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炒籽机论文和设计-何长庚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炒籽机,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炒籽室,伸入炒籽室内的炒籽装置,和设置在炒籽室上的进、出料口,其中:所述的炒籽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电机,和连接并由电机驱动旋转的搅拌轴,其中所述搅拌轴贯穿于炒籽室的中部,且搅拌轴上套装有一可轴向移动的搅拌套;所述的搅拌轴和搅拌套位于炒籽室内的部分均设置有搅拌杆,且通过轴向移动搅拌套在搅拌轴上的位置调整两者的搅拌杆之间的间距。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套装的搅拌轴和搅拌套来调整其上设计的搅拌杆,可以在炒籽过程中调整搅拌杆的间隔距离,进而形成不同位置的搅拌力层,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搅拌死角,使得炒制受热更均匀,为提高油料如茶籽的出油率,提高出油品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运行平稳,使用方便。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炒籽机,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炒籽室(2),伸入炒籽室(2)内的炒籽装置,和设置在炒籽室(2)上的进、出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炒籽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电机(3),和连接并由电机(3)驱动旋转的搅拌轴(4),其中所述搅拌轴(4)贯穿于炒籽室(2)的中部,且搅拌轴(4)上套装有一可轴向移动的搅拌套(5);所述的搅拌轴(4)和搅拌套(5)位于炒籽室(2)内的部分均设置有搅拌杆,且通过轴向移动搅拌套(5)在搅拌轴(4)上的位置调整两者的搅拌杆之间的间距。

设计方案

1.一种炒籽机,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炒籽室(2),伸入炒籽室(2)内的炒籽装置,和设置在炒籽室(2)上的进、出料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炒籽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电机(3),和连接并由电机(3)驱动旋转的搅拌轴(4),其中所述搅拌轴(4)贯穿于炒籽室(2)的中部,且搅拌轴(4)上套装有一可轴向移动的搅拌套(5);

所述的搅拌轴(4)和搅拌套(5)位于炒籽室(2)内的部分均设置有搅拌杆,且通过轴向移动搅拌套(5)在搅拌轴(4)上的位置调整两者的搅拌杆之间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轴(4)上的搅拌杆为鱼尾状搅拌杆(6),所述鱼尾状搅拌杆(6)外端延伸至临近炒籽室(2)的内壁处,且其外端向两侧延伸出向上的弧形面;所述的搅拌套(5)上的搅拌杆短于所述鱼尾状搅拌杆(6)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套(5)套装于搅拌轴(4)位于炒籽室(2)内的轴身上,且一端伸出炒籽室(2)外;所述搅拌套(5)上对应搅拌轴(4)的搅拌杆位置开有过杆槽,所述搅拌套(5)伸出炒籽室(2)外的一端设置有推拉环(7)和锁定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料口为预热室进料口,包括进料斗(8)和连接在进料斗(8)底部的进料管(9),所述进料管(9)为旋转状结构,且进料管(9)为夹层结构,其外壁设置有可接入加热气体的加热腔(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炒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腔(10)的外壁均匀的开有散气孔(11),且所述散气孔(11)为内小外大的锥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炒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炒籽室(2)的外壁设有设置有布满加热管的加热室(12),所述加热室(12)的外壁设置有吸热室(13),所述吸热室(13)一端设置有进气孔(14),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至进料口,且连接管路上设置有鼓风机(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料口(16)设置在炒籽室(2)的底部,正对出料口(16)的机架(1)上设置有接料室(1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炒籽室(2)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机架(1)的底部还设置有万向轮(18)。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茶的加工设备,特别指一种炒籽机。

背景技术

在榨取食用油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先在炒籽机中将亚麻籽、油菜籽、大豆、花生、葵花籽等含油脂较高的植物种子进行炒制,获得胚料。随后,在机械外力的作用下对经过炒制的胚料进行压榨,才能将油脂从经过预处理的胚料中挤压出来,获得食用油。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炒籽工序已不再采用人工操作,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的炒籽机在翻炒时多是采用炒籽室旋转翻炒或者是通过搅拌杆翻炒。炒籽室旋转由于体积较大能耗大,对机器的损耗也较大,相对来说采用搅拌杆旋转翻炒更节能,操作更方便。但是,现有的搅拌杆翻炒其搅拌杆在炒籽室内的位置相对固定,一般也是采用单一结构的杆体,翻炒过程中较易出现位于搅拌杆位置的茶籽等反复得到搅拌翻炒,而其它地方形成搅拌炒制死角,使茶籽等受热不均匀,影响后期的加工生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炒籽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炒籽室,伸入炒籽室内的炒籽装置,和设置在炒籽室上的进、出料口的炒籽机,其中:所述的炒籽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电机,和连接并由电机驱动旋转的搅拌轴,其中所述搅拌轴贯穿于炒籽室的中部,且搅拌轴上套装有一可轴向移动的搅拌套;所述的搅拌轴和搅拌套位于炒籽室内的部分均设置有搅拌杆,且通过轴向移动搅拌套在搅拌轴上的位置调整两者的搅拌杆之间的间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搅拌轴上的搅拌杆为鱼尾状搅拌杆,所述鱼尾状搅拌杆外端延伸至临近炒籽室的内壁处,且其外端向两侧延伸出向上的弧形面;所述的搅拌套上的搅拌杆短于所述鱼尾状搅拌杆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搅拌套套装于搅拌轴位于炒籽室内的轴身上,且一端伸出炒籽室外;所述搅拌套上对应搅拌轴的搅拌杆位置开有过杆槽,所述搅拌套伸出炒籽室外的一端设置有推拉环和锁定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料口为预热室进料口,包括进料斗和连接在进料斗底部的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为旋转状结构,且进料管为夹层结构,其外壁设置有可接入加热气体的加热腔。

