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论文和设计-郑超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建筑、第二建筑和支撑板,所述第一建筑和第二建筑之间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部贯穿有第一螺栓,所述支撑板的内部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有伸缩板,该种新第一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在使用时,工作人员将支撑板移动至第二建筑的屋顶,然后根据第二建筑和第一建筑之间的缝隙的距离来调整伸缩板的距离,使支撑板与第一建筑连接,使伸缩板位于第二建筑的顶部,并通过第三螺栓贯穿通孔与第二建筑连接,提高了支该装置的适用性,该种方式可以将雨水导流在屋顶上,并通过屋顶的导流板和导流槽导流至地面,在挡雨台的作用下可以防止雨水回流。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建筑(1)、第二建筑(2)和支撑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建筑(1)和第二建筑(2)之间连接有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7),所述第一安装孔(17)的内部贯穿有第一螺栓(4),所述支撑板(3)的内部通过滑槽(16)滑动连接有伸缩板(11),所述伸缩板(11)的顶部贯穿有多个通孔(12),所述通孔(12)的顶部贯穿有第三螺栓(19),所述支撑板(3)的顶部竖直固定有支柱(9),所述支柱(9)的外表面通过套管(7)固定有支架(8),所述支架(8)的顶端分别连接有第一防雨层(6)和第二防雨层(10),所述第一建筑(1)和第二建筑(2)的顶部均安装有挡雨台(14),所述挡雨台(14)的顶部通过第二安装孔(18)连接有第二螺栓(15)。

设计方案

1.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建筑(1)、第二建筑(2)和支撑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建筑(1)和第二建筑(2)之间连接有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7),所述第一安装孔(17)的内部贯穿有第一螺栓(4),所述支撑板(3)的内部通过滑槽(16)滑动连接有伸缩板(11),所述伸缩板(11)的顶部贯穿有多个通孔(12),所述通孔(12)的顶部贯穿有第三螺栓(19),所述支撑板(3)的顶部竖直固定有支柱(9),所述支柱(9)的外表面通过套管(7)固定有支架(8),所述支架(8)的顶端分别连接有第一防雨层(6)和第二防雨层(10),所述第一建筑(1)和第二建筑(2)的顶部均安装有挡雨台(14),所述挡雨台(14)的顶部通过第二安装孔(18)连接有第二螺栓(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螺栓(19)的末端贯穿第二建筑(2)的顶部,所述第一螺栓(4)的末端贯穿第一建筑(1)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建筑(1)和第二建筑(2)的顶部均设置有导流板(5),所述导流板(5)的顶部开设有多条导流槽(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导流槽(13)等距均匀排布,且多条所述导流槽(13)相互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与伸缩板(11)滑动连接,且多个所述通孔(12)之间的间距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雨台(14)的侧面剖面图呈“梯形”,且两个所述挡雨台(14)分别位于第一防雨层(6)和第二防雨层(10)的下方。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第一建筑屋面防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第一建筑改造上,往往由于第一建筑侧面与新建建筑之间会存在一定的伸缩缝,伸缩缝之间如果没有防水实施则会造成建筑物的渗水。

现有的新第一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大多是在新第一建筑之间搭设防水层,由于第二建筑与第一建筑之间的距离不定,现有的防水结构无法调节其自身的大小,造成了防水结构无法适用于大多新第一建筑之间的防水铺设,适用性差,且现有的防水结构大多只是将新第一建筑之间的缝隙阻挡,将雨水导流至建筑屋顶,但导流至屋顶的水容易回流进入新第一建筑之间的缝隙,造成了防水的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新第一建筑之间距离不定,防水结构无法调节大小,适用性差和雨水容易回流进入新第一建筑之间的缝隙,防水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建筑、第二建筑和支撑板,所述第一建筑和第二建筑之间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部贯穿有第一螺栓,所述支撑板的内部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有伸缩板,所述伸缩板的顶部贯穿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顶部贯穿有第三螺栓,所述支撑板的顶部竖直固定有支柱,所述支柱的外表面通过套管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的顶端分别连接有第一防雨层和第二防雨层,所述第一建筑和第二建筑的顶部均安装有挡雨台,所述挡雨台的顶部通过第二安装孔连接有第二螺栓。

优选地,所述第三螺栓的末端贯穿第二建筑的顶部,所述第一螺栓的末端贯穿第一建筑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建筑和第二建筑的顶部均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顶部开设有多条导流槽。

优选地,多条所述导流槽等距均匀排布,且多条所述导流槽相互平行。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与伸缩板滑动连接,且多个所述通孔之间的间距相同。

