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装置论文和设计-冈田英树

全文摘要

提供打印装置,使利用各种种类的墨水、介质进行了打印的介质适当地干燥。打印装置(100)具备:打印部(40),对介质(95)进行打印;加热部(70),加热打印后的介质(95);以及控制部(1),控制加热部(70),控制部(1)作为通过加热部(70)加热介质(95)的加热模式具有使用水蒸气的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和不使用水蒸气的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打印部,对介质进行打印;加热部,加热打印后的上述介质;以及控制部,控制上述加热部,上述控制部作为通过上述加热部加热上述介质的加热模式具有:使用水蒸汽加热模式,使用水蒸汽;以及不使用水蒸汽加热模式,不使用水蒸汽。

设计方案

1.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打印部,对介质进行打印;

加热部,加热打印后的上述介质;以及

控制部,控制上述加热部,

上述控制部作为通过上述加热部加热上述介质的加热模式具有:

使用水蒸汽加热模式,使用水蒸汽;以及

不使用水蒸汽加热模式,不使用水蒸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作为上述使用水蒸汽加热模式具有:

水蒸汽加热模式,使用小于上述水的沸点的温度的水蒸汽来加热上述介质;以及

过热水蒸汽加热模式,使用上述水的沸点以上的温度的水蒸汽来加热上述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部具有:

存储部,存储水;

第一加热器,加热在上述存储部中存储的上述水;

开口部,释放用于加热上述介质的流体;

开闭部,设置于上述存储部与上述开口部之间,对上述流体的流路进行开闭;以及

第二加热器,设置于上述开闭部与上述开口部之间,

上述控制部通过将上述开闭部设为打开状态,驱动上述第一加热器,不驱动上述第二加热器,从而将上述加热部控制为上述水蒸汽加热模式,

上述控制部通过将上述开闭部设为打开状态,驱动上述第一加热器和上述第二加热器,从而将上述加热部控制为上述过热水蒸汽加热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作为上述不使用水蒸汽加热模式具有使用暖风加热上述介质的暖风加热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基于对上述介质进行打印时的打印信息来切换上述加热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打印信息包括作为在打印中使用的介质的种类信息的介质信息和作为在打印中使用的墨水的种类信息的墨水信息,

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介质信息和上述墨水信息来切换上述加热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打印装置具备将上述介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的输送部,

作为由上述加热部对上述介质进行加热的区域的加热区域在作为与上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宽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区域,

上述控制部能够按分割后的每一区域来变更上述加热部的输出。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以及

加压部,设置于比上述加热部靠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对上述介质进行加压。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通过使喷出墨水的头与纸或布帛等介质相对移动而在介质中进行图像或文字等的打印的打印装置。这些打印装置有的为了使被喷出了墨水的介质干燥而具备加热介质的加热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干燥单元(加热部)的记录装置(打印装置),上述干燥单元通过对被记录介质(介质)释放过热水蒸气来促进被记录介质的干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8861号公报

这些打印装置进行使用各种种类的墨水或介质的打印。根据所使用的墨水或介质的种类的不同,所打印的图像的易于干燥性、介质的耐热性等会不同,因此最佳的加热方法也不同。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装置仅具备使用过热水蒸气的单一的加热方法(干燥方法)。因此,不易使利用各种种类的墨水或介质进行了打印的介质适当地干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的,能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本应用例的打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打印部,对介质进行打印;加热部,加热打印后的上述介质;以及控制部,控制上述加热部,上述控制部作为通过上述加热部加热上述介质的加热模式具有: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使用水蒸气;以及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不使用水蒸气。

根据本应用例,打印装置具备;打印部,其对介质进行打印;加热部,其为了使被打印了图像等的介质干燥而加热介质;以及控制部,其控制加热部。控制部具有通过加热部并使用蒸气来加热介质的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和不使用水蒸气来加热介质的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即,本应用例的打印装置构成为能将加热部切换为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和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根据该结构,按照在打印中使用的墨水或介质的种类来切换加热部的加热模式,从而能使利用各种种类的墨水或介质进行了打印的介质适当地干燥。

[应用例2]优选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打印装置中,上述加热部作为上述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具有:水蒸气加热模式,使用小于上述水的沸点的温度的水蒸气来加热上述介质;以及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使用上述水的沸点以上的温度的水蒸气来加热上述介质。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在使用水蒸气加热介质的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中,具有使用小于水的沸点的温度的水蒸气的水蒸气加热模式和使用水的沸点以上的温度的水蒸气的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即,本应用例的打印装置构成为在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中能使加热部切换水蒸气加热模式和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根据该结构,能使更多种类的墨水或介质适当地干燥。

[应用例3]优选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打印装置中,上述加热部具有:存储部,存储水;第一加热器,加热在上述存储部中存储的上述水;开口部,释放用于加热上述介质的流体;开闭部,设置于上述存储部与上述开口部之间,对上述流体的流路进行开闭;以及第二加热器,设置于上述开闭部与上述开口部之间,上述控制部通过将上述开闭部设为打开状态,驱动上述第一加热器,不驱动上述第二加热器,从而将上述加热部控制为上述水蒸气加热模式,通过将上述开闭部设为打开状态,驱动上述第一加热器和上述第二加热器,从而将上述加热部控制为上述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

