由于这种新型受体聚合物在全聚合物共混膜中实现了长程有序的排列。正因为这种优异的活性层形貌,这种全聚合物电池体系具有非常好的储存稳定性和热老化寿命。为全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发展提供新的潜在优势的受体材料选择。同时还在该体系上,通过第叁组分聚合物的添加,实现在很宽的添加比例范围内都获得超过8.5%的效率的叁元全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总之,发展出了一种用以实现全聚合物共混膜形貌优化的有效策略,同时获得了具有未来工业化应用潜力的聚合物受体新材料。在第六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效率、高光透过率的阴极界面修饰材料,具体结构为侧链含中性胺基或相应的溴化季铵基,主链分别含不同硫氧化态的二苯硫醚与芴单元共聚而得到。这类聚合物具有较好的阴极界面修饰性能,利用这些聚合物作为阴极界面层制备的电池器件可以获得8-9%的光电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9-30)
王梓鉴[6](2018)在《有机共轭聚合物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生活与科技发展都与能源密切相关,而传统能源主要以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构成,燃烧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化石燃料具有不可再生性,大量开采与使用会导致其枯竭,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因此,开发新一代高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由于太阳能具有储量大、可再生等优势,因此,近年来科研工作者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了太阳能的利用与转化。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转化太阳能的理想途经之一,而此类技术开发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构建具有强的可见光响应及高量子产率的催化剂。早期研究的光催化剂多为无机半导体材料,但由于其在可见光下光催化活性较低、有毒、来源受限等问题,降低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可能,而陆续开发出的无机金属硫化物虽然在光催化产氢效率方面有所突破,但是也只在紫外区才可表现出光催化活性。相对于传统无机半导体光催化剂而言,有机共轭聚合物具有沿聚合物链自由移动的π电子、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结构可调、易于制备及强的可见光吸收等特点,成为一类发展潜力巨大的光催化材料,近年来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硕士毕业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线性共轭聚合物及共轭微孔聚合物,考察了制备聚合物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并系统研究了聚合物的化学结构、能带结构及电子性能等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1)以具有平面性的芘作为核心构建单元,以含氮原子的共聚单体为受体单元,利用钯催化的Suzuki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系列具有电子推拉效应的线性共轭聚合物,实现了制备聚合物光催化产氢活性的有效提高。研究表明,随着氮原子含量的增加,聚合物光催化产氢性能也随之提升,其中氮原子处于间位的聚合物PyPm表现出最高的光催化产氢活性,其产氢速率为18.7 μmol h-1。氮原子处于邻位和对位的PyDZ、PyPz由于内部偶极子取向的改变导致光生电流下降,聚合物内部电子传输受阻,导致较低的光催化产氢性能,表明构建电子推拉体系是一种提高线性共轭聚合物光催化产氢性能的有效策略。(2)以功能化的二苯并噻吩砜与具有不同单体链长度的苯、联苯、联叁苯经Suzuki交叉偶联设计合成了叁种含二苯并噻吩砜的有机共轭微孔聚合物,研究了单体链长度与光催化产氢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联结单元链长的增加(从苯、联苯到联叁苯),聚合物光催化产氢性能随之降低,主要原因是联结单元联苯或联叁苯自身的扭曲结构降低了聚合物的平面性,阻碍了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以苯环为联结单元制备的聚合物DBTD-CMP1具有较好的平面特性,并表现出较宽的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在可见光照射下,纯DBTD-CMP1的光催化产氢活性达2460μmolh-1g-l,优化后的产氢速率高达9200 μmol h-1 g-1,并表现出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为3.3%,其光催化性能高于大部分报道的有机微孔聚合物光催化剂。(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腾腾[7](2018)在《基于P3HT及稠环共轭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化石能源显示出了不可逆转的疲态,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从而满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战略需求。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质轻、柔性可卷曲、原材料丰富以及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以聚合物poly(3-hexylthiophene)(P3HT)为给体材料,富勒烯衍生物[6,6]-phenyl C_(61)1 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PC_(61)BM)为受体材料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是研究的比较成熟的一个体系,本文以P3HT:PC_(61)BM体系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为例,介绍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和基本优化过程,分析了优化过程中不同参数对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但是,P3HT:PC_(61)BM体系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较低,并不是理想的高效电池材料。