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膜相关基因论文_张焱焱

导读:本文包含了荚膜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多糖,肺炎,杆菌,克雷,生物,耐药性。

荚膜相关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张焱焱[1](2019)在《猪肺炎支原体ES-2株的特性研究及猪链球2型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呼吸道疾病是制约世界各地集约化养猪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中猪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各国养殖业中猪的地方流行性呼吸道疾病气喘病的主要病原,气喘病作为一种发病率高和致死率低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引起猪慢性干咳、生长缓慢和对饲料利用率降低。自上个世纪叁十年代该病首次被德国科学家报道以来,猪气喘病已经给世界各地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实际生产中,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的猪更容易继发感染细菌性病原,从而给养猪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猪链球菌2型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能够感染人和猪,引起肺炎和脑膜炎。在当前养猪业中,猪链球菌2型经常继发感染患有支原体肺炎的保育猪肺组织,在猪链球菌2型与猪肺炎支原体的混合感染下,使保育猪的呼吸道疾病变得复杂多变,荚膜多糖在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荚膜多糖的合成需要多个基因共同参与。本研究针对猪的复杂呼吸道疾病等科学问题,开展了对猪肺炎支原体的分离和培养工作;通过第叁代测序技术完成了对新分离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挖掘了其特有致病相关因子及致病性猪肺炎支原体的共有基因;通过动物实验评估了新分离野生株作为疫苗对猪的免疫保护效果。针对被预测参与荚膜多糖重复糖单元合成的4个基因(cps2E、cps2G、cps2J和cps2L),通过基因缺失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确定了其在猪链球菌2型荚膜多糖合成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猪肺炎支原体ES-2株的分离培养及致病性研究本研究采用了一种多点取样连续传代的方法,并通过使用Friis培养基成功从湖北恩施黑猪肺组织中分离出猪肺炎支原体,并将其命名为猪肺炎支原体ES-2株。ES-2株在改良Friis培养基中培养至48h左右,其生长滴度最高可达到1×10~(10)CCU/mL,在固体平板上呈“煎蛋样”形态。ES-2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其直径在0.2-1.6μm之间,对卡那霉素(MIC=2μg/mL)最敏感。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猪肺炎支原体ES-2株对宿主具有高致病性,引起猪肺部出现典型的支原体肺炎“肉变”,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分叉、变短甚至脱落等病变。在通过气管感染不同剂量猪肺炎支原体ES-2株(7×10~6 CCU、7×10~7 CCU、7×10~8 CCU和7×10~9 CCU)的感染组中,其中攻毒剂量为7×10~7 CCU的感染组发病率最高且病变最严重。2.猪肺炎支原体ES-2株的全基因组特征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本研究通过第叁代测序PacBio方法完成对ES-2株全基因组的测序与组装,通过起始位点校正绘制了ES-2株基因组完成图,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基因组的ORFs,并进一步利用蛋白质数据库NCBI NR和UNIPORT对ORFs进行注释,利用COG数据库对注释的蛋白进行分类,通过与VFDB数据库比对挖掘其毒力因子。通过将ES-2株全基因组与从NCBI收集的161株分离自不同宿主的支原体全基因组做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显示ES-2株与已报道的另外8株猪肺炎支原体、1株猪絮状支原体和2株牛差异霉形体位于同一个分支,同猪鼻支原体的亲缘关系较近,与人肺炎支原体的亲缘关系最远。为了挖掘出致病性猪肺炎支原体的共有基因,本研究利用BlASTP比较了致病性(ES-2、168、7422和7448)和非致病性(J)猪肺炎支原体的全基因组,通过设置不同的相似度(0.75、0.80、0.85、0.90、0.95和0.99),初步筛选出34个致病性猪肺炎支原体的共有基因。通过进一步比对分析,最终在氨基酸和核苷酸水平上,只鉴别出一个致病性猪肺炎支原体的共有基因(ES-2_00484)。3.猪肺炎支原体ES-2株对猪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本研究基于猪肺炎支原体ES-2株具有生长滴度高且生长速度快的优点,将其制备成猪肺炎支原体ES-2株灭活疫苗,通过给仔猪免疫接种不同剂量的猪肺炎支原体ES-2株灭活疫苗来评估该灭活疫苗的最佳免疫保护剂量。免疫保护结果显示1.6×10~9 CCU/头份的ES-2株免疫剂量对猪的免疫保护效果最佳,1.6×10~7CCU/头份和1.6×10~8 CCU/头份的ES-2株免疫剂量能达到与商业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1.6×10~8 CCU/头份)对猪同等的免疫保护效果。4.猪链球2型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成功将4个基因(cps2E、cps2G、cps2J和cps2L)分别从猪链球菌2型中缺失,构建了4个荚膜多糖单基因缺失株(Δcps2E、Δcps2G、Δcps2J和Δcps2L)。实验结果显示,由于基因cps2E、cps2G、cps2J或cps2L的缺失,导致猪链球菌2型表面的荚膜多糖严重缺失,而且荚膜多糖中的唾液酸含量显着下降。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荚膜多糖缺失突变株Δcps2E、Δcps2G、Δcps2J或Δcps2L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发生明显变化,对小鼠动物模型的致病能力显着下降。总之,本研究证实了基因cps2E、cps2G、cps2J和cps2L参与了猪链球菌2型细胞表面荚膜多糖的合成,并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基因在猪链球菌2型对宿主的入侵及定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彭丹[2](2019)在《肺炎克雷伯菌转录调控子RcsAB对荚膜多糖相关基因调控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类引起院内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Rcs系统是肺炎克雷伯菌中一个重要的转录调控系统,可参与调控肺炎克雷伯菌中多种毒力因子的转录,如荚膜多糖相关基因。本研究从NTUH-2044全基因组中筛选出7个与荚膜多糖相关的候选基因(rmpA、manB、wcaJ、wcaI、wcaG、gmd、magA),旨在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转录调控子RcsAB与7个候选基因的转录调控关系。方法本实验室已经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完成了在肺炎克雷伯菌NTUH-K2044全基因组中RcsA、RcsB、RcsAB靶基因的筛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综述,共挑选了7个与荚膜多糖相关的候选基因(rmpA、manB、wcaJ、wcaI、wcaG、gmd、magA)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使用RT-qPCR实验与基因芯片结果相对照,初步判断7个候选基因与RcsA、RcsB、RcsAB的正负调控关系;然后使用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进一步确定RcsA、RcsB、RcsAB与7个候选基因的正负调控关系;再使用EMSA实验验证RcsAB与7个候选基因之间是否可以直接结合,以确定RcsAB与7个候选基因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调控关系。结果1、RT-qPCR实验结果提示RcsB可能对manB、wcaG、magA起正调控作用;RcsA和RcsB可能对rmpA、wcaJ、wcaI、gmd起正调控作用。2、RT-qPCR实验结果与芯片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采用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进行进一步确认,结果表明RcsB正调控manB、wcaJ、wcaG、magA的表达;RcsA和RcsB正调控rmpA、wcaI、gmd的表达。3、RcsAB与7个候选基因的EMSA实验结果均未发现明显结合阻滞带,表明RcsAB对7个候选基因的调控可能是间接调控关系。结论通过RT-qPCR实验、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证明了转录调控子RcsB可能正调控manB、wcaJ、wcaG、magA的表达;RcsA和RcsB可能正调控rmpA、wcaI、gmd的表达。通过EMSA实验证明了RcsAB与这7个荚膜多糖相关基因之间可能存在间接调控关系。(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汐文,王攀,顾艺林,唐希远,陈丽华[3](2019)在《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色念珠菌又称白假丝酵母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也可见于健康人的皮肤、黏膜表面的条件致病真菌。对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个体,白色念珠菌通常是无害的,其与宿主体内的微生物群中的其他成员可以维持平衡。然而,近些年随着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等的使用,以及生物装置的体内留置,使白色念珠菌导致的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等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造成的宿主菌群改变,另一种微生物感染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所导致的宿主免疫功能的改变,或因pH(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4期)

