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质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质,甲醇,气泡,迁移性,过程,形貌,反应器。
传质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邓光荣,梁亮,李晨阳,刘长鹏,葛君杰[1](2019)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甲醇传质过程分析及浓度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醇溶液浓度对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建立一种能在电源系统中有效控制甲醇浓度的策略。通过构建电池内甲醇物料守恒和热守恒方程,确定了基于电量和温度这两个参数的甲醇浓度控制策略。通过测试温度-浓度关系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该策略,DMFC电源系统稳定运行超过420 min;合适的甲醇浓度范围为0. 70~0. 87 mol/L。该策略完成了甲醇浓度控制的目标,并将在电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张钦菘[2](2019)在《电解质相变中传热传质过程对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铝电解槽的生产操作中需要一个稳定而且规整的炉帮。本文取样分析了凝固电解质的成分,结合理论知识讨论了电解质发生相变的条件,分析了传热传质过程对相变的影响,对炉帮界面的移动速度进行了大致估计。(本文来源于《轻金属》期刊2019年08期)
尧超群,陈光文,袁权[3](2019)在《微通道内气-液两相传质过程行为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通道内气-液两相体系中Taylor流和泡状流具有气泡尺寸均一、停留时间分布窄、可调控性强和比表面积高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Taylor气泡和泡状气泡的传质过程出发,系统综述了微尺度下气泡的溶解规律、传质过程机理和传质/溶解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上述流型在反应或过程强化、基础物性及动力学数据测量和微纳材料合成方面的应用。最后总结并展望了技术领域的研究难点与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清萍,王宇新,贲宇恒,王曼玲[4](2019)在《嵌入创新基础素质培养在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以传质过程全英文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高等教育中较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就是对专业基础课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探索。嵌入式创新基础素质培养是新兴的教学模式之一。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基础课全英文课程传质过程教学中成功应用了嵌入式创新基础素质培养教学模式,并以辅助自学为实施载体,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对嵌入创新基础素质培养的模式和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工高等教育》期刊2019年03期)
刘吉开[5](2019)在《微孔软管曝气氧传质过程及强化水体修复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孔软管曝气系统是一种修复污染水体的增氧装置,已逐渐成为水体生态修复研究的热点。曝气过程中气泡羽流流态特性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气-液-固叁相的掺混效果和气-液两相间的氧传递速率,影响污水水质处理效果及能耗。因此,研究曝气系统中气泡羽流运动结构对曝气氧传质的影响,对提高充氧能力与水质改善效果、降低运行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本研究以微孔软管曝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处理和粒子跟踪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 etry,PIV)的方法,获取了不同曝气量、孔径和管长条件下气泡羽流的流态特征和速度场分布,并解析了不同条件下曝气系统的氧传质规律,探讨了气泡羽流运动特性与氧转移规律间的关联,旨在优化微孔软管曝气系统对污染水体的修复效果。主要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1)曝气量、孔径和管长均影响了气泡羽流的运动形态和速度场分布,且影响最为显着的因素为曝气量。随着曝气量的增加,气泡羽流的结构趋于复杂,附壁效应逐渐增强,气相平均速度呈较大增长幅度;随着管长的增加,气泡羽流分布趋于发散,气相平均速度随之降低;随着孔径的增大,气泡羽流流态未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气相平均速度呈较小增长趋势。(2)气泡数量N、几何平均直径dbs、比表面积Sb及气相速度u等参数值随各因素的改变呈规律性变化,进而影响曝气系统的充氧性能。