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作图论文_李鑫,叶博,乐辉,冯又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细作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胃癌,基因,精细,抽穗期,缺失,小麦。

精细作图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叶博,乐辉,冯又华[1](2018)在《基于CAD作图法的位置因子精细化雷击风险评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置因子作为雷击风险评估中风险风量计算的重要参数,其取值大小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现行雷击风险评估标准中给出的位置因子的取值,为典型经验值,取值的随意性导致了计算结果缺乏针对性,产生较大误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位置因子的量化计算方法,位置因子应为考虑周围建筑物对评估对象影响时的雷击等效截收面积与其为孤立建筑物时雷击等效截收面积的比值。通过常见住宅小区进行实例计算,分析了现行计算标准的不足,验证了量化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刘国祥[2](2015)在《小麦抽穗期基因TaHdM605精细作图》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宜的抽穗期是保证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前提,因此挖掘抽穗期相关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解析,不但可以为培育具有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小麦新品种提供候选基因,而且可以增加对小麦抽穗调控机理的理解和认识。小麦抽穗期突变体M605是从小麦偃展4110(YZ4110)EMS突变体库中筛选出的一个特晚抽穗的突变体,其携带一隐性基因Ta Hd M605。我们前期的研究已将Ta Hd M605定位于小麦3DL染色体上。基因的精细作图是基因图位克隆的基石。本文利用小麦基因组序列信息及比较基因组学的原理对小麦抽穗期基因Ta Hd M605所在区段进行了共线性分析,利用序列比对分析的结果开发了大量新的分子标记,绘制了小麦抽穗期基因Ta Hd M605精细遗传图谱。利用Ta Hd M605两侧的分子标记barc42和cfd152的序列分别BLAST水稻、高粱、大麦和短柄草的基因组序列,通过序列的比对分析,将Ta Hd M605基因锁定在水稻的LOC_Os01g66190-LOC_Os01g67360、高粱Sb03g042010-Sb03g042770、大麦3H染色体480Mb-510Mb和短柄草Bradi2g57170-Bradi2g57710区间内,共线性分析表明该区段在不同物种中具有比较好的共线性关系。通过序列的比对分析,在此区间内共开发了1046对SSR分子标记,发现8对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最近的分子标记M310距离目标基因0.8c M。利用新近发表的小麦中国春3B染色体序列和粗山羊草基因组序列草图又开发了766对对新的SSR分子标记,发现13对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最近分子标记M35与目标基因共分离。利用新开发的连锁标记,在大的作图群体(3228个F2单株和1468个选自次级分离群体的隐性纯合单株)中对Ta Hd M605进行了精细遗传作图,最终将抽穗期基因Ta Hd M605定位于分子标记M310和M27之间,其中,M35与目标基因共分离,M310有2个重组单株,M27有1个重组单株。通过对共分离标记M35所在scaffold1510和侧翼scaffolds序列中基因及重复序列的详细分析,从中选择15个预测基因用于SNP标记的开发,共获得16个连锁SNP位点,目前正在对这些SNP位点进行验证。此外,利用本室已发表的粗山羊草高密度遗传图,并结合对该作图群体抽穗期表型的调查数据,在粗山羊草7D染色体bin77-bin78区间内定位了一个控制抽穗期的主效QTL,该QTL贡献率为21.73%。通过bin77-bin78区段与水稻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分析,发现该区段在两物种中的共线性非常差,因此进一步逼近目标基因需要依靠小麦本身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开发新的分子标记。(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3-01)

