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酵母菌论文_吴启凤,李红梅,杨胜涵,曹海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酿酒酵母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酵母菌,瘤胃,酵母,绵羊,网络,细胞壁,豆粉。

酿酒酵母菌论文文献综述

吴启凤,李红梅,杨胜涵,曹海鹏[1](2019)在《水晶葡萄酿酒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酿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晶葡萄为原料,通过杜氏管产气试验、耐受性试验分离筛选优良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酿酒性能。结果表明,筛选出两株优良酵母,分别命名为SJJM-7和SJJM-18;两株菌对糖、低p H值、乙醇和SO_2的耐受性较强,均能在50%糖度、12%vol乙醇及200 mg/L SO_2的培养基中生长并发酵产气;在p H值2.0的培养基中培养2 d,菌体存活率均>20%;菌株SJJM-7和SJJM-18均被鉴定为酿酒酵母(S. cerevisiae);利用这两株菌株发酵水晶葡萄汁后,菌株SJJM-7和SJJM-18的酿酒性能(澄清度、挥发酸含量、残糖量及酒精度)优于进口商品酵母菌株LA-PE,在生产水晶葡萄酒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7期)

姜蕾[2](2019)在《焉耆葡萄产区非酿酒酵母菌的筛选及呈香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非酿酒酵母菌赋予葡萄酒复杂的香气,且葡萄酒中的香气大多数以结合态的形式存在,而非酿酒酵母在酿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代谢产生的酶类可以将葡萄酒中的结合态风味物质降解为游离态小分子物质,促进葡萄酒香气的呈现。本研究以新疆焉耆酿酒葡萄主产区的10个品种56例葡萄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分离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酿酒葡萄表皮非酿酒酵母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其多样性分析;然后选取典型产酶非酿酒酵母菌株与工业酿酒酵母进行混合发酵赤霞珠葡萄酒,采用GC/MS结合PCA分析了非酿酒酵母对葡萄酒香气的贡献,重点考察了典型非酿酒酵母菌与葡萄酒香气的丰度和种类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非酿酒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WL营养培养基从56例酿酒葡萄表皮分离出273株酵母菌,结合26S rDNA D1/D2区域测序,鉴定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中非酿酒酵母菌分为10个属14个种,分别为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棒孢酵母属(Clavispora)、有孢圆酵母属(Torulaspora)、红酵母属(Rhodotorula)、有孢汉逊属(Hanseniaspora)、毕赤酵母属(Pichia)、掷孢酵母属(Sporidiobolus)、洛德酵母属(Lodderomyces)、克鲁维酵母属(Kluyveromyces)和梅奇酵母属(Metschnikowia),表明该地区酿酒葡萄表皮非酿酒酵母种类多样。2.产酶非酿酒酵母的筛选采用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酶、脂肪酶、蛋白酶筛选培养基,从分离菌株中选取14株代表菌株接种于不同的筛选培养基以筛选产酶非酿酒酵母菌株,并研究了典型产酶菌株的耐受性。结果如下:通过将14株代表菌株接种于筛选培养基中,结果表明:有13株菌产生β-葡萄糖苷酶,其中CZ-3酶活最高,为110.65 U/mL;有7株菌产生果胶酶,其中XL-14酶活最高,为298.59 U/mL;有5株菌产生脂肪酶,其中菌株MZ-2脂肪酶活力最高的,酶活达到146.23 U/mL。有10株菌产生蛋白酶,其中菌株CZ-10蛋白酶活力最高,为105.30 U/mL;选取典型产酶CZ-10、CZ-3、XL-14、MZ-2进行耐受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CZ-10和XL-14能耐受110 mg/L的SO_2,CZ-3和MZ-2能耐受80 mg/L的SO_2;菌株CZ-10和CZ-3能耐受pH 3.5,菌株XL-14和MZ-2能耐受pH 2.5;4株供试酵母均能耐受20%的葡萄糖;菌株CZ-10能够耐受16%的乙醇,菌株CZ-3、XL-14和MZ-2能够耐受14%的乙醇。总体来看,4株供试酵母均能够耐受葡萄酒的酿造环境。3.非酿酒酵母对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非酿酒酵母菌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选取高产酶非酿酒酵母菌株CZ-10、CZ-3、XL-14、MZ-2分别与酿酒酵母AWRI 796混合发酵赤霞珠葡萄酒,以酿酒酵母单菌发酵做对照。通过GC/MS分析,从5个酒样中共检出62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包括23种酯类、12种醇类、10种酸类、8种醛类、6种酮类、酚类和萜烯类化合物3种。由此可见,5种不同酵母混合酿造的赤霞珠葡萄酒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酯类,其次是醇类及酸类,分别占据37.1%、19.4%和16.4%。各类物质含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非酿酒酵母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不同,但4种混合发酵酒样相比于酿酒酵母单菌发酵酒样的酯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和苯乙醇含量的提升;酸类化合物、醛酮类化合物在含量上差别不大,但4种混合发酵酒样中的乙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酚类和萜烯类化合物仅检出3种且含量和阈值都较低。与此同时,非酿酒酵母不仅增加了葡萄酒中酯类和醇类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含量,各酒样还增加其特有的香气物质,如乙偶姻、芳樟醇、香茅醇、大马酮等香气物质,不仅提升了葡萄酒的香气强度,还使葡萄酒中的香气物质变得更具复杂性。