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东: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永胜著《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读后论文

崔海东: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永胜著《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读后论文

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陆永胜教授大著《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下文简称陆著)于20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之成集陆教授十数年心得,广采时贤,更逢国学复兴,不仅成为“黔中王学”研究的扛鼎之作,而且也开创了阳明学研究的崭新局面。

在内容上,陆著首先探讨了黔中儒学思想世界的形成:

其一,以“内圣外王”界定儒学的本质。创新性地提出以“信仰型”“思辨型”“理想型”三种观点,对“内圣外王”之内涵与逻辑架构予以厘清,从而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展开向度。[1]29-46

其二,回顾明初之时代背景与大小传统。陆著聚焦中晚明贵州文化区域之形成,兼顾思想内因[1]47-52、政治与文化的外在机遇[1]53-65,聚焦贵州以心学为内核的儒学思想世界的形成和国家在场意识的建构。

其三,以生活、生命、道三层体验总结了阳明“龙场悟道”的过程与实质。陆著认为“龙场悟道”的重大思想史意义在于开启了信仰本体的转换和价值主体的重新确定,确立了心即理的本体论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维度、以及觉民行道的实践路向。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保持各民族团结重要纽带,对于当代绘画创作来说,应积极将宝贵的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在古代民间的传统装饰画中,存在诸多亘古不变的东方特有主题,并逐渐被其他国家所认可,其中代表性的吉祥纹样有龙、鲤鱼、牡丹、莲花等,这些传统纹样都拥有同一个主题。虽然这些艺术元素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但其中鲜明的东方特色与基本外形依旧存在,进而受到了艺术领域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这些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应用到绘画创作中,成为了我国当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而后,该书以四章架构分述了“黔中王学”五大核心地域之形成、特点以及主要代表。

在义理表述上,陆著既有细节之鞭辟入里,窥斑知豹,更有全局上的举重若轻,巧妙安排,其以显隐两层结构展开论述。所谓显性结构,即是以蒋信为代表的贵阳/修文,以李渭为代表的思南,以孙应鳌为代表的清平和以邹元标为代表的都匀此五大黔中王学重镇,所谓隐性结构,即是以“心”“学”“政”为轴展开的三大论域,心统学政,学者内圣,政者外王。一则在心之论域中,强调本体的演变趋向和心与物之间气这一要素的化通作用及由其指示出的心体的实践取向。二则在学之论域中,强调“知行合一”的内在维度和功夫的由知行并进到重行、由注重修到内外互证的特征。三是在政之论域中,强调践行的本体依据和价值立场。

其二,思南王学,以李渭为代表。李氏之学,其本体论以回归先秦儒家之仁体为主,在功夫论上则以“毋意”之“先行”独具特色,继承了阳明“知行合一”和“重行”的良知学传统。思南王学还参与了地方文化建设和地方秩序建构。[1]224-290

其四,概括了“黔中王学”的形成传播的过程。黔中王学弟子继承阳明学在明道、修德、通经、致用四方面的实学内涵,在“心”“学”“政”三个领域得到创造性发展,使黔中王学成为阳明龙场悟道后最早一个地域心学流派,也是践履阳明心学实学最忠实的王门学派。[1]108-126

其三,清平王学,以孙应鳌为代表。孙氏之治理思想有显著特色,其围绕“身”与“世”两层展开,强调治心修身和治心为政,前者形成以心和学为内核、以修身为内容和价值目标的个人治理思想,后者构成以心和政为内核、以治世为内容和价值目标的社会治理思想。[1]300-362

其四,都匀王学,以邹元标为代表。邹元标主“心性合一”之实心论和“修悟合一”之实功论,在为政观上则践行“思行合一”的实行论。都匀王门不仅致力于边地知识系统和地方秩序之建构,而且积极参与明末之救世思潮,意图实现其“振世觉民”之经世思想。[1]370-449

陆著之特色非常明显。其以“心”“学”“政”三者为横向之论域,在纵向时间轴上次第展开黔中王学之五大重镇,在中原儒与边地夷大小传统交融的时代背景,以及宋元理学知行不一、内在矛盾急需改革的学术背景下,还原了阳明入黔,龙场悟道,从而创立心学,并传播心学之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开创性地,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明代黔中王学之兴起、发展、转进,可谓包罗广大,气象万千,又语言典雅,旨深辞约,更逻辑清晰,分析缜密,实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王学研究的上乘之作。

