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坑古村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村落,TOP10-3
理坑古村落论文文献综述
非耶[1](2008)在《TOP10-3度假古村落 江西理坑及婺源周边古村落群》一文中研究指出入榜理由: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科甲连绵,人才辈出。小桥流水人家……单是这些,也许还不能构成这个村落群入选TOP10的理由。可是谁叫它地处那个"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呢?每到四五月间,总是让所有人的心都蠢蠢欲动的婺源,在我们的古村落度假榜上,岂能不稳占一席之地?(本文来源于《帕米尔》期刊2008年Z1期)
汪汉新[2](2008)在《从理坑、汪口看婺源古村落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建设实验区之一的江西省婺源县位于皖浙赣叁省交界之处,由于地处山区,众多古村落较少受到战乱和现代经济发展的侵害,保存较为完好,其中的理坑、汪口古村落的格局保(本文来源于《今日国土》期刊2008年03期)
郭美锋[3](2007)在《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村落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文化遗存,随着众多学者对其研究的深入,对古村落的存在意义及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然而,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正在经历着时代前进和环境剧变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正在遭受着非科学的规划、过度的旅游开发所带来的严重破坏,古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古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一栋栋单体建筑的保护,而更应是对组成古村落人居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保护。本文以徽州古村落的人居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结合史料记载与现场调查,对已作为徽州古村落的扩展项目被列为国家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婺源县理坑村展开人居环境各方面的分析研究。从对一个具体古村落的分析中,找出该古村落人居环境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物质构成规律,为徽州古村落的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一个详实的案例,在实践中为理坑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理论上为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研究样本。本文分为十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从徽州的社会历史变迁出发,重新认识徽州古村落的演变历程,以及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现状。第二章通过对现场调查成果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对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划”特色予以阐述和总结。第叁章系统地分析了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第四章从构成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的水口园林景观、街巷景观、建筑景观和溪流景观四个主要方面来分析其景观特质。第五章通过对理坑古村落物质空间构成及其外部物质空间的形态特征的分析,在物质空间的层面上展现空间组织的规律。第六章通过对理坑古村落中各类行为活动的分析,揭示人的行为在古村落外部空间中的分布规律;依据不同的人对理坑古村落景观的感受、体验,分析主观认识下理坑古村落的景观意象。第七章通过对理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冲突和当前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理论的分析,提出理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措施。第八章通过对目前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实例和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有关理论的分析,提出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模式。最后是结语部分。(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7-05-01)
理坑古村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国中小城市生态建设实验区之一的江西省婺源县位于皖浙赣叁省交界之处,由于地处山区,众多古村落较少受到战乱和现代经济发展的侵害,保存较为完好,其中的理坑、汪口古村落的格局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坑古村落论文参考文献
[1].非耶.TOP10-3度假古村落江西理坑及婺源周边古村落群[J].帕米尔.2008
[2].汪汉新.从理坑、汪口看婺源古村落文化[J].今日国土.2008
[3].郭美锋.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