根据本应用例,加热部具有:存储部,其存储水;第一加热器,其加热水;开口部,其释放加热介质的流体;开闭部,其设置于存储部与开口部之间,打开关闭流体的流路;以及第二加热器,其设置于开闭部与开口部之间。根据该结构,控制部通过将开闭部设为打开状态,驱动第一加热器且不驱动第二加热器,从而将加热部控制为水蒸气加热模式。另外,控制部通过将开闭部设为打开状态并驱动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从而将加热部控制为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通过该结构,能适当地切换水蒸气加热模式和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

[应用例4]优选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打印装置中,上述控制部作为上述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具有使用暖风加热上述介质的暖风加热模式。

根据本应用例,暖风加热模式是不使用水蒸气的加热,因此成为不与介质接触的加热,能够抑制针对介质或墨水的热负载。

[应用例5]优选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打印装置是,上述控制部基于在上述介质中进行打印时的打印信息来切换上述加热部的上述加热模式。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加热部的控制部基于在介质中进行打印时的打印信息来切换加热部的加热模式。根据该结构,打印装置能容易地应对使用了各种种类的墨水或介质的打印。

[应用例6]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打印装置中,上述打印信息包括作为在打印中使用的介质的种类信息的介质信息和作为在打印中使用的墨水的种类信息的墨水信息,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介质信息和上述墨水信息来切换上述加热模式。

根据本应用例,打印信息包括作为在打印中使用的介质的种类信息的介质信息和作为在打印中使用的墨水的种类信息的墨水信息,控制部基于介质信息和墨水信息来切换加热模式。根据该结构,打印装置能特别容易地应对使用了各种种类的墨水或介质95的打印。

[应用例7]优选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打印装置具备将上述介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的输送部,作为由上述加热部对上述介质进行加热的区域的加热区域在与上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区域,上述控制部能按分割后的每一区域来变更上述加热部的输出。

根据本应用例,对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区域在宽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控制部能按分割后的每一区域来变更加热部的输出。由此,能适当地加热并干燥打印了图像等的介质。

[应用例8]优选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打印装置具备:输送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以及加压部,设置于比上述加热部靠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对上述介质进行加压。

根据本应用例,打印装置在输送方向上比加热部靠上游侧具备加压部。加压部对介质进行加压从而使介质的绒毛等倒伏,因此能抑制从加热部释放的流体被绒毛等阻碍。由此,能使打印了图像等的介质适当地干燥。

[应用例9]本应用例的介质的加热方法是打印装置的介质的加热方法,上述打印装置具备:打印部,其对介质进行打印;以及加热部,其能切换为使用水蒸气加热上述介质的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和不使用水蒸气加热上述介质的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的加热模式,上述介质的加热方法的特征在于,受理对所使用的上述加热模式的选择,通过设为被选择的上述加热模式的上述加热部来加热上述介质。

根据本应用例,按照在打印中使用的墨水或介质的种类来切换加热模式,从而能使利用各种种类的墨水或介质进行了打印的介质适当地干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概略整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加热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打印装置的电气构成的电气框图。

图5是表示用加压部加压前的介质的剖面的图。

图6是表示用加压部加压后的介质的剖面的图。

图7是说明加热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介质的加热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控制部;2...接口部;3...CPU;4...存储部;5...控制电路;6...输入装置;7...检测器组;10...介质供应部;20...输送部;30...介质卷绕部;40...打印部;42...头;43...托架;45...托架移动部;50...清洗单元;60...加压部;61...按压辊;63...支承辊;70...加热部;71...储藏部;72...第一加热器;73...第二加热器;74...风扇;75...第一开闭部;76...第二开闭部;77...第三开闭部;78...第一流体混合部;79...第二流体混合部;80...腔室;80a、80b...侧壁;81...供应口;82...回收口;88a、88b、88c...加热区域;95...介质;100...打印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将各层或各构件设为能识别的程度的大小,而使各层或各构件的尺度与实际不同。

另外,在图1至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作为相互正交的三轴图示出X轴、Y轴以及Z轴,以图示出轴向的箭头的前端侧为“+侧”,以基端侧为“-侧”。在此,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X轴方向”,与Y轴平行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与Z轴平行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

(实施方式)

<打印装置的概略构成>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概略整体构成的示意图。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的概略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边使头42相对于介质95移动一边喷出墨水从而对介质95进行打印的串行头方式的打印装置100举为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打印装置100具备输送部20、加压部60、打印部40、加热部70、清洗单元50等。并且,具有控制这些各部的控制部1。打印装置100的各部装配于框架部90。