陈琼,龙新星,李红,李康,黄洋[4](2018)在《11群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7株11群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cps loci)。方法根据11群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设计合成5对特异性引物,以7株肺炎链球菌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及基因序列比对,确定其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分析7株11群肺炎链球菌序列型(ST)。采用相邻合并分析(neighbour-joining analysis),根据MLST的7个管家基因和cps基因分别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wcw C、gct和wcj E等3个基因产物确定5株原11A型肺炎链球菌为11A型,无11E型;根据wcwR和gct等2个基因产物确定2株原11B型肺炎链球菌为11B型。获得7株不包括4个合成调控基因(wzg、wzh、wzd和wze)的11群肺炎链球菌cps loci,长度为11~12 kb,11A型具有12个开放式阅读框(ORF),11B型具有11个ORF。5株11A型肺炎链球菌部分cps基因序列差异较大; 2株11B型肺炎链球菌部分cps基因序列相似性高于99%。根据MLST分析发现3种新的ST型。根据MLST的7个管家基因绘制的系统发育树和cps基因绘制的系统发育树差异很大。结论从分子水平上确定了11A和11B血清型。获得了5株11A型和2株11B型肺炎链球菌ST型和部分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cps loci),完善了11群肺炎链球菌的菌种档案。(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王思一[5](2018)在《玉米根萤叶甲围食膜相关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virgifera LeConte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玉米害虫,2007年被我国列入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随着玉米根萤叶甲抗药性的产生,寻找新的杀虫剂靶标位点成为防治玉米根萤叶甲的手段之一。研究玉米根萤叶甲围食膜,对于开发针对围食膜的杀虫剂进行害虫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玉米根萤叶甲的围食膜相关基因鲜有研究报道。本文成功克隆并分析了 7个玉米根萤叶甲围食膜相关基因的功能,对于寻找新的杀虫剂靶标位点和制定新的IPM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DvvCHS2是玉米根萤叶甲中肠几丁质合成酶2,参与中肠围食膜的几丁质合成。通过RACE-PCR,得到了 DvvCHS2的cDNA全长。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发现,DvvCHS2在玉米根萤叶甲3龄幼虫和成虫时期表达量最高,且主要在中肠细胞中表达。dsCHS2对DvvCHS2的沉默效率很高,最高沉默效率可达90%。在取食dsCHS2后1天,成虫DvvCHS2表达量就会显着降低。成虫在取食dsCHS2后的6天内,生长正常,没有出现拒食和死亡。DvvCHS2基因沉默也没有导致成虫的毒死蜱和西维因的敏感度发生变化。DvvMgCHT是玉米根萤叶甲中肠几丁质酶,在中肠围食膜的几丁质分解中发挥作用。通过RACE-PCR,得到了 DvvMgCHT的mRNA全长。DvvMgCHT在玉米根萤叶甲成虫时期表达量最高,且主要在中肠细胞中表达。dsMgCHT对DvvMgCHT有很高的沉默效率。在dsMgCHT将基因沉默后,成虫虽然生长正常,但是对毒死蜱的敏感度显着提高了。表明,DwMgCHT在改变玉米根萤叶甲对药剂的敏感度中发挥了作用。DwPMPC1、DvvPMPC2、DwPMPC3、DwPMPC4 和 DvvPMPS1 均是玉米根萤叶甲中肠围食膜因子。通过RACE-PCR,得到了 DvvPMPC2和DvvPMPC3的mRNA全长。利用 RT-qPCR 检测了 DvvPMPC1、DvvPMPC2、DvvPMPC3、DvvPMPC4和DvvPMPS1在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DvvPMPC1-4在玉米根萤叶甲的幼虫期和成虫期表达,DvvPMPS1在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表达;且这5个围食膜因子基因均主要在中肠细胞中表达。分别对DvvPMPC2、DvvPMPC3和DvvPMPC4进行RNA干扰,干扰效率平均可达80%,且基因沉默的时间最长可达6天。沉默了DvvPMPC4基因之后,玉米根萤叶甲对西维因敏感度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对毒死蜱的敏感度显着升高。表明围食膜因子通过影响围食膜的通透性,而影响了玉米根萤叶甲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本文在成功克隆了玉米根萤叶甲的7个围食膜相关基因的基础上,研究发现通过喂食dsRNA的RNAi,可对这些围食膜相关基因进行高效率的沉默,而且沉默DvvMgCHT和DvvPMPC4这两个围食膜基因对玉米根萤叶甲成虫的杀虫药剂敏感度具有影响,这些对于开展以围食膜基因为靶标基因的寄主植物诱导的基因沉默(host induced gene silencing,HIGS)及其在害虫防治中应用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曹刘[6](2018)在《鼻渊舒口服液调控慢性鼻-鼻窦炎表皮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相关agrA、luxS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前期研究明确清胆泻热法(代表方为鼻渊舒口服液)通过抑制鼻腔优势菌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而起效。立足于这一基础,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检测成膜相关基因agrA、luxS、atlE的表达,探讨慢性鼻-鼻窦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为治疗组;纳入健康者为对照。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取中鼻道分泌物进行指标检测,治疗组予以华神集团出产的鼻渊舒口服液服用,连续服用2个疗程(14天),在服药前后分别取同一侧中鼻道鼻腔分泌物。选择分离优势菌种为表葡菌且治疗前鼻腔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经治疗后转为鼻腔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临床样本纳入试验组;其中治疗前标本8例为试验组1,治疗后标本8例为试验组2,健康人标本4例为对照组。设计并合成引物,运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出细菌生物膜调控基因:表皮葡萄球菌:agrA、luxS、atlE服药前后的表达量,BB170哈氏弧菌发光法检测AI-2分子信号强度,最后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所有样本统计结果:治疗后luxS基因表达较治疗前高(P<0.05),但治疗前、治疗后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agrA基因、atlE基因表达量治疗前与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luxS/AI-2通路起效部分病例统计结果:治疗后luxS基因表达较治疗前高(P<0.05),且治疗前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P>0.05)。agrA基因、atlE基因表达量治疗前与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3.agr通路起效部分病例统计结果:治疗后agrA基因表达较治疗前减少(P<0.05),且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P>0.05),而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luxS基因、atlE基因治疗前与治疗后、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结果:agr通路起效部分病例,不同指标差值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两两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对agrA与atlE行差值线性相关趋势分析可观察到负相关趋势。结论1.在鼻渊舒口服液治疗CRS主要通过抑制优势菌群表葡菌生物膜起效,其膜抑制能力可能通过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起效,这一复杂系统可能包括QS系统关键基因luxS及相关生物信号AI-2、agr系统关键基因agrA及相关粘附调控基因atlE。2.鼻渊舒口服液对关键基因luxS的调节表现为上调,通过上调luxS基因降低了AI-2信号,负调控达到成膜抑制效果;对关键基因agrA的调节表现为下调,正调控达到成膜抑制效果。3.对agr相关粘附基因atlE的调节表现较复杂,既有上调也有下调,表明鼻渊舒口服液并非通过agr-atlE通路的单一线性调节影响表葡菌BF形成,而是可能直接调节atlE的表达,或者存在其他复杂通路同时影响atlE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赵位,刘旭,罗燕,王印,杨泽晓[7](2017)在《林麝肠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荚膜基因簇以及致病相关基因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研究分离于患腹泻林麝肠道的肺炎克雷伯氏菌GPKP的致病性,我们对GPKP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于肺炎克雷伯氏菌的7个管家基因,利用Mega 6.0对来自不同国家的36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菌株和GPKP进行多基因联合建树分析;通过在线服务器对GPKP基因组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利用wzi和wzc基因型分型进行基因组分型;利用EasyFig 2.0将GPKP(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27)