其中,曝气量与氧转移系数KLas、充氧能力EL呈线性正相关,与氧利用率EA呈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达0.974、0.982和0.975;孔径与KLas、EL和EA呈线性负相关,R2分别达0.940、0.937、0.943;管长与KLas、EL和EA呈线性正相关,R2分别达0.956、0.976、0.960。(3)微孔软管曝气对微污染水体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不同工况下底泥COD、TP、NH4+-N 和 TN 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0.820g/(m2·d)、-0.019g/(m2·d)、-0.155g/(m2·d)和-0.144g/(m2·d)。曝气量0.3m3/h、孔径200μm和管长50cm的组合条件下,水体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83.3%、60.9%、94.2%和70.8%。单纯的曝气手段难以使所有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地表V类水水质标准,建议与其他措施联用做进一步治理。(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侯佳[6](2019)在《好氧生物反应器氧传质过程模拟与能耗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好氧技术是主要的水处理技术,可去除大部分污染物,但存在曝气控制及溶解氧利用不均衡的问题。过高的曝气量会扰动泥水分离,影响出水水质,增加能耗;过少的曝气量导致污染物去除率降低。因此,研究氧传质及影响因素,为污水厂的曝气控制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本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好氧生物反应器氧传质过程与能耗研究。基于ASM2D模型,对污水厂进行建模,通过曝气控制模拟及高级实验分析,确定曝气控制方式及最佳运行参数,并分析各工况下的能耗、氧传质系数、溶解氧浓度。二是好氧生物反应器水力特性对氧传质效果的数值模拟。以计算流体力学为基础,通过Euler-Euler和标准k-ε模型对好氧生物反应器进行模拟计算。从气液两相流速、气体体积分数、紊动动能分析反应器内两相混合程度及氧传质效果。具体结论如下:(1)好氧生物反应器氧传质过程与能耗研究表明:1)相比于KLa控制,串级控制的曝气能耗较低;2)全局敏感性分析:f_S_A、f_S_F、f_X_S、r_P、v0对出水COD的敏感性比较显着;3)参数估计:模拟出水COD为20.49~35.97mg/L,f_S_A=0.4905,f_S_F=0.4879,f_X_H=0.0107,f_X_S=0.8670,r_P=0.0157m3/g,v0=468.92m/d;4)终值优化:相较于基态模拟,出水TP为0.32mg/L,曝气能耗降低了50.36%,总能耗降低了41.6%。好氧池内KLa为100.56~227.14d-1,DO为1mg/L或2mg/L;5)不确定性分析:当S_A为0.14~0.2mg/L,出水COD为18~26mg/L,概率分布为50%~95%,所建模型的出水相对稳定。(2)好氧生物反应器水力特性对氧传质效果的数值模拟表明:通过验证,Euler-Euler结合标准k-ε模型可对AAO反应器进行较好地模拟,能真实反映AAO反应器中的气液水力特性。AAO反应器模拟结果显示,DO=2mg/L,供氧量6m3/h,气液两相流速、紊动动能在z=1.5m处达到最大,氧传质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周山林[7](2019)在《碱液吸收矿井H_2S传质过程及参数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矿区深部煤层含硫量较高,所以受采动影响逸散在矿井空气中的H2S将威胁着工人的生命安全,若通过通风的方式排入大气中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展开了理论及实验研究,以期为今后井下H2S脱除工作积累经验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选用目前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气液传质装置——填料塔为反应器,自行设计和搭建H2S脱除实验系统。选用NaOH溶液为吸收液,以双膜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H2S吸收脱除的气液传质过程中影响脱除效果的填料种类、液气比、吸收液温度等7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对已建立的实验模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分析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误差,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出结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反映H2S脱除效率的规律,误差不超过5%,可用于今后井下H2S治理防治工作。本文研究结果如下:在研究塔内填料对脱除效率影响的实验中,脱除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金属波纹板、金属矩鞍环、球形、塑料矩鞍环、金属鲍尔环、塑料阶梯环,其中规整填料脱除效率大于散堆填料脱除效率;散堆填料中,金属填料脱除效率大于塑料材料脱除效率。