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麻醉处理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麻醉处理

王苏婷

江苏省如东县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科226400

摘要:目的:研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0例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阿托品和司可林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处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阿托品、异丙酚和琥珀乙酰胆碱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SBP、DBP、HR、SpO2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后3min观察组患者的上述参数值更接近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为14.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阿托品、异丙酚和琥珀乙酰胆碱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处理的效果更好,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精神障碍;麻醉处理

无抽搐电休克是通过先使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对患者进行麻醉,然后再用电流刺激大脑,使患者意识散失,达到无抽搐痉挛发作而治疗精神障碍。整个过程当中,麻醉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近来,有学者认为阿托品、异丙酚和琥珀乙酰胆碱联用对于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麻醉效果更好[1-2]。鉴于此,我院特做了一次研究,旨在探究阿托品、异丙酚和琥珀乙酰胆碱联用对于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的麻醉处理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精神科自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110例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特征确诊为精神障碍,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3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49.56±3.12)岁,平均病程(6.23±2.71)年,其中癔症18例,狂躁症15例,抑郁症10例,精神分裂症12例;观察组患者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48.91±3.58)岁,平均病程(6.07±3.03)年,其中癔症19例,狂躁症16例,抑郁症12例,精神分裂症8例。两组患者在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美国美可达公司的思倍通5000Q型无抽搐电休克多功能治疗仪,对照组患者利用丙泊酚、阿托品和司可林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处理,其步骤如下:治疗前半小时给予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让患者保持仰卧位,之后再静脉滴注1.5mg/kg的丙泊酚直到睫毛反射消失;随后利用生理盐水迅速冲洗滴管,快速静脉滴注1.0mg/kg的司可林,等到患者全身肌肉松弛、四肢震颤结束,自主呼吸停止后则通电。观察组患者则利用阿托品、异丙酚和琥珀乙酰胆碱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处理,操作步骤如下:治疗前半小时给予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接着注射1~1.5mg/kg的异丙酚,等到患者睫毛反应消失后,静脉注射0.7~1mg/kg的琥珀乙酰胆碱,控制呼吸直到患者全身肌肉松弛,然后进行通电。两组患者均按照年龄档来调整通电时间、电量以及电压,将电极放置于患者的双颞区,紧托下颌,通电3~5秒,等到患者四肢和面部抽搐停止时进行加压给氧,并缓慢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直到患者有清晰意识,完全恢复自主意识。SBP收缩压、DBP舒张压、HR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各种参数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SBP、DBP、HR、SpO2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后3min观察组患者的上述参数值更接近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3讨论

本文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SBP、DBP、HR、SpO2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治疗后3min,观察组患者参数值更接近于治疗前,提示利用阿托品、异丙酚和琥珀乙酰胆碱三种药物对患者进行麻醉的效果更好。原因考虑是因为诱导剂量的异丙酚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使得动脉压显著下降;而琥珀乙酰胆碱则可通过神经节兴奋作用产生心率和升高动脉压,与异丙酚作用相抵,因此治疗前后动脉压水平相差不大[3]。此外,电刺激本身是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大量释放,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容易出现并发症。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出现率更低。提示利用阿托品、异丙酚和琥珀乙酰胆碱三药进行精神障碍患者的麻醉能有效降低治疗后并发症的出现率,这可能与三种药物共同发挥的协同增效作用间接降低了并发症的几率有关。

综上所述,采用阿托品、异丙酚和琥珀乙酰胆碱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处理的效果更好,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田长征,董慧领,郝雪莲,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各类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22):3436-3437.

[2]张利红.无抽搐电休克治疗87例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9):52-53.

[3]刘燕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30例的临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7):824-826.

标签:;  ;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麻醉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