最后,陆著综合得出“黔中王学”有“心统学政”“重行致用”“实学实用”“道势合一”之四大特点。[1]461-480

心理有阳光;看哪都是太阳,心理阴暗,看哪都是黑。如果一个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心理被阴暗面占住,对人、对物、对社会,都会怀着仇视,憎恨的思想,甚至会制造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来。可想而知,这样的大学生无论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定会是一颗“定时炸弹”。而心理档案中的一些信息和平常采集的数据等,对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心态方面的变化,有了一个前期的了解和评估。能够让老师或心理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对“问题”学生,提前给他们“打一针”作为预防,以防患于未然,尽早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行,杜绝事态发生在萌芽之前,促进事态向正确的轨道发展,帮助大学生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至此,陆著条分缕析,齐头并进,已将“黔中王学”的历史发展与学派特点娓娓道明。抚卷而思,自阳明谪黔,龙场悟道,讲学修文、贵阳,“黔中王门”始告形成;而后蒋信承之,一时龙象;又传于思南李渭,蔚为大观;三十五载后,清平孙应鳌继之,归乡讲学,响者云集;八载后,邹元标继之,贬谪都匀讲学,使“黔中王学”再掀高潮。期间诸子接力不缀,贯穿有明一朝,使阳明学在黔省大地上,多地域次第展开,又各具特色,不落俗套。

参与调峰使设备运行工况大幅偏离设计值,机组低负荷工况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两个问题:(1)蒸汽动力循环恶化[2],汽轮机热耗大幅上升,机组发电效率下降,影响机组运行经济性,超超临界机组高效率的优势无法发挥;(2)锅炉给水温度下降,50%THA负荷以下工况锅炉脱硝装置入口烟气温度低于催化剂允许运行温度下限,为防止催化剂腐蚀失效[3],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脱硝装置退出运行,造成NOx排放超标。

以往“黔中王学”的研究成果,有的偏于考据考证,有的偏于义理思辨,且多以个人为单元模块,缺乏整体与内在的联系研究。陆著则理势结合,以“心”“学”“政”为主轴,一方面紧扣大小两个传统的互动,重现了明代儒家文化的大传统对作为多民族地域的贵州民间夷文化小传统的渗透、影响、改造,最终居于主导地位并构建人间秩序的过程。另一方面把握“黔中王学”由理到心到气,由理学至心学至朴学此一内在的逻辑演变,基于当时贵州的政治、文化、民族生态,在思想和价值取向上,强调由虚返实,崇实黜虚,注重实有诸己的功夫践履和以学为政的学术经世价值,在为学上,将明道、修德、通经、致用融为一体,从而使道统、学统、政统三统合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全新的航向。改革开放的征程没有穷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亿万中国人民,高举旗帜,走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

陆著在文献选择上,可谓资料丰瞻,特别是广采地方史志,以补经籍,并以地主之利,现场调研,获得第一手感受,并且对资料的整理与辨析十分精当。如考证阳明居黔两年中,共写就文章31篇,诗歌112首,曲词5阙,楹联2副,而在31篇文章中,记8篇,序6篇,书信7篇,祭文和墓志铭5篇,论说5篇,准确程度,令人赞叹。又如阳明离黔时曾致函弟子,是为《镇远旅邸书札》,然在传承过程中,历时既久,则版本差异、迻录错误,使其大异原貌。陆著则依版本、文字、行文和标题等予以考辨,详定为《与龙冈书院诸生》《与李惟善书(一)》《与李惟善书(二)》三书,并对全文文字、句读一一厘定,使其焕然若新。

其一,修文/贵阳王学,以蒋信为代表。蒋信以心立论兼采气论,形成独具特色的“心为气本”之本体论,并践行逆觉体证之功夫理路,其心学思想在为政领域的展开,则呈现为心政、德政与学政三种实践形态。[1]146-211

去噪模块的核心在于将噪声分类,通过不同的滤波器进行处理。均值滤波是对数据求均值,中值滤波采用分组排序:首先对列数据进行排序,之后对排序后的每行数据排序得到每行的中值,最后对每行数据的中值排序得到中值[5]。

陆著在人物考证方面,尤下功夫,对五大道场的主要弟子,除作全景式扫描、概括性介绍外,又对其中的重点人物做了简单传记。笔者略作清点,修文道场计17人,贵阳计8人,思南计16人,清平计9人,都匀计14人,共计64人之多,并区分黔籍与客籍,将其在黔讲学求艺过程栩栩如生地加以勾勒还原,可谓详略得当,神完气具。

