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养生长论文-郭晓奇,周发林,马志洲,姜松,罗国武

混养生长论文-郭晓奇,周发林,马志洲,姜松,罗国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养生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斑节对虾,南海2号对虾,黄鳍鲷,褐篮子鱼

混养生长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奇,周发林,马志洲,姜松,罗国武[1](2019)在《斑节对虾南海2号混养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对池塘水质和生长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提高黄鳍鲷、褐篮子鱼在1 000 m~2斑节对虾南海2号养殖池塘内的生态效益。【方法】试验比较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南海2号-黄鳍鲷(Sparuslatus)(混养黄鳍鲷处理)、斑节对虾南海2号-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混养褐篮子鱼处理)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变化、颗粒物质含量、浮游藻类、浮游动物以及养殖生物生长性能等指标在105d的变化。【结果】整个实验期间混养黄鳍鲷处理和混养褐篮子鱼处理池塘水体中氨氮(NH_4~+-N)、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实验中后期,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低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然而TN含量却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至试验后期表现出显着差异;同时,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表明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两口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6.83~18.65μg/L和5.34~16.24μg/L,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试验结果表明,黄鳍鲷的扰动作用可以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_4~+-N、NO_3~--N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池塘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斑节对虾南海2号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对养殖池塘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肖炜,李大宇,邹芝英,祝璟琳,李芳远[2](2019)在《海南地区鱼虾混养模式下密度对罗非鱼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鱼虾混养模式,设置不同的罗非鱼(Oreochromis)养殖密度(6 000、8 000和10 000尾/667 m~2),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轮捕轮放,每次每口5 000尾,通过150 d的养殖比较分析罗非鱼生长、血清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结果显示:3个密度下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71 194%、69 285%和49 977%,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37%/d、4.36%/d和4.14%/d;10 000尾/667 m~2密度下罗非鱼血清中葡萄糖、甘油叁脂和总胆固醇浓度均低于6 000尾/667 m~2和8 000尾/667 m~2密度组,而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含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肝脏免疫基因C-LZM表达量随着养殖密度的上升显着下调,而IL-1β、TNF-α则与之相反,6 000尾/667 m~2密度下罗非鱼肝脏表达水平显着低于10 000尾/667 m~2组。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下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生长、血清代谢、肝脏免疫基因表达影响显着,建议罗非鱼密度不高于8 000尾/667 m~2。(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2期)