选取气味活度值大于0.1的香气物质进行PCA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7%,混合发酵酒样与单菌发酵酒样在主成分PC1和PC2中相距较远,且酒样之间香气存在明显差异。其中,CZ-10对香茅醇和乙酸有重要贡献;CZ-3对乙酸乙酯、辛酸乙酯、己酸异戊酯、苯乙醇、棕榈酸、壬醛和乙醛有重要贡献;XL-14对乙酸乙酯、辛酸乙酯、辛酸甲酯、己酸异戊酯、棕榈酸、苯乙醇和大马酮有重要贡献;MZ-2对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乙酸苯乙酯、1-壬醇和辛酸有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刘素灵[3](2019)在《酿酒酵母菌静态和动态转录调控网络的结构可控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的可控性是复杂性科学的前沿问题,也是研究复杂网络的最终目的之一.对于一个给定的网络,如果给网络一个输入,此网络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由任意的状态达到人们期望的状态,就称这个网络是可控的.尽管复杂网络可控性方面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却很少有关于生物网络的可控性研究,尤其是动态生物网络.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酿酒酵菌的六个转录调控网络(TRNs)的结构可控性,其包括一个静态网络和五个动态网络.五个动态网络包含两个内源性网络和叁个外源性网络.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首先,运用已有文献数据构建酿酒酵母菌的静态和动态TRNs.根据结构可控性理论,将网络中的节点分为驱动节点(Driver nodes)、关键驱动节点(Critical driver nodes)、不可缺节点(Indispensable nodes)、非必需节点(Dispensable nodes)和中性节点(Neutral nodes)五类,并通过最大匹配算法得到网络中最少数量的驱动节点(MDS),以此分析静态和动态TRNs的结构可控性.结构可控性分析结果表明,实现对生物网络的完全控制相当困难,需要控制网络中74%以上的节点,且静态网络的控制难度要高于动态网络,与内源性网络相比,外源性网络需要更多的外部输入实现网络结构可控性.又通过与随机化网络对比,以及统计检验的方法来说明所得结论的有效性.其次,考虑了叁个节点的前馈环(FFL),四个节点的单输入(SIM)和多输入模体(MIM)与网络结构可控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每个网络中构成SIM和MIM的节点往往是网络中的关键驱动节点,与静态网络相比,动态网络中构成FFL的节点往往是关键驱动节点.最后,为了研究结构可控性与基因功能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GO富集分析与_((80))富集分析.富集分析的结果表明网络中的驱动节点而不是关键驱动节点可能是造成网络间功能不同的原因.网络中的关键驱动节点,不可缺(Indispensable)节点和中性(Neutral)节点均在转录因子(TFs)中富集,但在不同状态下的网络中,必需基因(Essential genes)富集在不同类型的节点中.上述结果对网络结构扰动具有一定的鲁棒性,该结果将为实际生物系统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且在网络医学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云鹤[4](2019)在《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对绵羊瘤胃外植体内β-防御素-1表达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防御素(Defensin)是一种具有广谱抗微生物、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的阳离子多肽,广泛分布于多种生物类群中。由于其独特的生物作用机制,被认为是抗生素药物的替代品之一。目前绵羊体内鉴定有两种β-防御素,即β-防御素-1、-2(Sheepβ-defensin-1、-2,SBD-1、SBD-2),SBD-2仅在舌及回肠中表达,SBD-1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中都有表达。已有研究证实益生性酿酒酵母菌能促进绵羊瘤胃上皮细胞内SBD-1的表达,而诱导绵羊瘤胃外植体内SBD-1表达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绵羊瘤胃外植体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组织学特点,作为诱导对象,其可以模拟绵羊的瘤胃环境。本试验目的是研究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对绵羊瘤胃外植体内SBD-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可能介导这一过程的信号通路。参照本课题组已经建立的绵羊瘤胃外植体培养方案,进行外植体的培养。将不同浓度(104、105、106、107、108、109 CFU·mL-1)的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与外植体共培养24 h后,通过qPCR和ELISA方法检测瘤胃外植体内SB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分别确定活菌及其灭活菌诱导SBD-1表达最高的菌液浓度;然后用该浓度的活菌及其灭活菌对瘤胃外植体进行不同时间(2、4、8、12、16、20、24 h)的刺激,同样用qPCR和ELISA方法检测瘤胃外植体内SBD-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从而筛选出活菌及其灭活菌诱导SBD-1表达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均能促进绵羊瘤胃外植体内SBD-1的表达,且活菌浓度为107 CFU.mL-1、灭活菌浓度为108 CFU.mL-1分别诱导16h时,绵羊瘤胃外植体内的SBD-1的表达量分别达到最大。采用qPCR方法检测酿酒酵母灭活菌刺激后绵羊瘤胃外植体内信号通路各因子的(TLR-2、MyD88、NF-κB、p38、ERK1/2、JNK)mRNA 相对表达量,以确定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否参与信号转导。选取NF-κB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TC和MAPK通路叁种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PD98059和SP600125(分别抑制p38、ERK1/2和JNK途径)对绵羊瘤胃外植体预处理后,以最佳诱导条件的酿酒酵母灭活菌刺激诱导外植体,qPCR方法检测外植体内SBD-1 mRNA表达情况,以确定两条通路的参与情况。