浦静[3](2014)在《百萨偃麦草4J染色体物理作图与蓝粒基因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百萨偃麦草(Thinopyrum bessarabicum Love,染色体组为JJ or EbEb)作为小麦的近缘物种,具有耐盐性强、抗多种病害等特点,是小麦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百萨偃麦草4J染色体含有蓝粒基因,能够增加小麦籽粒中的花青素含量,对小麦品质改良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前期研究利用本实验室选育出的涉及4J的中国春-百萨偃麦草异染色体系DA4J、DtA4JS、DtA4JL、I4JL、4JL和T4DS.4DL-4JL,将蓝粒基因定位于4JL C-FL0.53,初步命皂为BaThb,并在4J染色体的叁个区段定位了85个特异分子标记。为进一步揭示4J染色体的结构特点并精细定位蓝粒基因,本文采用电离辐射的方法,辐照中国春-百萨偃麦草二体附加系DA4J的花粉和成熟胚囊,然后分别用中国春回交,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分子标记分析,从M1及其自交后代M2、M3、M4种子中选育出涉及4J染色体的系列结构变异体,构建4J染色体物理图谱,并对蓝粒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研究还通过共线性比对,揭示4J染色体与小麦第四部分同源群以及水稻、短柄草和高粱等染色体的共线性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从M1及其自交后代M2、M3、M4种子中选育出涉及百萨偃麦草4J染色体的各类易位系19种,其中包括涉及长臂4JL的纯合易位6种,涉及短臂4JS的纯合易位2种,中间插入易位1种,其他类型结构变异体10种(其中纯合类型5种,杂合类型3种,复杂易位类型2种),这些易位系涉及4J染色体的不同区段,包括大片段易位12个、小片段易位2个、中间插入易位1个、复杂易位2个和缺失易位2个;综合FISH和分子标记分析揭示,这些易位系共涉及22个易位断点,其中与小麦A、B和D组染色体发生易位的分别有1个、1个和2个,其余15个易位系涉及的小麦染色体身份尚需进一步鉴定,易位系13PJ33(T4AS-4JS.4JL)、 13PJ24和13PJ72 (T7DL-4JS.4JL)等籽粒呈蓝色、育性好,是小麦品质改良的新种质。通过在涉及百萨偃麦草染色体1J至7J的小麦异染色体系中的扩增分析,新筛选出13个4J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加上前人筛选出的88个,目前共获得4J染色体特异标记101个。利用辐射诱致获得的75个涉及4J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辐射杂种,将101个标记定位于4J染色体的24个不同的区段(编号为4J-1-24),其中4JS包含7个区段(编号为4JS-1-7,包含45个标记),4JL包含17个区段(编号为4JL-8-24,包含56个标记),分析发现,趋近着丝粒区域的标记数目相对较少,而趋向端粒或近端粒区域标记数目较多。利用选育出的涉及4JL不同区段的4个易位系包括13PJ13(包含物理区段4J-5-18,蓝粒)、13PJ43(包含物理区段4J-5-13,白粒)、13PJ58(包含物理区段4J-5-13,白粒)和13PJ42(包含物理区段4JS-1~3和4JL-18~24,蓝粒),结合蓝粒表型性状鉴定,将蓝粒基因BaThb进一步定位到4JL-14~18区段(只包含有11个特异分子标记),其中标记X4EST497所处的区段4JL-18可能包含蓝粒基因。将定位于4J染色体上的101个标记与这些标记在小麦4A、4B和4D染色体上的物理定位信息进行了比较,并利用WheatZapper软件,通过电子定位分析,比较了相应EST序列在水稻、短柄草和高粱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百萨偃麦草4J染色体与小麦第四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特别是4D具有很好的共线性,并表明4J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未发生大的结构变化;研究还发现4J与短柄草Bdl和Bd4、水稻R3和R11以及高粱Sbl和Sb5染色体具有较高的共线性,并发现了可能包含蓝粒基因的共线性区段。本研究为进一步发掘和利用4J染色体上蓝粒及其它有利基因、开发共线性标记提供了有用的种质和信息。(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张小娟[4](2013)在《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6的精细作图》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 sp. tritici Erikss, 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流行病害。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利用是防治该病害最切实有效的措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6对目前国内的所有流行小种仍表现高抗反应,因此该基因的克隆不仅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小麦抗条锈病的作用机制,而且可将克隆基因的过程中开发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辅助选择育种(MAS)中,实现快速育种的目的。前期研究发现,Yr26基因被定位在小麦1B染色体的缺失系C-1BL-6-0.32内,并已筛选到多个与该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然而之前得到的分子标记远不能满足精细作图的要求。