周继术,连庆安,郁二蒙,谢骏,吉红[3](2018)在《池塘混养模式下生态基对鲤生长及水质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池塘混养模式下生态基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在6个土池中进行了一个饲养试验,将土池分为2组,一组为不放生态基的对照组,另一组为放置生态基的生态基组,每组3个重复。将尾均重为(310±11)g鲤3867尾、尾均重(810±15)g鲢及鳙370尾平均分别分为2组,平均放养于6个土池中。对池塘鲤每天饲喂颗粒饲料3次,饲养周期62d。在饲养期内,每隔10天左右采集水样与底泥样品,检测其中的浮游生物与微生物群落。在饲养结束后,将试验鱼捕出并称重,计算鲤的饲料效率。结果表明,生态基组鲤鱼的增重率与饲料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生态基组的鲢、鳙末重显着低于对照组;生态基组水体透明度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着高于对照组;生态基组浮游生物浓度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混养模式下土池中生态基的应用有利用促进鲤的生长,然而池塘生态基的应用对于滤食性鲢、鳙的生长并无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朋非[4](2017)在《铵盐混养促进微拟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寻求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已是大势所趋。微藻由于其生长快、油脂含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成为生产生物柴油最有潜力的物种。目前制约微藻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太高,而降低成本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微藻的生长速度和油脂积累。本课题创新性的将铵毒性的解除与促进微拟球藻生长和积累油脂相结合,并利用比较转录组学对其机理进行研究。本文内容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盐度、pH、碳源、氮源对微拟球藻比生长速率和油脂产率的影响。发现最适盐度为25‰,最适pH为7-8,铵和乙酸盐混养促进微拟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铵对微拟球藻自养有抑制作用,而乙酸盐可以解除铵对微藻的毒性并促进微拟球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其油脂相对含量可以达到38.6%,与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作为氮源混养培养时藻的油脂含量相比,铵盐混养培养藻类油脂含量高出约2.7-4.4倍。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可以作为微拟球藻的氮源进行生长,但无明显的油脂积累。2)乙酸盐和铵盐对微拟球藻生长和积累油脂的影响。不同浓度铵盐对培养微拟球藻的影响的实验中,最佳培养条件为铵盐浓度为1 mM的混养培养,生物量达到543 mg/L,明显高于异养培养和对照组f/2生物量,且油脂产量测定为278 mg/L,与对照组的光合自养和相同铵浓度条件下的异养相比,微拟球藻的油脂相对含量提高2-5.7倍,油脂产量提高2.7-7倍。不同浓度乙酸盐对培养微拟球藻的影响的实验中,4 mM至128 mM范围内的乙酸盐浓度均增加微拟球藻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当乙酸盐浓度范围为4-128mM时,观察到油脂相对含量提高2.6-5.6倍,油脂产量提高3-7.7倍。3)通过比较转录组研究铵盐混养促进微拟球藻生长和积累油脂的机制。铵盐混养的CO2固定能力下降,乙酸钠是微拟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主要碳源,并通过增强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NADPH,通过减弱碳固定过程来减少NADPH的消耗,从而使微拟球藻有更多的ATP和NADPH可用于合成更油脂。且铵盐混养中,微拟球藻脂肪酸合成能力增强,脂肪酸降解减少,因此可以积累大量油脂。(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林听听,么宗利,周凯,来琦芳,李功政[5](2017)在《混养模式对鲫生长、存活、免疫酶活性和水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原理,2011年4月16日至11月15日在面积33.3km~2,水深2.5m,盐度0.5~0.7,碳酸盐碱度2.5~2.7mmol·L~(-1)池塘中,研究叁种不同混养模式下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存活、生长、免疫相关酶活及水质变化:模式A主养鲫,混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模式B主养鲫和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混养鲢和鳙;模式C主养鲫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混养鲢和鳙,为探索异育银鲫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提供参考。养殖期间,每月定期监测池塘的水质,养殖结束后称量鲫的体质量,统计产量,计算存活率,并检测血清和肝胰脏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显示:模式C的p H在养殖前期要高于模式A和模式B,但氨氮、亚氮、活性磷、叶绿素a大部分时间内要显着低于后两者;模式A和模式B的水质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模式A和模式C鲫平均体质量分别达(508.5±26.5)和(516.5±35.0)g,显着高于模式B的(473.0±31.5)g;叁者间存活率存在显着差异,模式A最高(95.14±1.47%),模式C最低(86.28±2.16%);模式A血清和肝胰脏中的SOD显着高于模式B和C;模式A血清中的POD水平也很高,与模式B无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模式C。结论:模式A中的鲫生长速度更快,存活率更高,抗氧化能力更强,模式A相较于模式B和C鲫养殖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田继远,贾鸿冰,于娟,杨桂朋,郭琳[6](2017)在《4种大型海藻单养和两两混养条件下生长以及营养盐的吸收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海水富营养化导致近海海域大型海藻过量繁殖,为研究大型海藻与营养盐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4种大型海藻(孔石莼、小珊瑚藻、缘管浒苔、石花菜)单养和两两混养条件下的生长、营养盐(PO4-P和NO3-N)含量变化以及营养盐吸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单养条件下,孔石莼的湿重增长最多(46.4%),其相对增长率显着高于缘管浒苔、小珊瑚藻、石花菜。孔石莼+缘管浒苔、孔石莼+小珊瑚藻、孔石莼+石花菜混养体系中,孔石莼的相对增长率显着高于缘管浒苔、小珊瑚藻、石花菜,其他混养体系中两种大型海藻的相对增长率无显着差异。在单养条件下培养10d,海藻对PO4-P、NO3-N的利用率分别以孔石莼(85.4%)、缘管浒苔(72.6%)为最大,而石花菜对两种营养盐的利用率均最小(51.1%和57.1%)。在混养条件下,PO4-P、NO3-N的最高利用率分别出现在孔石莼+小珊瑚藻(86.3%)和缘管浒苔+小珊瑚藻(81.7%)体系中。无论单养还是混养,海藻对PO4-P和NO3-N的吸收速率都在第2d达到峰值。因此,大型海藻可以有效地去除营养盐,4种藻中,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分别是去除PO4-P和NO3-N的最佳大型海藻。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利用大型海藻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7年02期)