优选地,所述挡雨台的侧面剖面图呈“梯形”,且两个所述挡雨台分别位于第一防雨层和第二防雨层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新第一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设置有挡雨台、支柱、滑槽、伸缩板、通孔、支架、第一防雨层和第二防雨层,在使用时,工作人员将支撑板移动至第二建筑的屋顶,然后根据第二建筑和第一建筑之间的缝隙的距离来调整伸缩板的距离,使支撑板与第一建筑连接,使伸缩板位于第二建筑的顶部,并通过第三螺栓贯穿通孔与第二建筑连接,固定好伸缩板后,通过第一螺栓贯穿第一安装孔与第一建筑连接,从而将支撑板固定,然后将第一防雨层和第二防雨层搭建在支柱和支架的顶端,搭建好后将挡雨台安装,使挡雨台的斜面分别位于第一防雨层和第二防雨层的边缘位置处,该种方式可以将雨水导流在屋顶上,并通过屋顶的导流板和导流槽导流至地面,在挡雨台的作用下可以防止雨水回流,提高了防雨的效果,解决了新第一建筑之间距离不定,防水结构无法调节大小,适用性差和雨水容易回流进入新第一建筑之间的缝隙,防水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流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A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建筑;2、第二建筑;3、支撑板;4、第一螺栓;5、导流板;6、第一防雨层;7、套管;8、支架;9、支柱;10、第二防雨层;11、伸缩板;12、通孔;13、导流槽;14、挡雨台;15、第二螺栓;16、滑槽;17、第一安装孔;18、第二安装孔;19、第三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建筑1、第二建筑2、支撑板3、第一螺栓4、导流板5、第一防雨层6、套管7、支架8、支柱9、第二防雨层10、伸缩板11、通孔12、导流槽13、挡雨台14、第二螺栓15、滑槽16、第一安装孔17、第二安装孔18和第三螺栓19,所述第一建筑1和第二建筑2之间连接有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7,所述第一安装孔17的内部贯穿有第一螺栓4,所述支撑板3的内部通过滑槽16滑动连接有伸缩板11,所述伸缩板11的顶部贯穿有多个通孔12,所述通孔12的顶部贯穿有第三螺栓19,所述支撑板3的顶部竖直固定有支柱9,所述支柱9的外表面通过套管7固定有支架8,所述支架8的顶端分别连接有第一防雨层6和第二防雨层10,所述第一建筑1和第二建筑2的顶部均安装有挡雨台14,所述挡雨台14的顶部通过第二安装孔18连接有第二螺栓15,在挡雨台14的作用下可以防止雨水回流,防止雨水流入第二建筑2和第一建筑1之间的风力,提高了防水的效果。

请参阅图1-3,所述第三螺栓19的末端贯穿第二建筑2的顶部,所述第一螺栓4的末端贯穿第一建筑1的一侧,提高了支撑板3的稳定性,防止支撑板3晃动,所述第一建筑1和第二建筑2的顶部均设置有导流板5,所述导流板5的顶部开设有多条导流槽13,可以将雨水导流至地面,防止雨水堆积和回流,提高了防水的效果。

请参阅图1-3,多条所述导流槽13等距均匀排布,且多条所述导流槽13相互平行,可以将雨水导流,提高了导流雨水的效果,所述支撑板3与伸缩板11滑动连接,且多个所述通孔12之间的间距相同,可以根据新第一建筑之间的缝隙距离来调节支撑板3的长度,提高了适用性。

请参阅图1和图4,所述挡雨台14的侧面剖面图呈“梯形”,且两个所述挡雨台14分别位于第一防雨层6和第二防雨层10的下方,可以防止雨水飘入第二建筑2和第一建筑1之间的缝隙,提高了防水的效果。

工作原理:首先工作人员将支撑板3移动至第二建筑2的屋顶,然后根据第二建筑2和第一建筑1之间的缝隙的距离来调整伸缩板11的距离,使支撑板3与第一建筑1连接,使伸缩板11位于第二建筑2的顶部,并通过第三螺栓19贯穿通孔12与第二建筑2连接,固定好伸缩板11后,通过第一螺栓4贯穿第一安装孔17与第一建筑1连接,从而将支撑板3固定,然后将第一防雨层6和第二防雨层10搭建在支柱9和支架8的顶端,搭建好后将挡雨台14安装,使挡雨台14的斜面分别位于第一防雨层6和第二防雨层10的边缘位置处,当雨水落下时,会被第二防雨层10和第一防雨层6阻挡,使雨水流到导流板5的顶部,并通过导流槽13流至地面。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0308.2

申请日:2019-01-0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3(哈尔滨)

授权编号:CN209369068U

授权时间:20190910

主分类号:E04B 1/68

专利分类号:E04B1/68

范畴分类:36C;36D;

申请人:郑超

第一申请人:郑超

申请人地址:1500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庆街宣庆小区33栋4单元502室

发明人:郑超

第一发明人:郑超

当前权利人:郑超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一种新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结构论文和设计-郑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