因此本研究综合利用多种分子标记技术及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实现对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6的精细作图,以期为该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研究以抗病亲本92R137和感病亲本AvS杂交获得的F2后代和F_(2:3)家系为作图群体。首先下载定位于C-1BL-6-0.32缺失系内的小麦EST序列设计为EST-STS标记;之后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初步确定了Yr26区域在水稻和短柄草上的共线性区段,并利用共线性区段内的水稻和短柄草的基因组信息开发新的分子标记从而使遗传图谱更加饱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一个共包含6,700个单株的F2群体(共36个株系),并对所有6,700个单株及551个后代F_(2:3)家系接种中国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验证其抗感分离比例。用于精细遗传图谱绘制的2,341个F2单株(共15个株系),其后代抗感分离比例为1747(抗):494(感),完全符合一个显性单基因控制的3:1的分离比例(χ~2_(3:1)=0.17, P=0.68),表明92R137中的抗病基因(Yr26)为一个显性单基因;对551个后代F_(2:3)家系的基因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其F_(2:3)后代家系比例完全符合一个显性基因控制的1:2:1的比例(χ~2_(1:2:1)=1.36, P=0.51);剩余的4,359个F2单株(共21个株系)也符合3:1的分离比例,为后期筛选更多的交换单株和开发新的分子标记提供了充足的保障。2.验证了之前筛选到的SSR标记在本群体中的连锁遗传关系,其中5个SSR标记Xgwm11、Xgwm18、Xgwm413、Xbarc181和Xwmc419在亲本和抗感池之间扩增出多态性片段;同时从定位在1B染色体上的其余62对SSR引物中进一步筛选出4个SSR引物:Xgwm33、Xgwm273、Xbarc61和Xwmc230。通过含196个F2单株的小群体验证这4个标记均与Yr26基因连锁,它们与Yr26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1.8cM、9.7cM、6.3cM和3.1cM,Yr26基因两侧最近的两个标记分别为Xbarc61和Xwmc230。3.根据Yr26基因在小麦1B染色体上的物理定位,首先验证前期筛选到的6个EST-STS标记(WE201, WE202, WE210, WE171, WE173和WE177)在现有群体中的连锁关系。同时下载该缺失系内的其它163条小麦EST序列设计为EST-STS引物(共163对),通过BSA分析法验证其多态性。结果显示2个EST-STS标记(WE173和WE201)及8个新的EST-STS标记在亲本和抗感池之间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片段。将这10个EST-STS标记进一步通过含2,341个单株的F2群体验证后得到了它们与Yr26基因的连锁遗传关系。这10个EST-STS标记与Yr26基因之间遗传距离的总跨度为4.02cM,其中Yr26基因两侧最近的标记分别为STS-CD28和STS-BQ74,这两个标记与Yr26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48cM和0.44cM。4.为了精确确定小麦Yr26区段与水稻和短柄草的共线性区域,利用与上述10个EST-STS标记相对应的EST序列与水稻和短柄草基因组序列进行BlASTn比对,初步界定了Yr26区段(C-1BL-6-0.32)在水稻和短柄草上的物理位置。该区段在水稻和短柄草上最近的共线性区段大小分别为3.33Mb(Os10g0462900-Os10g0524500)和4.48Mb(Bradi3g28070-Bradi3g31630)。进一步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在这两个共线性区段内开发设计新的标记使遗传图谱更加饱和。首先对水稻和短柄草共线性区段内的基因进行结构分析,将其中具有保守结构域的基因依据其基因组序列直接设计引物;再次将这些基因与小麦EST分析比对,然后利用比对上的小麦EST设计保守引物。最后共筛选到21个与Yr26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其中的6个标记(CON-6、CON-7、CON-8、CON-9、CON-10、CON-11)与Yr26基因共分离。新开发的标记CON-4和CON-12将Yr26基因在水稻和短柄草上的共线性区段缩小为1.17Mb (Os10g0470700-Os10g0489800)和1.92Mb(Bradi3g28410-Bradi3g29600),这两个共线性区段内分别有135个短柄草和68个水稻基因。分析证实,在水稻和短柄草的共线性区段内无典型的具有NBS-LRR结构的基因,而其中仅两个基因包含部分抗病基因类似物的结构,例如Bradi3g28590编码蛋白包含富含亮氨酸重复拉链(LRR)的结构,另一个基因Bradi3g29120编码蛋白具有蛋白激酶的结构(Protein kinases)。5.利用这31个与Yr26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25个连锁标记和6个共分离的标记)对含有不同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品种及单基因系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1个标记(STS-BQ33、STS-CD77、STS-BQ74、WE173、CON-1、CON-3、CON-4、CON-5、CON-6、 CON-10和CON-19)可用以检测Yr26(Yr24、YrCH42)基因和其它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4-01)