陈明海[7](2016)在《饲料磷水平和混养对鲫鱼生长和水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鲫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围隔实验的方法,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研究了(1)不同饲料磷水平对鲫鱼生长、体成分和养殖水环境及磷平衡的影响;(2)高饲料磷和低饲料磷水平下混养鲢、鳙对鲫鱼的生长、体成分和水环境和磷收支的影响。所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磷酸二氢钙为磷源,配置成四种磷水平饲料,其可利用磷含量分别为1.5(D1)、4.7(D2)、6.3(D3)和9.0 g/kg(D4),相应的总磷含量分别为8.7、11.4、13.5和18.4g/kg。实验在12个围隔中进行,每组处理设置3个围隔,每个围隔中投放初始体重为44.08±1.36g的鲫鱼120尾,实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在各实验组间,存活率范围在96~100%之间,组间没有显着差异;饲料中的磷水平对鲫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饵料系数没有显着的影响;饲料中的磷水平对全鱼蛋白质含量和磷含量没有显着性影响,但会对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和脊椎骨含量造成显着性影响。以脊椎骨的磷含量作为判断标准,则在饲料中的有效磷水平低于6.3g/kg时不能满足鲫鱼的磷需求。在实验过程中,水化学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并没有对鲫鱼产生明显的威胁;饲料中的不同的磷水平没有对溶氧、透明度、铵态氮和总氮含量造成显着的影响;然而,水体中的pH、可溶性磷酸盐和总磷含量会随着饲料中的磷水平的上升而上升,而亚硝态氮含量和氮磷比会随着饲料中的磷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在养殖的后半段,高磷饲料组(D3、D4)中的蓝藻占据了主要的优势,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0%以上,且高磷组中的总生物量要显着高于低磷饲料组(D1、D2)。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组成在不同的实验组间的变化趋势相近,且枝角类的密度峰值和饲料中的磷水平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2.实验设计2种配合饲料,通过调节饲料中的磷酸二氢钙的含量,使得饲料的总磷含量分别为8.7和13.5 g/kg,分别记为LF和HF,实验在12个围格中进行,每个围格放入初重相近的鲫鱼(71.00±0.58g)50条,一共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实验组记为L1、H1、L3和H3。其中L1和L3组投喂LF饲料,H1和H3投喂HF饲料。其中L3组和H3组中的每个围格除了鲫鱼外还放入10条白鲢(50.00±0.37g)和10条花鲢(25.46±0.79g)。结果表明:在投喂低磷饲料的时候,混养鲢、鳙对鲫鱼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有都产生抑制作用;不同的饲料磷水平对鳙鱼的生长没有影响,但鲢鱼在高磷组中表现出比低磷组中更好的生长效果;饲料的磷水平和养殖模式对氨氮、总氮、总磷等水质指标没有显着影响,但高磷纯养组中的硝态氮、亚硝态氮、可溶性无机氮则显着更低,而高磷混养组中的可溶性磷酸盐则是显着最高;在本实验中,饲料的磷输入是主要的磷输入途径,在47.93~63.09%之间,而饲料的磷水平和养殖模式都会对鲫鱼的磷输出、鱼的总磷输出、鲫鱼的磷利用率和鱼的总磷利用率造成显着影响;在系统中混养鲢、鳙还会显着降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俊伟,朱长波,颉晓勇,郭永坚,陈素文[8](2015)在《对虾养殖池塘内混养鲻鱼和罗非鱼对水环境及对虾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对虾—鲻鱼(SM)、对虾—罗非鱼(ST)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含量、颗粒物质、浮游生物以及对虾生长性能等指标变化,研究了鲻鱼(Mugil cephalus)、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对虾养殖池塘内(1000 m2)的生态效益。实验时间为100 d。结果显示,实验期间SM和ST组池塘水体中氨氮(NH_4~+—N)、总氮(TN)、总磷(TP)、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实验中后期,SM组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NH_4~+—N、NO_3~–—N)低于ST组,然而TN含量却高于ST组,且在实验后期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同时,SM组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ST组,表明SM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2个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72—16.83μg·L~(–1)和4.35—15.32μg·L~(–1),无显着差异。实验表明,鲻鱼的扰动可以促进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_4~+—N、NO_3~–—N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对虾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鲻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罗非鱼通过围网隔离养殖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鲻鱼和罗非鱼对养殖系统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王庚申,施慧,谢建军,汪玮,许文军[9](2015)在《微生态制剂施用频率对虾蟹生长及混养池塘水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as)混养池塘中按不同频率(5 d、10 d、15 d)施用微生态制剂,每10 d测量1次水质指标和细菌数量,试验结束时,测量养殖生物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试验共持续60 d。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养殖生物的存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特定生长率差异显着(P<0.05);试验结束时,3个试验组的水体COD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37.78%、33.33%、16.67%,氨氮分别降低了43.12%、33.11%、28.68%,亚硝酸盐氮浓度分别降低了68.42%、49.03%、34.63%,弧菌总数分别降低了58.61%、49.76%、39.34%。研究表明,按照水质净化效果和经济效益指标,在梭子蟹和日本对虾混养池塘中以每10 d施用1次微生态制剂为佳,养殖中后期可适当提高施用频率,以获得更好的水质净化效果。(本文来源于《渔业现代化》期刊2015年05期)