输送部20将介质95向输送方向(在打印部40中是Y轴方向的+侧)输送。输送部20具备介质供应部10、输送辊21、22、输送带23、带旋转辊24、带驱动辊25、输送辊26、28以及介质卷绕部30。首先,说明介质95从介质供应部10到介质卷绕部30的输送路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着重力的方向设为Z轴,将在打印部40中输送介质95的方向设为Y轴,将介质95的宽度方向设为X轴。此外,X轴是与Z轴和Y轴双方交叉的方向。另外,沿着介质95的输送方向或输送带23的移动方向的位置关系是,还将离介质供应部10近的一侧称为“上游侧”,将离介质卷绕部30近的一侧称为“下游侧”。

介质供应部10将使图像形成的介质95供应到打印部40侧。作为介质95,例如能使用天然纤维、棉、丝、麻、马海毛、羊毛、羊绒、再生纤维、合成纤维、尼龙、聚氨酯、涤纶、包括这些混纺的梭织面料或无纺布等。在梭织面料或无纺布中,可以涂敷用于促进显色性或定影性的前处理剂。介质供应部10具有供应轴部11和轴承部12。供应轴部11形成为圆筒状或圆柱状,设置成能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带状的介质95按辊状卷绕于供应轴部11。供应轴部11以相对于轴承部12能装拆的方式装配。由此,预先卷绕于供应轴部11的状态的介质95能与供应轴部11一起装配于轴承部12。

轴承部12支承供应轴部11的轴向的两端并能旋转。介质供应部10具有使供应轴部11旋转驱动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旋转驱动部使供应轴部11向送出介质95的方向旋转。旋转驱动部的动作由控制部1控制。输送辊21、22将介质95从介质供应部10转送到输送带23。

输送带23保持于使输送带23旋转的至少2个辊之间,输送带23旋转移动,由此将介质95向Y轴方向的+侧(输送方向)输送。具体而言,输送带23连接带状的带的两端部并形成为环状,卷绕于带旋转辊24和带驱动辊25的2个辊之间。输送带23以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部分成为水平的方式以作用了规定的张力的状态被保持。在输送带23的表面(支承面)23a设置有使介质95粘合的粘合层29。输送带23支承(保持)被从输送辊22供应并通过后述的加压部60与粘合层29贴紧的介质95。由此,能将有伸缩性的布帛等作为介质95进行处理。

带旋转辊24和带驱动辊25支承输送带23的内周面23b。此外,也可以是在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设置有支承输送带23的辊等支承部的构成。

带驱动辊25使输送带23旋转移动,由此将介质95向Y轴方向的+侧输送。带驱动辊25具有使带驱动辊25旋转驱动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带驱动辊25在输送方向上比打印部40靠下游侧设置,带旋转辊24在输送方向上比打印部40靠上游侧设置。当带驱动辊25被旋转驱动时,输送带23随着带驱动辊25的旋转而旋转移动,带旋转辊24通过输送带23的旋转移动而旋转。通过输送带23的旋转,由输送带23支承的介质95在打印部40中被向Y轴方向的+侧输送,用后述的打印部40在介质95中形成图像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带23的表面23a与打印部40相对的一侧(Z轴方向的+侧),介质95由输送带23支承,介质95与输送带23一起从带旋转辊24侧向带驱动辊25侧输送。另外,在输送带23的表面23a与清洗单元50相对的一侧(Z轴方向的-侧),仅输送带23从带驱动辊25侧向带旋转辊24侧移动。其原因是,后述的输送辊26使介质95从输送带23剥离。此外,说明了输送带23具备使介质95贴紧的粘合层29,但不限于此。例如,输送带可以是通过静电使介质吸附于带的静电吸附式的带。

输送辊26使形成了图像的介质95从输送带23的粘合层29剥离。输送辊26、28将介质95从输送带23转送到介质卷绕部30。

介质卷绕部30卷绕由输送部20输送的介质95。介质卷绕部30具有卷绕轴部31和轴承部32。卷绕轴部31形成为圆筒状或圆柱状,设置成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带状的介质95在卷绕轴部31卷绕为辊状。卷绕轴部31装配于轴承部32并能装拆。由此,由卷绕轴部31卷绕的辊状的介质95能与卷绕轴部31一起被拆下。

轴承部32支承卷绕轴部31的轴线方向的两端并能旋转。介质卷绕部30具有使卷绕轴部31旋转驱动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旋转驱动部使卷绕轴部31向卷绕介质95的方向旋转。旋转驱动部的动作由控制部1控制。

下面,说明设置于输送部20的周围的加压部60、打印部40、清洗单元50、加热部70的各部。

加压部60对介质95进行加压,与输送带23贴紧。加压部60在输送方向上比打印部40和加热部70靠上游侧(Y轴方向的-侧)设置。加压部60具有按压辊61和支承按压辊61的支承辊63。按压辊61和支承辊63形成为圆筒状或圆柱状,设置成能在圆周方向上旋转。按压辊61和支承辊63以轴线方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使得在沿着输送方向的方向上旋转。支承辊63设置于隔着输送带23与按压辊61相对的输送带23的内周面23b侧。在按压辊61上设置有加热器。因此,按压辊61成为能一边加热介质95一边按压介质95的构成。