优选的,所述的加热腔的外壁均匀的开有散气孔,且所述散气孔为内小外大的锥形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炒籽室的外壁设有设置有布满加热管的加热室,所述加热室的外壁设置有吸热室,所述吸热室一端设置有进气孔,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至进料口,且连接管路上设置有鼓风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出料口设置在炒籽室的底部,正对出料口的机架上设置有接料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炒籽室固定设置在机架上。机架的底部还设置有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套装的搅拌轴和搅拌套来调整其上设计的搅拌杆,可以在炒籽过程中调整搅拌杆的间隔距离,进而形成不同位置的搅拌力层,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搅拌死角,使得炒制受热更均匀,为提高油料如茶籽的出油率,提高出油品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运行平稳,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部分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另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是“设置”或“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设置或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该炒籽机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炒籽室2,伸入炒籽室2内的炒籽装置,和设置在炒籽室2上的进、出料口。

具体的,所述的炒籽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电机3,和连接并由电机3驱动旋转的搅拌轴4,其中所述搅拌轴(4)贯穿于炒籽室(2)的中部,且搅拌轴(4)上套装有一可轴向移动的搅拌套5。所述的搅拌轴4和搅拌套5位于炒籽室2内的部分均设置有搅拌杆,且通过轴向移动搅拌套5在搅拌轴4上的位置调整两者的搅拌杆之间的间距。

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的搅拌轴4上的搅拌杆为鱼尾状搅拌杆6。所述鱼尾状搅拌杆6外端延伸至临近炒籽室2的内壁处,且其外端向两侧延伸出向上的弧形面。所述的搅拌套5上的搅拌杆短于所述鱼尾状搅拌杆6的长度。通过一长一短的搅拌杆搭配,可以对炒籽室内的茶籽实现多层级的翻炒;同时采用鱼尾状搅拌杆可以更好的对贴壁的茶籽进行刮炒,避免粘壁;通过鱼尾状搅拌杆的弧形面设计可以对接触到的茶籽进行抛洒动作;通过以上设计,使得炒籽更充分,茶籽受热更均匀。

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的搅拌套5套装于搅拌轴4位于炒籽室2内的轴身上,且一端伸出炒籽室2外。所述搅拌套5上对应搅拌轴4的搅拌杆位置开有过杆槽,所述搅拌套5伸出炒籽室2外的一端设置有推拉环7和锁定销。搅拌套上过杆槽的设计是用于在移动搅拌套时不会被搅拌轴上的搅拌杆阻挡,当搅拌轴上的搅拌杆卡于过杆槽内时对搅拌轴、套也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套装更紧固。推拉环是用于推、拉调节搅拌套在搅拌轴上的位置,进而调节两者搅拌杆的间距。锁定销是用于将调整到位的搅拌套与搅拌轴固定,以避免旋转搅拌过程中松动、位移。

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的炒籽室2的外壁设有设置有布满加热管的加热室12。所述加热室12的外壁设置有吸热室13。所述吸热室13一端设置有进气孔14,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至进料口,且连接管路上设置有鼓风机15。通过加热室对炒籽室进行加热,通过吸热室来利用加热室外散的热能对鼓入的空气进行加热,同时完成对炒籽室外壁的降温,并且将加热的空气接至进料口对进入的茶籽进行预热,避免了热能的浪费,也避免了热污染和烫伤事故。

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的出料口16设置在炒籽室2的底部,正对出料口16的机架1上设计的接料室17,底部设计有利于出料和收料。

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的炒籽室2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机架1的底部还设置有万向轮18。炒籽室固定设计使运行更平稳,万向轮的设计可以便于整机的移动。

具体的,如图1、2所示,所述的进料口为预热室进料口。包括进料斗8和连接在进料斗8底部的进料管9。所述进料管9为旋转状结构,且进料管9为夹层结构,其外壁设置有可接入加热气体的加热腔10。在进料位置设置有带加热腔的进料管,利用了进料时间对进入的茶籽先进行一个预热,为后期炒籽做准备。旋转状进料管延长了进料路程,使进入的茶籽更均匀的预热。

更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的加热腔10的外壁均匀的开有散气孔11,且所述散气孔11为内小外大的锥形孔。锥形散气孔可以使进入的加热气体不易立即散发,而是先充满整个加热腔与进料管内的茶籽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孔散出,利用了热能,也不会对空气造成热污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设计图

一种炒籽机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6205.9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3(湖南)

授权编号:CN209473564U

授权时间:20191011

主分类号:A23N 12/08

专利分类号:A23N12/08;C11B1/04

范畴分类:11D;

申请人:娄星区百威种植专业合作社

第一申请人:娄星区百威种植专业合作社

申请人地址:417000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水洞镇白晃村德厚堂

发明人:何长庚

第一发明人:何长庚

当前权利人:娄星区百威种植专业合作社

代理人:罗霞

代理机构:43224

代理机构编号:长沙中海宏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炒籽机论文和设计-何长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