申丽婷[8](2017)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生物膜相关基因的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特点、耐药现状与耐药谱特征,并检测鲍曼不动杆菌aba I基因的携带情况,分析其阳性携带与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分离出的7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纸片法检测菌株的耐药特点,采用PCR技术扩增其生物膜合成相关基因,检测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基因携带情况。结果(1)70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毒株中,有40株(57.14%)为多重耐药菌株,6株(8.57%)是泛耐药菌株。(2)鲍曼不动杆菌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的15种抗菌药物存在普遍耐药情况。鲍曼不动杆菌分离菌株耐药率最低的抗菌药为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30.00%和32.86%;其次是美罗培南和头胞吡肟,耐药率分别是38.57%和41.43%;对头孢曲松、哌拉西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8.57%和78.57%、85.71%;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0.00%。(3)7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47株aba I基因阳性,阳性率为67.14%;aba I基因阳性分离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菌株。(4)7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52株int I1基因阳性,阳性率为74.29%;int I1基因阳性分离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菌株。(5)7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csu C,csu D,csu E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0.00%,78.57%和72.86%,基因阳性分离菌株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多高于阴性菌株,但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菌株耐药率较高,其中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以及美罗培南和头胞吡肟的耐药率较低,可作为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选择用药。(2)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主要分布科室为重症医学科和呼吸科。(3)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菌株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和int I1检出率高,其在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6)