为了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器件性能,我们分别制备了以5-(2-octyldodecyl)-4H-thieno[2',3':4,5]thieno[3,2-c]thieno[2',3':4,5]thieno[2,3-e]azepine-4,6(5H)-dione(TTA)单元的PTTABDT和PBTTABDT两种稠环共轭聚合物为给体材料,[6,6]-phenyl C_(71)1 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PC_(71)BM)为受体材料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并对其做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实验数据表明,PTTABDT:PC_(71)BM和PBTTABDT:PC_(71)BM这两个体系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与P3HT:PC_(61)BM体系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非常明显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了P3HT:PC_(61)BM体系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在不同的给受体比例,活性层厚度,退火情况及添加剂情况下对器件进行优化处理,测试后得到了于该体系而言最佳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当给受体比例为1:0.4,转速为1200rpm,热退火温度为150℃,热退火时间为5min,并且不加添加剂DIO时,器件性能最佳。(2)介绍了两种稠环共轭聚合物材料PTTABDT和PBTTABDT的分子结构,热稳定性,光吸收特性以及循环伏安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分别以PTTABDT和PBTTABDT作为给体材料,以PC_(71)BM作为受体材料的两种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分析了两种稠环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电荷传输性能,激子解离与复合机制,并对两种电池的薄膜形貌和薄膜XRD图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一个受体单元的D-A-A型共轭聚合物PBTTABDT的材料性能及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均优于基于TTA单元的D-A型共轭聚合物PTTABDT。(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邹思思[8](2018)在《新型噻咯有机共轭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天然的化石燃料作为传统的能源,其存储量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化工工业的发展常常伴随着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使用,这些有机化合物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更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因此,环境问题和能源短缺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从而推动了人们对环境的改善以及新型可再生能源体系的研究。共轭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共轭程度、物理化学稳定性、结构可控性及合成的多样性,使其在光催化水制氢和荧光传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噻咯具有低的LΜMO能级、较强的电子传输能力和高效的固态发光性能,因此本论文以噻咯为主体,设计了一系列单体,通过Suzuki偶联反应成功制备出基于噻咯的新型共轭聚合物,并研究了结构单元的共轭程度,多孔结构和比表面积等因素,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高固态发光性能和共轭结构,使制备的聚合物展现出良好的荧光传感性能;同时宽的光吸收范围和窄的带隙,使聚合物也同样适用于光催化水制氢领域,实现了基于噻咯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多功能化。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将含双硼酸基团单体与1,1-二甲基-3,4-二苯基-2,5-双(对溴苯基)噻咯通过Suzuki-Miyaura反应制备了叁种线性共轭聚合物PS-DDP、PS-DP和PS-DMFL。叁种聚合物均展现出光催化析氢性能,同时在固体状态下对甲苯和氯苯蒸气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荧光增强。其中聚合物PS-DDP表现出最高的荧光传感性能(甲苯,20%;氯苯,18%)和析氢速率(1.2μmol/h)。(2)以含有叁个聚合反应位点的叁溴单体和双硼酸酯噻咯构建了具有孔结构的共轭聚合物PS-TRDP和PS-P。两种聚合物的光催化析氢速率分别为2.1μmol/h和1.3μmol/h,对甲苯和氯苯蒸气也表现出荧光增强,且在甲苯蒸气中荧光强度分别增加了60%和50%。同时此类聚合物均表现出优于同类型单体合成的线性聚合物的性能,表明构建多孔结构有助于提高聚合物的荧光传感和光催化水制氢性能。(3)使用含有四个聚合反应位点的四溴单体与双硼酸酯噻咯合成多孔共轭聚合物PS-TEDP、PS-PY和PS-TPE。其中PS-TEDP具有最高比表面积,为441 m~2/g,同时显示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2.9μmol/h)和荧光传感性能(120%,50%),PS-PY虽然比表面积不大,但因共轭程度高也显示出相对优异的光催化性能(1.9μmol/h)和荧光传感性能(119%,50%)。(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03-28)