与输送带23重合的介质95在按压辊61与支承辊63之间被输送带23按压。由此,能使介质95与设置于输送带23的表面23a的粘合层29可靠地粘合,能防止输送带23上的介质95的浮起的发生。

打印部40相对于输送带23的配置位置配置于上方(+Z轴侧),对载置于输送带23的表面23a上的介质95进行打印。打印部40具有头42、搭载头42的托架43、使托架43向与介质95的输送方向(Y轴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移动的托架移动部45等。头42例如构成为供应青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K)等墨水,从与各色对应的喷嘴(未图示)向介质95喷出墨水。

另外,在打印装置100中使用的墨水的种类能按照介质95的种类变更。作为在墨水中使用的着色剂,例如可举出酸性染料、反应染料或颜料等,能使用含有这些着色剂的酸性墨水、反应墨水、颜料墨水等。

托架移动部45设置于输送带23的上方(+Z轴侧)。托架移动部45具有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一对导轨45a、45b。头42在能与托架43一起沿着X轴方向往复移动的状态下支承于导轨45a、45b。

托架移动部45具备用于使托架43沿着导轨45a、45b移动的未图示的移动机构和动力源。作为移动机构,例如能采用使滚珠丝杠和滚珠螺母组合后的机构、线性引导机构等。作为动力源,例如能采用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线性电机等各种电机。当通过控制部1的控制驱动电机时,头42通过移动机构与托架43一起沿着X轴方向移动。

清洗单元50在Y轴方向上配置在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清洗单元50具有清洗部51、按压部52以及移动部53。移动部53使清洗单元50沿着地面99一体地移动后固定到规定的位置。

按压部52例如是包括气缸56和滚珠衬套57的升降装置,使在其上部具备的清洗部51与输送带23的表面23a抵接。清洗部51在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作用了规定的张力的状态下被卡挂,从下方(-Z轴方向)清洗从带驱动辊25向带旋转辊24移动的输送带23的表面(支承面)23a。

清洗部51具有清洗槽54、清洗辊58以及叶片55。清洗槽54是存储用于清洗附着于输送带23的表面23a的墨水或异物的清洗液的槽,清洗辊58和叶片55设置于清洗槽54的内侧。作为清洗液,例如能使用水或水溶性溶剂(酒精水溶液等),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消泡剂。

当清洗辊58旋转时,清洗液供应到输送带23的表面23a,并且清洗辊58和输送带23滑动。由此,附着于输送带23的墨水或作为介质95的布帛的纤维等被清洗辊58除去。

叶片55例如能用硅橡胶等挠性材料形成。叶片55在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比清洗辊58靠下游侧的位置。输送带23和叶片55滑动,由此能去除残留于输送带23的表面23a的清洗液。

下面,参照图2和图3说明加热部70的构成。图2是表示加热部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图2的用A-A线截断的剖视图。此外,在图2和图3中,用中空的箭头表示流体的移动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沿着流体的移动方向(流体移动方向)的位置关系是还将离流体的流入侧近的一侧称为“上游侧”,将离流体的释放侧近的一侧称为“下游侧”。

加热部70设置于比打印部40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加热由打印部40打印后的介质95并使其干燥。加热部70具有存储部71、第一加热器72、第二加热器73、腔室80、风扇74、第一开闭部75、第二开闭部76、第三开闭部77、第一流体混合部78以及第二流体混合部79。另外,加热部70的各部由配管连接。

存储部71是存储水的容器。第一加热器72加热在存储部71中存储的水。第一加热器72是以镍铬合金(80%镍、20%铬)等为材料的电热线,卷绕于存储部71的外周。由第一加热器72加热存储部71内的水,从而从存储部71产生水蒸气。此外,第一加热器72也可以是位于存储部71的内部的构成。此外,也可以设为在存储部71中存储的若是能产生的水蒸气的物质则存储水以外的液体的构成。具体而言,可以存储包含水的液体。若存储包含水的液体,则存储部71实质上存储水。因此,“存储部71存储水”是指还包括“存储部71存储包括水的液体”的含义。

腔室80形成以输送方向(Y轴方向)为长边方向的无底的箱状。腔室80设置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具有作为释放用于加热介质的流体的开口部的供应口81。此时,供应口81设置于腔室8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部分。另外,腔室80设置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具有回收从供应口81释放的流体的回收口82。此时,回收口82设置于腔室8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部分。此外,回收口82有时也回收从供应口81释放的流体以外的物质(例如来自介质95的挥发物等)。腔室80覆盖由输送带23输送的介质95,利用从供应口81供应并向回收口82移动的流体使介质95干燥。

作为开闭部的第一开闭部75设置于存储部71与供应口81之间,是将在存储部71中产生的水蒸气(流体)的流路打开关闭的两通阀。另外,第二加热器73设置于第一开闭部75与供应口81之间,对经过第二加热器73的流体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闭部75与第二加热器73经由第一流体混合部78和第二流体混合部79连接。此外,第一流体混合部78、第二流体混合部79是将从2个方向流入的流体混合或者选择后释放的所谓的双流体阀,第一开闭部75连接到比第一流体混合部78靠流体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流入侧)的位置,第二加热器73连接到比第二流体混合部79靠流体移动方向的下游侧(输出侧)的位置。