唐运莲,苏琦,程爱兰,王丽江,张杨[5](2010)在《胃癌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的精细作图及其相关基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显微切割胃癌细胞检测染色体7q31.1区域的杂合性缺失(LOH),绘制胃癌7q31.1区域等位基因缺失图谱,确定其常见最小缺失区域,揭示胃癌细胞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分析7q31.1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在胃癌组织石蜡切片上行显微切割获得胃癌细胞。采用Chelex-100方法分别抽提切割的胃癌细胞和相应正常对照细胞的DNA。利用高密度微卫星标志结合PCR技术,检测胃癌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绘制胃癌染色体7q31.1等位基因的缺失图谱,确定其常见最小缺失区域。结果胃癌染色体7q31.1至少有一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者21例,占70.0%(21/30);D7S2459、D7S523、D7S2502、D7S486、D7S480、D7S650、D7S2486各位点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0.0%、6.7%、23.3%、43.3%、26.7%、26.7%、20.0%;缺失图谱分析显示常见最小缺失区域位于D7S2502~D7S480之间。统计学分析表明这一区带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缺失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位置、病理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0.05)。结论胃癌染色体7q31.1常见最小缺失区域在D7S2502~D7S480之间,在D7S486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0年20期)

唐运莲,甘润良[6](2010)在《胃癌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的精细作图及其相关基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显微切割胃癌细胞检测染色体7q31.1区域的杂合性缺失,绘制胃癌7q31.1区域等位基因缺失图谱,确定其常见最小缺失区域,揭示胃癌细胞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分析7q31.1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在胃癌组织石蜡切片上,行显微切割获得胃癌细胞。采用Chelex-100方法分别抽提切割的(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期刊2010-09-17)