结果表明酿酒酵母灭活菌刺激诱导外植体后信号通路各因子(TLR-2、MyD88、NF-κB、p38、ERK1/2、JNK)mRNA 的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对绵羊瘤胃外植体施加抑制剂(PDTC、SB202190、PD98059和SP600125)预处理,再用酿酒酵母灭活菌刺激诱导外植体后,绵羊瘤胃外植体内SBD-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有所下降,其中p38-MAPK通路受抑制后外植体内SBD-1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最多。因此,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均参与诱导过程中的信号转导,可能以MAPK通路中p38途径为主要通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温婧怡[5](2019)在《酿酒酵母菌细胞壁蛋白粗提物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SBD-1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抗生素滥用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的损害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日益突出,这种情况迫使研究人员不断寻找可以替代抗生素的物质。防御素在替代抗生素方面拥有无限潜能,是一类具有广谱抗微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天然免疫抗微生物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β-防御素是防御素家族中分布最广的一类防御素,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禽类和鱼类体内,而绵羊β-防御素-1(sheep beta defensin-1,SBD-1)是绵羊胃肠道内分布最为广泛的防御素,尤其在绵羊瘤胃中高度表达。本试验在mRNA和蛋白水平研究酿酒酵母菌细胞壁蛋白粗提物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ovineruminal epithelia cells,ORECs)SBD-1 表达的影响。试验首先对 ORECs进行体外培养;用超声破碎法将培养的酿酒酵母菌破碎以提取细胞壁,再运用复合酶法提取细胞壁蛋白粗提物;然后以浓度为0、12.5、25、50和100μg/mL的酿酒酵母菌细胞壁蛋白粗提物刺激ORECs 2、4、8和12 h;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不同浓度的酿酒酵母菌细胞壁蛋白粗提物诱导ORECs不同时间后SB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本试验在体外成功的培养了 ORECs,且当原代细胞生长到第12 d时基本将细胞培养瓶瓶底铺满。运用复合酶法所提取的酿酒酵母菌细胞壁蛋白粗提物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符合显色范围。且不论在mRNA还是蛋白水平上,酿酒酵母菌细胞壁蛋白粗提物都可以诱导ORECs SBD-1的表达,且当酿酒酵母菌细胞壁蛋白粗提物浓度为100 μg/mL诱导ORECs 12 h时,SBD-1的表达量达到最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云鹤,金鑫,张曼,魏方,温婧怡[6](2019)在《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对绵羊瘤胃外植体β-防御素-1(SBD-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索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对绵羊瘤胃外植体内β-防御素-1(sheep beta-defensin-1,SBD-1)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绵羊瘤胃外植体培养方法,将不同浓度(10~4、10~5、10~6、10~7、10~8、10~9 CFU·mL~(-1))的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与外植体共培养24 h后,通过qPCR和ELISA方法检测瘤胃外植体内SB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分别确定活菌及其灭活菌诱导SBD-1表达最高的菌液浓度;然后用该浓度的活菌及其灭活菌对瘤胃外植体进行不同时间(2、4、8、12、16、20、24 h)的刺激,同样用qPCR和ELISA方法检测瘤胃外植体内SBD-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从而筛选出活菌及其灭活菌诱导SBD-1表达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均能显着促进绵羊瘤胃外植体SBD-1的表达(P<0.05)。当酿酒酵母菌浓度为10~7 CFU·mL~(-1)、灭活菌浓度为10~8 CFU·mL~(-1)分别诱导绵羊瘤胃外植体16 h时,SBD-1表达量分别达到最大,且二者与对照相比均呈极显着差异(P<0.01)。在最佳诱导条件下对比二者的诱导效果,酿酒酵母菌活菌高于其灭活菌。因此,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均能促进绵羊瘤胃外植体内SBD-1的表达,且活菌浓度为10~7 CFU·mL~(-1)、灭活菌浓度为10~8 CFU·mL~(-1)分别诱导16 h时,绵羊瘤胃外植体内的SBD-1的表达量分别达到最大,并且益生性酿酒酵母菌的诱导效果高于其灭活菌。(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茜腴,李绥着,华树海[7](2018)在《酿酒酵母菌家庭培养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改变微生物实验只能在实验室培养的局限,使用酿酒酵母菌为实验材料代替实验室的大肠杆菌消除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因地制宜地选择家用高压锅作为灭菌、培养的仪器设备,选择廉价易得的黄豆粉配制培养基代替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可以让微生物学爱好者在家里体验微生物培养实验的过程,尤其为一些实验条件不足的学校开展微生物培养实验提供了一些可行思路和途径。(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11期)