腔室80具有比回收口82靠流体移动方向的下游侧设置的风扇74。风扇74将腔室80内的流体回收并且将回收到的流体压缩后向流体移动方向的下游侧送出。

第二开闭部76是具有第一端口76a、第二端口76b以及第三端口76c的三通阀。另外,第三开闭部77是具有第一端口77a、第二端口77b以及第三端口77c的三通阀。风扇74的流体移动方向的下游侧连接到第二开闭部76的第一端口76a,第二开闭部76的第三端口76c连接到第三开闭部77的第二端口77b。而且,第三开闭部77的第一端口77a连接到第一流体混合部78的流体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流入侧)。另外,第三开闭部77的第三端口77c作为导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口发挥功能。即,第一流体混合部78构成为能将从腔室80回收的流体和外部气体中的至少一方与在存储部71中产生的水蒸气混合后的流体向第二流体混合部79释放。

另外,第二开闭部76的第二端口76b连接到第二流体混合部79的流体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流入侧)。第二流体混合部79构成为能将从腔室80回收的流体与从第一流体混合部78释放的流体混合后的流体向第二加热器73释放。另外,如上所述,第二开闭部76的第三端口76c连接到第三开闭部77的第二端口77b。由此,构成为从腔室80回收的流体与在存储部71中产生的水蒸气能通过第一流体混合部78混合。

打印装置100的控制部1作为通过加热部70加热介质95的加热模式具有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和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暖风加热模式)。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是使用水蒸气加热介质95的加热模式。另外,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是不使用水蒸气加热介质95的加热模式。作为使介质95干燥的能力,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与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相比较高。另一方面,针对介质95的热负载也是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比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高。

另外,控制部1作为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具有水蒸气加热模式和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水蒸气加热模式是使用小于水的沸点的温度的水蒸气来加热介质95的加热模式。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是使用过热水蒸气(水的沸点以上的温度的水蒸气)来加热介质95的加热模式。水的沸点在1气压的情况下是100℃,但会根据气压的变化而变动。例如,在气压比1气压高的状态下,水的沸点成为高于100℃的状态,在气压低于1气压的状态下,成为水的沸点低于100℃的状态。因此,水的沸点根据使用打印装置100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作为使介质95干燥的能力,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与水蒸气加热模式相比较高。另一方面,针对介质95的热负载也是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与水蒸气加热模式相比较高。这样,使介质95干燥的能力的高低与针对介质95的热负载存在反比例的关系,需要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加热模式。构成加热部70的、第一加热器72、第二加热器73、第一~第三开闭部75、76、77以及风扇74由控制部1控制。控制部1通过控制加热部70的各部来切换各加热模式。

具体而言,控制部1通过将第一开闭部75设为打开状态并驱动第一加热器72而将加热部70控制为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由存储部71存储的水被第一加热器72加热,成为水蒸气而从供应口81供应到腔室80内。

控制部1还通过驱动第二加热器73而将加热部70控制为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由第一加热器72产生的水蒸气被第二加热器73进一步加热,成为水的沸点以上的温度的水蒸气(过热水蒸气),从供应口81供应到腔室80内,加热介质95。过热水蒸气的每单位体积的热容量大,导热性优异,因此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与其它加热模式相比,能使介质95更快地干燥。

在控制部1不使第二加热器73驱动的情况下,加热部70被控制为水蒸气加热模式。通过第一加热器72产生的水蒸气成为小于水的沸点的温度的水蒸气,从供应口81供应到腔室80内,加热介质95。水蒸气加热模式与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暖风加热模式)相比,能使介质95更迅速地干燥。

控制部1通过将第一开闭部75设为关闭状态并驱动第二加热器73,从而将加热部70控制为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本实施方式的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是使用暖风加热介质95的暖风加热模式。从第三开闭部77取入的外部气体或从回收口82回收的流体被第二加热器73加热并成为不包含水蒸气的暖风,从供应口81供应到腔室80内,加热介质95。暖风加热模式是不是用水蒸气的加热模式,因此与使用水蒸气的加热模式(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水蒸气加热模式)相比,每单位体积的热容量变少,能抑制针对介质95或墨水的热负载。此外,作为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也可以使用暖风加热模式以外的模式。例如,也可以使用利用红外线加热器加热介质95的红外线加热模式、将加热器按压到介质95的按压加热模式。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具备上述构成的加热部70,因此能容易地切换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和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暖风加热模式)。另外,在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中,能容易地切换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和水蒸气加热模式。

如上所述,加热部70构成从回收口82回收加热后的流体(过热水蒸气、水蒸气、暖风)并再次利用的热循环型循环器。由此,能抑制能量损失,能抑制打印装置100加热时的能量消耗。