于颖彦,计骏,陆云,步磊,刘炳亚[7](2006)在《胃癌5号染色体短臂杂合性缺失的精细作图及其相关基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癌5号染色体短臂(5p)微卫星标记杂合性缺失(LOH)与胃癌组织学表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部分标本抽提基因组DNA,选用分布于5号染色体短臂上17个微卫星多态标记进行LOH分析;部分标本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进行常规切片染色,采用Lauren分型法进行组织病理学分型。结果5号染色体短臂17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信息性病例比例为60.0%(48/80),35.0%(28/80)的病例至少一个位点检测到LOH。D5S2849位点(7.77cM)LOH频率最高,为35.2%(19/54)。5p最小丢失区域在6.67~9.41cM区间(涵盖2.7cM,1.18Mb),定位为5p15.33区,包括D5S417、D5S2849、D5S1492和D5S2088位点。28例携带LOH的病例中,24例(85.7%)为肠型胃癌,4例(14.3%)为弥漫型胃癌,肠型胃癌的LOH频率显着高于弥漫型胃癌病例(P<0.01)。NCBI基因数据库检索显示,该区内含有IRX1、IRX2和CEI3个基因。结论5p15.33区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可能参与胃癌的形态分化和发展,使胃癌分化成肠型与弥漫型不同的组织学类型。5p15.33最小丢失区内的基因簇可能与胃癌,尤其是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梁琛,乔利英,刘文忠,王蓉[8](2005)在《利用连锁不平衡进行QTL精细作图的原理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连锁不平衡进行QTL精细作图是QTL定位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目前提出的精细作图方法主要有单标记分析的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和通过估计同源相同(IBD)概率定位QTL的标记单倍型检测两种方法。两者都是利用群体的连锁不平衡和历史性重组寻找与QTL最紧密连锁的标记或包含QTL的最小标记区间。(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殷剑美[9](2005)在《棉花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和物理作图》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提供人类多数纤维与部分油料来源。棉花杂种优势十分明显,可有效提高产量、纤维品质与抗病、抗逆性。细胞质雄性不育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质核互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利用棉花CMS的叁系配套培育出了一些杂交种应用于生产,但总体来说,由于恢复系本身产量水平低以及不育系外来细胞质的有害性等原因使得棉花CMS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随着分子遗传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主要作物中,胞质不育系的研究已从生理生化的全面探讨深入到分子水平。 本文选用2532对SSR引物,利用含有447个单株的3个BC_1群体[湘-A×(湘-A×0-613-2R)、ZMS12A-3×(ZMS12A-3×0-613-2R)、太121A-2×(太121A-2×0-613-2R)]对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筛选。共筛选到5个SSR标记与Rf_1紧密连锁。再整合别人已筛选到的Rf_1紧密连锁分子标记(3个SSR,2个RAPD和3个STS标记),利用Mapmaker软件对恢复基因进行精细作图。图谱共含8个SSR标记,2个RAPD标记和3个STS标记,连锁图总的遗传距离小于1.0cM。其中,2个RAPD引物(NAU/RAPD/Rf_13和NAU/RAPD/Rf_15)和4个SSR引物(NAU/SSR/1824、NAU/SSR/1034、NAU/SSR/441和NAU/SSR/211-215)表现为共分离,另外3个SSR引物(NAU/SSR/790、NAU/SSR/1782和NAU/SSR/167)与3个STS引物(STS/UBC147、STS/UBC679和STS/UBC659)的遗传距离也为0cM,而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cM。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是基因组物理图谱、图位克隆和基因组测序的重要工具。为了构建棉花基因组物理图谱并图位克隆棉花基因,高质量的大片段插入文库是必要的。本研究选用了一个遗传稳定的棉花哈克尼西棉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系,0-613-2R,通过低熔点琼脂糖包埋法提取了棉花的基因组DNA,分子量约在1Mb左右,碎片较少,基本上无蛋白质和细胞器DNA等污染。所构建的棉花恢复系BAC文库,共包括97,825个单克隆,保存于255块384孔培养板中。随机挑取单克隆检测(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5-07-01)

徐先发,唐平章,程书钧[10](2003)在《喉鳞癌9p13-23区域微卫星杂合性缺失精细作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微卫星(microsatellite)是广泛分布于生物基因组中的DNA重复序列,与许多重要基因紧密连锁。在肿瘤中微卫星象抑癌基因一样常常发生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在某些特定肿瘤中有些微卫星位点存在高频发的LOH“热点”,而与该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很可能就隐藏在这些“热点”附近。微卫星LOH的研究是寻找新的抑癌基因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喉鳞癌9p13-23区域微卫星LOH的热点及其与喉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显微切割法从喉鳞癌组织石蜡切片中挑取肿瘤组织,苯酚氯仿抽提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应用9p13-23区域13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42例喉鳞癌组织及其相应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进行PCR扩增和变性凝胶电泳,并对频发微卫星LOH的发生与喉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42例喉鳞癌组织9p13-23区域微卫星LOH的发生率是97.6%(41/42),LOH发生率最高者是位于9p22-23的D9S162(89.5%),其次是位于9p21的D9S171(80.0%),与p16基因紧密连锁的D9S1748的LOH发生率仅50.0%;(2)等位基因缺失作图发现42例喉鳞癌组织在9p13-23上存在两个明显的LOH较小区域,分别位于9p21的D9S161~D9S171之间和9p22-23的IFNA~D9S162之间;(3)年龄<60岁、声门(本文来源于《癌症》期刊2003年05期)