白皓,杜伟立,路宏朝,王令,张涛[8](2018)在《高水平表达SSU1的酿酒酵母菌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亚硫酸盐转运蛋白(SSU1)基因重组表达载体,获取能够高效表达SSU1基因的酵母工程菌株。根据酿酒酵母SSU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提取的酿酒酵母AH109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SSU1基因片段,克隆至酵母表达载体JMB440的Bam HⅠ和XhoⅠ位点,然后经过菌落PCR、Bam HⅠ和XhoⅠ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成功构建重组质粒JMB440-SSU1。将重组质粒转化至酿酒酵母AH109,经营养缺陷培养基筛选后获得阳性克隆并发酵培养,通过SDS-PAGE电泳检测SSU1蛋白在重组酵母菌株中的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高效表达SSU1的重组酿酒酵母菌株。(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段守富,邴健,王启明,韩培杰,白逢彦[9](2018)在《醉人的进化:酿酒酵母菌的起源、驯养与环境适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酒类酿造和食品发酵等行业,其被人类利用的历史已有近万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被称为"第一种家养微生物"。酿酒酵母也是一种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模式生物。对该种酵母菌起源与演化的研究也一直是一个热点领域。我们前期主要对野生酿酒酵母菌的生物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证明酿酒酵母菌起源于中国或东亚,并得到了国外多个实验室研究结果的支持。但其驯养群体的起源地,即酵母菌最先在哪里被人类利用,不同地区、不同发酵食品中的驯养酵母菌群体是独立起源的,还是源自同一个驯养事件,尚有待进一步阐明。我们近年来从全国范围内系统分离、收集了大量来自不同发酵食品的酿酒酵母菌株,结合已有和新分离的野生菌株,选择了具有地理、生态环境和发酵食品类型代表性的266株酿酒酵母菌株,进行了高质量基因组测序,并整合了此前国际上已进行基因组测序的287株酿酒酵母菌株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群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基因组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并同时进行了表型性状差异与基因组变异的对应性分析。研究结果全面揭示了酿酒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和演化史,表明中国不但是酿酒酵母菌的野生群体,也是其驯养群体的起源中心。所有驯养群体可能起源于一个由野生菌株杂交而成,并获得了高效麦芽糖发酵能力的祖先,随后分化为固态和液态发酵两大分支,并通过基因扩增、删减、横向转移和基因渐渗等方式,发生了显着的基因组变异,实现了发酵和抗逆能力的提高和对不同发酵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张翠英,崔丹瑶,李维,张雨,马红霞[10](2018)在《高产乙酸酯酿酒酵母菌种的选育与提高白酒酯香物质含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酸酯是白酒中最重要的一类活性香气酯,对白酒产品风味与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总结了乙酸酯的合成途径,酿酒酵母细胞中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机制,重点论述了影响酵母乙酸酯生成量的关键酶与编码基因,以及优良高产乙酸酯酵母菌株选育方法,并介绍了高产乙酸酯酵母菌株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18年07期)