江军,王一成,姜平,李军星,袁秀芳[9](2016)在《iscR基因缺失对副猪嗜血杆菌荚膜多糖合成基因簇中部分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iscR基因对副猪嗜血杆菌(HPs)荚膜多糖(CPS)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野毒株(290A1-WT)和iscR基因缺失株(290A1-△iscR)内构成CPS基因簇相关基因funA、wbgY、capD、wza和funK的表达量变化;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两菌株体外培养和与猪血清作用后菌体表面荚膜的差异。结果显示:体外培养时,iscR基因缺失株wza的表达量一直高于野毒株的表达量,在OD_(600nm)值为0.2时差异显着(p<0.05),而capD在OD_(600nm)值为0.2时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其他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当菌株与猪血清作用后,iscR基因缺失株中的capD、wza和funK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野毒株(p<0.05);在血清作用10 min时,funA的表达量显着低于野毒株(p<0.05);在血清作用20 min后,wbgY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野毒株(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血清作用前两菌株均无明显荚膜生成,与猪血清作用10 min后野毒株荚膜厚度达到100 nm,而iscR基因缺失株仍无明显荚膜生成,该结果说明iscR基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HPs表面荚膜的生成。本研究结果为HPs CPS合成相关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研究提供一些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于飞飞,应莲芳,张海红[10](2016)在《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合成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s,CPS)是该菌主要的致病因子。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CPS合成相关基因越来越受到关注。重点对Nm CPS的合成及相关基因作用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6年04期)