脱除效率与填料层厚度成正比:填料层厚度为100mm时比无填料的脱除效率高出10%。在液气比在1.3~2.5L/m3的范围内,脱除效率随着液气比的增加而增大;超过2.7L/m3以后,脱除效率随着液气比的增加而减小;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佳的液气比范围是2.5~2.8L/m3。H2S脱除效率与吸收液NaOH溶液的pH值成正比,吸收液pH值在7~11的范围内,脱除效率增大速度较快,pH值超过11时,脱除效率增长趋势减缓。H2S脱除效率随着吸收液温度的增加而增大,H2S脱出效率在温度15℃至35℃时增大趋势明显,并在35℃时脱除效率达到95%;当超过35°℃,脱除效率的增大趋势趋于平缓。脱除H2S效率随着混合气体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15~35℃是脱除效率增长速度较快,超过35℃增长趋势放缓。H2S的脱除效率随着混合气中H2S浓度的的增加而缓慢增加,且均保持在98%以上。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参数优化结果:填料层厚度为300mm的金属矩鞍环,最佳液气比范围是2.5~2.8L/m3,吸收液最佳pH值和初始温度为10和25℃,混合气体进气温度控制在室温即可。(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秀颀[8](2019)在《内掺与外涂绿色化阻锈剂对钢筋砼耐久性影响及传质过程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钢筋阻锈效率和对砂浆试件性能的影响,筛选出对砂浆流动性、抗压抗折强度影响较小的掺入型绿色化阻锈剂,可使保护层厚度为35mm的砂浆试件中钢筋在经历四次氯盐浸烘循环实验后不发生锈蚀。研究了阻锈剂在钢筋表面的吸附行为,分析结果表明阻锈剂在钢筋表面的吸附是化学吸附;探讨了阻锈剂对钢筋脱钝化临界氯离子浓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氯盐浓度下使锈蚀钢筋得以修复的阻锈剂临界浓度,得出了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式。研究了掺加掺入型阻锈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以及对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阻锈剂后C30、C60、C80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分别降低到原来的48.7%、44.8%和42.9%;掺入阻锈剂并在表面涂覆涂层后氯离子扩散系数分别降低到原来的26.9%、22.4%和15.9%。电化学测试表明掺加掺入型阻锈剂并在混凝土表面涂覆涂层能有效防止浸烘循环混凝土内钢筋锈蚀。对剖开试件中钢筋XPS元素分析表明掺入型阻锈剂中的氮元素可稳定吸附在钢筋表面,有效避免氯离子侵蚀,从而保护钢筋免于锈蚀。研究了表面涂覆迁移性阻锈剂(PCI-2016)在不饱和条件下在混凝土中传输模型,建立了以达西定律与Fick定律为基础的包括气相和液相传输过程的简化数学模型,通过试验测得渗入混凝土不同深度处阻锈剂的氮含量,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表明简化模型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开展了掺入与表面涂覆阻锈剂两种应用方式对方桩混凝土耐蚀性影响的应用研究,对混凝土中的钢棒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表面涂覆PCI-2016并加涂涂层抑制钢棒锈蚀效果最好,掺入阻锈剂并在成型后加涂涂层阻锈效果次之。运用叁维扫描技术对试块内剖出的钢棒进行叁维扫描和重构,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锈蚀的钢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涂覆PCI-2016并加涂涂层后对方桩混凝土内钢棒防护效果最好,内掺掺入型阻锈剂并加涂涂层次之,与电化学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9-05-31)
吴浩[9](2019)在《锌镍单液流电池多孔电极板中流动传质过程的REV尺度LBM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开发安全高效的储能技术,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非稳态特性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储能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通常具有寿命长、效率高、功率与容量可独立设计等技术特征,已成为适宜大规模储能的化学储能技术,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将成为未来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简称液流电池,根据其有无离子交换膜的结构特点可分为双液流电池和单液流电池。锌镍单液流电池就是一种无须离子交换膜的单液流电池,由防化研究院于2007年提出,它以烧结氧化镍为电池的正极,以锌为电池的负极,电解液为碱性锌酸盐溶液。