酿酒酵母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非酿酒酵母菌赋予葡萄酒复杂的香气,且葡萄酒中的香气大多数以结合态的形式存在,而非酿酒酵母在酿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代谢产生的酶类可以将葡萄酒中的结合态风味物质降解为游离态小分子物质,促进葡萄酒香气的呈现。本研究以新疆焉耆酿酒葡萄主产区的10个品种56例葡萄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分离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酿酒葡萄表皮非酿酒酵母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其多样性分析;然后选取典型产酶非酿酒酵母菌株与工业酿酒酵母进行混合发酵赤霞珠葡萄酒,采用GC/MS结合PCA分析了非酿酒酵母对葡萄酒香气的贡献,重点考察了典型非酿酒酵母菌与葡萄酒香气的丰度和种类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非酿酒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WL营养培养基从56例酿酒葡萄表皮分离出273株酵母菌,结合26S rDNA D1/D2区域测序,鉴定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中非酿酒酵母菌分为10个属14个种,分别为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棒孢酵母属(Clavispora)、有孢圆酵母属(Torulaspora)、红酵母属(Rhodotorula)、有孢汉逊属(Hanseniaspora)、毕赤酵母属(Pichia)、掷孢酵母属(Sporidiobolus)、洛德酵母属(Lodderomyces)、克鲁维酵母属(Kluyveromyces)和梅奇酵母属(Metschnikowia),表明该地区酿酒葡萄表皮非酿酒酵母种类多样。2.产酶非酿酒酵母的筛选采用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酶、脂肪酶、蛋白酶筛选培养基,从分离菌株中选取14株代表菌株接种于不同的筛选培养基以筛选产酶非酿酒酵母菌株,并研究了典型产酶菌株的耐受性。结果如下:通过将14株代表菌株接种于筛选培养基中,结果表明:有13株菌产生β-葡萄糖苷酶,其中CZ-3酶活最高,为110.65 U/mL;有7株菌产生果胶酶,其中XL-14酶活最高,为298.59 U/mL;有5株菌产生脂肪酶,其中菌株MZ-2脂肪酶活力最高的,酶活达到146.23 U/mL。有10株菌产生蛋白酶,其中菌株CZ-10蛋白酶活力最高,为105.30 U/mL;选取典型产酶CZ-10、CZ-3、XL-14、MZ-2进行耐受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CZ-10和XL-14能耐受110 mg/L的SO_2,CZ-3和MZ-2能耐受80 mg/L的SO_2;菌株CZ-10和CZ-3能耐受pH 3.5,菌株XL-14和MZ-2能耐受pH 2.5;4株供试酵母均能耐受20%的葡萄糖;菌株CZ-10能够耐受16%的乙醇,菌株CZ-3、XL-14和MZ-2能够耐受14%的乙醇。总体来看,4株供试酵母均能够耐受葡萄酒的酿造环境。3.非酿酒酵母对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非酿酒酵母菌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选取高产酶非酿酒酵母菌株CZ-10、CZ-3、XL-14、MZ-2分别与酿酒酵母AWRI 796混合发酵赤霞珠葡萄酒,以酿酒酵母单菌发酵做对照。通过GC/MS分析,从5个酒样中共检出62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包括23种酯类、12种醇类、10种酸类、8种醛类、6种酮类、酚类和萜烯类化合物3种。由此可见,5种不同酵母混合酿造的赤霞珠葡萄酒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酯类,其次是醇类及酸类,分别占据37.1%、19.4%和16.4%。各类物质含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非酿酒酵母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不同,但4种混合发酵酒样相比于酿酒酵母单菌发酵酒样的酯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和苯乙醇含量的提升;酸类化合物、醛酮类化合物在含量上差别不大,但4种混合发酵酒样中的乙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酚类和萜烯类化合物仅检出3种且含量和阈值都较低。与此同时,非酿酒酵母不仅增加了葡萄酒中酯类和醇类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含量,各酒样还增加其特有的香气物质,如乙偶姻、芳樟醇、香茅醇、大马酮等香气物质,不仅提升了葡萄酒的香气强度,还使葡萄酒中的香气物质变得更具复杂性。选取气味活度值大于0.1的香气物质进行PCA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7%,混合发酵酒样与单菌发酵酒样在主成分PC1和PC2中相距较远,且酒样之间香气存在明显差异。其中,CZ-10对香茅醇和乙酸有重要贡献;CZ-3对乙酸乙酯、辛酸乙酯、己酸异戊酯、苯乙醇、棕榈酸、壬醛和乙醛有重要贡献;XL-14对乙酸乙酯、辛酸乙酯、辛酸甲酯、己酸异戊酯、棕榈酸、苯乙醇和大马酮有重要贡献;MZ-2对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乙酸苯乙酯、1-壬醇和辛酸有重要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酿酒酵母菌论文参考文献