荚膜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类引起院内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Rcs系统是肺炎克雷伯菌中一个重要的转录调控系统,可参与调控肺炎克雷伯菌中多种毒力因子的转录,如荚膜多糖相关基因。本研究从NTUH-2044全基因组中筛选出7个与荚膜多糖相关的候选基因(rmpA、manB、wcaJ、wcaI、wcaG、gmd、magA),旨在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转录调控子RcsAB与7个候选基因的转录调控关系。方法本实验室已经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完成了在肺炎克雷伯菌NTUH-K2044全基因组中RcsA、RcsB、RcsAB靶基因的筛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综述,共挑选了7个与荚膜多糖相关的候选基因(rmpA、manB、wcaJ、wcaI、wcaG、gmd、magA)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使用RT-qPCR实验与基因芯片结果相对照,初步判断7个候选基因与RcsA、RcsB、RcsAB的正负调控关系;然后使用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进一步确定RcsA、RcsB、RcsAB与7个候选基因的正负调控关系;再使用EMSA实验验证RcsAB与7个候选基因之间是否可以直接结合,以确定RcsAB与7个候选基因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调控关系。结果1、RT-qPCR实验结果提示RcsB可能对manB、wcaG、magA起正调控作用;RcsA和RcsB可能对rmpA、wcaJ、wcaI、gmd起正调控作用。2、RT-qPCR实验结果与芯片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采用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进行进一步确认,结果表明RcsB正调控manB、wcaJ、wcaG、magA的表达;RcsA和RcsB正调控rmpA、wcaI、gmd的表达。3、RcsAB与7个候选基因的EMSA实验结果均未发现明显结合阻滞带,表明RcsAB对7个候选基因的调控可能是间接调控关系。结论通过RT-qPCR实验、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证明了转录调控子RcsB可能正调控manB、wcaJ、wcaG、magA的表达;RcsA和RcsB可能正调控rmpA、wcaI、gmd的表达。通过EMSA实验证明了RcsAB与这7个荚膜多糖相关基因之间可能存在间接调控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荚膜相关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张焱焱.猪肺炎支原体ES-2株的特性研究及猪链球2型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2].彭丹.肺炎克雷伯菌转录调控子RcsAB对荚膜多糖相关基因调控关系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3].王汐文,王攀,顾艺林,唐希远,陈丽华.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4].陈琼,龙新星,李红,李康,黄洋.11群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8

[5].王思一.玉米根萤叶甲围食膜相关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8

[6].曹刘.鼻渊舒口服液调控慢性鼻-鼻窦炎表皮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相关agrA、luxS基因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7].赵位,刘旭,罗燕,王印,杨泽晓.林麝肠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荚膜基因簇以及致病相关基因型分析[C].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8].申丽婷.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生物膜相关基因的检测分析[D].青岛大学.2017

[9].江军,王一成,姜平,李军星,袁秀芳.iscR基因缺失对副猪嗜血杆菌荚膜多糖合成基因簇中部分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6

[10].于飞飞,应莲芳,张海红.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合成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6

论文知识图

:细胞接触信号上调猪链球菌荚膜相与细胞接触3h后,猪链球菌孤立反应元...生物形态学分析SS9钦州株cps9H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突变株cps2E、cps2L、cps2J、和cps2G...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免疫细胞内信号反应...

标签:;  ;  ;  ;  ;  ;  ;  

荚膜相关基因论文_张焱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