林瑶琼,钟声平,王军,毛勇[10](2015)在《虾鱼混养模式下日本囊对虾选育新品系生长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与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混养模式下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选育新品系的体长、体质量等生长特性进行了100d的跟踪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00d的养殖,虾鱼混养模式下日本囊对虾选育新品系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由8mm和0.006g增加至112.73mm和18.35g,其生长分为快速生长期(30~50日龄)、稳定生长期(50~70日龄)和缓慢生长期(70日龄以后),在30~50日龄间,体长的生长速度较快,随着日龄的增加,体长生长速度变缓,体质量的生长拐点出现在55d左右;体质量和体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1.0×10-5 L3.053,L的指数接近3,呈等速生长;混养模式下日本囊对虾选育新品系体长和体质量的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为:L=127.45×(1-e-0.024t+0.212),W=26.77×(1-e-0.024t+0.212)3.053.研究结果为探索日本囊对虾适宜的养殖模式和选育新品系的选育效果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混养生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优化鱼虾混养模式,设置不同的罗非鱼(Oreochromis)养殖密度(6 000、8 000和10 000尾/667 m~2),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轮捕轮放,每次每口5 000尾,通过150 d的养殖比较分析罗非鱼生长、血清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结果显示:3个密度下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71 194%、69 285%和49 977%,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37%/d、4.36%/d和4.14%/d;10 000尾/667 m~2密度下罗非鱼血清中葡萄糖、甘油叁脂和总胆固醇浓度均低于6 000尾/667 m~2和8 000尾/667 m~2密度组,而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含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肝脏免疫基因C-LZM表达量随着养殖密度的上升显着下调,而IL-1β、TNF-α则与之相反,6 000尾/667 m~2密度下罗非鱼肝脏表达水平显着低于10 000尾/667 m~2组。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下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生长、血清代谢、肝脏免疫基因表达影响显着,建议罗非鱼密度不高于8 000尾/667 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养生长论文参考文献

[1].郭晓奇,周发林,马志洲,姜松,罗国武.斑节对虾南海2号混养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对池塘水质和生长性能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9

[2].肖炜,李大宇,邹芝英,祝璟琳,李芳远.海南地区鱼虾混养模式下密度对罗非鱼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J].淡水渔业.2019

[3].周继术,连庆安,郁二蒙,谢骏,吉红.池塘混养模式下生态基对鲤生长及水质的影响(英文)[J].水生生物学报.2018

[4].李朋非.铵盐混养促进微拟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5].林听听,么宗利,周凯,来琦芳,李功政.混养模式对鲫生长、存活、免疫酶活性和水质的影响[J].水产学杂志.2017

[6].田继远,贾鸿冰,于娟,杨桂朋,郭琳.4种大型海藻单养和两两混养条件下生长以及营养盐的吸收利用[J].海洋湖沼通报.2017

[7].陈明海.饲料磷水平和混养对鲫鱼生长和水环境的影响[D].华南农业大学.2016

[8].李俊伟,朱长波,颉晓勇,郭永坚,陈素文.对虾养殖池塘内混养鲻鱼和罗非鱼对水环境及对虾生长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5

[9].王庚申,施慧,谢建军,汪玮,许文军.微生态制剂施用频率对虾蟹生长及混养池塘水质的影响[J].渔业现代化.2015

[10].林瑶琼,钟声平,王军,毛勇.虾鱼混养模式下日本囊对虾选育新品系生长特性[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标签:;  ;  ;  ;  

混养生长论文-郭晓奇,周发林,马志洲,姜松,罗国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