[1].吴启凤,李红梅,杨胜涵,曹海鹏.水晶葡萄酿酒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酿酒性能研究[J].中国酿造.2019

[2].姜蕾.焉耆葡萄产区非酿酒酵母菌的筛选及呈香效应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3].刘素灵.酿酒酵母菌静态和动态转录调控网络的结构可控性分析[D].河南大学.2019

[4].王云鹤.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对绵羊瘤胃外植体内β-防御素-1表达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5].温婧怡.酿酒酵母菌细胞壁蛋白粗提物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SBD-1表达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6].王云鹤,金鑫,张曼,魏方,温婧怡.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对绵羊瘤胃外植体β-防御素-1(SBD-1)表达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9

[7].李茜腴,李绥着,华树海.酿酒酵母菌家庭培养探索[J].生物学通报.2018

[8].白皓,杜伟立,路宏朝,王令,张涛.高水平表达SSU1的酿酒酵母菌构建[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段守富,邴健,王启明,韩培杰,白逢彦.醉人的进化:酿酒酵母菌的起源、驯养与环境适应机制[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10].张翠英,崔丹瑶,李维,张雨,马红霞.高产乙酸酯酿酒酵母菌种的选育与提高白酒酯香物质含量的研究[J].酿酒科技.2018

论文知识图

β1序列排序(UniProtKB接入ID:P6287...酵母细胞中Mig1的调控模式图(Dowzer...2液体悬浮培养中不同[Emim]Ac浓...酿酒酵母菌在平台期生长形态酿酒酵母菌破壁前后扫描电镜结...3酒精发酵过程中不同[Emim]Ac浓...

标签:;  ;  ;  ;  ;  ;  ;  

酿酒酵母菌论文_吴启凤,李红梅,杨胜涵,曹海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