下面,参照图3说明腔室80的内部构成。

腔室80具有侧壁80a,侧壁80a当从Z轴方向俯视时从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供应口81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覆盖介质95的整个宽度的方式按V字状扩展。另外,腔室80具有侧壁80b,侧壁80b当从Z轴方向俯视时从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回收口82朝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覆盖介质95的整个宽度的方式按V字状扩展。换言之,侧壁80b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回收口82按V字状缩窄。被按V字状相互相对的侧壁80a和侧壁80b包围的区域是作为由加热部70对介质95进行加热的区域的加热区域。

加热区域在宽度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域。在V字状的侧壁80a、80b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将加热区域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成3部分的V字状的分割壁87a、87b。另外,在V字状的侧壁80a、80b与V字状的分割壁87a、87b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按V字状扩展并移动的流体的移动方向向输送方向引导的整流板86。由此,加热区域在宽度方向上被分割为3个加热区域88a、88b、88c。

在供应口81的附近设置有用于调整向各加热区域88a、88b、88c供应流体的供应量的供应量调整部84a、84b、84c。在回收口82的附近设置有用于调整来自各加热区域88a、88b、88c的流体的回收量的回收量调整部85a、85b、85c。供应量调整部84a、84b、84c和回收量调整部85a、85b、85c例如能包括通过使装配于阀杆的阀体以阀杆为轴旋转从而控制流体的流量的所谓的蝶阀等。另外,各加热区域88a、88b、88c具有传感器部83a、83b、83c。各传感器部83a、83b、83c具备温度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因此能检测加热区域88a、88b、88c的加热温度和流体的流量。

控制部1构成为能按分割后的每一区域(加热区域88a、88b、88c)变更加热部70的输出。具体而言,控制部1构成为能控制腔室80的供应量调整部84a、84b、84c和回收量调整部85a、85b、85c。控制部1基于与从传感器部83a、83b、83c输出的温度、流量有关的数据来控制第一加热器72、第二加热器73、供应量调整部84a、84b、84c以及回收量调整部85a、85b、85c。由此,通过调整分割后的每一加热区域88a、88b、88c的输出,能抑制被加热的介质95的温度变得不均匀。例如,介质9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介质95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相比,温度更易于下降。此时,通过使加热区域88a、88c的输出高于加热区域88b的输出,能抑制在介质9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产生的干燥不足。由此,能适当地加热打印了图像等的介质95并使其干燥。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各加热区域88a、88b、88c中各设有1个传感器部的构成,但也可以是在1个加热区域中具备多个传感器部的构成。另外,例示了分割为3个加热区域88a、88b、88c的腔室80,但也可以是分割为2个或4个以上的腔室。

<电气构成>

图4是表示打印装置的电气构成的电气框图。下面,参照图4说明打印装置100的电气构成。

打印装置100具备输入打印信息等的输入装置6、控制打印装置100的各部并将图像打印到介质95的控制部1等。作为输入装置6,能使用台式或膝上型个人计算机(PC)、平板型终端、便携型终端等。输入装置6也可以与打印装置100分开设置。

控制部1构成为包括接口部(I\/F)2、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3、存储部4、控制电路5等。接口部2用于在处理输入信号或图像的输入装置6与控制部1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CPU3是用于进行来自包括传感器部83a、83b、83c的各种检测器组7的输入信号处理、打印装置100的打印动作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

存储部4是用于确保CPU3的保存程序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的存储介质,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存储元件。

控制部1通过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头42的驱动而使其向介质95喷出墨水。控制部1通过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托架移动部45所具备的电机的驱动,使搭载有头42的托架43在介质9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控制部1通过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输送部20的各部所具备的旋转驱动部而使载置于输送带23上的介质95向输送方向(Y轴方向的+侧)移动。

控制部1控制托架移动部45和头42,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一边从头42喷出墨水一边使托架43(头42)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主扫描(路径)和控制输送部20使介质95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的副扫描的打印动作而在介质95上形成图像等。

控制部1通过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加热部70所具备的第一加热器72、第二加热器73、第一~第三开闭部75、76、77、风扇74、供应量调整部84a、84b、84c、回收量调整部85a、85b、85c。由此,变更加热部70的加热模式或流体的温度、流量。另外,控制部1控制未图示的各装置。

图5是表示用加压部加压前的介质的剖面的图。图6是表示用加压部加压后的介质的剖面的图。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具备上述加压部60。如图5所示,在加压前的介质95中,介质95的表面局部地膨胀或者绒毛95a不规则地立起。当介质95被加压部60加压时,如图6所示,能抑制介质95的鼓起或绒毛95a的起毛。另外,加压部60具有加热器,一边加热介质95一边按压介质95,因此其形状被稳定地保持。由此,能抑制由于头42与介质95(绒毛95a)接触而产生的介质95表面的混色、汚染、染色不匀。另外,被按压的介质95以在加热部70的腔室80内移动的流体已被整流的状态下被高速干燥,因此能提高打印到介质95的染色图像的坚固性和清晰性。另外,能抑制从加热部70的供应口81供应(释放)的流体被绒毛95a阻碍,因此能使打印了图像等的介质95适当地干燥。