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解决了烧结镍多孔电极内渗流、传质与电化学反应的耦合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首先根据单元电池结构、电池正极烧结镍多孔介质结构特点和多孔介质内的流动,选取基于REV尺度上的渗流控制方程建立相应的直角坐标系下的格子Boltzmann的等温计算分析模型;基于Guo等人多孔介质内部渗流的LBE模型,结合多孔介质流动控制方程以及REV尺度下考虑的作用力项,将多孔介质的参数孔隙率加入分布函数中,进行相关公式的推导;再通过Chapman-Enskog展开,得到研究电极多孔介质渗流的宏观物理量。最终构建电极多孔介质内部渗流模型。(2)针对锌镍单液流电池多孔电极的结构特征建立了单元电极中多孔正极二维计算区域模型,结合控制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采取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在REV尺度上求解了计算区域内流场分布情况,考察通过改变计算区域的进口流速、流道宽度以及孔隙率等条件,来研究其对烧结镍正极内部渗流情况的影响,并分析渗流速度变化规律。(3)根据锌镍单液流电池烧结镍正极内部传质、化学反应过程,建立了可以描述其内部传质和化学反应的REV尺度模型,结合格子Boltzmann方法进行模拟计算,模拟了充放电过程中,正极荷电状态在50%时的稳态反应过程,得到电解液流道及电极内OH~-浓度分布规律;探究了进口流速和充电电流密度对电极内部传质和化学反应影响,以及液相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9)
陈俊,沈超群,王贺,张程宾[10](2019)在《液-液两相液层间传质过程的Rayleigh-Bénard-Marangoni对流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传质引发的Rayleigh-Bénard-Marangoni对流(RBM对流)对化工传递过程有着显着影响.但是,已有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气-液体系,并且有限的针对液-液体系的相关研究尚缺乏对RBM对流演化及其引发的界面扰动行为的深入分析.因此,本文基于阴影法设计搭建了竖直狭缝内液-液两相液层间传质过程的RBM对流特性可视化实验平台,并实验观测了水-甲苯-丙酮叁元体系中丙酮组分扩散传质时出现的RBM对流结构以及其向下层水相主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了水相丙酮初始浓度、甲苯相丙酮初始浓度以及甲苯层厚度对RBM对流特性和液-液界面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在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作用下,水相上层密度(重力)分层"界面"下凸沉降形成波浪形丘状"界面",并随着"界面"处密度与压力失调的加剧而演变成羽状流;因羽流区"界面"不同浓度梯度引起的传质特性差异,羽状流又可以演变成弱羽状流和强羽状流两种形态;当丙酮浓度梯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近界面处短时间内产生大量RBM对流结构,且结构间相互影响增强而聚并成对流团,并随着传质过程的进行,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强羽状流; RBM对流强度与上下液层丙酮浓度梯度大小呈正相关关系,且液-液界面粗糙度及其非稳态波动随着丙酮浓度梯度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传质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铝电解槽的生产操作中需要一个稳定而且规整的炉帮。本文取样分析了凝固电解质的成分,结合理论知识讨论了电解质发生相变的条件,分析了传热传质过程对相变的影响,对炉帮界面的移动速度进行了大致估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质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邓光荣,梁亮,李晨阳,刘长鹏,葛君杰.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甲醇传质过程分析及浓度控制策略[J].应用化学.2019
[2].张钦菘.电解质相变中传热传质过程对其影响[J].轻金属.2019
[3].尧超群,陈光文,袁权.微通道内气-液两相传质过程行为及其应用[J].化工学报.2019
[4].李清萍,王宇新,贲宇恒,王曼玲.嵌入创新基础素质培养在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以传质过程全英文课程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9
[5].刘吉开.微孔软管曝气氧传质过程及强化水体修复效果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侯佳.好氧生物反应器氧传质过程模拟与能耗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7].周山林.碱液吸收矿井H_2S传质过程及参数优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8].王秀颀.内掺与外涂绿色化阻锈剂对钢筋砼耐久性影响及传质过程分析研究[D].烟台大学.2019
[9].吴浩.锌镍单液流电池多孔电极板中流动传质过程的REV尺度LBM数值模拟[D].江苏科技大学.2019
[10].陈俊,沈超群,王贺,张程宾.液-液两相液层间传质过程的Rayleigh-Bénard-Marangoni对流特性[J].物理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