陆著在学术史上之价值与意义亦极可观。首先,陆著彻底解决了“黔中王门”合法性之问题。大凡一代学术之兴起,必然外因当世时势之变,内革前代义理之弊。故前有两汉名教之僵滞,则后有魏晋自然之鉏翦,前有程朱天理之弥纶,则后有阳明良知之罅隙。王学表里神州,驰骋天下,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可谓尽矣。梨洲自认严谨,[注]黄宗羲云:“羲为《明儒学案》,上下诸先生,深浅各得,醇疵互见,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而后成家,未尝以懵懂精神冒人糟粕,于是为之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见黄氏《明儒学案·原序》,中华书局,2013年,第10页。总其后学而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粤闽、泰州、北方诸派,然对于阳明起家之黔中却付诸阙如。[注]张明认为,其中原因大概有三点,一是直接联系人徐爱早逝,二是阳明去世后其文章整理人钱德洪收集材料未至贵州,三是明末清初黄宗羲困于时局闻见有限等。见《〈明儒学案〉缺载“黔中王门”考论——兼论“黔中王门”源流演变及其心学成就》,见《贵阳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当然此非梨洲之孤例,《明儒学案》并不完整,如颜山农、何心隐等卓然成家者,也只是在《泰州学案》中略作提及。而众所周知,阳明“龙场悟道”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重要之事件,其居黔虽为时不长,然教泽颇永,与后学先后形成了修文、贵阳、思南、清平、都匀五大道场,化育绵长,蔚然成观,使黔省成为王学最早的地域流派。故近几十年来,大陆学者特别是黔省学者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使“黔中王学”作为阳明学重要地域流派的地位得以恢复与公认。[注]如张坦:《黔中王门——一个被忽略的地域学派》,《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3期。张明:《贵州阳明学派思想流变初探》,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张新民、李发耀《贵州:传统学术思想世界重访》,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54-212页。在此基础上,陆著兼容并收,辨证损益,总其大成。可以说,经过陆著之严谨论析,“黔中王学”在具体的历史发展与义理内容上已经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还原与再现。由此定谳,“黔中王门”之合法性问题业已彻底解决,陆著不刊之论,标志着“黔中王门”重新确定工作之完全胜利。

其次,陆著开创了“黔中王学”乃至阳明学研究的新局面。陆著的另一大贡献,则是未停留于门户的重建,而更通过比较“黔中王学”与整个王学流派尤其是王学末流的异同,探讨了自身的定位与历史功用。在与阳明学的关系上,陆著认为“黔中王学”体用兼备,学政双行,忠实地继承、悍卫并发展了阳明乃至整个儒家的义理纲要。在与其他王学流派关系上,陆著认为,相比王学右派的玄虚趋向,左派的素隐行怪,“黔中王学”恰恰保留了较为纯正的王学原始面貌,通过与王学其他七大流别的比较,陆著更是得出“黔中王学是阳明学最早、最重要、得阳明心学最醇正且后学几无背离的学派,忠实践履着儒学的真精神”此一结论。在与其他儒学流派的关系上,陆著认为,“黔中王学”在忠实继承阳明之外,更是广泛汲取儒学营养,健康发展,自由生长。如思南王学的中坚人物李渭,首师蒋信,外任居官三十余载,交游广泛,先后与湛甘泉、耿氏三兄弟、罗近溪、李材、许孚远等人相互问学,故其学出入王湛,以王为宗。所以“黔中王学”实融合了甘泉学、程朱理学等儒学流派,表现出承继理学、创立心学、开启朴学的创造精神和开拓气象。

当然,陆著还是留下一些问题还可以深入讨论。比如在工夫论上,蒋信之逆觉体证、李渭之“毋意”“先行”、孙应鳌之实有诸己、邹元标之修悟合一,四者与阳明之关系如何,且彼此之间异同如何,体现出“黔中王学”工夫论的何种演化?这些问题,相信在以后的“黔中王学”研究中,都会得到解答。

《老子》一书中夸圣人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赞扬圣人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鲜一样手到擒来。《史记》中记载,宰相陈平曾做过屠户。此联以厨师的高超技艺比喻从政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寓意深远。

朱子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喻春水既生,浩荡中流。然则“黔中王学”研究得陆著之春水,庶几放之沛然也。

参考文献:

[1]陆永胜.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黔诗纪略:卷五[M].莫友芝,编.关贤柱,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84.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19)02-0120-03

[收稿日期]2019-03-29

[作者简介]崔海东(1975—)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责任编辑 何志玉]

标签:;  ;  ;  ;  ;  ;  ;  ;  ;  ;  ;  

崔海东: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永胜著《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读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