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南北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两汉南北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汉南北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两汉,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汉代,方音,帷幔,汉魏。

两汉南北朝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臧新军[1](2019)在《浅谈高中历史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从“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课例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华东师大版)是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的部级优质课,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特级教师邵清设计。由"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这一课题名可以看出这节课的主题是"分合",强调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局势的变化,即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我们先看看邵老师为了落实这一(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22期)

高二旺[2](2019)在《两汉魏晋南北朝的配飨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配飨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主要表现为以有功之官配飨天神。两汉配飨主要为郊祭配飨和宗庙配飨,祭祀侧重先祖配五帝及天神、皇后配地祇、后祖配先祖、皇后配皇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功臣配飨和皇后配飨成为配飨制度的主题。两汉的配飨礼仪以元始郊祭礼仪最为成熟,东汉流行在明堂祀五帝,以光武帝等帝王配飨。魏晋南北朝的配飨主要体现为功臣和皇后配飨帝王庙庭,其位次依生前尊卑之序来定。(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19年06期)

侯小春[3](2019)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雷神图像叙事方式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汉画像石与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中的雷神图像为讨论对象,通过图像分析并结合同时代的文本及其他视觉艺术材料,指出其图像自身的叙事结构与方式发生的叁方面转变,即视觉形象由多元化向符号化方向转变、组合形式由群组化向单一化方向转变、叙事结构由情节性与线性向空间方位转变。其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两汉时期,文本的丰富程度、墓葬形制、其他视觉材料与道教发展都发生了变化。(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09期)

王素敏[4](2018)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方音研究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两段时期的方音展开研究,主要评述两汉、魏晋南北朝近八百年间的方音研究概况。结论认为,古方音的研究仍有广阔空间,只有研究声音的纵向的历史变迁的音韵学和关注声音的横向空间变化的方音研究同时注重,才可建立完备的汉语语音史。由此,对古方音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且要加大研究力度。(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孙启忠,柳茜,陶雅,徐丽君[5](2017)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苜蓿种植利用刍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考证法,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苜蓿名称与名实、苜蓿引种与种植分布、种植管理与利用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自张骞通西域汉使引入苜蓿,其初名的文字不是现在"苜蓿"写法,而是"苜蓿"的同音异字或异音异字,汉使引入的苜蓿即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汉武帝命人在离宫别观旁种植苜蓿获得成功,后苜蓿传至民间,乃至遍于关中,进而在宁夏、甘肃乃至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及黄河中下游等北方地区广为种植。东汉崔寔提出的苜蓿播种期和刈割期,为我国最早的苜蓿种植技术,到北魏贾思勰系统总结了水地、旱地苜蓿的种植管理及利用技术,为我国苜蓿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在汉代,为了加强苜蓿的种植,还专门设置了苜蓿苑,用于苜蓿种植,并有专人负责。苜蓿除用于饲草外,在早春幼嫩时还可蔬食,并作为观赏植物常常被种在皇家园林中。从一些出土文物可知,苜蓿早在汉代就已成为商品在进行交易,征收苜蓿草是国家的大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的苜蓿为紫花苜蓿。汉代苜蓿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国农产物,而且来源记载清晰准确,是我国对世界苜蓿栽培史的重大贡献。(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梅铮铮[6](2017)在《两汉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围棋文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围棋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具有激发人们谋略、计算等益智的功能。同时,时代背景对其影响甚大,在两汉叁国时期,偏重于兵法运用、谋略的运筹。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多成为展现名士矫情镇物的工具。围棋作为体育项目之一活跃至今,与自身蕴含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虽然中国古代尚未有西方近代体育这个观念,但它的娱乐、休闲、锻炼人的意志、公平竞争的特性,是与体育功能相通的。(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7年09期)

郑以墨,习化娜[7](2017)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墓葬中的帷幔图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是帷幔图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画家对帷幔的表现做出了种种尝试和探索,最初是对帷幔的标准化处理,之后便努力追求和表达帷幔的柔软下垂的质感和纹理结构。本文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墓葬中的帷幔图像入手,重点讨论其形式和表现方法,藉此理清帷幔图像早期的发展面貌及其与当时美术史发展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7年02期)

高二旺[8](2016)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姜》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姜的种植和食用逐渐普及。姜的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南,江南、巴蜀和渭川一带是几个重要的产地。姜的烹饪方法在《齐民要术》中有很多记载,不仅可以用姜制作酒和茶,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种酱、齑、羹到等调味品,干肉和腊肉等食物。在蒸煮、炙烤以及在制作素食的过程中也往往用姜作为辅料。在这一时期,以清廉、勤俭为主要特征的姜文化也有所体现。(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6年04期)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度述评课题组[9](2015)在《2014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述评(一)对本时期文学经典的研究文学经典是永恒的,在文化史上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文学经典又是发展的,具有浓郁的当代色彩。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也有一代的文学研究。不同时代对文学有不同的需求,不同时代对文学研究也有不同的期待。不但文学经典可以为后世创作提供借鉴范本,文学经典的解读,也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与作用。发掘各个历史阶段文学经典的确立与影响,呈现文学经典的优秀元素,揭示文学经典创造的根本途径,都应该由现今文学研究者的工作完成。~①因此,对于经典的研究是历代文学研究者持之以恒的目标和任务。(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辑刊)》期刊2015年02期)

陆晴晴[10](2015)在《浅析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训诂学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训诂学的发展。先秦时期,对古代文献中所蕴含的意旨或义理进行新的阐发的训诂现象就已产生;两汉时期今古文之争直接促进了训诂学的延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打上了强烈的玄学烙印。(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5年16期)

两汉南北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配飨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主要表现为以有功之官配飨天神。两汉配飨主要为郊祭配飨和宗庙配飨,祭祀侧重先祖配五帝及天神、皇后配地祇、后祖配先祖、皇后配皇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功臣配飨和皇后配飨成为配飨制度的主题。两汉的配飨礼仪以元始郊祭礼仪最为成熟,东汉流行在明堂祀五帝,以光武帝等帝王配飨。魏晋南北朝的配飨主要体现为功臣和皇后配飨帝王庙庭,其位次依生前尊卑之序来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汉南北朝论文参考文献

[1].臧新军.浅谈高中历史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从“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课例说起[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2].高二旺.两汉魏晋南北朝的配飨制度[J].南都学坛.2019

[3].侯小春.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雷神图像叙事方式转变[J].美术大观.2019

[4].王素敏.两汉魏晋南北朝方音研究述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孙启忠,柳茜,陶雅,徐丽君.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苜蓿种植利用刍考[J].草业学报.2017

[6].梅铮铮.两汉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围棋文化论[J].中华文化论坛.2017

[7].郑以墨,习化娜.两汉魏晋南北朝墓葬中的帷幔图像研究[J].装饰.2017

[8].高二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姜[J].农业考古.2016

[9].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度述评课题组.2014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述评[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5

[10].陆晴晴.浅析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训诂学的发展[J].读书文摘.2015

标签:;  ;  ;  ;  ;  ;  ;  

两汉南北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