<介质的加热方法>

下面,参照图7说明打印装置100的介质的加热方法。图7是说明加热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S1是按照使用的墨水或介质95的种类接收由用户选择的加热模式的信息的加热模式接收工序。控制部1从输入装置6接收使通过打印部40打印了图像等的介质95干燥时的加热模式的信息,将其保存到存储部4。

步骤S2是判断在步骤S1中接收到的信息所示的加热模式是否是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的工序。在接收到的信息所示的加热模式是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2:“是”),进入步骤S3。在接收到的信息所示的加热模式是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2:“否”),进入步骤S6。

步骤S3是判断在步骤S2中判断的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是否是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的工序。在用步骤S2判断的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是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3:“是”),进入步骤S4。在步骤S2中判断的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不是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的情况、即接收到的信息所示的加热模式是水蒸气加热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3:“否”),进入步骤S5。此外,步骤S2到步骤S3是确定加热部70的加热模式的加热模式确定工序。

步骤S4到步骤S6是将加热部70切换为确定后的加热模式的模式切换工序。

在步骤S4的加热工序(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中,控制部1将加热模式切换为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中的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控制部1将第一开闭部75设为打开状态并驱动第一加热器72、第二加热器73,从而将加热部70控制为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

在步骤S5的加热工序(水蒸气加热模式)中,控制部1将加热模式切换为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中的水蒸气加热模式。控制部1将第一开闭部75设为打开状态并驱动第一加热器72,从而将加热部70控制为水蒸气加热模式。此外,此时第二加热器73没有驱动。

在步骤S6的加热工序(暖风加热模式)中,控制部1将加热模式切换为作为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的暖风加热模式。控制部1将第一开闭部75设为关闭状态并驱动第二加热器73,从而将加热部70控制为暖风加热模式。此外,此时第一加热器72没有驱动。

步骤S7是执行打印的打印执行工序。控制部1基于打印数据控制打印部40和输送部20,执行打印。由打印部40打印了图像等的介质95在经过加热部70的加热区域时通过在步骤S4到步骤S6中的任意的步骤中被切换后的加热模式进行加热、干燥。并且,控制部1在打印结束后将打印装置100的动作结束。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和介质95的加热方法,控制部1将加热部70的加热模式切换为按照在打印中使用的墨水或介质95的种类选择的加热模式。由此,能使多个种类的墨水或介质95适当地干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和介质95的加热方法,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打印装置100具备:打印部40,其对介质95进行打印;以及加热部70,其加热打印后的介质95。控制部1作为由加热部70加热介质95的加热模式具有使用水蒸气加热介质95的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和不使用水蒸气加热介质95的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按照在打印中使用的墨水或介质95的种类来切换加热部70的加热模式,由此能使多个种类的墨水或介质95适当地干燥。

打印装置100的加热部70具有:存储部71,其存储水;第一加热器72,其加热水;供应口81,其释放加热介质95的流体;第一开闭部75,其设于存储部71与供应口81之间,打开关闭流体的流路;以及第二加热器73,其设于第一开闭部75与供应口81之间。控制部1将第一开闭部75设为打开状态并驱动第一加热器72,从而将加热部70控制为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另外,控制部1将第一开闭部75设为关闭状态并驱动第二加热器73,从而将加热部70控制为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通过该结构,能适当地切换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和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

而且,控制部1作为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具有使用小于水的沸点的温度的水蒸气的水蒸气加热模式和使用水的沸点以上的温度的水蒸气的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控制部1将第一开闭部75设为打开状态并驱动第一加热器72且不驱动第二加热器73,从而将加热部70控制为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中的水蒸气加热模式。并且,控制部1将第一开闭部75设为打开状态并驱动第一加热器72和第二加热器73,从而将加热部70控制为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中的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通过该结构,能适当地切换水蒸气加热模式和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

另外,控制部1作为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具有使用暖风来加热介质95的暖风加热模式。暖风加热模式是不使用水蒸气的加热,因此成为不与介质95接触的加热,能抑制针对介质95或墨水的热负载。

作为由加热部70对介质95进行加热的区域的加热区域在介质95的宽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控制部1能按分割后的每一区域(加热区域88a、88b、88c)变更加热部70的输出。由此,能适当地加热打印了图像等的介质95并使其干燥。

打印装置100具备比加热部70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置并对介质95进行加压的加压部60。当介质95被加压部60加压时,能抑制介质95的绒毛95a的起毛。由此,能抑制从加热部70的供应口81供应(释放)的流体被绒毛95a阻碍,因此能使打印了图像等的介质95适当地干燥。

打印装置100的介质95的加热方法受理所使用的加热模式的选择并通过设为选择后的加热模式的加热部70来加热介质95。按照在打印中使用的墨水或介质95的种类来切换加热模式,由此能使多个种类的墨水或介质95适当地干燥。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或改良等。下面描述变形例。

(变形例)

表1是表示变形例的介质的种类和墨水的种类与加热模式的关系的加热表。图8是说明介质的加热方法的流程图。参照表1和图8说明变形例所涉及的介质的加热方法。此外,在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表1