王康[9](2018)在《芴类有机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在光电、催化、气体吸附、医药等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研究。芴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共轭环化合物,它有着良好的共轭结构,这方便电子传输和转移,在太阳能电池、催化、气体吸附、锂电池等多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而且芴及其衍生物可以进行结构修饰。本文以乙基叁聚茚为主体结构单元,研究了在苯并噻二唑上氟原子的引入对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光催化水制氢性能的影响;甲基叁聚茚与苯和联苯分别结合,研究了不同链长度单体构造对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光催化水制氢性能的影响;甲基芴与喹喔啉和苯并硒二唑结合,研究了不同窄带隙单元对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光催化能的影响;苯并噻二唑与芴酮和二苯并噻吩(硫芴)结合,研究了不同取代基单元对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乙基叁聚茚和两种苯并噻二唑单体的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两个共轭聚合物网络。探索了聚合物Tr-BT和Tr-FBT用于光催化从水中产生氢气。基于由乙基叁聚茚和单氟取代苯并噻二唑单元组成的共轭聚合物,研究了氟取代对光学带隙和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对比这两种聚合物,表明氟取代略微改变了共轭结构,增强了电离势,并导致了紫外吸收的轻微的蓝移和催化性能的提升。这些表明,基于氟取代的开发共聚物可能是提高有机催化剂的性能策略。2.甲基叁聚茚为主体单元,与苯和联苯单体聚合得到的共轭聚合物半导体,并研究了其光催化水制氢的性能。研究了聚合物对光学性质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与P-TR相比,聚合物DP-TR在紫外可见光照射下显示出9.5μmol h~(-1)的较高的析氢速率,这可能是由于链长度的改变。3.通过合成线型芴类共轭聚合物QX-FL和SE-FL,测试其光催化水制氢性能,探究了不同窄带隙单元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聚合物QX-FL和SE-FL有良好的光吸收范围,合适的光学带隙,聚合物经过测试发现都能应用于光催化水制氢。研究结果表明苯并硒二唑单元与芴的结合有着较好的光催化效果,苯并硒二唑窄带系单元调节带隙的能力要优于喹喔啉单元,QX-FL和SE-FL的光催化性能为0.4μmol h~(-1)和3.5μmol h~(-1)。4.通过使用两种芴基和苯并噻二唑单体的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方法合成了两个共轭线型聚合物。探索了聚合物BT-FLO和BT-DBT用于光催化水制氢。在本章中,我们设计酮基和砜基单元可以改变聚合物共轭度、带隙、电荷载体的传输能力,从而影响光催化性能。自然光下(λ>300nm),BT-FLO的光催化性能为10μmol h~(-1),BT-DBT的光催化性能为69μmol h~(-1);BT-DBT在可见光下光催化效果为60μmol h~(-1),BT-DBT的光催化活性在可见光(λ>400nm)范围有着良好的效果。对比这两种聚合物,表明砜基单元稍微改变了共轭结构,增强了电离势,导致了吸收的轻微蓝移和催化活性的显着改变,并且砜基单元可以大大提高载流子迁移率。这些研究表明,基于砜基单元的开发的共聚物可能是有机共轭聚合物催化剂开发的新策略。(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03-28)
王康,陈俊,喻王李,霍宏彬,汪锋[10](2017)在《基于芴的有机共轭聚合物光催化水制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甲基取代芴为主体的两种有机共轭半导体材料QX-FL和SE-FL,并将其应用于光催化水制氢领域,研究两种不同窄带系修饰的聚合物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制备的聚合物QX-FL和SE-FL都有较宽的光吸收范围,合适的光学带隙,两种聚合物都具有光催化水制氢的能力。研究发现相对于喹喔啉单元来说,苯并硒二唑单元具有更优良的修饰效果,SE-FL的带隙低于QX-FL,聚合物的光催化性能有了显着性的提高,QX-FL的光催化性能为0.4μmol·h-1,SE-FL的光催化性能为3.5μmol·h-1。(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7年23期)
有机共轭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噻吩结构和2,3-位不同取代官能团的吲哚结构的新型功能单体及其它们对应的聚合物,通过GPC、FTIR等确认了聚合物的结构。TGA及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吲哚部分2位或3位引入吸电子基团可以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同时增大聚合物的能隙。紫外及荧光发射光谱结果表明,供、吸电子效应和链间相互作用以及π-π堆积相互作用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聚合物具有不同的光谱现象,从而发出蓝绿色、黄色、橙红色、红棕色、浅红色和红色等不同颜色的荧光,在细胞成像方面可有效避免细胞自身的荧光干扰,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共轭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思奇.共轭聚合物和富勒烯作为增容剂优化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薄膜形貌[D].南昌大学.2019
[2].董犇,陆云.基于噻吩/吲哚结构的有机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J].高分子通报.2019
[3].李韦伟.给体/受体双缆型共轭聚合物材料及其单组分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J].高分子学报.2019
[4].张康.兰光有机共轭聚合物激光性能研究和光纤放大器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8
[5].刘熙.新型非富勒烯受体与水醇溶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有机太阳电池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6].王梓鉴.有机共轭聚合物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李腾腾.基于P3HT及稠环共轭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8].邹思思.新型噻咯有机共轭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
[9].王康.芴类有机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
[10].王康,陈俊,喻王李,霍宏彬,汪锋.基于芴的有机共轭聚合物光催化水制氢性能研究[J].广州化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