精细作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适宜的抽穗期是保证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前提,因此挖掘抽穗期相关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解析,不但可以为培育具有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小麦新品种提供候选基因,而且可以增加对小麦抽穗调控机理的理解和认识。小麦抽穗期突变体M605是从小麦偃展4110(YZ4110)EMS突变体库中筛选出的一个特晚抽穗的突变体,其携带一隐性基因Ta Hd M605。我们前期的研究已将Ta Hd M605定位于小麦3DL染色体上。基因的精细作图是基因图位克隆的基石。本文利用小麦基因组序列信息及比较基因组学的原理对小麦抽穗期基因Ta Hd M605所在区段进行了共线性分析,利用序列比对分析的结果开发了大量新的分子标记,绘制了小麦抽穗期基因Ta Hd M605精细遗传图谱。利用Ta Hd M605两侧的分子标记barc42和cfd152的序列分别BLAST水稻、高粱、大麦和短柄草的基因组序列,通过序列的比对分析,将Ta Hd M605基因锁定在水稻的LOC_Os01g66190-LOC_Os01g67360、高粱Sb03g042010-Sb03g042770、大麦3H染色体480Mb-510Mb和短柄草Bradi2g57170-Bradi2g57710区间内,共线性分析表明该区段在不同物种中具有比较好的共线性关系。通过序列的比对分析,在此区间内共开发了1046对SSR分子标记,发现8对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最近的分子标记M310距离目标基因0.8c M。利用新近发表的小麦中国春3B染色体序列和粗山羊草基因组序列草图又开发了766对对新的SSR分子标记,发现13对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最近分子标记M35与目标基因共分离。利用新开发的连锁标记,在大的作图群体(3228个F2单株和1468个选自次级分离群体的隐性纯合单株)中对Ta Hd M605进行了精细遗传作图,最终将抽穗期基因Ta Hd M605定位于分子标记M310和M27之间,其中,M35与目标基因共分离,M310有2个重组单株,M27有1个重组单株。通过对共分离标记M35所在scaffold1510和侧翼scaffolds序列中基因及重复序列的详细分析,从中选择15个预测基因用于SNP标记的开发,共获得16个连锁SNP位点,目前正在对这些SNP位点进行验证。此外,利用本室已发表的粗山羊草高密度遗传图,并结合对该作图群体抽穗期表型的调查数据,在粗山羊草7D染色体bin77-bin78区间内定位了一个控制抽穗期的主效QTL,该QTL贡献率为21.73%。通过bin77-bin78区段与水稻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分析,发现该区段在两物种中的共线性非常差,因此进一步逼近目标基因需要依靠小麦本身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开发新的分子标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细作图论文参考文献

[1].李鑫,叶博,乐辉,冯又华.基于CAD作图法的位置因子精细化雷击风险评估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

[2].刘国祥.小麦抽穗期基因TaHdM605精细作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3].浦静.百萨偃麦草4J染色体物理作图与蓝粒基因精细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4

[4].张小娟.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6的精细作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唐运莲,苏琦,程爱兰,王丽江,张杨.胃癌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的精细作图及其相关基因探讨[J].重庆医学.2010

[6].唐运莲,甘润良.胃癌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的精细作图及其相关基因探讨[C].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2010

[7].于颖彦,计骏,陆云,步磊,刘炳亚.胃癌5号染色体短臂杂合性缺失的精细作图及其相关基因探讨[J].中华肿瘤杂志.2006

[8].梁琛,乔利英,刘文忠,王蓉.利用连锁不平衡进行QTL精细作图的原理和方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

[9].殷剑美.棉花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和物理作图[D].南京农业大学.2005

[10].徐先发,唐平章,程书钧.喉鳞癌9p13-23区域微卫星杂合性缺失精细作图及其临床意义[J].癌症.2003

论文知识图

尸m石基因在两个群体中的精细作图一32利用分子标记D5882一l筛选重组子谈占17的subNIL群体的基因型分析一引分子标记D5882一1的PCR检测一28利用分子标记ID8047一l筛选重组子温度(a)、MA的质量(b)、反应时间(...

标签:;  ;  ;  ;  ;  ;  ;  

精细作图论文_李鑫,叶博,乐辉,冯又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