步骤S11是接收打印信息的打印信息接收工序。控制部1从输入装置6接收包括打印到介质95的打印数据的信息、在打印中使用的介质的种类信息(介质信息)以及在打印中使用的墨水的种类(墨水信息)等信息的打印信息并将其保存到存储部4。作为墨水的种类,作为一例准备颜料墨水(表1的“颜料”)、反应染料墨水(表1的“反应”)以及酸性染料墨水(表1的“酸性”)。另外,作为介质95的种类,作为一例准备棉、涤纶、尼龙以及丝绸。此外,在介质95的种类是丝绸的情况下,干燥方式(烘烤或蒸气加热)的信息也包含在打印信息中。烘烤是指加热对介质95赋予的墨水并使墨水所包含的树脂固定到介质95的干燥方式。蒸气加热是指用饱和蒸气(水蒸气)蒸被赋予了墨水的介质95并使墨水所包含的染料定影到介质95的干燥方式。

步骤S12是基于在步骤S11中接收到的打印信息来确定加热模式的加热模式确定工序。在存储部4中预先存储有表1所示的加热表。控制部1参照加热表并根据在步骤S11中接收到的介质95的种类和墨水的种类信息来确定加热模式和加热温度。

例如在介质95的种类是棉而墨水的种类是颜料的情况下,控制部1将加热模式确定为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中的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将过热水蒸气的温度设定为170℃。另外,例如在介质95的种类是丝绸,而墨水的种类是酸性,干燥方式是烘烤的情况下,控制部1将加热模式确定为作为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的暖风加热模式,将暖风的温度设定为150℃。此外,步骤S12是确定加热模式的加热模式确定工序。

步骤S13是将控制部1所执行的加热模式切换为在步骤S12中确定了的加热模式的模式切换工序。控制部1基于对介质95进行打印时的打印信息将加热模式切换为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水蒸气加热模式以及暖风加热模式中的任意的模式。由此,能容易地应对使用了各种种类的墨水或介质95的打印。例如在介质95的种类是棉、墨水的种类是颜料的情况下,控制部1控制加热部70的各部,将加热模式切换为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中的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将供应到腔室80内的过热水蒸气的温度控制为170℃。另外,例如在介质95的种类是丝绸、墨水的种类是酸性、干燥方式是烘烤的情况下,控制部1控制加热部70的各部,将加热模式切换为不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中的暖风加热模式,将供应到腔室80内的暖风的温度控制为150℃。此外,由于在步骤S13中通过切换后的加热模式还进行向介质95的加热,所以也可以说步骤S13是加热工序。

步骤S14是执行打印的打印执行工序。控制部1基于打印数据控制打印部40和输送部20,执行打印。由打印部40打印后的介质95在经过加热部70时通过在步骤S13中切换后的加热模式加热、干燥。并且,控制部1在打印结束后结束打印装置100的动作。

根据本变形例的加热方法,控制部1将所使用的加热模式切换为根据包括介质95的种类和墨水的种类等信息的打印信息以及由存储部4存储的加热表而确定的加热模式。由此,能使多个种类的墨水或介质95适当地干燥。

在关于变形例进行总结时,在打印装置100中,控制部1是基于对介质95进行打印时的打印信息来切换加热模式的构成。根据该结构,打印装置100能容易地应对使用了各种种类的墨水或介质95的打印。

此时,打印信息包括作为在打印中使用的介质95的种类信息的介质信息和作为在打印中使用的墨水的种类信息的墨水信息。并且,控制部1基于介质信息和墨水信息来切换加热模式。根据该结构,打印装置100能特别容易地应对使用了各种种类的墨水或介质95的打印。

此外,在将控制部1的加热模式的切换控制的具体的内容进行总结时,成为下面的内容。

控制部1在墨水的种类是颜料墨水、介质95的种类是棉或聚酯纤维的情况下,使用过热水蒸气加热模式。另外,控制部1在墨水的种类是颜料墨水、介质95的种类是尼龙的情况下,使用暖风加热模式。

并且,控制部1在墨水的种类是反应染料墨水、介质95的种类是棉或丝绸(干燥方式:蒸气加热)的情况下,使用水蒸气加热模式。另外,控制部1在墨水的种类是反应染料墨水、介质95的种类是丝绸(干燥方式:烘烤)的情况下,使用暖风加热模式。

而且,控制部1在墨水的种类是酸性染料墨水、介质95的种类是丝绸(干燥方式:烘烤)的情况下,使用暖风加热模式。

通过上述的控制,打印装置100能特别容易地应对使用了各种种类的墨水或介质95的打印。

设计图

打印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2909.5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JP

国家/省市:JP(日本)

授权编号:CN209756492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B41J11/00

专利分类号:B41J11/00

范畴分类:29C;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第一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申请人地址:日本东京

发明人:冈田英树

第一发明人:冈田英树

当前权利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代理人:玉昌峰;吴孟秋

代理机构:1124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打印装置论文和设计-冈田英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